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研究茶叶加工工艺对茶饮料汤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1
作者 张瑞莲 尹军峰 +4 位作者 袁海波 许勇泉 陈建新 叶国注 陈素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82-87,共6页
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法以茶多酚含量、浊度、色泽为指标对38个不同茶叶加工工艺制成茶饮料后汤色稳定性进行分析,从17个影响茶饮料品质稳定性指标中提取4个主成分构建数学评价模型,并利用感官评定法对该... 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法以茶多酚含量、浊度、色泽为指标对38个不同茶叶加工工艺制成茶饮料后汤色稳定性进行分析,从17个影响茶饮料品质稳定性指标中提取4个主成分构建数学评价模型,并利用感官评定法对该方法在茶饮料汤色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应用主成分分析(PCA)法的结果与感官评定法结果一致,即茶叶加工工艺A-1、A-4、A-3、A-7、A-21和A-2制成的茶饮料汤色稳定性较好,表明该方法在茶饮料的汤色稳定性研究中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饮料 汤色 稳定性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不同杀青工艺原料茶加工饮料品质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袁海波 邓余良 +5 位作者 陈根生 许勇泉 汪芳 刘平 钟小玉 尹军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6-246,共11页
将不同杀青工艺绿茶原料加工成绿茶饮料,通过对茶饮料高温瞬时灭菌以及37℃、4℃下贮藏7 d后茶多酚、氨基酸、蛋白质、总糖等常规化学成分、儿茶素组分、香气组分以及色差、浊度、感官品质变化的系统研究,明确了不同杀青处理对浸出特性... 将不同杀青工艺绿茶原料加工成绿茶饮料,通过对茶饮料高温瞬时灭菌以及37℃、4℃下贮藏7 d后茶多酚、氨基酸、蛋白质、总糖等常规化学成分、儿茶素组分、香气组分以及色差、浊度、感官品质变化的系统研究,明确了不同杀青处理对浸出特性、理化成分含量、风味品质等的影响,提出了饮料用原料茶加工的适宜杀青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料茶 杀青工艺 风味 茶饮料
下载PDF
广东英德红茶代表产品的香气成分鉴定研究 被引量:39
3
作者 王秋霜 吴华玲 +3 位作者 陈栋 许勇泉 尹军峰 黄国资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48-456,共9页
为了探索英德红茶有别于其他红茶香气的物质基础和主要的芳香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以云南滇红、印度阿萨姆红茶和斯里兰卡乌瓦红茶为对照,对产自广东省的英红9号、英红1号红茶和群体红茶3个代表性产品的主要香气组... 为了探索英德红茶有别于其他红茶香气的物质基础和主要的芳香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以云南滇红、印度阿萨姆红茶和斯里兰卡乌瓦红茶为对照,对产自广东省的英红9号、英红1号红茶和群体红茶3个代表性产品的主要香气组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广东英德红茶样品中共鉴定出50多种香气化合物,主要包含醇类、酯类、醛类、酮类、烯类和烷烃类等,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香气组分是醇类物质,平均含量占总香气的67.03%;其次是酯类和醛类,平均含量分别是12.85%和11.33%;香气化合物中芳樟醇、水杨酸甲酯、氧化芳樟醇、橙花醇和壬醛的相对含量占香气物质总量的60%以上,呈现花果香、甜香等风味的芳香化合物是广东英德红茶香气的主要特征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德红茶:香气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气质联用分析
下载PDF
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在茶饮料汤色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4
作者 张瑞莲 袁海波 +5 位作者 尹军峰 许勇泉 陈建新 汪芳 王志岚 杨宇宙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87-294,共8页
