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蓟马化学感受蛋白FintCSP2与聚集信息素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的结合特性
1
作者 李恒 田厚军 +3 位作者 陈艺欣 林硕 魏辉 陈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97-908,共12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CSP)FintCSP2与聚集信息素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的结合能力。【方法】利用RT-PCR法扩增花蓟马FintCSP2的开放阅...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CSP)FintCSP2与聚集信息素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neryl(S)-2-methylbutanoate]的结合能力。【方法】利用RT-PCR法扩增花蓟马FintCSP2的开放阅读框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RT-qPCR检测FintCSP2在花蓟马雌成虫不同组织(触角、去除触角的头、胸、腹和足)中的表达量;利用RNAi通过向花蓟马雌成虫注射dsRNA沉默FintCSP2,24 h时通过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EAG)实验检测花蓟马对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的反应,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花蓟马雌成虫对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的的选择性;原核表达FintCSP2重组蛋白,利用荧光竞争结合实验检测FintCSP2重组蛋白与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结合力;采用分子对接模拟技术和蛋白定点突变技术分析FintCSP2与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结合的关键氨基酸残基。【结果】花蓟马FintCSP2(GenBank登录号:MT211602.1)开放阅读框长390 bp,编码129个氨基酸,N端有一个包含20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含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FintCSP2氨基酸与花蓟马CSP1(GenBank登录号:WBW64307.1)、西花蓟马F.occidentalis CSPs(GenBank登录号:WBW64306.1,AJL33750.1)和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 CSP2(GenBank登录号:WBU77202.1)的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99.22%,99.22%,86.05%和65.85%。RT-qPCR结果表明,FintCSP2在雌成虫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触角中的表达量最高。与对照组(注射ds EGFP)比,沉默FintCSP2显著降低花蓟马对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的EAG反应绝对值和选择率。分子对接预测Tyr24,Phe29,Leu38,Val71,Cys76,Cys79和Gln83这7个氨基酸残基最可能参与FintCSP2结合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定点突变和荧光竞争结合实验结果表明,与野生型蛋白相比,FintCSP2-Tyr24Ala和FintCSP2-Gln83Ala突变蛋白与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结合能力显著下降,FintCSP2-Phe29Ala突变体蛋白失去与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的结合能力。【结论】花蓟马FintCSP2蛋白在识别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过程中起关键作用,Tyr24,Phe29和Gln83是FintCSP2结合苨肉基(S)-2-甲基丁酸酯的3个关键氨基酸残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蓟马 聚集信息素 化学感受蛋白 RNA干扰 定点突变 荧光竞争结合实验
下载PDF
实验室有毒有害危险品的处理方法及安全管理措施 被引量:1
2
作者 叶彦 林硕 +1 位作者 游泳 姚凤銮 《福建农业科技》 2019年第5期48-51,共4页
