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多酚类成分生物转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
作者 吕海鹏 王梦琪 +2 位作者 张悦 朱荫 林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306-312,共7页
普洱茶产于云南,属于后发酵茶,是我国黑茶的典型代表之一。微生物参与的后发酵过程使晒青毛茶中的多酚类成分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诸如氧化、聚合、缩合、分解等为主的电化学变化,奠定了普洱茶的化学物质基础,赋予了普洱茶特殊的风味品质... 普洱茶产于云南,属于后发酵茶,是我国黑茶的典型代表之一。微生物参与的后发酵过程使晒青毛茶中的多酚类成分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诸如氧化、聚合、缩合、分解等为主的电化学变化,奠定了普洱茶的化学物质基础,赋予了普洱茶特殊的风味品质和保健功效。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在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作用下,糖基化、甲基化以及其他类型取代方式的化学结构修饰也是多酚类成分生物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以此形成了众多多酚类成分的化学结构修饰产物。现有研究表明,这些结构修饰产物对普洱茶的风味品质和生物活性产生重要影响,是普洱茶中潜在的重要品质化学成分和标志性成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综述了普洱茶中多酚类成分化学结构修饰产物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后发酵 多酚 衍生物 品质成分
下载PDF
厌氧处理对不同类型茶叶的氨基酸组成及生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杨高中 彭群华 +3 位作者 张悦 施江 林智 吕海鹏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2-232,共11页
采用经厌氧处理7 h后的同一批茶鲜叶原料,根据不同加工工艺分别制备成绿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和黑毛茶,分析其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变化、以及其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活性和抗氧化活性(包括细胞抗... 采用经厌氧处理7 h后的同一批茶鲜叶原料,根据不同加工工艺分别制备成绿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和黑毛茶,分析其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变化、以及其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活性和抗氧化活性(包括细胞抗氧化能力以及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吸收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等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鲜叶经厌氧处理后加工而成的不同类型茶叶中的游离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含量显著提高,其中绿茶中的GABA含量最高(2.21 mg·g^(-1)),乌龙茶次之(2.19 mg·g^(-1)),红茶最低(0.86 mg·g^(-1));绿茶和黑毛茶对ACE的抑制率最强,分别为35.7%和37.2%,而红茶对ACE的抑制活性最弱,抑制率为23.8%;此外,研究发现,相同茶鲜叶原料经厌氧处理后加工而成的不同类型茶叶中,绿茶的抗氧化活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加工工艺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特异茶树品种“紫娟”不同茶产品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 被引量:24
3
作者 吕海鹏 梁名志 +2 位作者 张悦 王立波 林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2-127,共6页
目的:采用不同的加工工艺,分别制备"紫娟"绿茶(炒青、烘青、蒸青和晒青)、红茶和乌龙茶产品,从感官品质、化学成分以及抗氧化活性角度出发,尝试提出"紫娟"茶的最佳加工方式,为其更为合理的开发应用提供科学基础和... 目的:采用不同的加工工艺,分别制备"紫娟"绿茶(炒青、烘青、蒸青和晒青)、红茶和乌龙茶产品,从感官品质、化学成分以及抗氧化活性角度出发,尝试提出"紫娟"茶的最佳加工方式,为其更为合理的开发应用提供科学基础和理论借鉴。方法:分析比较了不同"紫娟"茶产品茶汤中的主要品质化学成分含量、抗氧化活性和感官品质等;此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紫娟"不同茶产品的香气成分组成。结果:"紫娟"茶产品的总抗氧化活性与其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关系,而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活性与其花青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烘青绿茶及红茶的感官品质较好。结论:从主要品质化学成分含量、抗氧化活性以及感官品质等多方面考虑,"紫娟"茶产品的制作以采用烘青或炒青绿茶的制作工艺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娟” 加工工艺 化学成分 抗氧化活性 香气
