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面siRNA敲降HO-1改善小鼠放创复合伤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1
作者 吕晓凡 汪国建 +5 位作者 赵娜 龙爽 王双 冉新泽 王军平 王涛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94-1205,共12页
目的检测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在放创复合伤(radiation-wound combined injury,R-W-CI)创面修复中的表达情况,评价通过siRNA敲降HO-1对放创复合伤创面愈合的改善作用。方法将36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检测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在放创复合伤(radiation-wound combined injury,R-W-CI)创面修复中的表达情况,评价通过siRNA敲降HO-1对放创复合伤创面愈合的改善作用。方法将36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皮肤创伤组(W组,n=18)和合并全身辐射(6 Gy)损伤的皮肤创伤组(R-W-CI组,n=18),建立单纯皮肤创伤与放创复合伤的小鼠模型。在创面愈合过程中,拍照记录创面愈合情况并通过Image J量化分析残留面积;取材创面组织进行HE染色及病理组织学观察;动态检测外周血象评估造血系统损伤情况。通过创面组织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创面HO-1表达水平及变化情况。将26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siRNA敲降HO-1组(si-HO-1组,n=13)和siRNA阴性对照组(si-NC组,n=13)。放创复合伤致伤后,si-HO-1组在每个创面涂抹负载si-HO-1(5μmol/L)的F127凝胶60μL,si-NC组创面涂抹等量负载阴性对照si-NC的F127凝胶。通过创面组织Western blot检测HO-1的敲降情况,观察创面面积变化,对伤后第3天样本进行定量PCR检测IL-1β、IL-6、TNF-α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变化,组织切片进行Ki67免疫组织化学和HE染色;对第9天创面组织进行HE染色病理评估;综合评价敲降HO-1对放创复合伤创面愈合的改善作用。结果与W组相比,创面残留面积的半定量分析表明R-W-CI组愈合在伤后第7、10天显著延迟(P<0.01);第7天的HE病理显示R-W-CI组再上皮化延缓,肉芽组织生长不良;同时R-W-CI组外周血白细胞及其分类计数显示在损伤后早期即显著下降(P<0.05)。检测发现,R-W-CI组创面HO-1蛋白在伤后第3、7天表达略高于W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第10天显著升高(P<0.05),同时伴有全长与截短形式的分布改变;定量PCR显示R-W-CI组在伤后第7天、10天的创面组织HO-1的表达显著高于W组(P<0.05)。放创复合伤创面siRNA干预实验显示:与si-NC组比较,si-HO-1组能有效敲降创面HO-1蛋白含量(P<0.05),促进伤口收缩(P<0.05),减小创面宽度(P<0.01),上调致伤第3天创面IL-6、TNF-α等炎症因子表达,促进创缘组织细胞增殖,改善肉芽组织生长情况。结论放创复合伤创面修复过程中存在HO-1蛋白的持续高表达,创面siRNA敲降HO-1可以改善R-W-CI组小鼠创面乏炎状态,促进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创复合伤 创面愈合 炎症反应 血红素加氧酶1 小干扰RNA
下载PDF
八载耕耘,硕果满枝——中国创伤救治300期回顾与憧憬
2
作者 张连阳 白祥军 +1 位作者 张茂 王天兵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401-404,共4页
中国创伤救治培训(CTCT)自2016年7月启动以来已历经8年,实现了除港澳台地区的全国覆盖,标准版举办300期。4个版本共举办415期,培训34761人。“创伤救治云端论道”举办了43期。出版了《中国创伤救治培训》等9部教材,至少发表了14篇文献(... 中国创伤救治培训(CTCT)自2016年7月启动以来已历经8年,实现了除港澳台地区的全国覆盖,标准版举办300期。4个版本共举办415期,培训34761人。“创伤救治云端论道”举办了43期。出版了《中国创伤救治培训》等9部教材,至少发表了14篇文献(包括4篇英文文献)。本文着眼突破创伤救治瓶颈,对培训对象进行分层,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强强联合打造系列教材,遵循安全理念开展培训等主要创新点,并提出CTCT下一步持续改进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救治 培训
下载PDF
我国医院创伤救治能力现状的抽样调查
3
作者 解雨 李阳 +4 位作者 孙士锦 王韬 郭庆山 蒋建新 张连阳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5期377-382,共6页
