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上游中华沙鳅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7
1
作者 刘红艳 陈大庆 +1 位作者 刘绍平 段辛斌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13,共6页
测定了采自3个地理位置(宜宾、江津、思南)共45尾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结果显示:在所有个体913 bp序列中检测到22个变异位点,45尾个体中发现26种单倍型。中华沙鳅的平均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较低(0.0036... 测定了采自3个地理位置(宜宾、江津、思南)共45尾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结果显示:在所有个体913 bp序列中检测到22个变异位点,45尾个体中发现26种单倍型。中华沙鳅的平均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较低(0.00365),而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较高(0.986)。中性检验Fu′sFs值为-9.49536(P<0.05)。3个群体内的Kimura 2-paramter遗传距离为0.00329~0.00417,群体间为0.00340~0.00379,群体间和群体内的遗传距离处于同一水平。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显示:Fst=0.0291(P<0.01),2.9%的变异来自群体间,97.1%的变异来自群体内;在NJ聚类树中,3个群体的个体并没有按相应的地理位置进行聚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 遗传多样性 线粒体DNA控制区 长江上游
下载PDF
长江上游干流基于河床地形的深潭浅滩识别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张辉 危起伟 +1 位作者 杜浩 王韦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9,共7页
采用三种基于河床地形的河流深潭浅滩识别方法(深泓线线性回归法、横截面对称指数法和局部高程差异法)对长江上游干流30 km长河段的深潭和浅滩进行了定量分析识别,并采用5~7倍河宽间距法对这三种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识... 采用三种基于河床地形的河流深潭浅滩识别方法(深泓线线性回归法、横截面对称指数法和局部高程差异法)对长江上游干流30 km长河段的深潭和浅滩进行了定量分析识别,并采用5~7倍河宽间距法对这三种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识别出的深潭和浅滩总体上较为吻合,少数几个识别结果不一致的位置,可以结合对河床形态的综合分析加以解决。多数情况下,局部高程差异法的识别结果更加准确有效,但同时使用这三种方法能够加深对研究区域的认识并使识别结果得到确证。在长江上游干流江段,采用局部高程差异法(T=1.0Sd)应是最佳的河流深潭浅滩识别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潭 浅滩 河床地形 长江上游
下载PDF
一株水产地衣芽孢杆菌的鉴定及培养基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袁科平 邹世平 +2 位作者 李谷 何力 周群兰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9-73,共5页
从水产养殖环境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菌CJ001,经菌落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测序,鉴定其为地衣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可有效降低养殖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COD),48 h内COD的降解率达86.8%,水温30℃时的降解率最高,达到85.7%.为... 从水产养殖环境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菌CJ001,经菌落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测序,鉴定其为地衣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可有效降低养殖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COD),48 h内COD的降解率达86.8%,水温30℃时的降解率最高,达到85.7%.为优化培养基组成,选出由单因素试验确定的营养物质(红糖、玉米粉、豆粕、尿素)和NaH2PO4,进行5因素4水平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CJ001菌株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红糖3%、玉米粉1%、豆粕3%、尿素0.25%、NaH2PO40.15%,其活菌数可达11.15×109cfu.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衣芽孢杆菌 水产养殖 化学需氧量 培养基优化 正交试验
下载PDF
基于条件价值法对长江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的非使用价值评估 被引量:3
4
作者 杜浩 甘芳 +3 位作者 危起伟 樊恩源 陈细华 张辉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33-937,共5页