下载PDF
基于mtDNACOI的假眼小绿叶蝉系统发育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付建玉 李乐 +2 位作者 袁志军 唐美君 肖强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01-608,共8页
克隆测定了12个茶树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othe)种群84个样本和5个叶蝉近缘种外群62个虫体的线粒体DNA COI基因序列片段,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序列同源性、遗传结构及系统进化关系.发现我国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种群间的遗传... 克隆测定了12个茶树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othe)种群84个样本和5个叶蝉近缘种外群62个虫体的线粒体DNA COI基因序列片段,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序列同源性、遗传结构及系统进化关系.发现我国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5%-1.2%,远小于昆虫物种2%的界限,未呈现明显遗传分化,ML分子系统树也显示其种群个体呈平行分布.假眼小绿叶蝉与几种外群叶蝉的遗传距离在14.8%-24.5%之间,依次为葡萄小绿叶蝉〈葡萄二星叶蝉〈桃一点斑叶蝉,说明它与葡萄小绿叶蝉亲缘关系最近,与系统进化树的聚类结果一致.本研究首次通过mtCOI基因序列分析,揭示了假眼小绿叶蝉遗传结构及它与近缘种叶蝉的系统进化关系,为解释它在茶园的起源及适应机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眼小绿叶蝉 mtDNACOI 遗传距离 系统发育
下载PDF
普洱茶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肠道脂肪吸收及粘膜屏障的干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朱晟易 童钰铃 +5 位作者 赵奕 吕海鹏 林智 沈国丽 孙婷 宋震亚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7-244,共8页
研究了普洱茶调控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肠道对长链脂肪酸的吸收,并探讨了其可能机制。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脂肪肝模型组和普洱茶干预组,每组12只。实验第8周末处死所有大鼠,测定大鼠体质量、肝指数及血清血脂水平;采用定量PC... 研究了普洱茶调控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肠道对长链脂肪酸的吸收,并探讨了其可能机制。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脂肪肝模型组和普洱茶干预组,每组12只。实验第8周末处死所有大鼠,测定大鼠体质量、肝指数及血清血脂水平;采用定量PCR测定大鼠肠道黏膜脂质吸收相关蛋白细胞分化抗原36(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6,CD36)、紧密连接相关蛋白如闭锁蛋白(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Zonula occludens 1,ZO-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基因表达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普洱茶组大鼠体质量和血清LDL-C水平分别下降了16.12%和42.59%;此外,普洱茶组大鼠小肠组织CD36、TNF-α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Occludin、ZO-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研究发现,普洱茶对NAFLD大鼠肠道长链脂肪酸吸收及肠道紧密连接蛋白有一定程度的调控作用,尤其是对NAFLD早期发生发展中游离脂肪酸过度沉积的"第一次打击"有防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脂质代谢 紧密连接
下载PDF
黄酮醇糖苷与茶树品种适制性关系 被引量:4
6
作者 戴伟东 解东超 +4 位作者 吕美玲 谭俊峰 李朋亮 吕海鹏 林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104-109,共6页
对不同加工适制性的18个茶树品种春季茶叶中10种黄酮醇糖苷进行了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检测,并计算了葡萄糖苷化黄酮醇与半乳糖苷化黄酮醇的比值。结果发现相比于适制绿茶的茶树品种,适制红茶品种茶叶中黄酮醇葡萄糖... 对不同加工适制性的18个茶树品种春季茶叶中10种黄酮醇糖苷进行了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检测,并计算了葡萄糖苷化黄酮醇与半乳糖苷化黄酮醇的比值。结果发现相比于适制绿茶的茶树品种,适制红茶品种茶叶中黄酮醇葡萄糖苷化水平较高,而半乳糖苷化水平较低。山柰酚-3-葡萄糖苷含量、山柰酚-3-葡萄糖酰芸香糖苷含量、山柰酚-3-葡萄糖苷/山柰酚-3-半乳糖苷比值、槲皮素-3-葡萄糖苷/槲皮素-3-半乳糖苷比值、杨梅素-3-葡萄糖苷/杨梅素-3-半乳糖苷比值在不同适制性品种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山柰酚-3-葡萄糖苷含量和山柰酚-3-葡萄糖苷/山柰酚-3-半乳糖苷比值差异极显著(P<0.001),对于绿茶适制性品种和红茶适制性品种的判断准确率分别为100%和83%,具有作为指导茶树品种适制性生化指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品种适制性 黄酮醇糖苷 葡萄糖苷 半乳糖苷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绿茶、乌龙茶、红茶贮藏过程中品质劣变机理及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7