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对38个以不同工艺加工的茶样为原料制成的茶饮料汤色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从17个影响茶饮料品质稳定性指标中提取4个主成分指标构建数学评价模型,并基... 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对38个以不同工艺加工的茶样为原料制成的茶饮料汤色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从17个影响茶饮料品质稳定性指标中提取4个主成分指标构建数学评价模型,并基于综合评价得分(Z)对38个不同工艺进行聚类。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将38个不同加工工艺的原料茶划分为3类,第1类Z<10,表现为茶饮料汤色稳定性好;第2类10≤Z≤20,表现为茶饮料汤色稳定性一般;第3类Z>20表现为茶饮料汤色稳定性差。将数学评价模型结合工艺处理综合分析后发现,原料茶的干燥处理对茶饮料汤色稳定性的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饮料 汤色 稳定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茶多酚浓度对绿茶饮料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许勇泉 刘平 +3 位作者 陈根生 陈建新 袁海波 尹军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5-531,共7页
比较了不同茶多酚浓度下绿茶饮料灭菌、贮藏过程中的感官与理化品质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茶多酚浓度绿茶饮料稳定性差异较大,灭菌、贮藏过程中,绿茶饮料外观颜色变深、变红,茶多酚、儿茶素含量显著下降,黄酮化合物、没食子酸含量显... 比较了不同茶多酚浓度下绿茶饮料灭菌、贮藏过程中的感官与理化品质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茶多酚浓度绿茶饮料稳定性差异较大,灭菌、贮藏过程中,绿茶饮料外观颜色变深、变红,茶多酚、儿茶素含量显著下降,黄酮化合物、没食子酸含量显著上升,咖啡碱、氨基酸含量略有下降,感官风味品质明显下降,熟汤味明显;随着茶多酚浓度升高,绿茶饮料的感官理化品质变化趋势加剧,高温贮藏(37℃)变化程度明显高于低温贮藏(4℃)。当茶多酚质量浓度为400~600 mg/L时,绿茶饮料稳定性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浓度 绿茶饮料 稳定性
下载PDF
恒温远红外提香技术在绿茶加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邓余良 尹军峰 +5 位作者 许勇泉 吴荣梅 陈根生 汪芳 陈建新 袁海波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6-344,共9页
采用最新的恒温远红外提香技术对炒青和烘青绿茶进行提香作业,通过响应面设计优化提香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技术处理炒青绿茶的最佳参数为上层温度79.2℃、下层温度95.5℃、转速351.6 r/min;烘青绿茶的最佳参数为上层温度90.8... 采用最新的恒温远红外提香技术对炒青和烘青绿茶进行提香作业,通过响应面设计优化提香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技术处理炒青绿茶的最佳参数为上层温度79.2℃、下层温度95.5℃、转速351.6 r/min;烘青绿茶的最佳参数为上层温度90.8℃、下层温度95.5℃、转速335.2 r/min;同传统提香工艺相比较,恒温远红外提香技术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加工成本,且对成品茶的提香、润色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温 远红外 提香
下载PDF
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深加工中的应用及展望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斌 江和源 +2 位作者 张建勇 王岩 黄永东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521-526,共6页
根据前人研究成果从酶工程技术的研究角度出发,总结近年来该技术在茶叶深加工领域的应用,包括茶黄素、茶氨酸、儿茶素衍生物等茶叶天然产物的合成;茶多酚、茶多糖等天然产物的提取;速溶茶的加工和茶饮料的澄清、保香增香等方面,并对其... 根据前人研究成果从酶工程技术的研究角度出发,总结近年来该技术在茶叶深加工领域的应用,包括茶黄素、茶氨酸、儿茶素衍生物等茶叶天然产物的合成;茶多酚、茶多糖等天然产物的提取;速溶茶的加工和茶饮料的澄清、保香增香等方面,并对其应用前景加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工程技术 茶叶深加工 合成 提取 天然产物
下载PDF
中国大陆液态茶饮料发展趋势及主要技术需求分析 被引量:19
8
作者 尹军峰 许勇泉 袁海波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588-592,共5页
通过探讨国际茶饮料发展模式,分析中国大陆茶饮料产业发展趋势,提出了促进未来中国大陆茶饮料发展的主要技术需求。
关键词 液态茶饮料 发展趋势 技术需求
下载PDF
原料茶干燥工艺对绿茶饮料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袁海波 滑金杰 +7 位作者 邓余良 李佳 董春旺 杨艳芹 王近近 黄应权 尹军峰 江用文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31-637,共7页
