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刘杰 都超 《安徽医药》 CAS 2014年第10期1923-1925,共3页
目的探讨和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8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住院的88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二维超声常规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和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8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住院的88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二维超声常规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评估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颈动脉斑块与各相关因素的关系及、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颈动脉增厚比例及血管异常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斑块形成数为53例(60.23%),对照组为13例(14.77%),观察组斑块形成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软斑及溃疡斑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斑块与年龄、高血压、胆固醇水平相关。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及血脂LDL-C增高者其其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增高。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比例及软斑、溃疡斑比例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为了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吸烟史的颈动脉粥样硬化高危因素人群,可予以颈动脉超声来评估其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 颈动脉颅外段 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特征
下载PDF
脑白质疏松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杰 刘若卓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10期977-978,共2页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症(LA)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86例LA患者(观察组)和84例非LA患者(对照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MRA)检查,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为86.05%,颈动脉中...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症(LA)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86例LA患者(观察组)和84例非LA患者(对照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MRA)检查,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为86.05%,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率分别为52.70%和24.32%;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75.58%,颅内动脉中、重度硬化率分别为46.15%和29.23%,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LA皆有较强相关性,能预示LA的发生、发展及其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疏松症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影像学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并发高渗状态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杰 张化鹤 +1 位作者 王进 朱远远 《安徽医药》 CAS 2015年第2期352-354,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并发高渗状态的相关因素,为预测脑梗死患者发生高渗状态及相关进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2月到2014年3月到该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60例,其中并发高渗状态的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其余为对照组。两组分别通...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并发高渗状态的相关因素,为预测脑梗死患者发生高渗状态及相关进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2月到2014年3月到该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60例,其中并发高渗状态的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其余为对照组。两组分别通过问卷、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手段进行病史采集,所有数据汇总后进行回顾性统计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急性脑梗死并发高渗状态的影响因素。结果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患者并发高渗状态与性别、年龄、血钾、补液量、尿量、受教育程度、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高热、气管切开、使用利尿剂、GCS评分、血糖、血肌酐、脑血管事件再发与否(P<0.05)有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高渗状态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预测其发生及进展的过程中要做到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高渗状态 相关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杰 王进 +1 位作者 朱远远 张化鹤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56-57,59,共3页
目的:评估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两组,对照组29例,给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31例,加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CNFD)差值、并发症、疗效及日常生活活... 目的:评估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两组,对照组29例,给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31例,加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CNFD)差值、并发症、疗效及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状态。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不同时间CNFD评分差值、总有效率、随访3个月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45分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性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可以促进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损伤的恢复,提高治疗后的生活质量,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尿激酶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下载PDF
血小板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杰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19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01—2013-10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8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动脉超声检查受检者有无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及其程度,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所有入...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01—2013-10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8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动脉超声检查受检者有无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及其程度,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所有入组对象血小板参数各项值,并进行比较。结果伴颈动脉狭窄卒中组血小板计数(PLT)最低,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最大(P<0.05);颈动脉狭窄患者PLT、MPV及PDW较不伴颈动脉狭窄者均有显著差异(P<0.0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伴动脉狭窄组血小板参数比较,仅MPV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MPV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狭窄及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参数 颈动脉狭窄 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颅脑外伤术后应激性溃疡出血44例的护理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刘芳 《当代医学》 2013年第27期133-134,共2页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术后应激性溃疡预后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4月-2012年6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术后出现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44例,通过对比分析护理之后患者的恢复状况。结果 44例颅脑外伤术后出现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经积极治疗原发...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术后应激性溃疡预后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4月-2012年6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术后出现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44例,通过对比分析护理之后患者的恢复状况。结果 44例颅脑外伤术后出现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经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并发症后,44例均康复出院,无死亡病例,患者恶心、呕吐消失时间为(4.9±1.0)d,溃疡止血时间为(34.1±4.1)h。治疗前FMA(运动功能评分量表)、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以及IAD(L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后(P<0.05)。结论护理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外伤 应激性溃疡出血 护理