采用条件价值法对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非使用价值定量评估。结果表明:根据支付意愿中位值(100元/人.年)估算出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的非使用价值可达15975万元/年,其中存在价值6784.6万元/年,遗赠价值6346.9万元/年,选择价值284... 采用条件价值法对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非使用价值定量评估。结果表明:根据支付意愿中位值(100元/人.年)估算出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的非使用价值可达15975万元/年,其中存在价值6784.6万元/年,遗赠价值6346.9万元/年,选择价值2843.5万元/年。被调查者的支付意愿与其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以及对保护区的熟悉程度显著相关(P<0.01),对保护区越熟悉,被调查者越愿意为保护区保护支付更高的价格。收入水平仍成为制约公众积极参与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67%的渔民认为保护区的建立对其个人利益造成了损害,但仍有60%渔民支持设立保护区。因此加强保护区的宣传,提高人们对自然保护区作用和功能的认识才有利于保护区非使用价值体现,从而有利于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自然保护区 条件价值法 非使用价值 支付意愿
下载PDF
中华鲟心脏的超声成像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邱实 危起伟 +2 位作者 陈细华 张艳珍 杨璐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05-611,共7页
采用Weld-2018便携式B超机(C1-9/60R凸阵探头)测量正常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的鳃动频率和心动频率以及心脏大小,以查明中华鲟心脏变化特点,为超声成像技术进行中华鲟心脏疾病诊断奠定基础。实验鱼为人工养殖的年龄为0.5龄、1~5龄... 采用Weld-2018便携式B超机(C1-9/60R凸阵探头)测量正常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的鳃动频率和心动频率以及心脏大小,以查明中华鲟心脏变化特点,为超声成像技术进行中华鲟心脏疾病诊断奠定基础。实验鱼为人工养殖的年龄为0.5龄、1~5龄、7龄、9龄、11龄的中华鲟和野生成熟的中华鲟,结果表明,中华鲟心脏的周长和鱼体体长呈显著正相关(P<0.01),横切周长(y)和体长(x)的关系为y=1.689x+10.118(R2=0.825,n=42)。不同年龄中华鲟的鳃动频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1龄为(104.6±8.9)次/min(n=5),野生亲鱼的为(50.5±3.6)次/min(n=8)。鳃动频率(y)和体长(x)成负线性关系y=-0.5078x+130.59(R2=0.8161,n=35,P<0.01)。温度对中华鲟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鳃动频率和心率上升。13℃下1龄中华鲟的鳃动频率为(74.5±6.2)次/min(n=5)、心率为(26.9±3.2)次/min(n=5);28℃的鳃动频率为(106.1±6.4)次/min(n=5)、心率为(43.4±8.44)次/min(n=5)。结论认为,中华鲟发育到一定年龄鳃动和心动频率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超声波 呼吸频率 心脏 水温
下载PDF
鱼类烟酸营养生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刘伟 文华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6-30,共5页
烟酸是一种鱼类必需的维生素,它作为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的辅酶在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中作用重要。文章从烟酸对鱼类的生理功能、饲料中烟酸的需要量及影响因素和烟酸对鱼类生理状态的影响... 烟酸是一种鱼类必需的维生素,它作为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的辅酶在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中作用重要。文章从烟酸对鱼类的生理功能、饲料中烟酸的需要量及影响因素和烟酸对鱼类生理状态的影响等方面,综述了鱼类烟酸营养生理研究进展,以期为烟酸在鱼类饲料中的应用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烟酸 营养生理
下载PDF
匙吻鲟混养池塘中浮游生物的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建武 朱永久 +3 位作者 赵建华 冯宪斌 李茜 杨德国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03-508,共6页
以江汉平原常见厚淤泥小型池塘为研究对象,以放养鳙的混养池塘为对照,于2009年4-12月研究主养草鱼混养匙吻鲟的池塘中浮游生物的变化,结果表明:浮游植物中蓝藻、绿藻的数量在试验期间较高,处于优势地位,但裸藻生物量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 以江汉平原常见厚淤泥小型池塘为研究对象,以放养鳙的混养池塘为对照,于2009年4-12月研究主养草鱼混养匙吻鲟的池塘中浮游生物的变化,结果表明:浮游植物中蓝藻、绿藻的数量在试验期间较高,处于优势地位,但裸藻生物量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贡献最大;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数量在6-8月份处于高峰期,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试验期间小型浮游生物(小型浮游植物和小型原生动物)数量增加,并占据优势;氮磷比与绿藻、裸藻的生物量显著相关;匙吻鲟放养池塘中的浮游生物与鳙放养池塘中的差异不明显.可见,在江汉平原常见厚淤泥小型池塘中混养匙吻鲟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匙吻鲟 池塘 混养 浮游生物