为探明饮料用原料茶的适宜干燥工艺,将不同干燥方式、干燥程度绿茶原料加工成茶饮料,研究其浸出特性及品质稳定性。结果表明:(1)低温浸提时,茶多酚浸出量以炒干最高,高温时以烘炒焙、烘炒烘处理最高。氨基酸的浸出量则均以烘干、烘焙处... 为探明饮料用原料茶的适宜干燥工艺,将不同干燥方式、干燥程度绿茶原料加工成茶饮料,研究其浸出特性及品质稳定性。结果表明:(1)低温浸提时,茶多酚浸出量以炒干最高,高温时以烘炒焙、烘炒烘处理最高。氨基酸的浸出量则均以烘干、烘焙处理最高。(2)烘干、烘焙样品在灭菌前后及贮藏期间的L值显著为高,平均值较其余处理高2.035~3.905;抗色变能力同样以烘干较强,低温贮藏时的-a/b值较炒干处理样高19.5%。(3)感官风味比较显示,大多数处理茶汤在灭菌后均呈现出绿黄或黄绿色,香气带熟,但烘干处理仍能保持绿明亮,且滋味、香气未显熟味;贮藏期间的风味稳定性也以烘干样为最佳。综合分析,饮料用原料茶的干燥工序宜采用烘干工艺,且烘干程度以5%~6%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料茶 烘干 风味 茶饮料
下载PDF
两种香型原料茶饮料适制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袁海波 许勇泉 +1 位作者 邓余良 尹军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544-550,共7页
研究了以纯正、高火香型绿茶为原料的两类茶饮料在高温灭菌前后,分别在37℃和4℃下贮藏7d后,对茶多酚、氨基酸、蛋白质、总糖等常规化学成分、儿茶素组分、香气组分以及色差、浊度的变化,同时结合色泽、香气、滋味等感官品质进行审评。... 研究了以纯正、高火香型绿茶为原料的两类茶饮料在高温灭菌前后,分别在37℃和4℃下贮藏7d后,对茶多酚、氨基酸、蛋白质、总糖等常规化学成分、儿茶素组分、香气组分以及色差、浊度的变化,同时结合色泽、香气、滋味等感官品质进行审评。结果表明,(1)高温式灭菌处理对茶样香气、滋味均有不利影响,易产生熟味或闷味;(2)不同的贮藏方式对香气、滋味的影响差异显著,高火香型茶饮料长时间存放对滋味品质较为不利,宜在短期内饮用;纯正香型茶饮料则可使用低温方式保存,高温易使内质风味显著劣变;(3)低温贮藏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缓解茶饮料色泽的劣变,高温则加速汤色黄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料茶 饮料适制性 风味
下载PDF
机制扁形名优茶加工工艺流程试验初报 被引量:4
11
作者 郭丽 谭俊峰 +1 位作者 林智 吕海鹏 《中国茶叶》 2009年第3期22-23,共2页
机制扁形名优茶加工新工艺在现行工艺(鲜叶-摊放-杀青-摊凉-辉锅)的基础上,增加了滚筒杀青和理条工序,针对其摊放、滚筒杀青、理条、做形、辉干等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鲜叶摊放4~8h后,在270℃下杀青1min,摊凉0.5~1.0h,再在20... 机制扁形名优茶加工新工艺在现行工艺(鲜叶-摊放-杀青-摊凉-辉锅)的基础上,增加了滚筒杀青和理条工序,针对其摊放、滚筒杀青、理条、做形、辉干等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鲜叶摊放4~8h后,在270℃下杀青1min,摊凉0.5~1.0h,再在200℃下理条2.5~3.0min,摊凉0.5~1.0h,然后以190℃做形后摊凉2.0~3.0h,最后在160℃下辉干,以此工艺加工的扁形名优茶品质较现行工艺加工的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制 扁形名优茶 工艺 品质
下载PDF
武夷岩茶饮料最佳浸提参数的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许勇泉 尹军峰 +3 位作者 沈丹玉 王江丽 罗红燕 郑华骞 《浙江农业科学》 2009年第6期1143-1149,共7页
以总固形物、茶多酚及氨基酸的提取量,以及色差L、a、b值,浊度和感官品质为评价指标,分别从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研究武夷岩茶浸提参数,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浸提温度80℃、浸提时间15~20 min、茶水比1/60为武夷... 以总固形物、茶多酚及氨基酸的提取量,以及色差L、a、b值,浊度和感官品质为评价指标,分别从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研究武夷岩茶浸提参数,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浸提温度80℃、浸提时间15~20 min、茶水比1/60为武夷岩茶饮料最优浸提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饮料 浸提 单因素试验 正交试验
下载PDF
国内外茶叶新产品研发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林智 《中国茶叶》 2011年第4期12-15,共4页
随着世界茶叶产量的持续增长和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茶叶产供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世界上很多产茶国和消费国因此都致力于茶叶新产品的开发,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茶叶新产品的开发已成为拉动茶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并成为茶产业发... 随着世界茶叶产量的持续增长和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茶叶产供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世界上很多产茶国和消费国因此都致力于茶叶新产品的开发,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茶叶新产品的开发已成为拉动茶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并成为茶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目前国内外研究开发的茶叶新产品主要有两大类:(1)新型茶产品;(2)茶叶深加工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产品研发 茶叶产量 国内外 研究开发 消费观念 深加工产品 持续增长 产业升级