作者 王近近 袁海波 +3 位作者 邓余良 滑金杰 董春旺 江用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81-287,共7页
茶叶的生产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季节性,且茶叶疏松多孔,长期贮藏过程中极易受环境影响而变质。作为广受消费者青睐的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保持其贮藏品质对提高茶叶商品价值,推进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针对茶叶贮藏过程中的... 茶叶的生产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季节性,且茶叶疏松多孔,长期贮藏过程中极易受环境影响而变质。作为广受消费者青睐的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保持其贮藏品质对提高茶叶商品价值,推进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针对茶叶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原因兴起了各种保鲜技术。该文通过讨论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C、叶绿素、脂质等物质的氧化降解,总结了绿茶、乌龙茶、红茶等的陈化劣变机理,同时概述了水分、温度、氧气、光照等影响茶叶贮藏品质的4大因素,并详细阐述了运用干燥、冷藏、脱氧、生物保鲜剂等方法进行茶叶贮藏的相关技术,最后展望了茶叶保鲜的深入研究方向,以期为相关茶叶保鲜新技术的研究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品质 贮藏 保鲜
下载PDF
基于LC-MS的紫娟烘青绿茶加工过程中花青素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解东超 戴伟东 +2 位作者 李朋亮 谭俊峰 林智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03-612,共10页
优化建立了紫娟烘青绿茶中花青素的酸性乙醇提取方法和14种花青素组分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分析方法,并进一步对烘青绿茶加工过程中花青素组分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紫娟烘青绿茶中,共检测到9种花青素成分... 优化建立了紫娟烘青绿茶中花青素的酸性乙醇提取方法和14种花青素组分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分析方法,并进一步对烘青绿茶加工过程中花青素组分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紫娟烘青绿茶中,共检测到9种花青素成分:飞燕草-3-O-半乳糖苷、矢车菊素-3-O-半乳糖苷、天竺葵-3-O-葡萄糖苷、矢车菊素、天竺葵素、飞燕草素、芍药素、飞燕草-3-O-(6-香豆酰)-半乳糖苷、矢车菊素-3-O-(6-香豆酰)-半乳糖苷,其中飞燕草类花青素和矢车菊类花青素为紫娟花青素的主要成分。紫娟鲜叶中花青素总量为4.64 mg·g^(-1),经摊放、杀青、揉捻、毛火干燥、足火干燥处理的茶样中花青素总量呈下降趋势,含量分别为4.83、3.74、3.70、2.83、1.82 mg·g^(-1)。高温处理是导致花青素下降的最主要因素,其中矢车菊素-3-O-半乳糖苷、飞燕草-3-O-(6-香豆酰)-半乳糖苷、矢车菊素-3-O-(6-香豆酰)-半乳糖苷的下降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娟 烘青绿茶 花青素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加工过程
下载PDF
名优炒青绿茶挥发性成分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9
作者 石亚丽 朱荫 +6 位作者 马婉君 杨高中 王梦琪 施江 彭群华 林智 吕海鹏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5-301,共17页
香气是评价茶叶品质的关键指标之一,众多香气化合物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茶叶的香气品质。名优炒青绿茶一般具有滋味好、香气高的特点,是我国优质绿茶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关于名优炒青绿茶香气成分的研究逐渐增多,但针对不同名优炒... 香气是评价茶叶品质的关键指标之一,众多香气化合物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茶叶的香气品质。名优炒青绿茶一般具有滋味好、香气高的特点,是我国优质绿茶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关于名优炒青绿茶香气成分的研究逐渐增多,但针对不同名优炒青绿茶挥发性成分的组成特点等尚缺乏系统阐述。综述了近二十年来名优炒青绿茶挥发性成分的研究进展,汇总已鉴定出的香气成分,分析共有香气物质,探讨关键呈香成分,以期为名优炒青绿茶的风味品质评价和香气品质调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炒青绿茶 香气 关键呈香成分 香型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不同茶树品种龙井茶香气成分差异分析 被引量:20