下载PDF
长江上游新市至江津段大型底栖动物漂流调查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向伟 杜浩 +3 位作者 张辉 沈丽 刘志刚 危起伟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6-273,共8页
2008年3月20日至5月4日,在金沙江下游水电站尚未导致径流改变的情况下,采用D形江底定置网对长江上游新市至江津段约420km江段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103网次,累计时间222h,获得底栖动物4267只个体,隶属于27科28属29种。其中... 2008年3月20日至5月4日,在金沙江下游水电站尚未导致径流改变的情况下,采用D形江底定置网对长江上游新市至江津段约420km江段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103网次,累计时间222h,获得底栖动物4267只个体,隶属于27科28属29种。其中水生昆虫13种,分属7目13科,占总种数的44.8%;甲壳动物5种,分属于3目4科,占总种数的17.2%;螺类4种,分属2目4科,占种数的13.8%;贝类共采集到3种,分属2目3科,占总种数的10.3%;水生寡毛类2种,分属1目2科占总种数的6.9%;另外还有蛭类和线形动物各1种。纹石蛾(Hydropsyche)幼虫、石蝇幼虫(Perla)、钩虾类(Gammaridae)为主要优势种类。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不同江段之间,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漂流密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漂流密度与水体流速呈负相关(y=511.08e-0.094x,R2=0.67),底栖动物的漂流密度随着水体流速的减小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漂流密度 长江上游 D形江底定置网
下载PDF
饲料维生素C水平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4
9
作者 吴凡 文华 +4 位作者 蒋明 刘伟 田娟 杨长庚 黄凤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9-87,共9页
以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为维生素C(VC)源,评价了饲料VC水平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肌肉品质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60、300和1 500 mg/kg的VC(分别记为C 0、C 60、C300和C 1500组)配制成4种实验饲... 以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为维生素C(VC)源,评价了饲料VC水平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肌肉品质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60、300和1 500 mg/kg的VC(分别记为C 0、C 60、C300和C 1500组)配制成4种实验饲料,投喂初始体质量为(77.07±2.24)g的吉富罗非鱼56 d,实验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VC可以显著提高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P<0.05),但3个添加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实验组罗非鱼肌肉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不受饲料VC添加水平的影响(P>0.05),罗非鱼肌肉的水分含量以C 1500组最低,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C 300组罗非鱼肌肉的弹性和咀嚼性显著高于C 0组(P<0.05);C 1500组的肌肉硬度、凝聚性、弹性、黏性、咀嚼性均显著高于C 0组(P<0.05),各组的肌肉回复性无显著差异(P>0.05);VC添加组的罗非鱼血清和肌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高于C 0组(P<0.05),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C 300组最高,显著高于C 0组(P<0.05),肌肉CAT活性有增高趋势但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3个VC添加组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低于C 0组(P<0.05),C1500组的肌肉MDA含量显著低于C 0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VC(有效含量282 mg/kg)能提高吉富罗非鱼的生长性能,改善其肌肉品质,增强机体抗氧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维生素C 生长性能 肌肉品质 抗氧化功能
下载PDF
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杂交子代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25
10
作者 胡佳 汪登强 +1 位作者 危起伟 沈丽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30,共10页