下载PDF
超高压食品处理技术在绿茶浓缩汁加工中应用的可行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小强 叶阳 +2 位作者 成浩 尹军峰 江用文 《农产品加工(下)》 2008年第12期42-44,52,共4页
综述了超高压处理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概况,茶浓缩汁生产加工中面临的问题,以及超高压处理对食品微生物和品质生化成分的影响,并据此分析了超高压处理技术应用于绿茶浓缩汁加工的可行性。
关键词 超高压处理技术 绿茶浓缩汁 可行性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茶叶、茶汤和土壤中氟环唑、茚虫威和苯醚甲环唑残留 被引量:46
15
作者 张新忠 罗逢健 +4 位作者 陈宗懋 刘光明 楼正云 王方 吴鲁超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5-222,共8页
建立了绿茶、红茶、普洱茶、茶鲜叶、红茶汤和土壤中氟环唑、茚虫威、苯醚甲环唑残留分析方法。采用Florisil与GCB混合柱净化茶叶和土壤,BondElut C18固相萃取柱富集净化茶汤,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并对3种农药的质谱裂解和基... 建立了绿茶、红茶、普洱茶、茶鲜叶、红茶汤和土壤中氟环唑、茚虫威、苯醚甲环唑残留分析方法。采用Florisil与GCB混合柱净化茶叶和土壤,BondElut C18固相萃取柱富集净化茶汤,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并对3种农药的质谱裂解和基质效应进行了研究探讨。在0.005~4.0 mg/L浓度范围内均满足线性关系,r>0.9997,仪器检出限LOD<0.002 mg/L;在高、中、低3个添加浓度水平下,不同基质样品(绿茶、红茶、普洱茶、红茶汤、茶鲜叶和土壤)中平均回收率为66.3%~111.5%;相对标准偏差为0.85%~17.6%(n=6);方法定量限LOQ分别为0.005 mg/kg(成茶)、0.002 mg/kg(茶鲜叶、土壤)和0.10!g/L(茶汤)。采用此方法检测40份红茶、绿茶出口样品,1份检出茚虫威残留量为0.014 mg/kg;4份检出苯醚甲环唑残留量为0.012~0.040mg/kg,均未检出氟环唑残留。采用此方法进行茚虫威在茶鲜叶-绿茶加工过程中的消解率、茶叶-茶汤冲泡过程中的浸出率研究,表明茚虫威在绿茶加工过程中的平均消解率为24.8%,3次冲泡的总浸出率平均值为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残留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茶叶 土壤 氟环唑 茚虫威 苯醚甲环唑
下载PDF
板栗香型绿茶香气成分特征研究 被引量:79
16
作者 叶国注 江用文 +6 位作者 尹军峰 袁海波 张瑞莲 王志岚 沈丹玉 汪芳 陈建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85-394,共10页
将具有栗香香型的峨眉毛峰进行不同的温度、时间处理,使其香型强度、类型发生变化,然后根据各处理所得茶样感官审评结果,将茶样分为栗香型和非栗香型两类,应用Duncan多重比较对两类茶样的香气成分进行差异性分析后,由主成分分析对筛选... 将具有栗香香型的峨眉毛峰进行不同的温度、时间处理,使其香型强度、类型发生变化,然后根据各处理所得茶样感官审评结果,将茶样分为栗香型和非栗香型两类,应用Duncan多重比较对两类茶样的香气成分进行差异性分析后,由主成分分析对筛选出的香气成分和各茶样的分布规律进行考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栗香型茶样的香气成分特征为含有显著高含量的β-紫罗酮、橙花叔醇、植醇、1,4-二十烷二烯、5,8,11,14-花生四烯酸乙酯、2,6-二叔丁基苯醌、2-甲基十五烷、十七烷、2,6,10-三甲基十六烷,而3,7,11-三甲基-1-十二醇的含量显著低于后者,这10种成分对栗香型与非栗香型茶样具有良好的区分效果。此外,壬醛,顺-茉莉酮也是值得关注的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香 特征性香气成分 方差分析 主成分分析 香型
下载PDF
茶叶香气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0
17
作者 王力 林智 +2 位作者 吕海鹏 谭俊峰 郭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293-298,共6页
香气是衡量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影响因子主要有茶树品种、自然环境与栽培条件、加工工艺和外源诱导等。本文综述了茶叶香气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利用外源诱导方式调控茶叶香气的前景。
关键词 茶叶 香气 影响因子 外源诱导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白茶的香气成分 被引量:101
18