目的通过调查我国34家医院创伤救治能力建设现状,了解自2018年以来创伤中心的建设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方法2023年组数据采集区间2017年1月——2023年7月,采取现场考察、座谈和问卷调研等方法,调研34家医院创伤救治能力,其中三级医院22家... 目的通过调查我国34家医院创伤救治能力建设现状,了解自2018年以来创伤中心的建设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方法2023年组数据采集区间2017年1月——2023年7月,采取现场考察、座谈和问卷调研等方法,调研34家医院创伤救治能力,其中三级医院22家,二级医院11家,一级医院1家;2013年组数据采集区间2010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同样方法调研了30家医院,其中三级医院17家,二级医院11家,一级医院2家。对比各级医院创伤病房开设情况,创伤患者数量、创伤手术数量及创伤患者死亡情况。结果2023年组和2013年组比较:(1)分别有16家(47.1%)和13家医院(43.3%)设立了集中收治创伤患者病房;(2)创伤患者占住院患者比例分别为三级医院7.32%vs.7.92%、二级医院10.55%vs.9.14%、一级医院8.06%vs.11.33%;(3)创伤手术占比分别为三级医院17.01%vs.11.00%、二级医院13.28%vs.10.16%、一级医院51.96.%vs.34.72%;(4)创伤患者死亡占比分别为三级医院10.74%vs.11.68%、二级医院11.00%vs.27.99%;(5)2023年组医院均能提供24 h的创伤救治服务,50%的医院设立了创伤复苏区或创伤救治单元,较2013年组有明显改善(P<0.05);(6)2023年组医院的CT、超声、手术室可24 h开放,50%的医院采用床旁FAST超声。各级医院均具备承担批量伤员的救治和紧急扩充10%床位的能力。结论近年来我国二级医院创伤患者比例增加、死亡占比下降,不但将患者留在当地医院,且救治能力明显提高,但创伤中心建设仍然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救治 创伤体系 救治能力
下载PDF
创伤预防:从意外到可控的转变
4
作者 李阳 张连阳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4年第2期173-175,共3页
长久以来,公众甚至专业人员都习惯了用“意外”来描述各类非故意伤害事件,如车祸、高处坠落、溺水等,从汉语的表达角度看,“意外”或“意外伤害”等词语传达一个隐藏的错误观点,即“创伤事件的发生是偶然的、随机的、不能预见和不可预... 长久以来,公众甚至专业人员都习惯了用“意外”来描述各类非故意伤害事件,如车祸、高处坠落、溺水等,从汉语的表达角度看,“意外”或“意外伤害”等词语传达一个隐藏的错误观点,即“创伤事件的发生是偶然的、随机的、不能预见和不可预防的”,这种观点导致社会公众甚至医务人员的消极态度,制约了创伤预防的发展。与其他任何疾病一样,创伤应该从科学的角度来处理,包括致伤因素的描述和针对这些因素的预防对策的发展,科学的方法可以显著减少创伤的发病率和伤死率。加强创伤与伤害的防控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鉴于我国创伤与伤害的严峻形势,早在2012年王正国院士和付小兵院士等牵头,19位院士和专家联名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议设立创伤与意外伤害防控宣传日,并对部分特殊行业人员进行强制性初级创伤急救知识培训。本文从树立创伤可预防观念、构建创伤医学公共教育体系和公共教育实施等方面阐述创伤预防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预防 意外伤害 特殊行业 急救知识培训 不能预见 高处坠落 创伤事件 致伤因素
下载PDF
严重创伤救治院前输血进展
5
作者 彭逸箫 张连阳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4年第2期176-178,212,共4页
严重创伤是指对生命健康造成威胁的损伤,往往伴随大量失血。快速有效的止血和输血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院前输血是指在患者到达医院之前,在现场或在运送途中进行输血,这是一种紧急情况下的快速输血措施,可以在受伤现场,或者救护车或... 严重创伤是指对生命健康造成威胁的损伤,往往伴随大量失血。快速有效的止血和输血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院前输血是指在患者到达医院之前,在现场或在运送途中进行输血,这是一种紧急情况下的快速输血措施,可以在受伤现场,或者救护车或直升机等后送平台上实施。对于严重创伤患者来说,尽早输血可提供及时的血液支持,从而提高存活率。本文综述严重创伤院前输血的进展,包括其概念、适应证、技术要点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创伤 院前输血 输血
下载PDF
陆军飞行人员领悟社会支持与疲劳、焦虑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余静 李森 +10 位作者 龙在云 夏雨 康露 刘媛 杨策 邹龑 于鑫 刘致权 吴方舟 崔斌 严军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2,共7页
目的探讨陆军飞行人员领悟社会支持与疲劳、焦虑发生的相关性,为精准干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于2022年7月10-13日随机抽取某部飞行人员,采用领悟社会支持、多维疲劳和焦虑量表进行问卷调查(n=88);利用座谈和个别交流方式补充了解陆军飞... 目的探讨陆军飞行人员领悟社会支持与疲劳、焦虑发生的相关性,为精准干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于2022年7月10-13日随机抽取某部飞行人员,采用领悟社会支持、多维疲劳和焦虑量表进行问卷调查(n=88);利用座谈和个别交流方式补充了解陆军飞行人员领悟社会支持现状及其与疲劳、焦虑状态的关系;通过SPSS 20.0软件对该人群上述指标进行相关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率分析,Pearson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结果纳入分析问卷85份(每份含领悟社会支持、多维疲劳和焦虑量表)。其中男性83人(97.65%),女性2人(2.35%);飞行员80人(94.11%),领航员2人(2.35%),空中机械师3人(3.53%)。20~39岁82人(96.47%)。高社会支持(分值61~84)人数占比为68.23%(58/85),低、中焦虑度(分值<30分)人数占比为100%(85/85),非显著疲劳状态(55.71±8.48)人数占比为98.82%(84/85)。领悟社会支持程度(62.22±14.67)与焦虑(14.44±3.86)呈显著负相关(P<0.01),但与疲劳无显著相关性(P>0.05),焦虑与疲劳之间相关性也不显著(P>0.05)。结论陆军飞行人员领悟社会支持程度可能会引发焦虑,进而影响作业能力和健康水平;应对该人群领悟社会支持进行精准干预以完善航卫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军航空兵 飞行人员 领悟社会支持 疲劳 焦虑