10
作者 朱荫 邵晨阳 +2 位作者 张悦 林智 吕海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241-246,254,共7页
龙井茶是我国传统的历史名茶之一,也是我国典型的地理标志茶类产品。为了查明不同茶树品种龙井茶香气成分的差异,采用HS-SPME/GC-MS技术分析了6个茶树良种(龙井长叶、龙井群体种、龙井43、乌牛早、迎霜以及鸠坑群体种)制成的龙井茶的香... 龙井茶是我国传统的历史名茶之一,也是我国典型的地理标志茶类产品。为了查明不同茶树品种龙井茶香气成分的差异,采用HS-SPME/GC-MS技术分析了6个茶树良种(龙井长叶、龙井群体种、龙井43、乌牛早、迎霜以及鸠坑群体种)制成的龙井茶的香气成分组成情况。结果表明,分别从龙井长叶、龙井群体种、龙井43、乌牛早、迎霜以及鸠坑群体种龙井茶中鉴定出了57、36、41、37、39和50种主要香气成分;尽管不同茶树品种龙井茶的香气成分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相对含量较高的香气成分基本都以芳樟醇、(Z)-己酸-3-己烯酯、柠檬烯、茉莉酮、α-柏木烯、β-紫罗兰酮等为主。不同茶树品种龙井茶香气化合物种类的组成特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龙井群体种中有比较丰富的酯类香气成分,而龙井43中有较高的醛类香气成分;此外,迎霜中有比较丰富的杂环化合物类香气成分,龙井长叶中有比较丰富的酸类香气成分,而鸠坑群体种中具有比较丰富的醇类香气成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井茶 香气 茶树品种 差异
下载PDF
针芽形名优绿茶滚筒杀青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朱宏凯 董春旺 +2 位作者 张坚强 刘飞 叶阳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18期308-314,共7页
为了研究针芽形名优绿茶的滚筒杀青工艺对其感官品质及品质成分的影响,并优化提出最佳滚筒杀青工艺参数,以针芽形名优绿茶的外形、香气、滋味的感官审评结果为依据,多指标评价优化滚筒杀青工艺参数,并考察滚筒杀青时间、温度、投叶量对... 为了研究针芽形名优绿茶的滚筒杀青工艺对其感官品质及品质成分的影响,并优化提出最佳滚筒杀青工艺参数,以针芽形名优绿茶的外形、香气、滋味的感官审评结果为依据,多指标评价优化滚筒杀青工艺参数,并考察滚筒杀青时间、温度、投叶量对针芽形茶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多指标评价优化的针芽形名优绿茶最佳滚筒杀青工艺参数,即温度270℃、时间90 s、投叶量125 kg/h;杀青温度对氨基酸总量、咖啡碱含量具有显著影响,对茶多酚含量具有极显著影响;杀青时间对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具有显著影响;投叶量对咖啡碱含量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芽形名优绿茶 滚筒杀青 工艺优化
下载PDF
165个茶叶样品中的氟含量水平分析和基于斑马鱼模型的骨毒性研究
12
作者 张悦 马婉君 +4 位作者 严寒 石亚丽 彭佳堃 林智 吕海鹏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0-88,共9页
茶树是一种聚氟作物。文章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了四川、湖南、湖北和福建4省的165个茶叶样品中的氟含量水平,并采用斑马鱼实验模型分析了氟的骨毒性效应。结果表明,这批茶叶样品中氟含量范围为10.70~298.90 mg/kg,且样品中氟含量... 茶树是一种聚氟作物。文章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了四川、湖南、湖北和福建4省的165个茶叶样品中的氟含量水平,并采用斑马鱼实验模型分析了氟的骨毒性效应。结果表明,这批茶叶样品中氟含量范围为10.70~298.90 mg/kg,且样品中氟含量水平普遍随着原料成熟度增加而呈现升高的趋势,此外样品中的氟含量还受采摘季节、产地和茶树品种的影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夏、秋季氟含量水平与原料成熟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性,说明原料成熟度是影响茶叶中氟含量的重要因素。另外,采用旋转蒸发和冷冻干燥制备了2种茶叶提取物,氟含量分别为241.82 mg/kg和2235.07mg/kg,继而采用斑马鱼模型的实验分析表明,2种茶叶提取物在最大非致死浓度(Maximal non-lethal concentration,MNLC)时均具有骨毒性,而在1/3 MNLC时无明显骨毒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氟含量 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 骨毒性
原文传递
杀青方式对夏季绿茶化学成分及滋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7
13
作者 祁丹丹 戴伟东 +3 位作者 谭俊峰 彭群华 张悦 林智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26,共9页
