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倍体小麦地方品种矮蓝麦矮秆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周强 袁中伟 +5 位作者 张连全 甯顺腙 任勇 陶军 李生荣 刘登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99-1905,共7页
四倍体圆锥小麦(Triticum turgidum L.ssp.turgidum)地方品种矮蓝麦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矮秆基因资源,经鉴定其矮秆特性对外源赤霉酸敏感。2012年配制矮蓝麦与2个高秆圆锥小麦的正反交组合,2012—2013年在四川绵阳分别种植F1、F2代和F2:... 四倍体圆锥小麦(Triticum turgidum L.ssp.turgidum)地方品种矮蓝麦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矮秆基因资源,经鉴定其矮秆特性对外源赤霉酸敏感。2012年配制矮蓝麦与2个高秆圆锥小麦的正反交组合,2012—2013年在四川绵阳分别种植F1、F2代和F2:3家系,对株高的遗传分析表明,矮蓝麦的矮秆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利用BSA法构建高秆和矮秆池筛选多态性SSR标记,并对矮蓝麦/青稞麦F2分离群体进行连锁分析,将目标基因定位于7AS染色体上,与标记GWM471的遗传距离为2.5 c M。矮蓝麦与矮秆番麦正反交的F1和F2群体表现非常相似的株高变异特征,初步推测矮蓝麦的矮秆基因是Rht22;进一步用高通量SNP和DAr T标记对两品种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发现二者的遗传相似性高达98.7%-99.3%。因此认为,历史上矮蓝麦和矮秆番麦可能是同一品种,是通过人为交流而传播到不同地方。矮蓝麦携带的矮秆基因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遗传背景中降低株高能力中等或较弱,在育种中需要聚合其他矮秆基因而被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蓝麦 赤霉酸敏感型 遗传分析 Rht22 圆锥小麦
下载PDF
四川小麦主要矮秆基因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8
2
作者 周强 袁中伟 +5 位作者 欧俊梅 任勇 杜小英 陶军 李生荣 刘登才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624-1630,共7页
为系统研究四川小麦品种主要矮秆基因的组成,应用Rht-B1b和Rht-D1b基因的STS标记及Rht8基因的连锁SSR标记,对262个小麦品种(系)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四川小麦品种(系)具有Rht8基因连锁标记的频率为54.6%,Rht-D1b基因的频率为37.4%,Rht-... 为系统研究四川小麦品种主要矮秆基因的组成,应用Rht-B1b和Rht-D1b基因的STS标记及Rht8基因的连锁SSR标记,对262个小麦品种(系)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四川小麦品种(系)具有Rht8基因连锁标记的频率为54.6%,Rht-D1b基因的频率为37.4%,Rht-B1b基因的频率为15.3%。与前人的研究比较发现,四川小麦Rht8连锁标记的频率高于全国平均值,而Rht-B1b和Rht-D1b的频率都低于全国平均值。这3种矮秆基因一共构成了8种组合类型。为分析不同基因组合对株高的影响,对连续种植3年的125份材料进行了测定。这些材料中,不含3种基因的类型占12.8%,仅含有Rht8的类型最多(33.6%),其次为仅含有Rht-D1b基因的类型(20%);同时含有Rht8基因和Rht-D1b基因的类型占17.6%;含有Rht-B1b基因的组合类型所占比例较少(都低于10%)。矮秆基因的降秆强度表现为:Rht-D1b>Rht-B1b>Rht8。同时具有3种矮秆基因的材料,其降秆强度最大,其次为含有2种矮秆基因的组合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四川 矮秆基因 分子标记
下载PDF
144份CIMMYT小麦材料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周强 任勇 +4 位作者 陶军 欧俊梅 杜小英 李生荣 刘登才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70-1474,共5页
为发掘新的种质资源,利用SDS-PAGE方法对144份CIMMYT小麦材料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出9种HWM-GS类型和14种亚基组合类型。Glu-A1位点具有1、2*与null(N)共3种类型,亚基2*占优势,... 为发掘新的种质资源,利用SDS-PAGE方法对144份CIMMYT小麦材料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出9种HWM-GS类型和14种亚基组合类型。Glu-A1位点具有1、2*与null(N)共3种类型,亚基2*占优势,占55.56%;Glu-B1位点具有7+9、17+18、7、7+8共4种类型,7+9为优势亚基,占59.72%;Glu-D1位点具有5+10、2+12这2种类型,5+10占优势,占79.86%。优势亚基组合类型为2*、7+9、5+10,占41.67%。144份材料的高分子谷蛋白亚基品质评分变幅为4~10分,平均为8.54分。在优质亚基中,Glu-A1位点具有优质亚基(l和2*)的频率为86.8%;Glu-B1位点具有优质亚基(7+8和17+18)的频率为30.56%;Glu-D1位点具有优质亚基5+10的的频率为79.86%。本试验同时筛选出一大批含优质亚基的育种资源材料。今后小麦品质育种中,还应加强对具有优质亚基2*、17+18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CIMMYT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下载PDF
绵阳(绵麦)系列小麦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周强 任勇 +4 位作者 陶军 欧俊梅 杜小英 李生荣 刘登才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01-1507,共7页
