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下游稻茬小麦超高产群体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 被引量:24
1
作者 丁锦峰 杨佳凤 +6 位作者 王云翠 陈芳芳 封超年 朱新开 李春燕 彭永欣 郭文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18-1123,共6页
为给长江中下游稻茬小麦超高产(>9 000 kg·hm-2)生产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以中筋小麦新品种扬麦20为材料,通过氮素运筹(氮肥施用量、施用时期和比例)和基本苗调控建立稻茬小麦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研究超高产群体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为给长江中下游稻茬小麦超高产(>9 000 kg·hm-2)生产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以中筋小麦新品种扬麦20为材料,通过氮素运筹(氮肥施用量、施用时期和比例)和基本苗调控建立稻茬小麦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研究超高产群体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结果表明,合理调控拔节期至孕穗期及适量增加孕穗期至开花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在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适量的基础上,重点促进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是长江中下游稻茬小麦实现超高产的关键。稻茬小麦超高产群体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为12 800~13 600 kg·hm-2,花后及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达7 200、20 000 kg·hm-2以上。开花期群体叶片干物质积累量与花后、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呈抛物线关系,茎鞘、穗干物质积累量与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表明开花期叶片干物质积累量达到3 300~3 400 kg·hm-2,茎鞘、穗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达7 500、2 000 kg·hm-2以上,有利于提高群体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稻茬 超高产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稻茬小麦超高产群体磷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性 被引量:6
2
作者 丁锦峰 杨佳凤 +5 位作者 訾妍 封超年 朱新开 李春燕 彭永欣 郭文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9-136,共8页
为给长江中下游稻茬小麦超高产(>9 000kg.hm-2)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中筋小麦新品种扬麦20为材料,通过氮素运筹(氮肥使用量、施用时期和比例)和基本苗调控建立稻茬小麦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研究超高产小麦群体磷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性... 为给长江中下游稻茬小麦超高产(>9 000kg.hm-2)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中筋小麦新品种扬麦20为材料,通过氮素运筹(氮肥使用量、施用时期和比例)和基本苗调控建立稻茬小麦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研究超高产小麦群体磷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性。结果表明,不同产量水平小麦群体整个生育期磷素积累动态变化均可采用Richards方程拟合。超高产群体拔节期至开花期、开花期至成熟期、开花期、成熟期磷素积累量分别达28、22、46、68kg.hm-2,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高产群体。超高产群体磷素吸收高峰出现在拔节期至开花期,其次为开花期至成熟期。开花期茎鞘、穗及成熟期颖壳+穗轴、籽粒中磷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分别达21、8、9和45kg.hm-2以上才有利于实现超高产。花后叶片磷素转运量与籽粒产量呈显著线性负相关,茎鞘磷素转运量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叶片磷素转运量低于9kg.hm-2,茎鞘磷素转运量高于15kg.hm-2才有利于实现超高产。超高产群体百公斤籽粒吸磷量为0.84~0.88kg,磷素利用效率为113.60~118.93kg.kg-1,磷收获指数为0.64~0.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稻茬 超高产 磷素积累、分配与利用
下载PDF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花后氮素同化转运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婷婷 张平平 +4 位作者 姚金保 封超年 马鸿翔 耿志明 杨丹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72-476,共5页
为给小麦高产优质栽培中氮肥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以宁麦14号和宁麦9号为材料,在全生育期总施氮量均为225kg.hm-2条件下,设置基肥∶苗肥∶拔节肥为7∶1∶2和5∶2∶3两种施氮模式,研究了小麦花后氮素同化转运及籽粒品质性状的特点。结果表... 为给小麦高产优质栽培中氮肥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以宁麦14号和宁麦9号为材料,在全生育期总施氮量均为225kg.hm-2条件下,设置基肥∶苗肥∶拔节肥为7∶1∶2和5∶2∶3两种施氮模式,研究了小麦花后氮素同化转运及籽粒品质性状的特点。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模式下,小麦花后氮素的同化转运趋势基本一致,花后15d的茎鞘和叶片氮含量最高,随后迅速向籽粒转运,叶片是氮同化转运最主要的器官。与7∶1∶2施氮模式相比,5∶2∶3的施氮模式提高了花后茎鞘、叶片和籽粒的氮含量,以及旗叶硝酸还原酶(NR)活性,但施氮模式间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淀粉糊化参数、面筋强度和饼干加工品质差异不显著。与宁麦9号相比,宁麦14号有较高的氮同化转运能力,其花后各时期的茎鞘、叶片和籽粒的氮含量,以及旗叶NR活性均高于宁麦9号。宁麦14号的淀粉糊化参数和面筋强度显著高于宁麦9号,但饼干直径显著低于宁麦9号。说明在本研究条件下,小麦淀粉品质、面筋强度和饼干加工品质均显著受品种影响,而施氮模式及其与品种的互作对产量和品质性状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施氮模式 氮素转运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土壤特性和作物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东升 周为华 +3 位作者 范佳 宋森楠 李春燕 朱新开 《安徽农学通报》 2010年第15期158-161,共4页