杀青是绿茶加工的关键工序,对绿茶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为探究杀青方式对夏季绿茶化学成分及滋味品质的影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对微波杀青、滚筒杀青、蒸汽杀青3种杀青方式加工后的夏季绿茶进... 杀青是绿茶加工的关键工序,对绿茶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为探究杀青方式对夏季绿茶化学成分及滋味品质的影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对微波杀青、滚筒杀青、蒸汽杀青3种杀青方式加工后的夏季绿茶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同时,分别采用咖啡碱、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谷氨酸钠为标准苦味、涩味和鲜味物质对3种杀青方式加工的夏季绿茶进行滋味强度分析。液质联用分析结果表明,蒸汽杀青、滚筒杀青、微波杀青对夏季绿茶中的儿茶素、黄酮糖苷、原花青素、聚酯型儿茶素、氨基酸、酚酸和有机酸等化学成分含量具有明显的影响。滋味等效量化结果表明,杀青方式可以较明显地改变夏季绿茶的滋味,不同杀青方式加工绿茶的苦味强度为:滚筒杀青>蒸汽杀青>微波杀青;涩味强度为:蒸汽杀青>滚筒杀青>微波杀青;鲜味强度3种杀青方式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绿茶 杀青方式 滋味 化学成分 液质联用
下载PDF
不同产地香茶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27
14
作者 张悦 朱荫 +5 位作者 叶火香 谭俊峰 刘林敏 吕海鹏 俞燎远 林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184-191,共8页
为了更加系统和全面地了解香茶的品质特征,分析比较来自浙江省松阳、遂昌和武义3个不同香茶主产地的香茶样品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氨基酸组成以及香气成分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香茶样品中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 为了更加系统和全面地了解香茶的品质特征,分析比较来自浙江省松阳、遂昌和武义3个不同香茶主产地的香茶样品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氨基酸组成以及香气成分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香茶样品中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儿茶素总量及儿茶素单体含量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氨基酸组分中的天冬酰胺、脯氨酸和异亮氨酸在3个不同产地香茶中的质量分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香茶中共鉴定出49种香气成分,以醇类化合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最高(共14种),其总量占所有香气成分的35.33%~46.19%。统计分析发现,香气成分中醇类、醛类和酮类相对含量在3个不同产地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基于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建立了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拟合参数为R2Y=0.832,Q2=0.625),成功区分3个产地的香茶样品;通过数据处理软件分析了香茶中的23种关键香气成分在3个不同产地中的分布规律。其中橄榄醇、1-辛烯-3-醇、反-2-辛烯醛、苯甲醛、2,3-环氧-β-紫罗酮、β-紫罗酮、α-紫罗酮、2-正戊基呋喃、反,反-2,4-庚二烯醛、3,5-辛二烯-2-酮、反,反-3,5-辛二烯-2-酮和2-乙基呋喃这12种香气成分主要在松阳香茶中的相对含量最高;β-芳樟醇、α-雪松醇、香叶醇、橙花醇、水杨酸甲酯和顺-3-己烯-苯甲酸酯在遂昌香茶中相对含量最高;而顺-β-罗勒烯、顺-己酸-3-己烯酯、顺-茉莉酮、吲哚和萘在武义香茶中相对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茶 化学成分 香气成分 含量 差异
下载PDF
不同花色种类白茶的抗氧化活性及其主要品质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39
15
作者 吕海鹏 张悦 +2 位作者 陈兴华 蔡良绥 林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42-50,共9页
目的:分析不同花色种类白茶(白毫银针、白牡丹和寿眉)茶汤的抗氧化活性、茶汤中的主要品质化学成分以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铁还原抗氧化能力、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活性、清除2,2’-联氮基-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 目的:分析不同花色种类白茶(白毫银针、白牡丹和寿眉)茶汤的抗氧化活性、茶汤中的主要品质化学成分以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铁还原抗氧化能力、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活性、清除2,2’-联氮基-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活性以及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4种不同的分析方法,检测分析3种不同花色种类白茶茶汤的抗氧化活性;同时测定不同花色种类白茶茶汤中的主要品质化学成分的含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种不同花色种类的白茶相比,白毫银针的抗氧化活性最强,显著高于白牡丹和寿眉的抗氧化活性(P<0.05);而白牡丹和寿眉的抗氧化活性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游离氨基酸、莽草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化学成分的含量在3种不同花色种类的白茶茶汤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白茶茶汤的抗氧化活性主要与儿茶素类化合物总量、总黄酮含量以及有机酸总量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其中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奎尼酸的相关性最强。