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甘珠尔》的系统及其对藏译佛经文献学研究的重要性 被引量:15
1
作者 辛岛静志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37,共7页
瑞典斯德哥尔摩民俗学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部新疆和田出土的《法华经》藏译本写本。该写本可能写于8世纪左右,早于《甘珠尔》中《法华经》的藏译本。笔者把这一古藏译《法华经》与各种《甘珠尔》进行对比时注意到,越是后代的版本越是&qu... 瑞典斯德哥尔摩民俗学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部新疆和田出土的《法华经》藏译本写本。该写本可能写于8世纪左右,早于《甘珠尔》中《法华经》的藏译本。笔者把这一古藏译《法华经》与各种《甘珠尔》进行对比时注意到,越是后代的版本越是"修正"古老的读法,而这些古老的读法往往与梵文本一致。换而言之,后代的编纂者往往抛开原文,望文生义。所以对于文献学者来说,应尽可能利用早期的版本或写本。笔者认为中国藏学界及佛教学界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搞清《甘珠尔》系统的问题,就能够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上进行更加准确、深入和系统的藏译佛经文献学研究。因此本文对《甘珠尔》的历史及各种写本、版本的系统谨做一扼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珠尔》 藏译佛经 版本学 佛教文献学
原文传递
《中阿含经》原语问题之考察
2
作者 辛岛静志 裘云青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8-152,共5页
《中阿含经》(《大正藏》第一卷,No.26)的印度原本是由一位来自喀什米尔的僧人僧迦罗刹(Samgharaksa)吟诵,由另一位喀什米尔僧人瞿昙僧迦提婆(Gautama Samghadeva)于397—398年译为汉语的。对这部经中的音译词进行分析后,我得出的结论是... 《中阿含经》(《大正藏》第一卷,No.26)的印度原本是由一位来自喀什米尔的僧人僧迦罗刹(Samgharaksa)吟诵,由另一位喀什米尔僧人瞿昙僧迦提婆(Gautama Samghadeva)于397—398年译为汉语的。对这部经中的音译词进行分析后,我得出的结论是,僧迦罗刹于四世纪末吟诵的印度原本即使仍包含很多犍陀罗语以及其他口语元素,但已在很大程度上梵语化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阿含经》 犍陀罗语 印度古代口语 佛教语言
下载PDF
《道行般若经》和“异译”的对比研究——《道行般若经》与异译及梵本对比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辛島静志 《汉语史研究集刊》 2001年第1期313-327,共15页
不少佛典不是一次而是多次被翻译成汉语。重复翻译的主要原因是后代的译者对以往的翻译不甚满意,于是就对它做了部分修改或者乾脆重新翻译。不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初译往往难免直译,不大像汉语;也可能是因为后代人觉得古译、旧译的语言(... 不少佛典不是一次而是多次被翻译成汉语。重复翻译的主要原因是后代的译者对以往的翻译不甚满意,于是就对它做了部分修改或者乾脆重新翻译。不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初译往往难免直译,不大像汉语;也可能是因为后代人觉得古译、旧译的语言(包括当时的口语表现)较古老不易懂;也可能是因为后代的译者发现了已往的汉译和他手裹的最新原典写本不一致。新译出现之后,往往取代旧译,旧译就逐渐散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原典 手裹 般若经 译者 旧译 后代人 异译
原文传递
早期汉译佛典的语言研究——以支娄迦谶及支谦的译经对比为中心 被引量:1
4
作者 辛嶋静志 《汉语史学报》 CSSCI 2010年第1期225-237,共13页
东汉支娄迦识译《道行般若经》有吴支谦、前秦竺佛念、后秦鸠摩罗什等所译的"异译"。支娄迦识不精通传统文言,因此在翻译佛经时,无意中使用了当时的口语及俗语词汇;支谦出生在中国,精通汉语文言,在很大程度上把支娄迦识译经... 东汉支娄迦识译《道行般若经》有吴支谦、前秦竺佛念、后秦鸠摩罗什等所译的"异译"。支娄迦识不精通传统文言,因此在翻译佛经时,无意中使用了当时的口语及俗语词汇;支谦出生在中国,精通汉语文言,在很大程度上把支娄迦识译经进行了中国化;竺佛念基本上袭用《道行般若经》的读法,仅更换了一些难词及较老的用语。如果我们著眼于支谦、竺佛念等译者是如何对支娄迦识译进行的修改,那么我们就能够追溯从东汉到晋代语言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汉语 支娄迦谶 支谦 道行般若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