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裕尔河流域富裕段麦穗鱼感染的吸虫囊蚴分子生物学调查 被引量:5
1
作者 高俊峰 张莹 +3 位作者 王丽坤 崔宇超 侯美如 路义鑫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46-649,共4页
为了解乌裕尔河流域富裕段麦穗鱼感染吸虫囊蚴的种类,本研究采集乌裕尔河流域富裕段麦穗鱼,利用人工消化法收集的不同形态的吸虫囊蚴,在显微镜下观察,根据囊蚴的形态特点进行分类。同时分别提取各种囊蚴的总DNA,利用PCR方法扩增其第二... 为了解乌裕尔河流域富裕段麦穗鱼感染吸虫囊蚴的种类,本研究采集乌裕尔河流域富裕段麦穗鱼,利用人工消化法收集的不同形态的吸虫囊蚴,在显微镜下观察,根据囊蚴的形态特点进行分类。同时分别提取各种囊蚴的总DNA,利用PCR方法扩增其第二内转录间隔区(ITS2)基因序列并进行测序,将获得的基因序列与Gen Bank数据库相应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乌裕尔河流域富裕段麦穗鱼主要感染3种吸虫囊蚴,分别为华支睾吸虫、东方次睾吸虫和日本全冠吸虫。本研究进一步证明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方法是鉴定淡水鱼中吸虫囊蚴感染种类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裕尔河流域 麦穗鱼 吸虫囊蚴 形态学 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肠道菌群介导次级胆汁酸及其受体调节肠黏膜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韩福珍 蔡李萌 +9 位作者 李卓然 王雪莹 解伟纯 匡虹迪 李佳璇 崔文 姜艳平 李一经 单智夫 唐丽杰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04-1913,共10页
胆汁酸是一种胆固醇衍生物,对提高每日膳食中脂肪的消化与吸收率具有显著功效。在肝内,细胞利用胆固醇形成初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在肠道菌群产生的蛋白酶的影响下产生次级胆汁酸,极大地扩大了肠道环境的分子多样性。目前最常见的次级胆... 胆汁酸是一种胆固醇衍生物,对提高每日膳食中脂肪的消化与吸收率具有显著功效。在肝内,细胞利用胆固醇形成初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在肠道菌群产生的蛋白酶的影响下产生次级胆汁酸,极大地扩大了肠道环境的分子多样性。目前最常见的次级胆汁酸受体为跨膜G蛋白胆汁酸偶联受体-5(GPBAR1,也被称为TGR5)和核受体法尼类X受体(FXR),在调节机体健康中起着多效性作用,特别是可以维持肠道菌群稳态和黏膜免疫系统平衡。本综述讨论了胆汁酸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次级胆汁酸的代谢以及次级胆汁酸及其受体在肠道免疫系统中的不同作用机制,可为肠道菌群在动物肠道疾病的防治以及相关研究等方面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次级胆汁酸 G蛋白胆汁酸偶联受体-5 核受体法尼类X受体 黏膜免疫
下载PDF
狼源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分子分型 被引量:4
3
作者 董秀梅 李秀云 +7 位作者 刘念 杨巍 邓爱怀 吕文鹏 关春宇 张萍 邹希明 师东方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31-836,共6页
为探究黑龙江省某动物园狼急性死亡病例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采集病死狼心血、肝、脾及颌下淋巴结样品,经细菌分离纯化,结果显示,上述样品接种鲜血琼脂培养基厌氧培养24 h后可见灰白色、双层溶血环的菌落,在强化梭菌培养基上... 为探究黑龙江省某动物园狼急性死亡病例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采集病死狼心血、肝、脾及颌下淋巴结样品,经细菌分离纯化,结果显示,上述样品接种鲜血琼脂培养基厌氧培养24 h后可见灰白色、双层溶血环的菌落,在强化梭菌培养基上形成黑色圆形菌落;革兰染色镜检可见单个或呈短链状排列的革兰阳性粗大杆菌。通过生化试验和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及序列分析对分离菌进行鉴定,并进一步经PCR扩增确定分离菌的毒素型。生化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且还原性硝酸盐试验、明胶液化和牛奶爆裂发酵均呈阳性,且无运动性;16S rRNA基因、毒素基因的PCR扩增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菌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命名为HLJ15-2。经多序列位点分型分析(MLST)确定分离菌的ST型,结果显示分离菌为ST 221型,属于鸡源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氟苯尼考、头孢呋辛钠、头孢噻肟等磺胺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敏感。小鼠分别经腹腔接种10倍倍比稀释(5.21×10^(5) cfu/mL~1.52×10^(9) cfu/mL)的HLJ15-2菌液,计算该菌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_(50)),采集病死小鼠肝、脾、肠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分析分离菌对小鼠的致病性,结果显示分离菌LD_(50)为2.26×10^(7) cfu/mL,剖检小鼠可见肝脏、脾脏均有出血,肠道膨隆,肠黏膜充血,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可见肝内各级血管淤血,肝细胞条锁状排列消失,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空泡;脾脏红髓比例增加,白髓部分细胞坏死;肠绒毛断裂,黏膜固有层上皮细胞增生、黏膜下层红细胞增多、充血、炎性细胞浸润。本研究首次报道了致病性A型产气荚膜梭菌可感染狼,并导致其急性死亡,为野生动物梭菌性传染病的诊断与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气荚膜梭菌 分离鉴定 16SrRNA 分子分型