下载PDF
亚急性坏死性基底节脑病(附50例临床分析)
7
作者 庄学仕 程楠 +1 位作者 胡纪源 杨任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82-484,共3页
目的探讨亚急性坏死性基底节脑病(SNBGE)的病因学、临床特征及其与Leigh's病的关系。方法对50例SNBGE的病因、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CT/MRI进行分析。结果50例SNBGE均因各种不同病因引起,呈亚临床急性发病,表现锥体外系及锥体系损... 目的探讨亚急性坏死性基底节脑病(SNBGE)的病因学、临床特征及其与Leigh's病的关系。方法对50例SNBGE的病因、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CT/MRI进行分析。结果50例SNBGE均因各种不同病因引起,呈亚临床急性发病,表现锥体外系及锥体系损害等多种多样的症状、体征,头部CT、MRI显示非梗死性双侧基底节对称性坏死、软化,治疗部分有效。结论头部CT、MRI可对SNBGE生前作出诊断,分为原发性(即Leigh's病)和继发性(病因有中毒、缺氧及感染等),临床需与肝豆状核变性、Hallervorden-spatz病(HSD)等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急性坏死性基底节脑病 病因 头部CT/MRI
下载PDF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18
8
作者 闫子堂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9期1216-1217,共2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56例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眠(60.71%)、过度睡眠(21.43%)和睡眠周期紊乱(17.86%);失眠患者中入睡困难占28.57%,早醒占17....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56例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眠(60.71%)、过度睡眠(21.43%)和睡眠周期紊乱(17.86%);失眠患者中入睡困难占28.57%,早醒占17.86%,睡眠维持障碍占17.86%;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中25%伴有精神症状。缺血性卒中与出血性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类型分布不同(P<0.05),缺血性卒中以失眠为主(76.67%),出血性卒中以失眠(42.31%)和过度睡眠(38.46%)两种类型为主。结论:脑卒中患者存在显著的睡眠障碍,临床表现与卒中性质有关,应予以积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障碍 脑卒中 临床特点
下载PDF
脑心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崔晓朋 刘杰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年第2期33-33,共1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并发脑心综合征(CCS)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方法:对79例C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81例脑卒中患者中79例并发CCS,发生率20.7%,并发CCS的脑卒中患者死亡26例,死亡率32.9%;同期未并发...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并发脑心综合征(CCS)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方法:对79例C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81例脑卒中患者中79例并发CCS,发生率20.7%,并发CCS的脑卒中患者死亡26例,死亡率32.9%;同期未并发CCS的脑卒中患者302例,死亡41例,死亡率13.5%,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CVD患者容易并发脑心综合征,在急性期要密切监测心脏情况,监测心电图及心肌酶学变化,及时发现心肌损伤,给予综合治疗,否则会增加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心综合征 脑血管病 急性
下载PDF
大脑半球卒中眼球同向偏视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闫子堂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41-42,共2页
目的 :探讨大脑半球卒中眼球同向偏视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4 5例有眼球同向偏视和 4 5例无同向偏视的大脑半球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同向偏视组与无同向偏视组相比 ,入院时发生意识障碍者多 ,神经功能缺损严重 ,CT显... 目的 :探讨大脑半球卒中眼球同向偏视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4 5例有眼球同向偏视和 4 5例无同向偏视的大脑半球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同向偏视组与无同向偏视组相比 ,入院时发生意识障碍者多 ,神经功能缺损严重 ,CT显示病灶范围大 ,预后差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 ;脑梗死多累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多个脑叶 ,脑出血多累及基底核区的较大范围。入院时眼球偏视指向病灶侧 ,病情加重时可出现反病灶侧偏视。结论 :眼球同向偏视可作为大脑半球卒中临床定位诊断的依据及评估病情轻重的指标。眼球反病灶侧偏视是因继发中心性脑疝和脑干功能受损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同向偏视 大脑半球
下载PDF
小脑前下动脉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杰 石强 崔晓朋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561-562,共2页
目的探讨小脑前下动脉(AICA)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ICA梗死绝大多数以眩晕、小脑性共济失调为首发表现。第Ⅷ对颅神经受累是其特征性表现。MRI上表现为桥脑外下侧或(和)小脑中脚区域的梗死。... 目的探讨小脑前下动脉(AICA)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ICA梗死绝大多数以眩晕、小脑性共济失调为首发表现。第Ⅷ对颅神经受累是其特征性表现。MRI上表现为桥脑外下侧或(和)小脑中脚区域的梗死。AICA梗死预后较好,但有可能进展为基底动脉梗死。结论AICA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MRI,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前下动脉梗死 影像学
原文传递
高迁移率族蛋白B1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远远 刘杰 +5 位作者 王进 刘大磊 云宇 闻亮 王志强 康保全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2期881-885,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HT)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2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人民医... 目的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HT)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2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人民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入院次日清晨抽取空腹血检测血清HMGB1水平,静脉溶栓后24 h进行头颅CT复查确定是否发生HT。比较HT组与非HT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静脉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血清HMGB1水平对HT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82例患者,HT组22例,非HT组160例。HT组年龄、空腹血糖、血清HMGB1以及具有心房颤动病史和起病前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非H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HMGB1水平增高[优势比(odds ratio,OR)2.14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467~3.138;P=0.002]、起病前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OR 5.496,95%CI 1.700~17.768;P=0.004)以及基线空腹血糖水平增高(OR 1.333,95%CI 1.024~1.736;P=0.033)是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HMGB1水平预测静脉溶栓后HT的曲线下面积为0.788(95%CI 0.721~0.845;P<0.001)。最佳截断值为7.97μg/L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73%和82.50%。结论基线HMGB1水平增高能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血栓溶解疗法 脑出血 HMGB1蛋白 危险因素 生物标志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