下载PDF
陆军飞行人员心理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概述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永堂 杨策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2,共6页
陆军航空兵是陆军编制序列中的现代高技术兵种,具有灵活机动、快速打击的优点。陆军飞行人员在长时间执飞任务中面临低压、缺氧、噪声、振动等恶劣环境以及各种军事应激,承受着比普通人群更大的身心压力,更易发生心理应激障碍,严重影响... 陆军航空兵是陆军编制序列中的现代高技术兵种,具有灵活机动、快速打击的优点。陆军飞行人员在长时间执飞任务中面临低压、缺氧、噪声、振动等恶劣环境以及各种军事应激,承受着比普通人群更大的身心压力,更易发生心理应激障碍,严重影响战斗力。在执飞过程中面临的特殊外界环境会导致陆军飞行人员出现情绪不稳定,空中不适应,以及紧张、焦虑、抑郁等一系列心理应激障碍。科学优化心理选拔、培训标准,加强心理耐受训练,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干预和疏导,尤其注重平时精神健康的检测与评估等措施可有效促进陆军飞行人员心理健康,预防心理应激障碍的发生。明确陆军飞行人员心理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对提高陆军航空兵部队作业能力及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军飞行人员 心理应激障碍 军事医学 军事心理学
下载PDF
陆军直升机飞行人员寒区飞行错觉发生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刘媛 余静 +8 位作者 严军 李森 夏雨 朱莹 龙在云 王海燕 周阿香 李玲 杨策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45,共7页
目的了解陆军直升机飞行人员在寒区飞行错觉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与应对措施。方法运用“飞行错觉综合量表(Comprehensive flight illusion scales)”调查74名寒区陆军直升机飞行人员在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飞行错觉的发生情况... 目的了解陆军直升机飞行人员在寒区飞行错觉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与应对措施。方法运用“飞行错觉综合量表(Comprehensive flight illusion scales)”调查74名寒区陆军直升机飞行人员在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飞行错觉的发生情况、相关影响因素及应对飞行错觉的措施。通过SPSS 22.0软件统计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差异和飞行错觉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74份,收回74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飞行错觉的发生率为32.43%。飞行时间与飞行错觉的发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寒区发生率较高的3种飞行错觉分别为距离错觉(20.27%)、倾斜错觉(18.92%)和相对位置错觉(16.22%);发生率较低的3种飞行错觉分别为:脱离现象(4.05%)、旋转错觉(4.05%)和倒飞错觉(2.70%)。飞行错觉发生后66.67%的人员出现紧张、感觉杆“搬不动”、头痛、头昏以及飞行后失眠等多种反应。陆军直升机飞行人员几乎都知晓并认同积极应对飞行错觉的处理方式,却有50%的人员认为可采用消极等待的方式。通过对影响飞行错觉发生的相关因素统计分析提示:除了飞行科目以外,与飞行员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和飞行活动相关的多种因素均影响飞行错觉的发生,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寒区作业的陆军直升机飞行人员在冬季短时期内飞行错觉发生后会出现明显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他们的疲劳焦虑状态、气候、地形环境以及驾驶机型的座舱界面飞行参数与飞行错觉的发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区 陆军飞行人员 直升机 飞行错觉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陆军飞行人员战训效能维护的医学研究动态与展望
9
作者 李森 杨策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6,共6页
陆军航空兵作为陆军高技术主战兵种,在“机动作战、立体攻防”战略要求下,已成为维护我国战略安全的新锐新质力量。面对陆军战机升级换代和实战化训练的新形势,飞行人员在战训耦合模式下飞行作业与环境损伤不容忽视,其卫勤保障体系创新... 陆军航空兵作为陆军高技术主战兵种,在“机动作战、立体攻防”战略要求下,已成为维护我国战略安全的新锐新质力量。面对陆军战机升级换代和实战化训练的新形势,飞行人员在战训耦合模式下飞行作业与环境损伤不容忽视,其卫勤保障体系创新也迫在眉睫。为此,本文在系统分析陆军飞行人员战训损伤的主要因素基础上,立足陆军飞行人员伤病谱和卫勤保障现状,明确制约陆军飞行人员战训效能的瓶颈问题,提出提升陆军飞行人员战训效能的潜在对策,旨在健全陆军航空卫生保障体系、完善卫生保障法规制度、深研航空医学关键问题、深化基层航空卫生保障条件建设及强化陆军航空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为陆军飞行人员战训效能提升提供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军航空医学 直升机 军事医学