下载PDF
新型凝集技术快速检测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菌毛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星月 董秀梅 +4 位作者 陶婧 李婷婷 张萍 冯博 师东方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9-34,共6页
为建立以彩色二氧化硅微球(CSN)为载体,快速检测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菌毛K88ab、K99、987p和F41的新型凝集技术,本研究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二氧化硅微球,将其与菌毛单因子血清偶联制成免疫彩色二氧化硅微球(ICSN),通过优化反应条... 为建立以彩色二氧化硅微球(CSN)为载体,快速检测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菌毛K88ab、K99、987p和F41的新型凝集技术,本研究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二氧化硅微球,将其与菌毛单因子血清偶联制成免疫彩色二氧化硅微球(ICSN),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快速检测ETEC菌毛的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ICSN只与携带其对应菌毛的菌株发生反应,与携带其它菌毛的菌株无交叉反应;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菌液的最小检出浓度为1.0×10~6cfu/m L^5.1×10~6cfu/m L;稳定性试验显示4℃保存30 d,ICSN特异性、敏感性无明显变化;双盲样品检测准确率为100%。本研究有助于ETEC菌毛的快速检测和幼畜大肠杆菌性腹泻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 菌毛 单因子血清 二氧化硅微球 新型凝集技术
下载PDF
一株c基因型牛副流感病毒3型病毒的分离鉴定
5
作者 杨巍 蒋磊 董秀梅 《吉林畜牧兽医》 2023年第4期5-6,共2页
从黑龙江省某牛场当中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牛鼻拭子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在MDBK细胞上能够产生典型的病变。经免疫荧光鉴定表明成功分离到一株牛副流感病毒3型,命名为HLJ1。将病毒的M基因与GenBank中已发表BPIV3毒株的M基因进行同... 从黑龙江省某牛场当中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牛鼻拭子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在MDBK细胞上能够产生典型的病变。经免疫荧光鉴定表明成功分离到一株牛副流感病毒3型,命名为HLJ1。将病毒的M基因与GenBank中已发表BPIV3毒株的M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HLJ1与BPIV3c型参考毒株NX49的同源性最高为99.7%,因此HLJ1分离株属于c基因型BPIV3。我们的结果将为牛副流感病毒3型检测试剂盒及疫苗的研发工作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副流感病毒3型 分离鉴定 系统进化分析 C基因型
下载PDF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重组酶聚合酶扩增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张森豪 王雪莹 +12 位作者 蔡李萌 解伟纯 匡虹迪 王晓娜 李佳璇 崔文 姜艳平 周晗 单智夫 王丽 乔薪瑗 李一经 唐丽杰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98-2508,共11页
旨在建立一种针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快速临床诊断方法。以猪流行性腹泻病毒cDNA为模板,在重组酶和聚合酶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对目的基因的扩增,本研究设计了用于重组酶聚合酶... 旨在建立一种针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快速临床诊断方法。以猪流行性腹泻病毒cDNA为模板,在重组酶和聚合酶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对目的基因的扩增,本研究设计了用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的引物,优化了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反应体系,检测了反应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确定了反应的最佳温度和时间,通过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和侧流层析试纸条的方法进行分析和鉴定。试验结果显示反应的最佳温度和时间为30℃、20 min,反应可以检测到的最低质粒拷贝数为102 copies·μL^(-1),且在对猪的丁型冠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和圆环病毒2型的检测中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综上所述,通过对RPA反应条件的摸索与优化,成功建立了猪流行性腹泻病毒重组酶聚合酶扩增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Basic RPA)和侧流层析试纸条(LF-RPA)的检测方法,两种方法相比较于RT-PCR,有更短的检测时间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对仪器、场地和检测环境的要求更低,为今后PEDV的临床诊断及快速检测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有效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 侧流层析(LFD) 快速诊断方法
