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鱼类实验动物研究概况及在水产动物病害研究上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窦海鸽 黄倢 +2 位作者 王秀华 范文辉 刘莉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8-85,共8页
鱼类实验动物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概述了国内外鱼类实验动物的应用、育种及模型开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并对其在水产动物病害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 实验动物 水产动物 病害 模型
下载PDF
海洋鱼类生化组成及能量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敏 张波 李春雁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85-390,共6页
随着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的深入,海洋鱼类生化组成及能量含量的研究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生化组成与能量含量与鱼体某个易于测定的指标(如水分含量、体重、体长、肥满度等)之间显著的相关关系,则可以较方便、准确地... 随着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的深入,海洋鱼类生化组成及能量含量的研究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生化组成与能量含量与鱼体某个易于测定的指标(如水分含量、体重、体长、肥满度等)之间显著的相关关系,则可以较方便、准确地对有关指标进行间接估计。本文对国内外此领域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评述,以期进一步探讨饵料营养质量变化对食物产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鱼类 脂肪 蛋白质 能量含量 季节变化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水域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4
3
作者 李忠义 金显仕 +2 位作者 庄志猛 唐启升 苏永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3052-3060,共9页
稳定同位素作为一种天然的示踪物,应用十分广泛,其在水域生态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生物同位素组成总是与其食物同位素组成相一致,能随食物的改变而相应地发生改变,是生物生存状况的理想指示物,为水域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与功能、... 稳定同位素作为一种天然的示踪物,应用十分广泛,其在水域生态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生物同位素组成总是与其食物同位素组成相一致,能随食物的改变而相应地发生改变,是生物生存状况的理想指示物,为水域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与功能、物质流与能量流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综评稳定同位素技术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对其应用于水域生态研究的理论基础与进展进行了总结。该方法的应用以水域中生产者同位素组成差异为前提,主要涉及确定食物来源、食物的贡献比例、营养级的确定、食物网结构的构建及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洄游及迁移路线等方面,这些研究对了解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与外界环境对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并对我国此类研究的前景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同位素营养富集度 食物网 食性 栖息地
下载PDF
镉在水生动物体内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42
4
作者 张翠 翟毓秀 +2 位作者 宁劲松 尚德荣 王家林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465-470,共6页
关键词 水生动物 蓄积 消除 传递 毒性机理
下载PDF
中国对虾“黄海1号”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的形态特征比较 被引量:36
5
作者 李朝霞 李健 +2 位作者 王清印 何玉英 刘萍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4-388,共5页
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海1号”人工选育群体和野生群体进行11项形态性状的测定,采用方差分析和2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比较2个群体的外部形态特征.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表明,2个群体在部分形态特征上表现出明显差异,... 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海1号”人工选育群体和野生群体进行11项形态性状的测定,采用方差分析和2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比较2个群体的外部形态特征.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表明,2个群体在部分形态特征上表现出明显差异,主要反映在选育对虾的腹节1及腹节总长度增加,但头胸甲及腹节1的宽度降低.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分别为:主成分1为18.14%,主成分2为15.09%,主成分3为11.09%,主成分4为9.53%,累积贡献率为53.85%.分析结果显示,2个群体在横向体型因子方面差异最明显,结果与显著性检验的结论基本一致.判别分析显示,2个对虾群体的形态差异显著(P<0.0001).建立了2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62%~75%,P2为55.4%~79.8%,综合判别率为70.67%,可以认为逐步判别法对于中国对虾不同群体的初步鉴定是可行的.选育群体的判别准确率(75%)相对较高,从而从形态学方面体现了选择育种的效果.[中国水产科学,2006,13(3):384-3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形态特征 多元分析