下载PDF
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TKI治疗未达最佳反应或不耐受患者转换氟马替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松凡 文钦 +6 位作者 张颖 吕敬龙 舒华娥 颜红菊 张诚 魏锦 张曦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0-346,共7页
目的 观察TKI未达最佳反应或不耐受的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hronicphase, CML-CP)患者转换氟马替尼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从重庆市医院及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共5家医院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8月对一... 目的 观察TKI未达最佳反应或不耐受的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hronicphase, CML-CP)患者转换氟马替尼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从重庆市医院及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共5家医院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8月对一线伊马替尼、达沙替尼、尼洛替尼未达最佳反应或不耐受,转换氟马替尼(600 mg/d)治疗的患者,观察氟马替尼的疗效及安全。统计患者治疗3、6、12个月时最佳反应率及主要分子学反应(major molecular response, MMR)率、累积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omplete cytogenetic response, CCyR)率、累积MMR率、累积深度分子学反应(deep molecular response, DMR)率、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无事件生存(event-free survival, EFS)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共纳入100例CML-CP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8(3~36)个月,3、6、12个月最佳反应率分别为92.6%(88/95)、94.4%(85/90)和92.9%(79/85),随访截止至2023年8月20日,累积CCyR、MMR率分别为98.0%(98/100)、81.9%(77/94),达CCyR和MMR的中位时间均为3个月,累积DMR率为51.0%(51/100)。随访时间内,PFS率为100.0%(100/100),1年EFS率为85.6%(75/90)。氟马替尼最常见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为腹泻腹痛(7.0%),其次为肾功能损害(6.0%)、肌肉骨骼疼痛(2.0%);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有血小板减少(12.0%)、贫血(6.0%)和白细胞减少(2.0%)。结论 氟马替尼治疗TKI未达最佳反应或不耐受的CML-CP患者有较好的MMR和DMR,耐受性及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髓系白血病 BCR-ABL阳性 TKI 氟马替尼
下载PDF
大鼠密闭管道内爆炸烧冲复合伤及重要器官损伤的观察研究
11
作者 翁昌梅 杨光明 +5 位作者 张双博 朱英国 程祥云 段朝霞 康建毅 王建民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23-1335,共13页
目的采用密闭管道内气体爆炸方式,建立热辐射与冲击波复合致伤模型,探讨爆炸烧冲复合因素致大鼠重要器官伤情特点。方法8~10周龄雄性SD大鼠72只,体质量(200±10)g,随机分为对照组、轻度组、重度组。采用爆炸冲击波与热辐射致伤系统... 目的采用密闭管道内气体爆炸方式,建立热辐射与冲击波复合致伤模型,探讨爆炸烧冲复合因素致大鼠重要器官伤情特点。方法8~10周龄雄性SD大鼠72只,体质量(200±10)g,随机分为对照组、轻度组、重度组。采用爆炸冲击波与热辐射致伤系统致大鼠不同程度损伤,并进行物理参数测试,伤后存活大鼠进行呼吸功能检测,24 h后解剖并检测血气、血液生化及血清炎症因子、肺损伤相关蛋白等指标,并观察肺组织及气管病理学形态变化情况。结果爆炸冲击波超压峰值范围为209~493 kPa,温度为152~258℃;轻度组死亡率为8.3%,重度组死亡率为53.1%;与对照组比较,伤后6 h内大鼠吸气时间(inspiratory time,Ti)、潮气量(Tidal Volume,TV)、松弛时间(relaxation time,Tr)增高(P<0.05),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f)降低(P<0.05);伤后24 h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碱剩余值(BE)、碳酸氢根(HCO_(3)^(-))值显著增高(P<0.05),氧分压(PaO_(2))显著降低(P<0.05);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L-6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伤后大鼠气管黏膜层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灶及发炎;肺损伤发生率高且病理表现为点片状出血至整肺叶弥漫性出血,肺泡间隔断裂,间隔增厚,红细胞及炎性细胞浸润,血清肺损伤相关蛋白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论建立出高度模拟密闭管道内轻至重度爆炸烧冲复合伤、能够满足研究需要的大鼠模型;爆炸烧冲复合伤以肺损伤、呼吸功能障碍、肝脏损伤及继发性感染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 冲击波 烧冲复合伤 急性肺损伤