下载PDF
1株E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王萌 张森豪 +9 位作者 张柳 李佳璇 王晓娜 崔文 姜艳平 周晗 王丽 乔薪瑗 李一经 唐丽杰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107-3120,共14页
E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E)是指存在于鸡染色体中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基因组DNA或片段。具有转录活性的ALV-E既会对鸡的生产性能(体重和产蛋率)产生负面影响,又能从抗体水平干扰对外源性ALV的鉴别诊断。为对黑龙江省某鸡场内一禽白血病病... E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E)是指存在于鸡染色体中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基因组DNA或片段。具有转录活性的ALV-E既会对鸡的生产性能(体重和产蛋率)产生负面影响,又能从抗体水平干扰对外源性ALV的鉴别诊断。为对黑龙江省某鸡场内一禽白血病病毒RT-PCR阳性病料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及分析其基因组特征和遗传进化情况,通过分子生物学、病毒形态学及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方法对病毒培养物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可在CEF细胞盲传至第9代,电镜下可观察到近似球形、直径约为80 nm,并具有囊膜和纤突结构的病毒粒子,将其命名为HLJE2020株。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其全基因组序列中的gag和pol基因相对保守,LTR和env基因与ALV-E同属一个进化分支,而gp85基因则与ALV-E和ALV-B均具有较高相似性,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在ALV-E和ALV-B间出现一个单独的分支,结合RDPv.4和SimPlot软件分析结果,推测该毒株gp85基因可能存在E亚群AF229株与B亚群SDAU09C1株的重组现象。本研究为了解禽白血病病毒基因组遗传演化情况提供数据资料,并为ALV的防控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白血病病毒 分离鉴定 基因组分析 重组E亚群毒株
下载PDF
重组猪源罗伊氏乳酸杆菌分泌表达牛乳铁蛋白肽对新生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以及抗腹泻病毒感染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汪昭睿 王雪莹 +10 位作者 解伟纯 宋丽影 王晓娜 崔文 姜艳平 周晗 王丽 乔薪瑗 徐义刚 李一经 唐丽杰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9-176,共18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分泌表达牛乳铁蛋白肽(LFCA)的重组猪源罗伊氏乳酸杆菌对新生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以及对引起仔猪腹泻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感染的保护作用。试验1:选取36头1日龄、体重约为1.5 kg的新生杜长大仔猪,随机分为3组,分别... 本试验旨在研究分泌表达牛乳铁蛋白肽(LFCA)的重组猪源罗伊氏乳酸杆菌对新生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以及对引起仔猪腹泻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感染的保护作用。试验1:选取36头1日龄、体重约为1.5 kg的新生杜长大仔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重组菌组、空载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头仔猪,分别口服表达LFCA的重组猪源罗伊氏乳酸杆菌pPG-LFCA/LR-CO21、含有空载体质粒的重组猪源罗伊氏乳杆菌pPG/LR-CO21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各4 mL,连续口服3 d,口服后观测时间为14 d。期间仔猪自由采食,记录各组仔猪体重变化和腹泻情况。试验2:选取30头1日龄、体重约为1.5 kg的新生杜长大仔猪,随机分为5组,分别口服1、3、6、9、12 mL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 50)为10-7.50/mL的TGEV。设置7 d时间为观察期,分析半数致死量的条件。试验3:另选取1日龄、体重约为1.5 kg的新生杜长大仔猪32头,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重组菌组、空载菌组、对照组、TGEV感染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仔猪。试验组每天每头按照2×1010 CFU的剂量口服pPG-LFCA/LR-CO21、pPG/LR-CO21及等体积的PBS,连续口服饲喂1周,在8日龄按照半数致死量口服TGEV感染,感染7 d后进行样品采集。