下载PDF
半滑舌鳎工厂化人工育苗工艺技术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孙中之 柳学周 +5 位作者 徐永江 兰功刚 曲建忠 马学坤 蔡文超 关健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4-248,共5页
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tilaevis)采取控温控光和营养强化培育等措施,使67尾经过驯养的野生亲鱼性腺全部发育,并自然产卵和受精,其中,32尾雌鱼产卵14350mL,包括浮卵4635mL,浮卵率32.5%。在水温(23±1)℃,盐度30... 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tilaevis)采取控温控光和营养强化培育等措施,使67尾经过驯养的野生亲鱼性腺全部发育,并自然产卵和受精,其中,32尾雌鱼产卵14350mL,包括浮卵4635mL,浮卵率32.5%。在水温(23±1)℃,盐度30±2,pH8.0~8.2的孵化条件下,32~36h孵化出仔鱼,初孵仔鱼约350万尾,总孵化率82.6%。90尾2+龄人工亲鱼中,部分亲鱼性腺发育成熟,其中,雌鱼占13.2%,雄鱼占30%,但均未产卵或排精。12个鱼苗培育池先后放人人工初孵仔鱼199万尾,在(23±2)℃水温条件下,经过70d的培育,共培育出全长30~50mm的商品苗种61.5万尾,成活率30.9%,平均出苗量2050/m^3,实现了半滑舌鳎的工厂化人工苗种繁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工厂化人工育苗 工艺技术
下载PDF
鱼类精子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7
作者 季相山 陈松林 +1 位作者 赵燕 田永胜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48-1054,共7页
在鱼类人工繁育中,研究者主要关心的是卵子质量,长期以来对精子质量未引起足够重视。而精子质量同样会影响繁育效果的重要因素。鱼类精子质量的评价指标有多种,如精子活力、运动时间、密度、形态、受精率和生理功能等。其中最传统的评... 在鱼类人工繁育中,研究者主要关心的是卵子质量,长期以来对精子质量未引起足够重视。而精子质量同样会影响繁育效果的重要因素。鱼类精子质量的评价指标有多种,如精子活力、运动时间、密度、形态、受精率和生理功能等。其中最传统的评价指标是精子活力,其测定方便,能较准确地预测受精率。将精子运动时间和活力综合考虑可更好地反映精子的运动能力。而精子受精率则是精子质量的直接反映,但会受到卵质等因素的影响。质膜完整性、线粒体功能、染色质结构完整性等可体现精子的质量,但测定方法较繁琐。近年来,鱼类精子质量检测技术迅速发展,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CASA)、流式细胞术(FCM)分析、低渗肿胀(HOS)、单细胞凝胶单泳(SCGE)等技术的建立,使得测定指标更多样、客观、准确。本文逐一介绍了评价精子质量的各种指标,并对各指标的测定方法、测定原理、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详细叙述,旨为我国鱼类精子质量评价研究提供背景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精液 质量 评价
下载PDF
海产品中砷化合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8
作者 郭莹莹 翟毓秀 +4 位作者 林洪 尚德荣 宁劲松 李敏 王军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674-679,共6页
关键词 海产品 检测 形态分析
下载PDF
规模化浅海养殖水域沉积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蔡立胜 方建光 梁兴明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5-310,共6页
从2001年9月到2002年7月底分5个阶段,使用沉积物捕获器在桑沟湾养殖海区的扇贝区、牡蛎区和海带区进行自然沉积作用的研究。通过对收集的沉积物进行分析,估算该养殖海区的总氮和总磷由海水到海底的通量。估算结果显示,该海区颗粒物质的... 从2001年9月到2002年7月底分5个阶段,使用沉积物捕获器在桑沟湾养殖海区的扇贝区、牡蛎区和海带区进行自然沉积作用的研究。通过对收集的沉积物进行分析,估算该养殖海区的总氮和总磷由海水到海底的通量。估算结果显示,该海区颗粒物质的年平均沉积速率为278.8g/(m2·d),而每克颗粒物质则携带了190.4μg总氮、472.5μg总磷和0.103g有机物质沉入海底。沉积物的总氮和总磷含量显示了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总氮的峰值出现在5月(春季),最低值出现在12月(冬季)。而总磷含量在12月显著高于5月和7月时段。分析表明,下沉的颗粒物质的氮磷摩尔比为0.67~2,而底泥的氮磷摩尔比为0.025~2。研究结果为桑沟湾沿岸海域氮磷营养盐的通量建模提供了重要参数,并为养殖水域环境容量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沉积作用 总氮 总磷 氮磷比 贝类养殖区
下载PDF
桑沟湾贝类筏式养殖与环境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26
10
作者 蒋增杰 方建光 +1 位作者 门强 王巍 《南方水产》 2006年第1期23-29,共7页