采用39对微卫星引物扩增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正反杂交子代[A.schrenckii(♀)×H.dauricus(♂),H.dauricus(♀)×A.schrenckii(♂)]的全基因组。其中5对引物无扩增产物,其余34对引物中,有3... 采用39对微卫星引物扩增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正反杂交子代[A.schrenckii(♀)×H.dauricus(♂),H.dauricus(♀)×A.schrenckii(♂)]的全基因组。其中5对引物无扩增产物,其余34对引物中,有3对只在施氏鲟中得到扩增产物,有31对能同时在3种鱼中进行有效扩增,其中均呈单态的有7对,均呈多态的有22对,位点LS19和LS22在施氏鲟中呈多态,在达氏鳇中呈单态。34个微卫星位点共得到96个等位基因,大小在80~394bp之间。检测到种间特异位点6个(HLJSX22,HLJSX23,HLJSX37,HLJSX41,HLJSX48,LS54),将这些位点部分组合,可以有效鉴别出施氏鲟、达氏鳇和其杂交子代。同时测定杂交子代的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施氏鲟和达氏鳇的同源序列进行比对,根据线粒体母性遗传特性,通过比对序列的差异大小来判断杂交子代的母本来源。结果表明,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结合线粒体控制区同源序列比对的方法,可以很好地鉴别出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正反杂交子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 达氏鳇 杂交子代 微卫星 线粒体DNA 鉴定
下载PDF
茜素络合物浸泡标记秦岭细鳞鲑发眼卵及仔鱼耳石 被引量:15
11
作者 靳建波 危起伟 +2 位作者 孙庆亮 李罗新 甘芳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17,共8页
采用茜素络合物(ALC)在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发眼卵和仔鱼阶段进行浸泡标记试验,为确定合适浸泡浓度和持续浸泡时间,试验设置了6个的浓度组和4个时间梯度组。结果显示: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被浸泡的仔鱼和经浸泡... 采用茜素络合物(ALC)在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发眼卵和仔鱼阶段进行浸泡标记试验,为确定合适浸泡浓度和持续浸泡时间,试验设置了6个的浓度组和4个时间梯度组。结果显示: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被浸泡的仔鱼和经浸泡处理的发眼卵而出膜后的仔鱼,其耳石都出现橘红色荧光标记。浸泡发眼卵组最适处理条件是茜素络合物溶液浓度30 mg/L持续浸泡18 h,标记率100%,孵化率91%,出膜后15 d仔鱼存活率91%,标记环"非常明显";仔鱼浸泡组最适处理条件是茜素络合物溶液浓度120 mg/L持续浸泡12 h,标记率83.3%,处理15 d后仔鱼存活率92.3%,相比对照组统计检验无差异(P<0.05),标记环"较明显"。相比上述两种方法,浸泡发眼卵试验组相比浸泡30日龄仔鱼试验组所需要的茜素络合物(ALC)溶液浓度更低,而且在标记成功率、标记效果、标记后仔鱼存活率以及标记成本等方面也更为理想。因此,用茜素络合物(ALC)在秦岭细鳞鲑发眼卵阶段进行荧光标记是可行的,这种方法也可在其它鱼类标记中尝试,同时将人工繁育鱼苗与野生鱼苗加以区别,有利于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效果及早期生活史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 茜素络合物 耳石 标记 发眼卵及仔鱼
下载PDF
瓦氏黄颡鱼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林 梁宏伟 +5 位作者 李忠 罗相忠 呼光富 张志伟 朱媛媛 邹桂伟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7-635,共9页
鲿科鱼类种类繁多,外形相似,形态学分类较为困难。为了给鲿科鱼类乃至鲇形目鱼类的系统进化研究积累基础资料,文章采用参照近缘物种线粒体基因组设计覆盖全基因组引物的方法,利用16对引物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线粒体全... 鲿科鱼类种类繁多,外形相似,形态学分类较为困难。为了给鲿科鱼类乃至鲇形目鱼类的系统进化研究积累基础资料,文章采用参照近缘物种线粒体基因组设计覆盖全基因组引物的方法,利用16对引物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扩增,PCR产物转化到质粒后测序,最终获得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其全长为16 527 bp,包括2个rRNA基因、22个tRNA基因、13个编码蛋白质基因和一个非编码控制区。瓦氏黄颡鱼(P.vachelli)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和基因排列顺序与现已公布的鲇形目鱼类完全一致,序列分析表明,与鲇形目其他种属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与拟鲿属的同源性最高(91%)。利用鲇形目共4科6属9种及3个外群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从线粒体基因组水平探讨了鲿科鱼类及其在鲇形目的系统进化地位,结果表明:鲿科鱼类的瓦氏黄颡鱼(P.vachelli)、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及越南拟鲿(Pseudobagrus tokiensis)构成一单系群;拟鲿属与黄颡鱼属的关系较近;黄颡鱼属中瓦氏黄颡鱼(P.vachelli)与光泽黄颡鱼(P.nitidus)的关系近于黄颡鱼(P.fulvidrac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黄颡鱼 线粒体基因组 基因定位 序列分析
下载PDF