记录各组仔猪体重变化和腹泻情况;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小肠绒毛高度及隐窝深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仔猪血清中总免疫球蛋白G(IgG)和肠黏液总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抗体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紧密连接蛋白相关基因封闭蛋白-1(Claudin-1)、闭合蛋白(Occludin)和紧密连接蛋白-1(ZO-1)以及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Toll样受体2(TLR2)的mRNA相对表达量;对仔猪盲肠内容物进行菌群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口服重组猪源罗伊氏乳酸杆菌后,与对照组相比,重组菌组新生仔猪的平均日增重极显著提高(P<0.01),而腹泻率降低且差异极显著(P<0.01);与TGEV感染组相比,重组菌组仔猪平均日增重增加且腹泻率降低,差异显著(P<0.05);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的比值显著增加(P<0.05);仔猪血清中总IgG和肠黏液总sIgA抗体含量显著升高(P<0.05);肠黏膜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相关基因Claudin-1、Occludin、ZO-1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血清IFN-γ、IL-6、IL-8、TLR2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仔猪存活率提高。对仔猪盲肠内容物进行菌群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TGEV感染仔猪后肠道正常菌群占比下降,相比于TGEV感染组,口服重组菌的仔猪肠道菌群致病菌拟杆菌属占比下降,差异显著(P<0.05),菌群多样性更接近对照组,肠道菌群的代谢、遗传信息处理等功能均有所增强。综上所述,本试验成功构建了分泌表达LFCA的重组猪源罗伊氏乳酸杆菌菌株,经口服途径饲喂新生仔猪后,能够促进仔猪生长,降低新生仔猪的腹泻率,经口服途径饲喂感染TGEV的新生仔猪后,可以改善肠道环境,降低病毒对仔猪肠道的损伤,对仔猪抗TGEV感染提供有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乳铁蛋白肽 重组猪源罗伊氏乳酸杆菌 黏膜免疫 抗TGEV感染
下载PDF
基于DPO引物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王以欣 王紫薇 +8 位作者 汉武娇 王丽 姜艳平 崔文 周晗 乔薪瑗 唐丽杰 李一经 徐义刚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10-715,共6页
为建立快速、准确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方法,本研究以PEDV的N基因为靶基因,基于双启动寡核苷酸引物(DPO),经过条件优化,建立了检测PEDV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结果显示,DPO引物的有效退火温度范围较宽(45℃~65℃);在测试的10种... 为建立快速、准确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方法,本研究以PEDV的N基因为靶基因,基于双启动寡核苷酸引物(DPO),经过条件优化,建立了检测PEDV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结果显示,DPO引物的有效退火温度范围较宽(45℃~65℃);在测试的10种病毒中仅PEDV为阳性扩增结果,其余病毒为阴性结果,特异性较强;对PEDV质粒标准品的检测限可达1.64×10^1拷贝/μL,敏感性较高;组内、组间重复性结果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重复性较好。利用该方法对采集的272份临床仔猪腹泻样品(粪便、小肠组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共检出PEDV阳性样品39份,阳性率为14.34%,与常规RT-PCR方法检测结果的阳性符合率为92.31%;本研究建立方法检测的阳性样品经PEDV N基因测序鉴定,确实均为PEDV阳性样品。本研究建立的基于DPO引物检测PEDV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为PEDV的准确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DPO引物 荧光定量RT-PCR
下载PDF
表达猪圆环病毒2型cap蛋白的重组罗伊氏乳酸杆菌在小鼠诱导的免疫应答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书博 徐义刚 +8 位作者 陈秋艳 梅朱园 崔文 姜艳平 周晗 王丽 乔薪瑗 李一经 唐丽杰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238-2249,共12页
旨在构建表达猪圆环病毒2型(PCV2)cap蛋白的重组罗伊氏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L.reuteri),并评价其在小鼠体内诱导的免疫应答效果。利用PCR扩增实验室分离保存的PCV2b型毒株的cap蛋白基因,以猪源L.reuteri为宿主菌,构建表达ca... 旨在构建表达猪圆环病毒2型(PCV2)cap蛋白的重组罗伊氏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L.reuteri),并评价其在小鼠体内诱导的免疫应答效果。利用PCR扩增实验室分离保存的PCV2b型毒株的cap蛋白基因,以猪源L.reuteri为宿主菌,构建表达cap蛋白的重组菌株pPG-T7 g10-PPT-cap/L.reuteri,通过口服免疫BALB/c小鼠。采用间接ELISA方法测定免疫后小鼠血清中抗原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粪便、鼻腔洗液、生殖道洗液、肠黏液中抗原特异性sIgA抗体水平,小鼠血清中各细胞因子水平;MTT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中CD4^+T细胞、CD8^+T细胞的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免疫后攻毒的小鼠体内器官的病毒载量。