结论:不同花色种类白茶的抗氧化能力及其品质化学成分的含量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花色种类 加工工艺 化学成分 抗氧化活性 相关性
下载PDF
不同产地普洱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吕海鹏 张悦 +2 位作者 杨停 施江 林智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9-64,68,共7页
为了给普洱茶产品的产地判别提供初步的科学依据,本研究分析比较了普洱茶三个主产地(临沧市、西双版纳州以及普洱市)生产的普洱茶样品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和挥发性成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普洱茶产品中的茶多酚和没食子酸的含... 为了给普洱茶产品的产地判别提供初步的科学依据,本研究分析比较了普洱茶三个主产地(临沧市、西双版纳州以及普洱市)生产的普洱茶样品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和挥发性成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普洱茶产品中的茶多酚和没食子酸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水浸出物总量、黄酮总量、游离氨基酸总量以及茶色素(茶褐素、茶红素和茶黄素)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研究发现,普洱茶挥发性成分中的3,4-二甲氧基甲苯、5-甲基-1,2,3-三甲氧基-苯、橙花醇、橙花叔醇、柠檬醛、3,4,5-三甲氧基-苯甲醛、亚甲基-丁酸-二甲酯、四氢猕猴桃内酯等在不同产地普洱茶中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主成分分析可将不同产地的普洱茶样品有效地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产地 化学成分 挥发性成分 差异
下载PDF
“清香”绿茶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关键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60
17
作者 王梦琪 朱荫 +3 位作者 张悦 施江 林智 吕海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219-228,共10页
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并结合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以及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ry,GC-O-MS)联用法,分析采用相同加工工艺制备的不同茶树品种“清香”绿茶的... 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并结合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以及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ry,GC-O-MS)联用法,分析采用相同加工工艺制备的不同茶树品种“清香”绿茶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关键香气成分等。结果表明,从7个“清香”绿茶的挥发性成分中鉴定出270个共有香气化合物,化学组成以醛类、醚类、醇类、烷烃类、芳香烃以及酯类等成分为主;采用OAV法和GC-O-MS法分别确定“清香”绿茶中的20种和28种关键香气成分;2种方法共同检测到7种物质,包括芳樟醇、壬醛、(E)-β-紫罗兰酮、(Z)-己酸-3-己烯酯、乙苯、萘、2-正戊基呋喃等,表明这些物质对绿茶“清香”香气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香气 清香 关键呈香成分 茶树品种
下载PDF
搅拌棒吸附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西湖龙井茶的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19
18
作者 王梦琪 朱荫 +3 位作者 张悦 施江 林智 吕海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0-148,共9页