作者 王力 蔡良绥 +4 位作者 林智 钟秋生 吕海鹏 谭俊峰 郭丽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5-123,共9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比较了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两种典型白茶及同一品种鲜叶制成的绿茶、红茶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白茶与绿茶、红茶在香气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白茶的香气成分以醇类化合物为主,在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中含量...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比较了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两种典型白茶及同一品种鲜叶制成的绿茶、红茶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白茶与绿茶、红茶在香气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白茶的香气成分以醇类化合物为主,在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中含量分别达到70.74%和60.13%,明显高于绿茶(27.56%)和红茶(45.30%);白茶的酯类含量高于绿茶和红茶,醛类、酮类和碳氢化合物等含量低于绿茶和红茶,酸类、杂氧化合物等在白茶中未检出。β-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乙醇、苯甲醇等是白茶香气的主要成分,分别占白毫银针香气提取物总量的35.70%、23.47%、5.87%、7.06%、2.02%,分别占白牡丹香气提取物总量的35.40%、11.94%、10.72%、6.80%、2.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香气成分 气质联用分析
下载PDF
名优绿茶鲜叶摊放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81
19
作者 尹军峰 许勇泉 +5 位作者 袁海波 余书平 韦坤坤 陈建新 汪芳 吴荣梅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2-110,共9页
以一芽一叶茶鲜叶为原料,进行连续摊放(水分78%~61%)处理,取不同含水率摊放叶,分别进行液氮速冻和冷冻干燥,测定茶多酚、儿茶素各组分、氨基酸及各游离组分、咖啡碱、叶绿素、维生素C及可溶性总糖等含量,研究茶鲜叶摊放过程中主要生化... 以一芽一叶茶鲜叶为原料,进行连续摊放(水分78%~61%)处理,取不同含水率摊放叶,分别进行液氮速冻和冷冻干燥,测定茶多酚、儿茶素各组分、氨基酸及各游离组分、咖啡碱、叶绿素、维生素C及可溶性总糖等含量,研究茶鲜叶摊放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摊放时间的增加,茶鲜叶中含水率下降逐渐加快,干物质质量下降;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呈现前期下降后期有所上升的趋势,酯型儿茶素总量逐渐下降,鲜叶和摊放叶中检测不到没食子酸儿茶素(GC);氨基酸总量呈上升趋势,不同游离组分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咖啡碱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叶绿素和维生素C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摊放过程中茶鲜叶不同生化成分具有不同的动态变化规律,本研究为提高名优绿茶品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优绿茶 摊放 生化成分 动态变化
下载PDF
绿茶电磁内热滚筒杀青工艺优化 被引量:24
20
作者 袁海波 许勇泉 +2 位作者 邓余良 尹军峰 吴荣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50-258,共9页
为研究电磁内热滚筒杀青技术对绿茶品质的影响,试验分析了滚筒前段、中段、后段的温度和杀青耗时等因素对杀青叶、绿茶感官品质及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优化了电磁内热滚筒杀青工艺参数,并与其他杀青方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当投叶量为15... 为研究电磁内热滚筒杀青技术对绿茶品质的影响,试验分析了滚筒前段、中段、后段的温度和杀青耗时等因素对杀青叶、绿茶感官品质及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优化了电磁内热滚筒杀青工艺参数,并与其他杀青方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当投叶量为150kg/h时,电磁内热滚筒杀青的适宜作业参数为前段筒温270℃、中段筒温250℃、后段筒温190℃、杀青耗时105s。此工艺下杀青叶色泽嫩绿、鲜活、清香浓郁,所制绿茶的感官审评得分较其他杀青方式要高1.5分~3.6分,热能利用率可达50%~60%,作业耗能成本约为0.38元/kg。该研究可为绿茶加工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场 质量控制 优化 杀青 感官品质 热能利用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