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凉山地区卒中人群认知功能及抑郁情况的横断面调查
1
作者 李玉竹 于周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10期9-11,共3页
调查和分析凉山地区卒中人群认知功能及抑郁情况;方法 选择从2020年11月至2023年3月在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住院且明确诊断为急性脑卒中的220例患者作为调查研究对象;结果 在本研究纳入的200例卒中后患者中,有抑郁情况的患者有134例,占总... 调查和分析凉山地区卒中人群认知功能及抑郁情况;方法 选择从2020年11月至2023年3月在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住院且明确诊断为急性脑卒中的220例患者作为调查研究对象;结果 在本研究纳入的200例卒中后患者中,有抑郁情况的患者有134例,占总比的67.00%。在抑郁情况存在的卒中后人群中,HAMD抑郁评分为(22.34±6.57)分,高于临界值很多。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卒中后人群的认知情况进行评估,其中有抑郁情况的患者的认知评分远远高于无抑郁情况的患者,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提示卒中后人群的认知与抑郁情况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治疗方案上要兼顾认知改善和抑郁情况综合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地区 卒中人群 认知 抑郁 横断面调查
下载PDF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王大敏 邹露娟 +1 位作者 边云 冯强龙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10期1090-1092,共3页
目的分析非瓣膜病心房颤动(NVAF)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IS)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39例NVA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并发IS将研究对象分为IS组(并发IS,92例)和非IS组(未并发I... 目的分析非瓣膜病心房颤动(NVAF)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IS)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39例NVA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并发IS将研究对象分为IS组(并发IS,92例)和非IS组(未并发IS,147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NVAF患者并发I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239例NVAF患者中,92例(38.49%)患者并发IS。IS组患者年龄≥75岁比例、合并糖尿病比例、合并高血压比例、总胆固醇(T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左心房直径(LAD)均高于非I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TC、RDW、LAD是NVAF患者并发I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以及TC、RDW、LAD水平升高是NVAF患者并发IS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 缺血性脑卒中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发病超24小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疗效研究
3
作者 赵睛灵 蒋艾伶 +5 位作者 赵文龙 于周 蒋力 邱爽 孟仁亮 袁正洲 《四川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269-276,共8页
目的探讨对发病超过24 h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多中心前循环取栓患者,按发病时间早晚将其分为早时间窗组(≤6 h)、晚时间窗组(6~24 h)及超时间窗组(>24 h),比较... 目的探讨对发病超过24 h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多中心前循环取栓患者,按发病时间早晚将其分为早时间窗组(≤6 h)、晚时间窗组(6~24 h)及超时间窗组(>24 h),比较三组患者基线、预后及手术并发症等是否存在差异。并通过倾向评分匹配对结局指标等进行进一步比较分析。结果共纳入的680例患者,其中超时间窗患者12例。超时间窗机械取栓患者与时间窗内患者的良好预后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倾向匹配分析后,超时间窗患者与早时间窗组比较,良好预后及死亡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时间窗患者与晚时间窗组患者比较,良好预后及死亡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时间超过24 h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取栓可能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取栓 超时间窗 倾向匹配分析
下载PDF
35例多发性硬化患者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检测 被引量:7
4
作者 于周 吕志宇 李作孝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44-645,649,共3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水平及相关细胞因子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35例MS患者(MS组)和20例健康者(对照组)外周血Th17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外周血IL-17、IL-23水平。结果 MS组患者外周血Th17/...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水平及相关细胞因子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35例MS患者(MS组)和20例健康者(对照组)外周血Th17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外周血IL-17、IL-23水平。结果 MS组患者外周血Th17/CD4+T细胞比例[(1.94±0.32)%]显著高于对照组[(0.6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S组患者外周血IL-17、IL-23水平亦明显高于对照组[IL-17:MS组(69.01±19.29)ng/L、对照组(25.94±15.61)ng/L;IL-23:MS组(550.80±112.06)ng/L、对照组(158.78±33.19)ng/L,(P<0.01)]。患者外周血IL-17水平与IL-23水平呈正相关(r=0.731,P<0.01)。结论 MS患者外周血Th17/CD4+T细胞比例增加,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3水平升高,Th17细胞可能参与了MS的发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白细胞介素 TH17细胞
下载PDF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与磁共振影像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马力 邹梅 +2 位作者 苏国华 廖佳佳 张荣萍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2年第1期64-67,共4页