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stir bar sorptive extraction,SBS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对西湖龙井茶中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提取分析。应用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试验对SBSE方法中搅拌棒类型、萃... 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stir bar sorptive extraction,SBS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对西湖龙井茶中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提取分析。应用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试验对SBSE方法中搅拌棒类型、萃取温度、时间、茶水比、转速、NaCl溶液质量分数等参数进行优化,确定最优萃取条件,建立一种茶叶挥发性香气成分的SBSE-GC-MS分析方法,实验整体准确度(高添加量加标回收率为115.11%,低添加量加标回收率为108.99%)和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8.23%,n=5)均良好。结果表明,采用PDMS搅拌棒、茶水比60∶1(mg/mL)、NaCl溶液质量分数5%、80℃热水冲泡、1250 r/min磁力搅拌萃取90 min,西湖龙井茶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萃取吸附。采用建立的SBSE-GC-MS方法对代表性西湖龙井茶进行分析,共鉴定出173种化合物,包括烯醇类3种、烯类11种、烷烃类37种、醛类15种、烯醛类4种、醚类2种、醇类17种、酯类22种、内酯类5种、烯酯类9种、烯酮类5种、酮类16种、有机酸类3种、含硫化合物3种、氮杂环化合物3种、氧杂环化合物3种、芳香烃15种。结果表明,采用SBSE方法,可使西湖龙井茶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达到较好的萃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棒吸附萃取 西湖龙井茶 香气分析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六堡茶香气成分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 被引量:32
19
作者 穆兵 朱荫 +5 位作者 马士成 张悦 曹中环 于翠平 林智 吕海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169-177,共9页
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一批代表性六堡茶样品中香气成分的组成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此批六堡茶样品中共鉴定出307种共有香气成分,根据化学结构的差异可分为烯醇类(7种)、烯类(23种)、胺类(5种)、烷烃类(20种... 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一批代表性六堡茶样品中香气成分的组成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此批六堡茶样品中共鉴定出307种共有香气成分,根据化学结构的差异可分为烯醇类(7种)、烯类(23种)、胺类(5种)、烷烃类(20种)、醛类(14种)、烯醛类(14种)、醚类(22种)、醇类(7种)、酯类(10种)、内酯类(7种)、烯酯类(5种)、烯酮类(30种)、酮类(49种)、酚类(5种)、有机酸类(11种)、含硫化合物(5种)、氮杂环化合物(20种)、氧杂环化合物(7种)、芳香烃化合物(40种)、炔类(3种)以及酸酐类(3种),共21类化合物;研究发现,六堡茶的香气成分以有机酸类、芳香烃化合物、醚类以及醛类为主,相对含量可分别达到16.55%、13.50%、10.92%以及10.04%。有54种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不小于0.5%,其中,棕榈酸(14.95%)、苯甲醛(3.03%)、芳樟醇(2.19%)以及(E,E)-2,4-庚二烯醛(2.04%)等是六堡茶中相对含量较丰富的香气成分。特征性香气成分分析表明,有机酸类(棕榈酸等)、芳香烃类(乙苯等)、醚类(1,2,3-三甲氧基苯、2-萘甲醚等)、醛类(苯甲醛、3-甲基丁醛等)以及烯酮类(α-紫罗兰酮等)等香气成分可能对六堡茶的香气品质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香气成分 香气特征
下载PDF
龙井茶香气成分的产区差异分析 被引量:29
20
作者 王梦琪 邵晨阳 +3 位作者 朱荫 张悦 林智 吕海鹏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08-517,共10页
龙井茶是我国典型的地理标志茶类产品,其产地分为西湖产区、钱塘产区及越州产区3个产区。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比较了西湖产区、钱塘产区及越州产区3个不同产区的一批次代表性龙井茶的香气成... 龙井茶是我国典型的地理标志茶类产品,其产地分为西湖产区、钱塘产区及越州产区3个产区。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比较了西湖产区、钱塘产区及越州产区3个不同产区的一批次代表性龙井茶的香气成分组成特点及其相对含量水平等。结果表明,不同产区龙井茶的香气成分在化学组成上存在一些差异,分别从钱塘产区、越州产区、西湖产区的龙井茶样品中鉴定出了47种、45种和40种共同香气成分;此外,基于龙井茶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建立了1个PLS-DA模型(拟合参数为R2Y=0.885,Q2=0.777),可区分3个不同产地的龙井茶样品;通过数据处理软件查明了龙井茶中的12种关键香气成分在3个不同产区中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井茶 香气 产区 差异 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