下载PDF
模拟直升机低频振动致大鼠腰痛模型的建立与鉴定
12
作者 刘红珍 徐洋杰 +7 位作者 赵秦 齐光辉 王海燕 李森 刘媛 谭波涛 殷樱 杨策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5,共8页
目的通过模拟直升机低频振动建立急性腰痛(acute low back pain,ALBP)模型,探讨陆军飞行人员急性腰痛的成因,为其发生机制和防护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与评估手段。方法选取48只8周龄雄性SD大鼠[体质量(200±2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通过模拟直升机低频振动建立急性腰痛(acute low back pain,ALBP)模型,探讨陆军飞行人员急性腰痛的成因,为其发生机制和防护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与评估手段。方法选取48只8周龄雄性SD大鼠[体质量(200±2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造模A(振动1 h)、B(振动3 h)、C(振动6 h)组和D(空白对照)组,每组12只。连续5 d将大鼠分别暴露于10 Hz的六自由度振动台1、3和6 h。在造模前和造模后第1、4、7和14天行von Frey测试、旷场实验、转棒疲劳实验、步态分析、24 h摄食量等行为学检测;光学显微镜观察多裂肌组织学变化。结果行为学结果显示,持续性低频振动暴露大鼠缩足反射阈值降低(P<0.01)、24 h摄食量减少(P<0.01)、直立次数减少(P<0.05)、转棒跌落速度降低(P<0.05)、支撑时比较缩短(P<0.05)、足印面积减小(P<0.05)、步行速度降低(P<0.05)。多裂肌组织学显示细胞水肿,肌细胞形态紊乱且大小不一,排列不均,肌间隙细胞核增多,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聚集。结论持续低频振动环境暴露会导致大鼠腰痛相关行为学和腰部多裂肌组织学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振动 急性腰痛 动物模型 疼痛相关行为学 多裂肌
下载PDF
跑台训练对急性高原低氧暴露大鼠海马髓鞘再生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13
作者 张庆 刘媛 +7 位作者 罗浩东 苏虹 钟娟 杨策 王海燕 李森 殷樱 谭波涛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86-795,共10页
目的探讨跑台训练对急性高原低氧暴露大鼠海马髓鞘结构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SPF级6~8周龄雌性SD大鼠30只(体质量200~220 g),6只用于损伤后髓鞘形态观察;其余24只随机分为(n=8):对照组、低压缺氧组和跑台训练组。实验组放入海拔6000 m... 目的探讨跑台训练对急性高原低氧暴露大鼠海马髓鞘结构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SPF级6~8周龄雌性SD大鼠30只(体质量200~220 g),6只用于损伤后髓鞘形态观察;其余24只随机分为(n=8):对照组、低压缺氧组和跑台训练组。实验组放入海拔6000 m的低压氧舱内,连续7 d。对照组动物放入密闭舱室内相同时间而不进行缺氧处理。跑台训练组于造模结束后第2天开始4周的跑台训练。训练结束后对各组大鼠进行旷场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观察大鼠认知功能变化;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观察海马脱髓鞘改变;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海马CA1和CA3区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oligodendrocyte transcription factor 2,Olig2)、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的表达情况。结果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低压缺氧组进入旷场中心区域次数、总路程和路程比及Morris水迷宫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区域路程较对照组减少(P<0.05),而跑台训练组较低压缺氧组有所增加(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低压缺氧组海马CA1和CA3区单位面积内Olig2阳性细胞数量及MBP的平均荧光强度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而跑台训练组较低压缺氧组有所增加(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低压缺氧组海马Olig2和MBP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而跑台训练组较低压缺氧组有所增加(P<0.01)。结论跑台训练能够促进急性高原低氧暴露大鼠CA1和CA3区少突胶质谱系细胞数量和髓鞘相关蛋白的表达增加,并促进海马髓鞘结构修复,从而改善缺氧导致的焦虑样行为及记忆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缺氧 跑台训练 髓鞘再生 认知功能
下载PDF
二氧化锰纳米颗粒负载槲皮素对乳腺癌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研究
14
作者 罗婧文 冉永红 +4 位作者 柳随义 李勇 李娟 顾丹 郝玉徽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44-1352,共9页