目的分析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RPL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15例RPLS患者表现为血压升高(89.56%)、痫性发作(74.78%)、头痛(59.13%)、视觉障碍(32.17%)、... 目的分析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RPL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15例RPLS患者表现为血压升高(89.56%)、痫性发作(74.78%)、头痛(59.13%)、视觉障碍(32.17%)、神经系统体征(20.00%)和意识改变(15.65%),其中101例(87.83%)患者头颅MRI异常,累及枕叶(71.29%)、顶叶(59.40%)、额叶(49.50%)、颞叶(38.26%)、侧室脑旁(1.98%)、脑干(3.96%)、小脑(3.96%)、皮质(3.96%)、丘脑(0.99%)、基底节区(0.99%),病灶为等或低T1WI信号,高T2WI信号,等或低DWI信号,高ADC及FLAIR信号。治疗后随访3~60月,81例预后良好,21例预后不良,5例死亡。预后不良组头痛发生率、住院期间mRS评分≥3分及并发症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结论RPLS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可作出正确判断,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临床表现 磁共振成像 影像学特点 预后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0
6
作者 邹梅 李玉竹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6年第10期-,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和D-二聚体(D-D)水平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8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志愿...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和D-二聚体(D-D)水平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8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志愿者3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对象血浆NT-proBNP和D-D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浆NT-proBNP和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大面积缺血性脑卒中、NIHSS评分>10、有意识障碍、有高血压病及随访结局为死亡患者的NT-proBNP和D-D水平均高于非大面积缺血性脑卒中、NIHSS评分≤10、无意识障碍、无高血压病及随访结局为存活患者(P均<0.05)。结论 AIS患者血浆NT-proBNP和D-D水平可反映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为临床病情的评估和预后的判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NT-PROBNP D-二聚体
下载PDF
Survivin和PTEN在不同类型淋巴瘤患者中的表达意义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马丽 廖伟 +1 位作者 谭婷婷 朱超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年第24期2443-2445,共3页
目的对Survivin和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在不同类型淋巴瘤中的表达意义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诊治的131例不同类型淋巴瘤患者(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28例,浆... 目的对Survivin和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在不同类型淋巴瘤中的表达意义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诊治的131例不同类型淋巴瘤患者(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28例,浆细胞肿瘤患者32例,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患者16例,淋巴细胞淋巴瘤患者25例。)进行研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分析不同类型淋巴瘤患者和对照组体内Survivin和PTEN的表达水平。结果淋巴瘤患者Survivin和PTEN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小淋巴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细胞淋巴瘤、浆细胞肿瘤患者血清中Survivin蛋白水平逐渐降低(P<0.01)。浆细胞肿瘤、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淋巴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血清中的PTEN蛋白水平逐步降低(P<0.01)。且Survivin及PTEN蛋白表达水平与淋巴瘤患者预后有明显的负相关性。结论 Survivin及PTEN蛋白的表达在不同类型淋巴瘤患有明显的差异性,且与淋巴瘤患者预后有明显的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SURVIVIN 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物 预后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侧枝循环形成与预后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李玉竹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8年第3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侧枝循环形成与预后。方法选择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进行溶栓治疗。统计溶栓治疗后侧枝循环形成情况,并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溶栓治疗后有侧支循环形成者45例(56.25%),无侧支循环者35例(43.7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侧枝循环形成与预后。方法选择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进行溶栓治疗。统计溶栓治疗后侧枝循环形成情况,并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溶栓治疗后有侧支循环形成者45例(56.25%),无侧支循环者35例(43.75%)。有侧支循环形成者梗死病灶直径明显低于无侧支循环者(P<0.05),有侧支循环、无侧支循环者动脉狭窄程度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侧支循环者比较,有侧支循环形成者溶栓治疗前、后NIHSS、mRS评分均显著较低,简易神经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Mo CA)评分均显著较高(P<0.05)。有侧支循环者近期预后BI指数好于无侧支循环者(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侧枝循环形成对改善患者神经缺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及提高认知功能有重要意义,溶栓后是否有侧枝循环形成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侧枝循环 神经功能 预后
下载PDF
用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玉竹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18期137-138,共2页
