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抗病基因多样性持续控制水稻病害 被引量:41
1
作者 朱有勇 HeiLeung +10 位作者 陈海如 王云月 汤克仁 赵学谦 周金玉 涂建华 李炎 何霞红 周江鸿 孙雁 Twng-WahMew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32-839,共8页
利用抗病基因多样性持续控制水稻病害,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该技术可大幅度减少农药的施用量,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并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因此得到了国内外科学家和广大农民的普遍认可... 利用抗病基因多样性持续控制水稻病害,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该技术可大幅度减少农药的施用量,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并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因此得到了国内外科学家和广大农民的普遍认可。作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前景作一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基因多样性 水稻 病害 持续控制
下载PDF
云南灯盏花根腐病病原初步鉴定 被引量:10
2
作者 杜宾 杨生超 +5 位作者 刘翠琼 李云 刘有贵 王云月 朱有勇 周江鸿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830-1834,共5页
【目的】根腐病是云南省灯盏花人工驯化栽培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病害,是限制灯盏花人工栽培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确定引起灯盏花根腐病的病原物,可以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人工栽培田间的灯盏花根腐病进行... 【目的】根腐病是云南省灯盏花人工驯化栽培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病害,是限制灯盏花人工栽培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确定引起灯盏花根腐病的病原物,可以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人工栽培田间的灯盏花根腐病进行调查、采样,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进行了田间人工接种。【结果】观察发现感病后植株地上部先萎蔫,然后整株枯死。根部和茎基部变为黑褐色,将根切开,可以明显看到维管束组织完全变为黑色。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在标准培养基上初生菌落为白色,后为红色和红褐色。无性繁殖产生大、小两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较少,镰刀状;小型分生孢子产生量很大,卵形至棍棒形。在弱培养基(2%的水琼脂)上产生厚垣孢子。【结论】这种新发现病害是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孢菌属拟枝孢镰刀菌(Fusarium sporotrichioides)引起,本文是国内外对该病害的首次报道,而且灯盏花是拟枝孢镰刀菌的新记录寄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花 根腐病 拟枝孢镰刀菌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水稻三化螟物候及多度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7
3
作者 张立敏 陈斌 +2 位作者 李正跃 杨仕生 孙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85-893,共9页
以云南省建水县稻区1986~1997年连续24年间黑光灯下监测诱集的水稻三化螟种群数量及越冬代虫口基数为依据,结合当地1986~1997年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及相对湿度等主要气象资料,采用多元回归法分析了三化螟物候和多度与气象条... 以云南省建水县稻区1986~1997年连续24年间黑光灯下监测诱集的水稻三化螟种群数量及越冬代虫口基数为依据,结合当地1986~1997年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及相对湿度等主要气象资料,采用多元回归法分析了三化螟物候和多度与气象条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三化螟成虫种群数量在年际间变化明显,从1986~1997年连续24年间,灯下三化螟成虫的始见期与1~2月的平均温度显著相关,当年11月到次年2月,灯下未诱集到三化螟成虫,从7月到9月,灯下虫量迅速增加,于9月灯下虫量达高峰。灯下三化螟成虫种群与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平均温度间具有显著相关性,随着温度的升高,灯下虫量逐渐增加,但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而降低,降雨量对灯下虫量无明显影响。灯下虫量与气象因素间的多元回归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后获得逐步回归方程Y=-546.67+10.52X2-0.52X4+6.25X5,相关系数R=0.38(F=12.95,P<0.01)。灯下虫量与气象因素间的总体多元回归方程为Y=-723.17-3.81X1+26.00X2-10.82X3-0.48X4+7.67X5(F=12.39,P<0.01),其中X1为最高温度;X2为平均温度;X3为最低温度;X4为降雨量;X5为相对湿度。越冬代幼虫的虫口密度与次年3月和4月灯下成虫数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且越冬代幼虫的虫口密度是影响灯下虫量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三化螟 水稻 物候学 气候变化 种群动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