目的探究二氧化锰纳米颗粒负载槲皮素[Mn(QU)]对乳腺癌4T1细胞及移植瘤小鼠的放射增敏作用。方法用油酸模板法合成二氧化锰(MnO_(2))纳米颗粒,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表征合成的MnO_(2)纳米颗粒的形貌和化... 目的探究二氧化锰纳米颗粒负载槲皮素[Mn(QU)]对乳腺癌4T1细胞及移植瘤小鼠的放射增敏作用。方法用油酸模板法合成二氧化锰(MnO_(2))纳米颗粒,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表征合成的MnO_(2)纳米颗粒的形貌和化学组分。进一步用物理吸附法负载槲皮素(quercetin,QU),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成分表征,并利用溶氧仪检测Mn(QU)在不同pH与不同浓度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氧气的能力;利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Mn(QU)对小鼠乳腺癌4T1细胞活性的影响;克隆形成、γ-H2AX荧光染色、ROS荧光染色、活/死细胞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Mn(QU)联合放疗对4T1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以及对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最后,构建小鼠乳腺癌4T1细胞移植瘤模型评价Mn(QU)联合放疗抑制小鼠乳腺癌生长的作用。结果成功合成了粒径大小约为120 nm MnO_(2)纳米颗粒并负载QU。所制备的Mn(QU)与过氧化氢反应的氧气生成能力与pH大小呈负相关而与过氧化氢浓度呈正相关;细胞实验结果显示,Mn(QU)在浓度为50μg/mL时对4T1细胞无明显毒性,但能显著增强X射线诱导的4T1细胞杀伤作用(放疗增敏比为1.61),增加DNA双链的断裂以及ROS的产生,细胞死亡比例增加,诱导4T1细胞凋亡;体内移植瘤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处理组对小鼠肿瘤体积抑制能力:Mn(QU)联合放疗组>MnO_(2)联合放疗组>QU联合放疗组>放疗组>对照组。结论Mn(QU)联合放疗对乳腺癌4T1细胞表现出显著的增殖抑制和放射增敏作用,并对移植瘤的生长也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锰 槲皮素 放射增敏 乳腺癌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通过ERK/MMP14信号通路影响16HBE细胞恶性转化的研究
15
作者 崔旭芳 王全凯 +5 位作者 金惠萍 李昕苇 顾轶婷 乌瀚宝栎尔 康同影 许建宁 《癌变.畸变.突变》 CAS 2024年第4期261-267,共7页
目的:探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是否通过ERK/MMP14信号通路影响人支气管上皮(16HBE)细胞的恶性转化,为进一步探究GMA诱导16HBE细胞恶性转化的可能分子机制提供线索。方法:8μg/mL的GMA重复染毒16HBE细胞为GMA处理组,等体积二甲基亚... 目的:探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是否通过ERK/MMP14信号通路影响人支气管上皮(16HBE)细胞的恶性转化,为进一步探究GMA诱导16HBE细胞恶性转化的可能分子机制提供线索。方法:8μg/mL的GMA重复染毒16HBE细胞为GMA处理组,等体积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细胞作为溶剂对照组,处理后的细胞传代培养。收获第40代恶性转化16HBE细胞,采用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确证细胞的恶性转化程度;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Western blot实验用于验证MMP14蛋白在恶性转化16HBE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检测ERK1/2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两组细胞中MMP14和ERK通路关键信号分子ERK1、ERK2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GMA处理组细胞在软琼脂中形成的集落数显著多于DMSO对照组(P<0.05)。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结果显示,GMA诱导的恶性转化16HBE细胞的整体和个体迁移能力均显著大于DMSO对照组细胞(P<0.05)。与DMSO对照组相比,恶性转化16HBE细胞中MMP14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p-ERK1/2蛋白和ERK1 mRNA的表达水平亦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RK2 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MA诱导16HBE细胞的恶性转化过程可能与ERK/MMP14信号通路的激活相关,本研究结果为GMA诱导16HBE细胞恶性转化的致癌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16HBE细胞 基质金属蛋白酶14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
下载PDF
类鼻疽菌Ⅲ型分泌系统BipD蛋白的重组表达及其免疫学特性研究
16
作者 南栋琪 文远 +7 位作者 陈建高 饶承龙 吴潘 张子元 王施韦 闫晶敏 李倩 毛旭虎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713-1720,共8页