目前,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发展规模和速度较快,但在实验室有毒有害危险品处理和安全管理上还存在严峻性问题。为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安全及管理,系统归纳了实验室有毒有害危险品的分类及处理措施,并提出了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 目前,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发展规模和速度较快,但在实验室有毒有害危险品处理和安全管理上还存在严峻性问题。为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安全及管理,系统归纳了实验室有毒有害危险品的分类及处理措施,并提出了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措施,包括加强实验室本身建筑结构的优化和危险品的合理配置,加强安全制度常态化管理,培养实验人员面对实验室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提升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加强实验室安全知识与技能培训,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安全档案制度,建立公共安全信息档案共享机制和奖惩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 有毒有害危险品 安全档案制度 安全管理
下载PDF
六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和三氟苯嘧啶对黄胸蓟马及南方小花蝽的选择毒性 被引量:7
3
作者 林涛 林硕 +3 位作者 陈艺欣 杨风花 杨广 魏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95-1305,共11页
【目的】评估6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和1种新型杀虫剂三氟苯嘧啶对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及其天敌南方小花蝽Orius strigicollis的选择毒性,为杀虫剂与南方小花蝽联合防控黄胸蓟马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药膜法测定吡虫啉、呋虫胺、氟... 【目的】评估6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和1种新型杀虫剂三氟苯嘧啶对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及其天敌南方小花蝽Orius strigicollis的选择毒性,为杀虫剂与南方小花蝽联合防控黄胸蓟马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药膜法测定吡虫啉、呋虫胺、氟吡呋喃酮、氯噻啉、烯啶虫胺和噻虫嗪6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及三氟苯嘧啶对黄胸蓟马成虫的毒力及对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的急性毒性,并评估其对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的暴露风险。【结果】供试的7种杀虫剂对黄胸蓟马成虫的半致死用量(median lethal rate,LR_(50))均低于田间最大推荐用量。氯噻啉对黄胸蓟马成虫的LR_(50)值最低(0.183 g a.i/hm^(2)),显著低于其他杀虫剂;氟吡呋喃酮和三氟苯嘧啶对黄胸蓟马成虫的LR_(50)值分别为3.066和3.949 g a.i/hm^(2),显著高于其他杀虫剂;两种烯啶虫胺制剂(2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和10%烯啶虫胺水剂)对黄胸蓟马成虫的LR_(50)分别为0.327和0.201 g a.i/hm^(2);两种噻虫嗪制剂(70%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和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黄胸蓟马成虫的LR_(50)值分别为0.970和0.685 g a.i/hm^(2);不同剂型和含量的烯啶虫胺和噻虫嗪对黄胸蓟马成虫的毒力差异显著。测试的6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的LR_(50)值均低于田间最大推荐用量,而三氟苯嘧啶对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的LR_(50)值高于田间最大推荐用量。三氟苯嘧啶对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的毒性最低(LR_(50)>65.736 g a.i/hm^(2)),吡虫啉和呋虫胺次之(LR_(50)值分别为21.317和24.486 g a.i/hm^(2))。吡虫啉、呋虫胺、三氟苯嘧啶对黄胸蓟马成虫和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具有较高的选择毒性。三氟苯嘧啶和吡虫啉对农田内、农田外南方小花蝽的风险均可接受,氯噻啉和噻虫嗪均不可接受。【结论】黄胸蓟马成虫对6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和三氟苯嘧啶均具极高的敏感性,其中以吡虫啉和三氟苯嘧啶对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的风险较低;三氟苯嘧啶与南方小花蝽兼容性较高,二者在黄胸蓟马的联合防控中具备良好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胸蓟马 南方小花蝽 新烟碱类杀虫剂 三氟苯嘧啶 急性毒性 风险评估