黄颡鱼DMRT1基因cDNA全长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林 梁宏伟 +4 位作者 李忠 罗相忠 张志伟 朱媛媛 邹桂伟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0-226,共7页
利用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克隆了黄颡鱼DMRT1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该基因在黄颡鱼成体不同组织及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颡鱼DMRT1基... 利用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克隆了黄颡鱼DMRT1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该基因在黄颡鱼成体不同组织及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颡鱼DMRT1基因cDNA序列全长1 381bp,其中5′端非翻译区30bp,3′端非翻译区454bp[不包括poly(A)],开放阅读框885bp,编码295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黄颡鱼DMRT1基因与革胡子鲶同源性最高(为81%),与黑鲷、虹鳟、斑马鱼、青鳉的同源性分别为60%、59%、64%和52%,与小鼠、人的同源性较低,分别为42%和44%。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析表明:DMRT1基因在黄颡鱼胚胎发育阶段及胚后发育的1~51d仔鱼均有表达,且在胚后发育的第31天表达量最高;在成体,只在雄性精巢中特异性表达,其他组织均无表达,且性腺发育阶段的Ⅳ期精巢表达量最高,表明该基因可能在黄颡鱼雄性性腺的形成或功能维持上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DMRT1基因 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 基因克隆 荧光定量 表达分析
下载PDF
采用BioSonics DT-X超声波回声仪评估青海湖裸鲤资源量及其空间分布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崇瑞 张辉 +3 位作者 杜浩 祁洪芳 史建全 危起伟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21,共7页
2010年8月10日至8月13日,采用美国BioSonics DT-X(210 kHz)鱼探仪对青海湖中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walskii)资源量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为期4 d的水声学调查。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8月青海湖裸鲤在全湖区的平均密度为(1.83±0.... 2010年8月10日至8月13日,采用美国BioSonics DT-X(210 kHz)鱼探仪对青海湖中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walskii)资源量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为期4 d的水声学调查。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8月青海湖裸鲤在全湖区的平均密度为(1.83±0.36)ind./1000 m3,总尾数约为1.42×108 ind.,可捕资源量约为17771.23 t,95%置信区间为16990.84~18551.62 t。青海湖裸鲤水平密度分布呈现不均匀性,最大密度值出现在布哈河河口(6.04 ind./1000 m3)和泉吉河河口水域(6.35 ind./1000 m3);最低密度值位于151基地至原渔场码头湖区(0.26 ind./1000 m3)。青海湖裸鲤的水深分布也呈现不均匀性,主要分布于表层(1~6 m),其中最大平均密度(28.22 ind./1000 m3)出现于布哈河口湖区表层(1~6 m),最小密度(0.02 ind./1000 m3)出现于三块石湖区底部水层(16~21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walskii) 水声学 资源量评估 空间分布
下载PDF
施氏鲟精子诱导匙吻鲟雌核发育 被引量:7
15
作者 邹远超 危起伟 +2 位作者 潘光碧 沈丽 胡佳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28-735,共8页
采用照射强度为10188μW(/cm2·s),照射距离为15cm的紫外线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精子进行4-7min的照射,用照射后的精子对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卵进行人工授精,以探索精子的最佳紫外线照射时间。设计热休克起始时间... 采用照射强度为10188μW(/cm2·s),照射距离为15cm的紫外线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精子进行4-7min的照射,用照射后的精子对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卵进行人工授精,以探索精子的最佳紫外线照射时间。设计热休克起始时间、持续时间和休克温度3因子、3水平的正交试验,以探索人工诱导匙吻鲟雌核发育的理想热休克条件。结果表明:用紫外线照射5min处理的施氏鲟精子,与匙吻鲟卵受精所得胚胎经染色体观察均为单倍体(n=60),表明照射精子遗传失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若热休克处理前受精卵保持在(18±0.3)℃,在一定的休克温度(35-39℃)条件下,于不同时间(受精后16-20min)起始热休克,持续处理2min均能诱导受精卵染色体加倍。对热休克处理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将受精卵于受精后18min,在37℃的水中热休克处理2min,二倍体诱导率最高,达18.8%。染色体鉴定显示,该条件下处理的胚胎均为二倍体(2n=120),未发现单倍体和非整倍体。本研究为进一步分析异源精子诱导匙吻鲟雌核发育机制以及匙吻鲟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 匙吻鲟 精子 紫外线照射 热休克 雌核发育