2003年6~10月和2004年3月利用YSI6600多参数水质监测仪和SD6000全自动海流计以及石膏块对桑沟湾扇贝筏式养殖区养殖设施内外、扇贝养殖笼内外部分环境参数(pH、DO、叶绿素a、海流)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扇贝筏式... 2003年6~10月和2004年3月利用YSI6600多参数水质监测仪和SD6000全自动海流计以及石膏块对桑沟湾扇贝筏式养殖区养殖设施内外、扇贝养殖笼内外部分环境参数(pH、DO、叶绿素a、海流)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扇贝筏式养殖区内外流速及叶绿素a浓度衰减显著:经过20排筏架(约105m)后,养殖区内的海水平均流速由区外的7·50±5·29降到5·28±3·23cm·s^(-1),降低了29·6%,区内外海流的主流向没有显著改变;进入养殖系统的叶绿素a浓度由2·48降低到了1·19μg·L^(-1),减少了52%;养殖区内的pH和溶解氧与区外相比变化不大;(2)扇贝养殖笼内外环境因子发生显著的变化:2003年7月1日养殖笼内外水交换率可达80·5%,1个月后下降到只有23·6%;2004年10月份养殖笼内叶绿素a浓度降低到仅有1·57μg·L^(-1),较之笼外的4·20μg·L^(-1)来说,减少了62·6%;养殖笼外pH基本保持在8·0左右,笼内的pH却一直趋于下降趋势,到9月份降到了最低值7·46;在附着生物附着盛期的8、9月份,笼内溶解氧最低值降低到了5·13mg·L^(-1),比起笼外的7·04mg·L^(-1)来说,减少了2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筏式养殖 环境因子 相互作用 桑沟湾
下载PDF
3种水产病原菌简型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的建立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晨 黄倢 +2 位作者 谢国驷 赵培 王秀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7-42,共6页
根据水产养殖中常见的3种病原菌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及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的研究资料,筛选3个毒力相关基因toxR、aerA、evpA设计引物和探针,构建简型基因芯片,并使用对虾... 根据水产养殖中常见的3种病原菌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及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的研究资料,筛选3个毒力相关基因toxR、aerA、evpA设计引物和探针,构建简型基因芯片,并使用对虾白斑病综合征病毒(WSSV)variable region的PCR荧光标记产物作为表面化学质控。通过已构建和优化的多重PCR反应条件,获得了3个目的基因的PCR产物;经过芯片制作过程的优化,将探针以终浓度20μmol/L溶于50%DMSO,在室温、相对湿度45%的条件下点印于醛基基片表面。扩增的PCR产物与杂交液混合后,在42℃杂交2 h就可检测到理想的杂交信号。芯片的灵敏度试验结果表明,可以检测到的3种水产病原菌的最低模板DNA为:鳗弧菌3×102拷贝、嗜水气单胞菌5×103拷贝、迟缓爱德华氏菌6×101拷贝。该芯片可成功应用于患病大菱鲆内脏的细菌分离物的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芯片 水产病原菌 检测
下载PDF
栉孔扇贝生物沉积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俊 姜祖辉 陈瑞盛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5-230,共6页
2001年3~9月,在自然养殖状态下对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的生物沉积及其对物质输运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栉孔扇贝能加速海洋中颗粒物质的沉积,生物沉积率分别为:小个体(壳长30~40mm)72.31~109.85mg·ind-1·day-1、... 2001年3~9月,在自然养殖状态下对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的生物沉积及其对物质输运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栉孔扇贝能加速海洋中颗粒物质的沉积,生物沉积率分别为:小个体(壳长30~40mm)72.31~109.85mg·ind-1·day-1、中等个体(壳长50~60mm)103.49~207.77mg·ind-1·day-1和大个体(壳长60~70mm)120.05~237.65mg·ind-1·day-1。栉孔扇贝的生物沉积与其壳长呈正相关线性关系,与其干组织重呈正相关的指数关系,而单位重量的生物沉积则与壳长和干组织重分别为负相关的线性和幂指数关系。海水温度和环境中饵料数量是影响栉孔扇贝的生物沉积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孔扇贝 生物沉积 影响因素
下载PDF
DNA分子标记在水生动物遗传学上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云国 陈松林 +1 位作者 李八方 汪东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58-64,共7页
关键词 DNA分子标记 水生动物 遗传学 分子生物学技术 遗传特性
下载PDF
细菌检测基因芯片的简述及其在水产上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晨 黄倢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44,共4页
基因芯片技术作为生物学高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已经成功地应用于生物学多项研究,尤其是在疾病的诊断和病原微生物的确定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已经制作出多种细菌基因芯片,用于细菌基因水平上的研究。在介绍基因芯片的概念... 基因芯片技术作为生物学高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已经成功地应用于生物学多项研究,尤其是在疾病的诊断和病原微生物的确定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已经制作出多种细菌基因芯片,用于细菌基因水平上的研究。在介绍基因芯片的概念、分类以及制作方法的同时,简述了水产上细菌检测基因芯片产生的背景及不同靶基因的选用情况,并总结了基因芯片技术的优点及其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认为细菌检测基因芯片在水产病害的防治及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检测基因芯片 靶基因 水产