结果显示,口服免疫重组乳酸菌组小鼠血清IgG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小鼠粪便、鼻腔洗液、生殖道洗液、肠黏液中sIgA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和对照组相比,IFN-γ、IL-2、IL-4、IL-12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IFN-α无显著变化;体外孵育PCV2和小鼠脾淋巴细胞结果表明,重组乳酸菌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刺激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果显示,口服免疫重组乳酸菌组小鼠脾细胞中CD4^+T细胞、CD8^+T细胞含量高于对照组;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口服免疫重组乳酸菌组小鼠体内的病毒载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构建了表达PCV2 cap蛋白的重组罗伊氏乳酸杆菌,经口服途径免疫动物,构建的重组乳酸杆菌能够刺激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且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2型 CAP 蛋白 重组罗伊氏乳酸杆菌 免疫应答
下载PDF
肠道菌群抗病毒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宫浩阳 吴佳鑫 +7 位作者 杨晓钰 解伟纯 王雪莹 李佳璇 姜艳平 崔文 李一经 唐丽杰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910-4919,共10页
近年来,由于对肠道中菌群的研究不断深化,同时对肠道菌群和机体健康的关系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发现肠道菌群对病毒的感染有着双重调节的作用。肠道菌群可以通过保护肠黏膜屏障以及直接与病毒结合进而中和病毒或者阻止病毒对细胞黏附... 近年来,由于对肠道中菌群的研究不断深化,同时对肠道菌群和机体健康的关系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发现肠道菌群对病毒的感染有着双重调节的作用。肠道菌群可以通过保护肠黏膜屏障以及直接与病毒结合进而中和病毒或者阻止病毒对细胞黏附的直接作用抑制病毒感染,或通过对机体免疫系统建立和发育产生影响的间接方式来抑制病毒的入侵以及分泌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代谢产物来发挥抗病毒作用;此外,益生菌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有望从益生菌入手解决当前治疗病毒性疾病的弊端。本文着重对近年来肠道菌群抵抗病毒感染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此方向相关问题及进一步的相关研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抗病毒机制 黏膜屏障 免疫调节 菌群代谢物
下载PDF
兔源罗伊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益生效果评价
12
作者 程雨 谢坤 +7 位作者 姜艳平 崔文 李佳璇 王晓娜 乔薪瑗 唐丽杰 李一经 王丽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36-2144,2293,共10页
利用MRS-CaCO_(3)固体平板培养法从兔肠道内容物中分离并培养乳酸菌,通过形态学观察、革兰染色、生理生化特征观察、16S rDNA序列分析和ERIC-PCR分析进行鉴定,对符合乳酸菌特性的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抗逆性能、体外黏附性能、体内定植... 利用MRS-CaCO_(3)固体平板培养法从兔肠道内容物中分离并培养乳酸菌,通过形态学观察、革兰染色、生理生化特征观察、16S rDNA序列分析和ERIC-PCR分析进行鉴定,对符合乳酸菌特性的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抗逆性能、体外黏附性能、体内定植能力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共分离得到4株兔源罗伊乳杆菌;4株兔源罗伊乳杆菌均具有乳酸菌的典型生物学特征,对胃肠道内常见的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发挥抑菌作用的主要物质为细菌素;对氯霉素、利福平及红霉素较敏感,对胃肠道环境以及高温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可在家兔体内成功定植且安全。本试验为开发预防和治疗兔肠道疾病的乳酸菌制剂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源 罗伊乳杆菌 分离鉴定 益生效果
原文传递
民猪源唾液联合乳杆菌B112株调控内质网应激预防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
13