目的 :研究用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这245例患者就诊的单双号,将其分为比对组和氯吡格雷组。为两组患者均使用阿司匹林... 目的 :研究用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这245例患者就诊的单双号,将其分为比对组和氯吡格雷组。为两组患者均使用阿司匹林、硝酸甘油、低分子肝素钙及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用氯吡格雷对氯吡格雷组患者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结果。结果 :氯吡格雷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比对组患者,P <0.05。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的结果显示,氯吡格雷组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的频次、发生心肌缺血持续的时间和发生心肌缺血的总负荷均低于比对组患者,P <0.05。结论 :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能显著减少患者心绞痛发生的频次,改善其心肌缺血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肌缺血
下载PDF
用左乙拉西坦和托吡酯治疗癫痫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玉竹 《当代医药论丛》 2019年第5期121-122,共2页
目的:比较使用左乙拉西坦和托吡酯治疗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7月至2017年8月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126例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为甲组和乙组。为甲组患者使用左乙拉西坦进行治疗。为乙组患者使... 目的:比较使用左乙拉西坦和托吡酯治疗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7月至2017年8月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126例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为甲组和乙组。为甲组患者使用左乙拉西坦进行治疗。为乙组患者使用托吡酯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治疗的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相比,P>0.05。与甲组患者相比,乙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更高,P <0.05。结论:使用左乙拉西坦和托吡酯治疗癫痫的效果无明显区别,但使用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痫的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乙拉西坦 托吡酯 癫痫
下载PDF
呼吸肌功能锻炼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在预防卒中患者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11
作者 薛廷婷 刘琳 胡亚丽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8年第12期5-7,共3页
目的探讨呼吸肌功能锻炼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在预防卒中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在本院治疗的急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者8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依据情况选择降低颅... 目的探讨呼吸肌功能锻炼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在预防卒中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在本院治疗的急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者8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依据情况选择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神经等药物,同时给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呼吸肌功能锻炼合并吞咽功能训练,疗程均为1个月。分别在干预前、后记录两组患者SAP发生率、有效咳痰次数、排痰量及吞咽功能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效咳痰次数和排痰量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吞咽功能总疗效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呼吸肌功能锻炼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明显降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肌功能锻炼 吞咽功能训练 卒中相关性肺炎
下载PDF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心源性脑栓塞的效果研究
12
作者 邹露娟 《当代医药论丛》 2019年第11期160-161,共2页
目的 :探讨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心源性脑栓塞(CCE)的效果。方法 :将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n=24)和依达拉奉组(n=24)。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同时,为... 目的 :探讨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心源性脑栓塞(CCE)的效果。方法 :将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n=24)和依达拉奉组(n=24)。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同时,为两组患者均使用胞二磷胆碱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为依达拉奉组患者使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然后观察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卒中量表(NIHSS)的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的评分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表(GOS)的评分。结果 :治疗后,依达拉奉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患者,其BI评分及GCS评分均高于参照组患者,P <0.05。结论: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心源性脑栓塞可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源性脑栓塞 依达拉奉 胞二磷胆碱
下载PDF
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特征、影响因素分析及其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13
作者 王大敏 邹露娟 +2 位作者 边云 冯强龙 郭毅 《临床内科杂志》 2024年第12期819-822,共4页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构建CSV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根据是否发生认知功能损害将200例CSVD患者分为发生组(80例)和未发生组(120例),按照比例(6∶4)将其分为建模组(80例)及验证组(12...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构建CSV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根据是否发生认知功能损害将200例CSVD患者分为发生组(80例)和未发生组(120例),按照比例(6∶4)将其分为建模组(80例)及验证组(120例)。回顾性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影像学相关资料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CSV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预测效能。