下载PDF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致病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于洪涛 黄倢 张士璀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7712-7715,共4页
介绍了最近几年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致病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包括病毒囊膜蛋白基因、核衣壳蛋白基因、病毒复制过程的关键酶基因、细胞因子受体基因、潜伏相关基因和抑制宿主细胞凋亡机制的基因等。
关键词 白斑综合征病毒 致病 相关基因
下载PDF
黄海中部小黄鱼的食物组成和摄食习性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71
16
作者 薛莹 金显仕 +1 位作者 张波 梁振林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7-243,共7页
根据2001年3月至2002年1月在黄海中部海域进行的4个季节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列联表检验等方法,对小黄鱼(PseudosciaenapolyactisBleeker)的食物组成和摄食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摄食的饵料... 根据2001年3月至2002年1月在黄海中部海域进行的4个季节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列联表检验等方法,对小黄鱼(PseudosciaenapolyactisBleeker)的食物组成和摄食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30余种,甲壳类(磷虾类和虾类)和鱼类是其主要的饵料类群,二者在食物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97.45%。优势饵料种类有太平洋磷虾(Euphausiapacifica)、脊腹褐虾(Crangonaffinis)、细螯虾(Leptochelagracilis)和赤鼻棱(Thryssakammalensis)。小黄鱼的摄食强度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秋季最高,春季和冬季较低。食物组成也随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夏季主要以虾类为食,其它季节则主要以磷虾类为食。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小黄鱼春、夏季的食物组成与秋、冬季相比,存在较大差异。通过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发现,黄海小黄鱼的食物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鱼(Engraulisjaponicus)在食物中所占的比例有明显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黄海中部 食物组成 摄食强度 季节变化
下载PDF
溶解氧含量和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2
17
作者 李玉全 李健 +1 位作者 王清印 刘德月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51-756,共6页
研究溶解氧(DO)含量、养殖密度及两者交互作用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生长、存活率、蜕皮率、摄食量及饵料转化率(FCE)的影响,同时通过生产试验探讨中国对虾工厂化养殖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养殖密度显著影响中国对虾的体重... 研究溶解氧(DO)含量、养殖密度及两者交互作用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生长、存活率、蜕皮率、摄食量及饵料转化率(FCE)的影响,同时通过生产试验探讨中国对虾工厂化养殖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养殖密度显著影响中国对虾的体重增长量、存活率和体长增长量,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50尾/m3组(LSD,0.032 8 g·d-1,91%和0.041 5 cm·d-1)、200尾/m3组(MSD,0.030 0g·d-1,61%和0.040 3 cm·d-1)、600尾/m3组(HSD,0.021 0g·d-1,39%和0.0348 cm·d-1).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摄食量和FCE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影响程度由低到高依次为LSD(0.061 g·g-1·d-1)、MSD(0.081 g·g-1·d-1)、HSD(0.094 g·g-1·d-1)和HSD(10.7%)、MSD(14.9%)、LSD(17.3%).养殖密度影响中国对虾生长的机制主要取决于存活率、摄食量和食物转化率的变化.DO含量对体重增长量、体长增长量、存活率、蜕皮率、摄食量和FCE的影响不明显.分析发现,蜕皮率和FCE受到DO含量和养殖密度交互作用的影响.生产试验表明,中国对虾在体长小于7 cm、养殖密度在200~250尾/m3时,与相同条件下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的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且成活率显著高于后者,说明中国对虾前期进行工厂化养殖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溶解氧含量 养殖密度 蜕皮率 生长 食物转化率(FCE)