秸秆还田能够改良土壤性状、加速生土熟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培肥地力。我国秸秆资源丰富,但约97%的秸秆被焚烧、堆积和遗弃,既造成资源浪费,又造成环境污染。该文综述了几种不同的秸秆还田方式及其对农田土壤理... 秸秆还田能够改良土壤性状、加速生土熟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培肥地力。我国秸秆资源丰富,但约97%的秸秆被焚烧、堆积和遗弃,既造成资源浪费,又造成环境污染。该文综述了几种不同的秸秆还田方式及其对农田土壤理化特性、作物产量与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为作物生产过程中秸秆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特性 作物产量 影响
下载PDF
作物秸秆综合开发利用途径探讨 被引量:7
5
作者 李东升 周为华 +2 位作者 朱新开 李春燕 郭文善 《安徽农学通报》 2010年第9期151-153,共3页
我国作物秸秆品种多、分布广、数量大,分布存在地域性特点。大量作物秸秆被堆弃在田间地头,影响农业生产和环境以及土地质量;部分地区违规焚烧现象屡禁不止,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该文分析了作物秸秆的构成,从肥料、饲料、工业原料... 我国作物秸秆品种多、分布广、数量大,分布存在地域性特点。大量作物秸秆被堆弃在田间地头,影响农业生产和环境以及土地质量;部分地区违规焚烧现象屡禁不止,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该文分析了作物秸秆的构成,从肥料、饲料、工业原料、能源等角度,探讨了作物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途径,为各地作物秸秆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秸秆 综合利用 途径
下载PDF
密肥组合对稻茬晚播小麦籽粒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30
6
作者 杨佳凤 丁锦峰 +4 位作者 顾后文 訾妍 朱新开 彭永欣 郭文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03-506,共4页
为筛选适宜南方晚播稻茬中筋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的密肥组合,以中筋小麦品种扬麦20为材料,研究了江苏淮南地区晚播(11月20日之后播种)条件下密度、施氮量、氮肥基追比对稻茬小麦籽粒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小麦密度与籽粒产量、... 为筛选适宜南方晚播稻茬中筋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的密肥组合,以中筋小麦品种扬麦20为材料,研究了江苏淮南地区晚播(11月20日之后播种)条件下密度、施氮量、氮肥基追比对稻茬小麦籽粒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小麦密度与籽粒产量、效益均呈二次曲线关系,密度为315×104株.hm-2时,籽粒产量最高,达6 721.65~7 884.91kg.hm-2,效益达3 783.6~5 111.55元.hm-2;施氮量为270kg.hm-2时籽粒产量极显著高于施氮量210kg.hm-2处理。在本试验条件下,基本苗为315×104株.hm-2、总施氮量270kg.hm-2、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1∶3∶3时,晚播小麦的籽粒产量和效益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播小麦 密度 施氮量 氮肥运筹 籽粒产量 效益
下载PDF
稻茬小麦公顷产量9000kg群体氮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性 被引量:23
7
作者 丁锦峰 杨佳凤 +6 位作者 王云翠 陈芳芳 封超年 朱新开 李春燕 彭永欣 郭文善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3-551,共9页
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以扬麦20为材料,通过基本苗和氮素运筹(氮肥施用量、施用时期和比例)调控建立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研究稻茬小麦籽粒产量高于9000 kg/hm2群体的氮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性。结果表明,稻茬小麦籽粒产量9000 kg/hm2以上... 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以扬麦20为材料,通过基本苗和氮素运筹(氮肥施用量、施用时期和比例)调控建立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研究稻茬小麦籽粒产量高于9000 kg/hm2群体的氮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性。结果表明,稻茬小麦籽粒产量9000 kg/hm2以上群体拔节期至开花期、开花期及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分别在N 104~117 kg/hm2、197~205 kg/hm2、234~251 kg/hm2,极显著高于籽粒产量9000 kg/hm2以下群体。稻茬小麦不同群体开花期叶片、茎鞘、穗及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氮素积累量分别为N 89~91 kg/hm2、74~83 kg/hm2、32~33 kg/hm2、177~188 kg/hm2,有利于实现籽粒产量9000 kg/hm2。花后群体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叶片、茎鞘及穗轴+颖壳的氮素转运量分别为N 65~73 kg/hm2、53~54kg/hm2、16~20 kg/hm2,有利于实现籽粒产量9000 kg/hm2。稻茬小麦籽粒产量9000 kg/hm2以上群体100 kg籽粒吸氮量为N 2.9~3.0 kg,氮素利用效率32.9~34.5 kg/kg,氮收获指数0.73~0.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小麦 高产 氮素积累、分配与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