为研究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在四川小麦品质育种中的价值,利用SDS-PAGE方法对43个绵阳(绵麦)系列小麦品种的HMW-GS进行了分析。结果共检测出7种HWM-GS类型和9种亚基组合类型。Glu-A1位点有2种亚基,null(N)占优势;Glu-B1位点有3种... 为研究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在四川小麦品质育种中的价值,利用SDS-PAGE方法对43个绵阳(绵麦)系列小麦品种的HMW-GS进行了分析。结果共检测出7种HWM-GS类型和9种亚基组合类型。Glu-A1位点有2种亚基,null(N)占优势;Glu-B1位点有3种亚基,7+9与7+8占优势;Glu-D1位点有2种亚基,优质亚基5+10占优势。优势亚基组合类型为N、7+8、5+10。在优质亚基中,1亚基出现的频率为27.91%,7+8亚基出现的频率为44.19%,5+10亚基出现的频率高达65.12%。随时间变迁,优质亚基1和5+10呈上升趋势,而7+8呈下降趋势。优质亚基对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和沉降值等品质性状都有正向影响,尤其是优质亚基1或5+10的导入显著提高了沉降值。因此,在四川小麦品质育种中,可以通过聚合优质亚基1和5+10来改善沉降值等品质性状;同时还应引进优质亚基2*、17+18和14+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质 绵阳(绵麦)系列小麦品种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下载PDF
中国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陶军 李生荣 +5 位作者 周强 任勇 欧俊梅 雷加容 杜小英 何员江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32期1-8,共8页
为深入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综述了中国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历程,包括温光型不育系的发现和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的起始,温光型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研究,生理变化,温光条件对育性的影响,外源化学物质对‘C49S’育性的影响... 为深入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综述了中国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历程,包括温光型不育系的发现和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的起始,温光型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研究,生理变化,温光条件对育性的影响,外源化学物质对‘C49S’育性的影响;总结了应用研究成果,包括对原始温光型不育系的改造,恢复系的选育,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筛选,中国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及其生产示范;提出了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对条锈病抗性的丧失影响杂交小麦的应用,(2)如何提高制种纯度的问题,(3)如何降低制种成本的问题。文章最后介绍了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的新动向,提出了应对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光型 两系杂交小麦 不育 制种 组合筛选
下载PDF
小麦品种国豪麦3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6
作者 邓元宝 吴泽江 +4 位作者 侯锡学 张敏 张学财 吴凡 李生荣 《中国种业》 2018年第8期100-101,共2页
国豪麦3号是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小麦研究所李生荣研究员用自育的优良矮秆新品系1227-185(审定名:绵麦185)作母本,选用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99-1522(审定名:川麦43)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F_1用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99-1572(审定... 国豪麦3号是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小麦研究所李生荣研究员用自育的优良矮秆新品系1227-185(审定名:绵麦185)作母本,选用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99-1522(审定名:川麦43)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F_1用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99-1572(审定名:川麦42)配制复合杂交组合经改良系谱法选育的优质、抗病、高产稳产、熟期转色好、商品性好的小麦品种。该品种于201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6001。国家麦3号由四川国豪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独家生产和销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国豪麦3号 栽培技术
下载PDF
绵杂麦系列品种高产制种及栽培技术要点
7
作者 邓元宝 吴泽江 +7 位作者 何员江 张敏 陶军 吴凡 周玉刚 侯锡学 李生荣 任勇 《中国种业》 2019年第6期68-70,共3页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先后选育了绵阳32号、绵杂麦168、绵杂麦512、绵杂麦638等系列杂交小麦新品种。这些品种的选育为四川乃至西南麦区杂交小麦推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四川国豪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与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发了绵杂麦...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先后选育了绵阳32号、绵杂麦168、绵杂麦512、绵杂麦638等系列杂交小麦新品种。这些品种的选育为四川乃至西南麦区杂交小麦推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四川国豪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与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发了绵杂麦168、绵杂麦512等系列杂交小麦品种,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绵杂麦系列品种(MTS-1为母本)的高产制种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经过几年的试验和推广,总结了一套适宜四川麦区的绵杂麦系列品种高产高效制种和栽培技术,以供制种户和种植户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杂麦 制种技术 栽培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