下载PDF
微卫星三重PCR基因扫描技术在中国明对虾家系标识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8
作者 孔杰 高焕 +5 位作者 于飞 罗坤 王伟继 孟宪红 刘萍 张天时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9-66,共8页
在开发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微卫星引物的基础上,利用3对微卫星引物,克隆编号分别为H081、RS0683和RS1101,构建中国明对虾的三重PCR稳定扩增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荧光标记引物的基因扫描技术(Genescan)对利用精... 在开发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微卫星引物的基础上,利用3对微卫星引物,克隆编号分别为H081、RS0683和RS1101,构建中国明对虾的三重PCR稳定扩增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荧光标记引物的基因扫描技术(Genescan)对利用精荚移植技术建立的中国明对虾7个半同胞家系和16个全同胞家系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该项技术可以准确地把7个半同胞家系的子代个体间、16个全同胞家系的子代个体间以及总的31个全同胞家系的子代个体间区别开,且能准确把这些家系产生的任意子代个体定位到各个家系。该技术可以满足大批量家系材料样本的分析,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59-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 三重PCR 基因扫描 中国明对虾 家系识别
下载PDF
中国对虾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和遗传相关估计 被引量:12
19
作者 何玉英 王清印 +3 位作者 谭乐义 李健 陈华增 李吉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0499-10502,共4页
[目的]对中国对虾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和遗传相关进行估计,为中国对虾的选择育种提供基础依据和技术参数。[方法]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建立了51个全同胞家系(包括35个半同胞家系),分别测定了中国对虾150日龄时各家系的体长、头胸甲长、腹节长... [目的]对中国对虾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和遗传相关进行估计,为中国对虾的选择育种提供基础依据和技术参数。[方法]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建立了51个全同胞家系(包括35个半同胞家系),分别测定了中国对虾150日龄时各家系的体长、头胸甲长、腹节长和体重。应用数量遗传学原理,采用方差、协方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中国对虾150日龄时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及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结果]中国对虾体长遗传力的估计值在0.36~0.51,头胸甲长的遗传力估计值在0.14~0.24,腹节长的遗传力估计值在0.25~0.50,而体重的遗传力估计值在0.04~0.29。中国对虾各生长性状表现出高的正相关,其中体重和腹节长的遗传相关最大(为0.92),其次为体长和腹节长(0.91)、体长和体重(0.88)、体重和头胸甲长(0.87)、腹节长和头胸甲长(0.86)之间的遗传相关,以体长和头胸甲长之间的遗传相关最小(0.83)。[结论]中国对虾体长、头胸甲长、腹节长和体重性状表型相关在0.80~0.90,t检验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生长性状 遗传力 遗传相关
下载PDF
山东半岛南部产卵场温跃层对鳀鱼鱼卵垂直分布的作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万瑞景 赵宪勇 魏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818-6826,共9页
2000~2004年5~7月"北斗"号生物资源调查船对山东半岛南部产卵场进行多学科综合调查期间,于2003年6月17~18日和6月27~30日分别在35°01.9′N、120°32.9′E海区和35°03.3′N、120°26.4′E海区进行了25h... 2000~2004年5~7月"北斗"号生物资源调查船对山东半岛南部产卵场进行多学科综合调查期间,于2003年6月17~18日和6月27~30日分别在35°01.9′N、120°32.9′E海区和35°03.3′N、120°26.4′E海区进行了25h和64h的水团追踪观测调查,鳀鱼鱼卵的数量、垂直分布与水温的分布为重点调查内容。调查结果表明:水温垂直分布的变化、海水混合的强弱、水体的辐聚/辐散等物理过程对水体中鳀鱼鱼卵数量和鳀鱼鱼卵在不同水层的分布有很大影响。温跃层分布深度的波动引起水体的垂直交换(混合)、水平对流(辐聚/辐散)和跨跃层的物质交换。温跃层深度变浅时,上混合层水体的厚度变薄,跨跃层的向上混合,将下混合层水体中和温跃层中的鳀鱼鱼卵输运到温跃层和上混合层中,同时表层水体发生辐散现象,使得下混合层、温跃层和上混合层水体中鳀鱼鱼卵数量减少、密度减小,导致整个水柱内鳀鱼鱼卵的数量减少;温跃层深度加深时,上混合层水体的厚度增加,跨跃层的向下混合,将上混合层水体中和温跃层中的鳀鱼鱼卵输运到温跃层和下混合层水体中,同时表层水体发生辐聚现象,使得上混合层、温跃层和下混合层水体中的鳀鱼鱼卵数量增多、密度增大,导致整个水柱内鳀鱼鱼卵的数量增多;温跃层水体中鱼卵数量和密度的变化较上混合层和下混合层水体更为显著。水体中温跃层的存在、温跃层分布深度的波动及其波动的程度对上混合层和温跃层中鳀鱼鱼卵的数量和密度的变化起着主导作用,导致鳀鱼鱼卵数量垂直分布的剧烈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 产卵场 鳀鱼鱼卵 垂直分布 上混合层 温跃层 下混合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