目的重组表达类鼻疽菌Ⅲ型分泌系统BipD蛋白,制备多克隆抗体并鉴定其免疫学性质。方法利用pET-28a表达系统在Eschericahia coli(E.coli)BL21(DE3)中重组表达BipD蛋白,通过His Trap亲和层析纯化获得rBipD蛋白,免疫BALB/c小鼠获得rBipD多... 目的重组表达类鼻疽菌Ⅲ型分泌系统BipD蛋白,制备多克隆抗体并鉴定其免疫学性质。方法利用pET-28a表达系统在Eschericahia coli(E.coli)BL21(DE3)中重组表达BipD蛋白,通过His Trap亲和层析纯化获得rBipD蛋白,免疫BALB/c小鼠获得rBipD多克隆抗体;分别用兔抗类鼻疽菌血清和类鼻疽菌感染阳性患者血清进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rBipD的免疫反应性;通过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鉴定rBipD的免疫原性;以rBipD建立间接ELISA检测临床类鼻疽患者血清抗体。结果成功构建pET-28a-BipD重组质粒并转化至E.coli BL21(DE3)中诱导表达、纯化获得了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6×10^(3)的rBipD蛋白,纯度约为95.4%。rBipD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免疫小鼠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制备鼠抗rBipD多克隆抗体,效价达1∶512000。5.0μg/mL rBipD蛋白可与类鼻疽患者血清发生免疫反应,而不与结核患者血清发生免疫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成功制备了具有免疫学活性的rBipD蛋白及其多克隆抗体,为其用于临床免疫学诊断和类鼻疽菌感染免疫机制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BipD蛋白 重组表达 抗体制备
下载PDF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Ⅵ型分泌系统的Hcp1蛋白转位介导多核巨细胞形成
17
作者 吴潘 饶承龙 +7 位作者 南栋琪 陈建高 张子元 刘文正 王民洋 闫晶敏 李倩 毛旭虎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721-1728,共8页
目的探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Ⅵ型分泌系统溶血素共调节蛋白1(hemolysin coregulatory protein 1,Hcp1)在感染宿主细胞引起多核巨细胞(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MNGC)形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分别采用同源重组和质粒回补技术构建类鼻疽... 目的探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Ⅵ型分泌系统溶血素共调节蛋白1(hemolysin coregulatory protein 1,Hcp1)在感染宿主细胞引起多核巨细胞(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MNGC)形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分别采用同源重组和质粒回补技术构建类鼻疽菌hcp1基因缺失株(BPC006Δhcp1)和缺失回补株(BPC006Δhcp1::hcp1);分别用类鼻疽菌BPC006野生株、BPC006Δhcp1和BPC006Δhcp1::hcp1感染RAW264.7细胞,通过激光共聚焦分析Hcp1蛋白的定位情况;在293T细胞中转染Hcp1真核表达载体后进行细胞质膜分离进一步验证定位情况;在细胞感染模型上,通过吉姆萨染色检测抗Hcp1多克隆抗体封闭对MNGC形成的影响,探究Hcp1在类鼻疽菌感染导致的MNGC形成中的作用和生物学意义。结果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BPC006Δhcp1不表达Hcp1蛋白,而BPC006Δhcp1::hcp1能恢复Hcp1蛋白的表达,成功构建类鼻疽菌BPC006Δhcp1和BPC006Δhcp1::hcp1。细胞免疫荧光共定位实验和质膜分离实验都表明Hcp1可以定位在宿主细胞膜上,且相较于对照组抗Hcp1多克隆抗体能抑制类鼻疽菌感染所诱导的MNGC形成(P<0.01)。结论类鼻疽菌感染RAW264.7细胞时Hcp1可转位至细胞膜,并在MNGC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Hcp1 多核巨细胞 基因缺失与回补
下载PDF
牛磺熊去氧胆酸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诱导的凋亡促进类鼻疽菌的清除
18
作者 赵光强 南栋琪 +6 位作者 袁思琪 饶承龙 邢贞泉 王彬 方瑶 毛旭虎 李倩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5-231,共7页
目的 拟通过类鼻疽菌感染RAW264.7巨噬细胞模型,探讨牛磺熊去氧胆酸(tauroursodeoxycholic acid,TUDCA)促进类鼻疽菌胞内清除的作用机制。方法 类鼻疽菌感染RAW264.7细胞后8 h,设置未感染组和类鼻疽菌感染组,在不同浓度TUDCA处理条件下... 目的 拟通过类鼻疽菌感染RAW264.7巨噬细胞模型,探讨牛磺熊去氧胆酸(tauroursodeoxycholic acid,TUDCA)促进类鼻疽菌胞内清除的作用机制。方法 类鼻疽菌感染RAW264.7细胞后8 h,设置未感染组和类鼻疽菌感染组,在不同浓度TUDCA处理条件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类鼻疽菌诱导细胞凋亡的情况;同时使用另外一种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PBA,通过Annexin-V/PI双染法和MTT细胞增殖实验分别检测类鼻疽菌感染对宿主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进一步使用siRNA干扰内质网应激关键基因CHOP,设置siC对照组和siCHOP干扰组,通过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类鼻疽菌感染后Caspase-3、Caspase-12等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及细胞凋亡情况;通过细菌胞内生存实验分析TUDCA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减少其诱导的细胞凋亡、增强巨噬细胞对类鼻疽菌胞内清除作用的机制。