下载PDF
农林害虫诱捕器应用技术 被引量:5
4
作者 田厚军 张洁 +3 位作者 林硕 陈艺欣 赵建伟 陈勇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63-971,共9页
随着我国农作物绿色防控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升级,害虫治理由化学防治到综合治理再到生态防控进行转移,诱杀技术已成为害虫生态防控的核心技术之一。昆虫诱捕器的研制已发展成由简单到复杂,功能更加多样和实用,现广泛应用在蔬菜、果树、花... 随着我国农作物绿色防控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升级,害虫治理由化学防治到综合治理再到生态防控进行转移,诱杀技术已成为害虫生态防控的核心技术之一。昆虫诱捕器的研制已发展成由简单到复杂,功能更加多样和实用,现广泛应用在蔬菜、果树、花卉、茶叶、森林等农作物和林业植被的害虫诱杀方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期望未来在绿色植保中发挥更大作用。本文从农林作物害虫的监测和诱杀防治的角度考虑,对不同构造以及诱集昆虫种类的诱捕器进行了分类,阐述了诱捕器的悬挂高度、布设密度、形状、大小和颜色以及诱芯载体颜色、光源波长等因素对害虫诱捕效率的影响,旨在为农林害虫的绿色防控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诱捕器 悬挂高度和密度 颜色 形状 引诱剂
下载PDF
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饵剂的研制及其诱杀效果 被引量:3
5
作者 田厚军 赵建伟 +3 位作者 陈勇 陈艺欣 林硕 魏辉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182-187,共6页
通过研制环保、低毒、高效的蟑螂诱杀产品,加速蟑螂诱饵产品的应用和推广,为寻找依靠化学药剂为主防治蟑螂的替代产品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植物源物质、聚集信息素结合食饵对蟑螂开展了诱杀试验,通过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对3种... 通过研制环保、低毒、高效的蟑螂诱杀产品,加速蟑螂诱饵产品的应用和推广,为寻找依靠化学药剂为主防治蟑螂的替代产品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植物源物质、聚集信息素结合食饵对蟑螂开展了诱杀试验,通过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对3种不同配方的饵剂:配方1(PPF-A)、配方2(PPF-B)、配方3(PPF-C)的行为反应和死亡率来综合评价饵剂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对饵剂PPF-A、PPF-B、PPF-C的趋向反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美洲大蠊对3种配方饵剂(PPF-A、PPF-B、PPF-C)的趋向反应率均低于德国小蠊。在选择取食3种饵剂(PPF-A、PPF-B、PPF-C)的情况下,德国小蠊在7 d内全部死亡;其中取食饵剂PPF-C的德国小蠊在第6 d就全部死亡,而对照组均无虫死亡。仅取食饵剂PPF-C的美洲大蠊在7 d内全部死亡。三种配方饵剂对德国小蠊的诱杀效果要高于美洲大蠊,饵剂PPF-C对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蠊的防治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小蠊 美洲大蠊 饵剂 诱杀效果
下载PDF
黄胸蓟马触角感器的形态和分布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宇艳 王谅 +9 位作者 张祥琴 陈艺欣 田厚军 林硕 李恒 余芸 林凌鸿 张洁 陈勇 魏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8-509,共12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各个发育阶段触角感器类型、形态和分布。【方法】运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黄胸蓟马雌雄成虫、若虫、预蛹、蛹触角的形态结构以及触角上感器类型、形态和分布。【结果】黄胸蓟马成虫触角...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各个发育阶段触角感器类型、形态和分布。【方法】运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黄胸蓟马雌雄成虫、若虫、预蛹、蛹触角的形态结构以及触角上感器类型、形态和分布。【结果】黄胸蓟马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3个部分组成,其中长的鞭节分为5个鞭小节(Ⅰ-Ⅴ)。雌成虫触角平均长度为263.70±5.78μm,雄成虫触角平均长度为225.79±8.92μm。触角长度随着虫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雌雄成虫触角上共发现B hm氏鬃毛、钟形感器、刺形感器(Ⅰ和Ⅱ)、毛形感器、锥形感器(Ⅰ,Ⅱ和Ⅲ)、腔锥形感器和腔形感器7种触角感器以及微毛和表皮齿2种表皮结构。