下载PDF
张家界大鲵繁殖洞穴外溪冬季大型无脊椎动物 被引量:5
16
作者 梁志强 王崇瑞 +5 位作者 伍远安 文立华 危起伟 洪波 刘训华 胡维军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31-943,共13页
2013年1月与2014年1月对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鲵自然繁殖洞穴外溪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和水质状况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动物117种,隶属于5门8纲16目59科。其中水生昆虫107种,软体动物3种,甲壳动物2种,环节动物3种,涡虫纲和线... 2013年1月与2014年1月对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鲵自然繁殖洞穴外溪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和水质状况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动物117种,隶属于5门8纲16目59科。其中水生昆虫107种,软体动物3种,甲壳动物2种,环节动物3种,涡虫纲和线虫动物各1种。两年各采样点物种数平均为27种,七眼泉洞穴出水口(S6)物种数最多,为33种,骡子塔洞穴出水口(S1)物种数最少为15种。2年1个月中各采样点大型无脊椎动物密度介于872.2~3511.1 ind/m2,平均密度为1747.6 ind/m^2,水生昆虫为优势类群,相对丰度97.05%,其中,四节蜉(Baetis sp.)、宽基蜉(Choroterpes sp.)、纹石蛾(Hydropsyche sp.)、锯形蜉(Serratella sp.)、扁蜉(Heptagenia sp.)和朝大蚊(Antocha sp.)为最优势的种类,其丰度分别占总丰度的32.27%、9.15%、7.13%、6.61%、6.52%、5.45%;基于Shannon-Wiener指数和BI生物指数的水质评价结果显示,各洞穴出水口溪流中,乌木峪(S3)、院子(S4)和七眼泉(S6)水质最为清洁,骡子塔(S1)和芭茅溪(S7)水质稍差,有轻微污染;功能摄食类群分析结果显示各采样点以收集者(GC)和捕食者(PR)为主要优势类群;K-优势曲线结果表明,除了骡子塔洞穴出水口溪流(S1)受到较重的人为影响外,其他采样点基本保持了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从两年调查状况来看,张家界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自然繁殖洞穴外溪出苗期大型无脊椎动物具有较高的多样性,环境敏感类群优势地位明显,通过估算稚鲵营养容纳量推测,洞穴外溪可为野生稚鲵提供良好的饵料条件,但一些自然繁殖洞穴外溪稚鲵食物可能存在不足的风险,应加强保护区内喀斯特溶洞与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界 大鲵 洞穴 大型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营养容纳量 水质生物学评价
下载PDF
中华鲟血清卵黄蛋白原水平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艳珍 陈细华 +2 位作者 危起伟 邱实 刘志刚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14,共5页
通过碱不稳定性蛋白结合磷法测定不同年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血清中磷含量,以磷的含量变化反映卵黄蛋白原(VTG)变化情况。实验鱼为人工养殖0.5、1、2、3、4、5、6、8、9、10龄中华鲟和野生成熟中华鲟,共81尾,其中8尾野生雌... 通过碱不稳定性蛋白结合磷法测定不同年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血清中磷含量,以磷的含量变化反映卵黄蛋白原(VTG)变化情况。实验鱼为人工养殖0.5、1、2、3、4、5、6、8、9、10龄中华鲟和野生成熟中华鲟,共81尾,其中8尾野生雌鱼在人工繁殖前后各取样2~4次,共测97个血液样本。结果显示:低龄中华鲟VTG含量较低,最低值在5龄,含磷量为(4.6±1.6)mg/L,5龄后增加,成熟后达到最大,含磷量为(52.0±4.5)mg/L。在性腺不同发育时期,雌性个体在Ⅱ~Ⅴ期VTG的含量增加,Ⅱ~Ⅲ期增加速度较快,随后变缓,Ⅴ期达到最高水平,Ⅵ期降低;而雄性个体在Ⅱ~Ⅳ期VTG的增加量很少,Ⅳ期达到最高水平,含磷量为(28.7±12.2)mg/L。繁殖雌鱼产前VTG含量最高,含磷量为(62.5±8.7)mg/L,产后低于产前。此外,发现产后鲟鱼卵巢液中含量低于其血清中含量,但高于其他年龄组血清中的水平。本实验表明淡水养殖的中华鲟有可能达到性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血清 卵黄蛋白原
下载PDF
吉富罗非鱼成鱼对8种常见植物源饲料原料的表观消化率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伟 文华 +3 位作者 蒋明 吴凡 田娟 杨长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7-25,共9页