结果 在不同浓度TUDCA处理下,100μmol/L或200μmol/L TUDCA可明显减少类鼻疽菌感染诱导的RAW264.7细胞凋亡数量(P<0.05)。分别使用两种内质网应激抑制剂TUDCA和4-PBA均可降低类鼻疽菌感染诱导的细胞凋亡(P<0.05)。在siC对照组,相较于未感染时类鼻疽菌感染后Caspase-3和Caspase-12表达明显增加。在siCHOP干扰组,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siC对照组,TUDCA处理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与未加TUDCA药物相比无明显差异。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也显示,TUDCA能够减少类鼻疽菌感染后诱导的细胞凋亡(P<0.05),但在siCHOP干扰组中,TUDCA对类鼻疽菌感染诱导的凋亡无明显改变。细菌胞内生存计数结果显示,在siC对照组加入TUDCA能够增加宿主细胞对类鼻疽菌的清除(P<0.05),而在siCHOP干扰组中TUDCA的处理对类鼻疽菌胞内增殖无明显影响。结论 在类鼻疽菌感染RAW264.7细胞模型中,TUDCA能够通过抑制巨噬细胞内质网应激诱导的凋亡,促进巨噬细胞对类鼻疽菌的胞内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鼻疽菌 牛磺熊去氧胆酸 内质网应激 细胞凋亡
下载PDF
金属混合暴露与学龄儿童血清C3、C4水平的暴露-反应关系
19
作者 顾雯 王婷 +6 位作者 林杨 孟庆玉 王振杰 吴难 张丽雅 王艳华 段化伟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4年第8期621-627,共7页
目的分析金属混合暴露对学龄儿童血清补体C3、C4水平的影响,评估金属污染物的免疫毒性。方法研究对象为华东地区某市250名12~15岁学龄儿童,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尿液中金属/类金属(以下称“金属”)浓度,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目的分析金属混合暴露对学龄儿童血清补体C3、C4水平的影响,评估金属污染物的免疫毒性。方法研究对象为华东地区某市250名12~15岁学龄儿童,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尿液中金属/类金属(以下称“金属”)浓度,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C3、C4水平。针对检出率大于90%的16种金属进行分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单一金属暴露对补体的影响,利用弹性网络、贝叶斯核机器回归(BKMR)和分位数g计算回归分析金属混合暴露的影响。结果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尿铅每升高0.36μmol/mol肌酐,血清C4升高4.51%[假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0.047];尿砷每升高20.06μmol/mol肌酐,血清C4降低5.44%(FDR=0.035)。在混合暴露效应分析中,弹性网络筛选出与血清C3相关性较大的金属为锰、镍、钨和铅,与血清C4相关性较大的为镍、砷、锶和铅。BKMR结果显示,血清C3浓度随混合暴露增加呈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血清C4浓度显著降低。分位数g计算回归结果显示,血清C3水平与金属混合暴露未见统计学差异(P=0.812),血清C4水平(ln转换)随混合暴露(ln转换)每增加25%降低0.041(95%CI:-0.079~-0.002,P=0.042)。混合暴露中尿砷对血清C4浓度降低贡献程度最大,其次为尿镍。结论儿童血清C4水平降低与金属混合暴露显著相关,砷和镍是血清补体水平降低的关键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体 弹性网络 贝叶斯核机器回归 分位数g计算
下载PDF
陆军飞行人员作业效能提升研究现状与展望
20
作者 朱莹 杨策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0,共7页
陆军飞行人员是“机动作战、立体攻防”的重要战斗力量,保障和提升飞行人员作业效能是陆军航空医学(陆航医学)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随着高性能直升机列装使用,陆军航空部队作战、训练方式和强度也随之动态变化,陆军飞行人员作业效能提... 陆军飞行人员是“机动作战、立体攻防”的重要战斗力量,保障和提升飞行人员作业效能是陆军航空医学(陆航医学)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随着高性能直升机列装使用,陆军航空部队作战、训练方式和强度也随之动态变化,陆军飞行人员作业效能提升对于确保任务的完成至关重要。在陆军飞行器、航空环境影响直升机飞行人员生理-心理状况的理论体系中,既往陆航医学在保障飞行人员身心健康、提升作业效能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基于新时期和未来陆军直升机飞行人员作业中存在的健康挑战和卫勤保障需求,本文着眼于飞行环境改善、个体防护保障和机体耐力提升等方面,系统回顾陆航医学在飞行人员作业效能提升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全链条、多维度保障陆军飞行人员身心健康,提升作业效能提供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 特殊环境 作业效能 疲劳 空间定向障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