结果发生组患者年龄、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双侧额叶、双侧基底节的脑白质病变评分均高于未发生组;两组患者文化程度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C、LDL-C、HCY均是CSV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是其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TC、LDL-C、HCY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60(P<0.05)。构建CSV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列线图,其校准曲线的C-index为0.992;建模组及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990及0.881。结论基于年龄、文化程度、TC、LDL-C、HCY水平构建的CSV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列线图模型预测效能良好,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认知功能损害 临床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双歧杆菌辅助治疗胃癌对于肠道菌群及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谭婷婷 马丽 +2 位作者 朱超 廖伟 郝英杰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9期1052-1055,共4页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在胃癌术后的应用对于肠道菌群及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表达的影响。方法 2012年5月到2015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胃癌术后患者11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治疗,治...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在胃癌术后的应用对于肠道菌群及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表达的影响。方法 2012年5月到2015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胃癌术后患者11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治疗,两组治疗观察时间为14d。结果治疗组的首次排气时间与首次排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的反流、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真杆菌、消化球菌的菌群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大肠杆菌、肠球菌和小梭菌菌群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血清CRF表达量分别为(265.66±32.54)ng/mL和(287.45±22.83)ng/mL,都明显低于治疗前的(312.87±32.87)ng/mL和(311.83±33.00)ng/mL,同时组间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辅助治疗胃癌术后患者能有效调节肠道菌群失调状况,促进血清CRF表达的下降,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 胃癌 肠道菌群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其与自噬相关信号通路Ca2+/AMPK/mTOR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玉竹 邹梅 于周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5期50-56,共7页
背景 阿托伐他汀因具有降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而常用于预防急性心血管事件及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而血管内皮功能与自噬密切相关,因此探讨阿托伐他汀与自噬的关系可能解释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机制。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 背景 阿托伐他汀因具有降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而常用于预防急性心血管事件及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而血管内皮功能与自噬密切相关,因此探讨阿托伐他汀与自噬的关系可能解释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机制。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其与自噬相关信号通路Ca2+/AMPK/mTOR的关系。方法 本实验于2017年6—12月完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5只SPF级Wistar雄性大鼠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制备组(B组)、阿托伐他汀低剂量组(C组)、阿托伐他汀中剂量组(D组)及阿托伐他汀高剂量组(D组),每组15只。B、C、D、E组大鼠采用改良Zea-Longa线栓法制备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模型制备前2周,C、D、E组大鼠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5、10、20mg/kg混悬液灌胃,A组和B组大鼠给予等剂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均1次/d。比较5组大鼠再灌注2、6、24、48、72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积/大脑总体积,再灌注72h神经元凋亡率,再灌注2、24、72h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相对表达量及一氧化氮合酶(NOS)、一氧化氮(NO)含量,再灌注72h脑组织LC3-Ⅱ、Beclin-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及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1)再灌注2、6、24、48、72h,A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为0,D组和E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B组、C组(P<0.05)。(2)再灌注2、6、24、48、72h,A组大鼠梗死体积/大脑总体积均为0,D组和E组大鼠梗死体积/大脑总体积低于B组、C组(P<0.05)。(3)再灌注72h,B、C、D、E组大鼠神经元凋亡率高于A组,D组和E组大鼠神经元凋亡率低于B组、C组(P<0.05)。(4)再灌注2h,D组和E组大鼠脑组织VEGF相对表达量高于B组、C组,B组大鼠脑组织NO、NOS含量高于A组(P<0.05);再灌注24、72h,D组和E组大鼠脑组织VEGF相对表达量高于B组、C组,B、C、D、E组大鼠脑组织NO、NOS含量高于A组,D组和E组大鼠脑组织NO、NOS含量低于B组、C组(P<0.05)。(5)再灌注72h,B、C、D、E组大鼠脑组织LC3-Ⅱ、Beclin-1、AMPK、mTOR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A组,D组和E组大鼠脑组织LC3-Ⅱ、Beclin-1、AMPK、mTOR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B组、C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10、20mg/kg灌胃可有效减轻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损伤,减少神经元凋亡,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调控自噬相关信号通路Ca^2+/AMPK/mTOR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 阿托伐他汀 血管内皮 自噬 Ca^2+/AMPK/mTOR信号通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