作者 吴佳鑫 杨晓钰 +8 位作者 李卓然 项晴 刘郁蕾 王晓娜 李佳璇 姜艳平 崔文 李一经 唐丽杰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4-792,共9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民猪源唾液联合乳杆菌(Ligilactobacillus salivarius)通过调控内质网应激预防LPS刺激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引起炎症的作用机制。本试验从抗病性和耐寒性较好的优良猪种民猪的肠道中分离得到一株菌株B112确定为唾液联... 本研究旨在探讨民猪源唾液联合乳杆菌(Ligilactobacillus salivarius)通过调控内质网应激预防LPS刺激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引起炎症的作用机制。本试验从抗病性和耐寒性较好的优良猪种民猪的肠道中分离得到一株菌株B112确定为唾液联合乳杆菌。应用单层平板打孔法测定该菌株和三元猪源唾液联合乳杆菌对大肠杆菌、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大小,以此来反映菌株的抑菌能力。采用体外细胞模型构建的方法,使用唾液联合乳杆菌B112预处理IPEC-J2,然后用LPS刺激IPEC-J2模拟肠道炎症,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炎症相关因子和内质网应激相关因子的变化情况。抑菌试验结果表明,民猪源唾液联合乳杆菌B112对3种致病菌均有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较好;三元猪源唾液联合乳杆菌JCM123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并无抑菌作用,但对沙门菌的抑菌效果强于民猪源杆菌。体外抗炎试验结果表明,民猪源唾液联合乳杆菌B112可以降低由LPS刺激引起的IL-6等炎性相关因子和GRP78等内质网应激相关因子的m RNA表达量。综上所述,从民猪肠道内分离出的唾液联合乳杆菌B112可以抑制大肠杆菌、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繁殖,并且可以通过调控内质网应激预防LPS刺激IPEC-J2引起的炎症反应,本研究有望为后续进一步开发利用唾液联合乳杆菌在预防仔猪炎症方面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猪 唾液联合乳杆菌 分离鉴定 内质网应激 肠道炎症
原文传递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蓝舌病血清学调查及血清1型病毒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佳璇 汪昭睿 +10 位作者 独军政 王晓娜 邵怡岚 姜艳平 崔文 单智夫 周晗 王丽 乔薪瑗 李一经 唐丽杰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2-319,共8页
为了解蓝舌病(BT)在黑龙江省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调查黑龙江省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牛、绵羊感染蓝舌病的血清学情况,用已建立的BT的竞争ELISA方法检测不同季节黑龙江省部分地区997份牛、绵羊血清,通过鸡胚及BHK21细胞分离病毒,并利用BT... 为了解蓝舌病(BT)在黑龙江省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调查黑龙江省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牛、绵羊感染蓝舌病的血清学情况,用已建立的BT的竞争ELISA方法检测不同季节黑龙江省部分地区997份牛、绵羊血清,通过鸡胚及BHK21细胞分离病毒,并利用BT国际参考实验室创立的RT-PCR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鉴定病毒的血清型。结果表明,该地区牛、绵羊血清的阳性率分别为13.70%、12.65%,并初步鉴定黑龙江省部分地区流行的蓝舌病病毒毒株为BTV-1型,为黑龙江省蓝舌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舌病病毒 血清学调查 分离鉴定 BTV-1
原文传递
基于DPO引物检测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real-time RT-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以欣 王紫微 +7 位作者 王丽 姜艳平 崔文 周晗 乔薪瑗 唐丽杰 李一经 徐义刚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41-1447,1452,共8页
为建立快速、特异性检测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的方法,以TGEV的N基因为靶基因,利用双启动寡核苷酸引物(dual priming oligonucleotide,DPO),建立了检测TGEV的real-time RT-PCR方法。结果显示,与常规引物相比,DPO引物的特异性强,有3... 为建立快速、特异性检测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的方法,以TGEV的N基因为靶基因,利用双启动寡核苷酸引物(dual priming oligonucleotide,DPO),建立了检测TGEV的real-time RT-PCR方法。结果显示,与常规引物相比,DPO引物的特异性强,有3个以上碱基与模板发生错配,将导致扩增效率极大降低或终止扩增反应,同时DPO引物有效退火温度范围较宽,在40~65℃均能高效地扩增靶基因,不需要对退火温度进行优化。本研究建立的方法灵敏度高,对TGEV核酸的最低检测限可达1.52×10~1 copies/μL,同时利用该方法对10种病毒株进行检测,仅TGEV为阳性,显示了良好的检测特异性。该方法的检测重复性好,以质粒标准品为模板的组内、组间重复性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0%。利用建立的方法对采集的213份仔猪腹泻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共检出TGEV阳性样本31份,阳性率为14.55%,与常规RT-PCR方法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93.55%,与基于N基因测序结果的符合率为100.00%。本研究基于DPO引物建立的检测TGEV的real-time RT-PCR方法,为TGEV的准确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N基因 DPO引物 real-time RT-PC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