预蛹触角呈锥形,无明显分节,可以自由活动,平均长138.81±6.29μm。蛹触角紧贴头胸背部,圆柱形、无明显分节,不能自由活动,平均长213.07±6.30μm。1龄和2龄若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鞭节分为4个鞭小节(Ⅰ-Ⅳ),触角平均长度分别为122.48±1.72和134.58±3.75μm。1龄若虫触角上分布有B hm氏鬃毛、钟形感器、刺形感器(Ⅰ和Ⅱ)、锥形感器(Ⅰ和Ⅱ)、腔锥形感器、腔形感器、毛形感器和特殊结构感器共8种类型感器,表面分布表皮齿和舌状结构2种表皮结构;2龄若虫触角上分布有B hm氏鬃毛、钟形感器、刺形感器(Ⅰ和Ⅱ)、毛形感器、锥形感器(Ⅰ和Ⅱ)、腔锥形感器、腔形感器7种类型感器以及表皮齿1种表皮结构。【结论】本研究较全面地对黄胸蓟马各个发育阶段的触角及触角感器形态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并对其功能进行了推测。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蓟马类昆虫触角感器的生理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胸蓟马 触角 形态 触角感器 表皮结构 扫描电镜
下载PDF
寄主对斜纹夜蛾实验种群生殖力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蒋立奔 林硕 +4 位作者 陈勇 余芸 陈艺欣 田厚军 魏辉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5-240,共6页
【目的】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是一种多食性害虫,繁殖能力强,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但是寄主对斜纹夜蛾繁殖力影响机制还不清楚。开展寄主对斜纹夜蛾实验种群生殖力的影响研究,为斜纹夜蛾的预测预报以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是一种多食性害虫,繁殖能力强,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但是寄主对斜纹夜蛾繁殖力影响机制还不清楚。开展寄主对斜纹夜蛾实验种群生殖力的影响研究,为斜纹夜蛾的预测预报以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单头饲养的方法,研究斜纹夜蛾取食甘蓝、空心莲子草和地瓜后的产卵量、卵黄原蛋白(Vg)及卵黄原蛋白受体(VgR)表达的变化。【结果】幼虫取食不同寄主的成虫寿命和产卵前期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成虫的产卵量、Vg及VgR表达量有显著差异。取食人工饲料的斜纹夜蛾产卵量最多,为(889±43.0)粒,其次为取食地瓜(496±53.1)粒、空心莲子草(362±37.3)粒,和甘蓝(193±9.7)粒。取食甘蓝、空心莲子草和地瓜的斜纹夜蛾雌虫卵巢Vg和VgR的相对表达量仅为取食人工饲料斜纹夜蛾的40%~80%,且取食不同寄主的斜纹夜蛾Vg和VgR的相对表达量与产卵量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斜纹夜蛾取食不同寄主后,其卵巢内的Vg和VgR表达量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到斜纹夜蛾卵子发育,最终造成其生殖力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产卵量 卵黄原蛋白 卵黄原蛋白受体
下载PDF
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鉴定与番茄环纹斑点病毒NSs蛋白互作的西花蓟马蛋白 被引量:3
8
作者 赵星月 陈建斌 +9 位作者 王曙光 张晓林 穆野 魏辉 赵立华 陈永对 郑雪 陈勇 郑立敏 张洁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35-743,共9页
【目的】筛选鉴定西花蓟马Franiklinella ocicdentalis体内与番茄环纹斑点病毒(tomato zonate spot virus,TZSV)NSs蛋白互作的介体因子。【方法】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TZSV NSs互作的西花蓟马蛋白;进行序列分析鉴定后,将捕获的蛋白... 【目的】筛选鉴定西花蓟马Franiklinella ocicdentalis体内与番茄环纹斑点病毒(tomato zonate spot virus,TZSV)NSs蛋白互作的介体因子。【方法】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TZSV NSs互作的西花蓟马蛋白;进行序列分析鉴定后,将捕获的蛋白与NSs基因回转到酵母细胞,利用营养缺陷型培养基鉴定蛋白互作情况。再利用GST Pull-down技术验证TZSV NSs与鉴定出的西花蓟马蛋白的体外互作关系。【结果】构建了TZSV NSs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pGBKT7-NSs,确定了诱饵质粒对酵母AH109细胞无毒性,并且无自激活活性。序列分析发现与TZSV NSs互作的西花蓟马蛋白为类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voltage-dependent anion-selective channel-like,VDAC)。酵母回转实验显示TZSV NSs与西花蓟马VDAC在酵母细胞内存在特异性互作。GST Pull-down结果表明TZSV NSs与西花蓟马VDAC在体外存在相互作用。【结论】通过酵母双杂交和GST Pull-down技术,分别在酵母细胞内和体外证实了TZSV NSs和西花蓟马VDAC存在特异性互作。这些结果有助于揭示西花蓟马VDAC蛋白调控西花蓟马持久传毒的机制,为虫传病毒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花蓟马 酵母双杂交 番茄环纹斑点病毒 NSs蛋白 VDAC
