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素形态与温度对鲁西沙区林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交互作用
1
作者 陈庆海 陶宝先 +4 位作者 商玉冰 占敏 李合印 李甘霖 李艳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14-423,共10页
为探讨氮素形态与温度对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的交互作用,本研究以鲁西黄河故道沙区黑杨(Populus nigra)人工林为例,采用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不同氮素形态(硝态氮、铵态氮)及不同温度(10、20、30℃)对SOC矿化的单独及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 为探讨氮素形态与温度对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的交互作用,本研究以鲁西黄河故道沙区黑杨(Populus nigra)人工林为例,采用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不同氮素形态(硝态氮、铵态氮)及不同温度(10、20、30℃)对SOC矿化的单独及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0℃时铵态氮的输入使SOC累积矿化量比对照(不输入氮)增加11.8%~21.3%,表明该区域SOC矿化受铵态氮限制;随温度升至20℃和30℃,铵态氮输入对SOC矿化的影响转为抑制作用。硝态氮输入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抑制SOC矿化;培养结束时,硝态氮输入处理的SOC累积矿化量比对照降低4.1%~11.5%(10℃)、9.1%~29.3%(20℃)和8.6%~23.7%(30℃)。增温促进SOC矿化。增温和两类氮输入对SOC矿化的交互作用均为负效应,两因素对SOC矿化交互作用的实测值比理论值降低7.9%~21.9%(硝态氮)、16.1%~23.6%(铵态氮),因为两类氮输入有降低SOC矿化温度敏感性的趋势。研究表明,硝态氮、铵态氮对SOC矿化的影响存在差异,增温、氮输入对SOC矿化的交互作用显著小于两因素单独作用之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形态 温度 有机碳矿化 负效应 森林土壤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凋落物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质量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晶东 陶宝先 +5 位作者 陈庆海 马澍 张保华 陈永金 王浩 袁海燕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76-1282,共7页
立枯是凋落物分解的重要阶段,也是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溶性有机碳(DOC)是凋落物分解产物之一,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多侧重叶凋落物在地表分解过程中DOC含量及质量变化,对立枯分解过程叶... 立枯是凋落物分解的重要阶段,也是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溶性有机碳(DOC)是凋落物分解产物之一,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多侧重叶凋落物在地表分解过程中DOC含量及质量变化,对立枯分解过程叶及非叶器官(如茎、鞘等)DOC含量及质量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典型植被——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例,以凋落物地表分解为参照,研究不同器官(叶、茎、鞘)立枯凋落物DOC含量及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立枯凋落物DOC含量高于或等于地表同类型凋落物,最高相当于地表凋落物的1.64倍。立枯凋落物DOC的E_(2)/E_(3)值高于地表凋落物,C∶C值低于地表凋落物;(2)叶凋落物DOC含量高于非叶器官,分别是茎、鞘凋落物DOC含量的1.28~2.49、1.02~1.57倍。叶凋落物DOC的SUVA_(254)、C∶C值高于非叶器官,E_(2)/E_(3)值低于非叶器官。综上,从分解界面角度看,立枯凋落物DOC含量不低于地表,且其质量较高;从凋落物类型角度看,非叶器官凋落物DOC含量虽低于叶,但其质量高于叶。表明立枯及非叶器官DOC释放在芦苇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应注重立枯及非叶器官凋落物的分解研究,以期深入理解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对正确评价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枯凋落物 水溶性有机碳 芦苇 滨海湿地 黄河三角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