【目的】研究吉富罗非鱼成鱼对8种植物源饲料原料中营养成分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ADC),为吉富罗非鱼饲料的配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6种植物源蛋白原料(全脂膨化大豆、豆粕、棉粕、菜粕、花生粕、玉米蛋白粉)和2种能量原料(小麦麸... 【目的】研究吉富罗非鱼成鱼对8种植物源饲料原料中营养成分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ADC),为吉富罗非鱼饲料的配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6种植物源蛋白原料(全脂膨化大豆、豆粕、棉粕、菜粕、花生粕、玉米蛋白粉)和2种能量原料(小麦麸、面粉),分别与基础饲料按照3∶7的质量比配制成试验饲料,投喂体质量为(290.6±5.8)g/尾的吉富罗非鱼成鱼,1周后,采用网捞法收集成型完整的粪便,研究吉富罗非鱼成鱼对8种原料的粗蛋白、粗脂肪、总能、总磷和氨基酸的ADC。【结果】吉富罗非鱼成鱼对8种原料粗脂肪的ADC差异不显著(P】0.05),均高于89.42%;对8种原料粗蛋白、总能的ADC和氨基酸的平均ADC均以面粉最高,小麦麸最低;各原料氨基酸的平均ADC变化趋势与蛋白质的ADC趋势一致。在6种蛋白质原料中,吉富罗非鱼成鱼对其粗蛋白、氨基酸平均、总能和总磷的ADC分别为85.70%~94.41%,89.07%~95.87%,62.92%~94.64%和32.96%~83.39%;其中,对全脂膨化大豆、豆粕、棉粕、花生粕和玉米蛋白粉粗蛋白的ADC均高于89%,且这5种原料间无显著差异(P】0.05);对花生粕、玉米蛋白粉和全脂膨化大豆总能的ADC显著高于菜粕和棉粕(P【0.05),而与豆粕无显著差异(P】0.05);对玉米蛋白粉总磷的ADC显著高于其他原料(P【0.05)。【结论】玉米蛋白粉、花生粕、全脂膨化大豆、豆粕可作为吉富罗非鱼成鱼饲料中优质的蛋白源,面粉则是吉富罗非鱼成鱼饲料中优质的能量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成鱼 植物原料 表观消化率
下载PDF
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以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7
19
作者 甘芳 周宇晶 +2 位作者 危起伟 樊恩源 杜浩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74-584,共11页
论文根据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尝试对保护区所在江段河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建立了评价体系,主要对该保护区河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的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保护区生态功能服务年总价值为59 920... 论文根据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尝试对保护区所在江段河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建立了评价体系,主要对该保护区河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的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保护区生态功能服务年总价值为59 920×104元,以间接使用价值为主要体现,占总价值的66.4%。间接价值中以珍稀水生野生动物(中华鲟、胭脂鱼)的保护价值最高,为27 290×104元/年,占总价值的45.54%,远远超过了其科研价值(410×104元/年)。表明保护区的建立对珍稀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及其特有生境的保存、产卵栖息地保留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政府应加强科研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自然保护区 河流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原文传递
养殖密度对中华鲟行为、免疫力和养殖环境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20
作者 张晓雁 李罗新 +6 位作者 危起伟 张先锋 沈丽 张艳珍 杨道明 栾钢 刘健伟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348-1354,共7页
以北京海洋馆驯养的野生和子一代中华鲟为对象,研究了养殖密度对中华鲟行为、免疫力和养殖环境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养殖密度分别为2.7、2.4、2.0kg/m3的循环水环境中,中华鲟的泳层分布改变,体型小的中华鲟变化最大。3种密度环境对... 以北京海洋馆驯养的野生和子一代中华鲟为对象,研究了养殖密度对中华鲟行为、免疫力和养殖环境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养殖密度分别为2.7、2.4、2.0kg/m3的循环水环境中,中华鲟的泳层分布改变,体型小的中华鲟变化最大。3种密度环境对中华鲟食欲未有明显影响,对野生中华鲟和F1-1998的泳速和呼吸频率也未有明显影响。2.7kg/m3的密度下,F1-1998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值下降,而丙二醛水平上升。在养殖密度为2.7和2.4kg/m3的水环境时,水体悬浮总细菌数量持续大于8 000cfu/100mL,年龄大的中华鲟,包括野生中华鲟和F1-1998中华鲟细菌感染。同期对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氨/铵、亚硝酸盐和浊度稳定,硝酸盐、磷酸盐和总细菌随养殖密度下降而降低,溶解氧、酸碱度上升,各密度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硝酸盐、磷酸盐、总细菌与养殖密度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实验表明,使用循环水养殖中华鲟,环境负荷对水体微生物和养殖鱼免疫力的影响是极为显著的。推荐最佳养殖密度为2.0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养殖密度 循环水 水质 人工饲养 行为 免疫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