下载PDF
棕榈蓟马消化道组织学与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穆野 陈粉粉 +3 位作者 魏辉 郑雪 陈勇 张洁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09-1314,共6页
【目的】棕榈蓟马Thrips palmi Karny不仅可以直接取食为害作物,而且能够传播正番茄斑萎病毒属Orthotospovirus病毒病害,给我国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造成了严重危害。本研究探讨了棕榈蓟马成虫消化道的组织学和形态学结构,旨在为今后研... 【目的】棕榈蓟马Thrips palmi Karny不仅可以直接取食为害作物,而且能够传播正番茄斑萎病毒属Orthotospovirus病毒病害,给我国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造成了严重危害。本研究探讨了棕榈蓟马成虫消化道的组织学和形态学结构,旨在为今后研究正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在棕榈蓟马体内的侵染路径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CLSM)观察棕榈蓟马消化道整体形态结构,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棕榈蓟马消化道超微结构。【结果】棕榈蓟马消化道由前肠、中肠、后肠和马氏管组成。前肠包括咽、食道、嗉囊和贲门。中肠分为前中肠、中中肠和后中肠3个部分;中肠没有围食膜,前中肠微绒毛表面有微绒毛膜,后中肠肠壁根据细胞形态分为褶皱端和扁平端,微绒毛没有微绒毛膜。后肠由回肠和直肠组成;回肠的肠壁肌肉发达,肠腔周围有一层角质层;直肠内部有大量微生物。马氏管有4根,着生在中肠与后肠的分界线处;马氏管处微绒毛密集但形状不规则,管壁细胞内有大量囊泡。【结论】本研究描述了棕榈蓟马消化道的形态与组成,分析了不同部位的功能,为研究病原物在蓟马体内的侵染路径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缨翅目 蓟马科 棕榈蓟马 消化道 形态学
下载PDF
豆大蓟马消化道形态及超微结构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谅 刘宇艳 +8 位作者 李恒 陈艺欣 林硕 余芸 田厚军 林涛 张洁 陈勇 魏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4-156,共13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豆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各个发育阶段消化道形态和超微结构。【方法】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豆大蓟马若虫、预蛹、蛹和成虫期消化道形态和超微结构。【结果】豆大蓟马消化道由...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豆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各个发育阶段消化道形态和超微结构。【方法】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豆大蓟马若虫、预蛹、蛹和成虫期消化道形态和超微结构。【结果】豆大蓟马消化道由前肠、中肠、后肠及马氏管组成。1龄若虫、2龄若虫、预蛹、蛹、雌成虫和雄成虫的消化道平均长度分别为1642.65±158.68,2233.68±133.76,1264.39±92.43,1169.81±59.48,2380.32±196.67和1344.31±143.29μm。前肠分为咽、食道、嗉囊和贲门4个部分,肠壁由外向内分别为肌上皮细胞外层、肌肉层、上皮细胞层和角质层。1和2龄若虫前肠有大量囊泡,角质层不明显。预蛹、蛹和成虫前肠细胞角质层较厚,肌肉也较发达。中肠分为前中肠、中中肠和后中肠3个部分,由外向内分别为肌细胞层和上皮细胞层,靠近肠腔的一侧特化成微绒毛结构。1龄若虫前中肠细胞含有储备物质;2龄若虫前中肠细胞含有髓鞘样结构以及较多的类自噬泡结构;预蛹和蛹中肠细胞含有球晶;成虫前中肠和中中肠细胞含有基底迷路。后肠由回肠和直肠2部分组成,各个发育阶段均具有发达的肌肉层和角质层。马氏管没有肌肉层,上皮细胞包含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基底迷路、紧密连接等细胞器或结构。预蛹和蛹的马氏管基部未观察到基底迷路结构,但预蛹马氏管细胞内分布有多泡体。此外,蛹期马氏管细胞质中观察到球晶。【结论】豆大蓟马各个发育阶段的消化道形态结构有明显差异。本研究根据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形态组成,对其功能进行了推测。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解析蓟马类昆虫消化道形态和功能分化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大蓟马 生长发育 消化道 比较形态学 透射电子显微镜
下载PDF
番茄环纹斑点病毒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宇艳 张洁 +1 位作者 陈勇 魏辉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8-142,共5页
近年来,番茄环纹斑点病毒(Tomatozonatespotvirus,TZSV)在我国云南、广西的多个地区暴发流行,严重危害当地农业生产。本文对该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寄主范围、危害症状、传播途径和检测技术等进行归纳总结,旨为TZSV的研究和病... 近年来,番茄环纹斑点病毒(Tomatozonatespotvirus,TZSV)在我国云南、广西的多个地区暴发流行,严重危害当地农业生产。本文对该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寄主范围、危害症状、传播途径和检测技术等进行归纳总结,旨为TZSV的研究和病害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环纹斑点病毒 蓟马 病害防控 研究进展
下载PDF
3种杀虫剂对花蓟马卵和若虫的致死效果评估
12
作者 田厚军 余芸 +3 位作者 陈艺欣 林硕 杨锟 陈勇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4年第8期48-54,共7页
为进一步寻找防控农作物重要害虫花蓟马的高效杀虫剂,延缓花蓟马种群抗药性,提高杀虫剂防治效果。通过测定3种化学杀虫剂(30%呋虫胺悬浮剂、14%螺虫乙酯·呋虫胺悬浮剂、30%氟啶虫酰胺·螺虫乙酯悬浮剂)处理辣椒植株后对花蓟马... 为进一步寻找防控农作物重要害虫花蓟马的高效杀虫剂,延缓花蓟马种群抗药性,提高杀虫剂防治效果。通过测定3种化学杀虫剂(30%呋虫胺悬浮剂、14%螺虫乙酯·呋虫胺悬浮剂、30%氟啶虫酰胺·螺虫乙酯悬浮剂)处理辣椒植株后对花蓟马卵和若虫的致死效果。结果表明:辣椒施药3 d处理和施药5 d处理后,30%氟啶虫酰胺·螺虫乙酯处理组卵的死亡率均显著高于30%呋虫胺和14%螺虫乙酯·呋虫胺处理组,30%氟啶虫酰胺·螺虫乙酯处理组无一龄若虫孵出,其孵化率显著低于30%呋虫胺和14%螺虫乙酯·呋虫胺处理组。辣椒叶片花蓟马一龄若虫接入杀虫剂5 d处理后第1 d,30%氟啶虫酰胺·螺虫乙酯处理组一龄若虫死亡率为17.78%,显著低于30%呋虫胺(31.11%)和14%螺虫乙酯·呋虫胺(31.1%)处理组;处理后第2 d和第3 d,3种杀虫剂处理组累积死亡率均显著高于清水对照组,但3种杀虫剂处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除清水对照外,3种杀虫剂处理后的花蓟马卵和若虫均不能正常发育或发育至二龄若虫阶段死亡。30%氟啶虫酰胺·螺虫乙酯悬浮剂对花蓟马卵的致死效果最好,30%呋虫胺悬浮剂和14%螺虫乙酯·呋虫胺悬浮剂对花蓟马若虫的致死效果更好。研究明确了不同杀虫剂在花蓟马卵和若虫发育阶段的致死效果,以期减少蓟马幼虫和成虫取食阶段造成的农作物损失,为农作物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蓟马 卵孵化率 若虫 死亡率 杀虫剂
下载PDF
光周期对小菜蛾羽化节律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田厚军 徐瑞斌 +4 位作者 陈勇 陈艺欣 林硕 余芸 杨广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5-83,共9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光周期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inn.)羽化节律的调控作用,为小菜蛾的季节性种群动态预测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自然光周期和逆转光周期条件下,观察小菜蛾每日的羽化情况。【结果】在自然光周期和逆转光...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光周期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inn.)羽化节律的调控作用,为小菜蛾的季节性种群动态预测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自然光周期和逆转光周期条件下,观察小菜蛾每日的羽化情况。【结果】在自然光周期和逆转光周期条件下,小菜蛾蛹在24 h均可以羽化。正常光周期下,羽化行为表现为近似抛物线形昼夜节律,雌成虫通常在黑暗阶段羽化(18:00-6:00),而雄成虫大多在光照阶段羽化(6:00-18:00)。在逆转光周期下,小菜蛾蛹的羽化无明显规律。在正常光周期下,雌成虫的羽化频率在光期和暗期没有显著差异,但是,相比于暗期,雄成虫在光期羽化率较高;在逆转光周期后,雌成虫在暗期(6:00-18:00)的羽化数量比光期(18:00-6:00)高,雄成虫暗期的羽化数量比光期低。【结论】光周期逆转后小菜蛾雌成虫和雄成虫的羽化节律明显改变,这将有助于阐明害虫光周期变化与生物钟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菜蛾 光周期 羽化节律 生物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