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論明代王志長《周禮注疏删翼》“愚按”之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梁德華 《中国经学》 2019年第2期231-244,共14页
明代王志長《周禮注疏刪翼》爲晚明《周禮》研究集大成之作,其中以刪節鄭注、賈疏爲要,並1錄宋、元、明等後儒議論發明經意,藉以溝通漢、宋兩學。此書除了引錄前代《周禮》的注解外,王氏亦以"愚按"方式,提出己見,或反駁前人... 明代王志長《周禮注疏刪翼》爲晚明《周禮》研究集大成之作,其中以刪節鄭注、賈疏爲要,並1錄宋、元、明等後儒議論發明經意,藉以溝通漢、宋兩學。此書除了引錄前代《周禮》的注解外,王氏亦以"愚按"方式,提出己見,或反駁前人注家之見解,或闡釋經文文意,或詳說《周禮》設官之立意,甚至從注解《周禮》的過程中帶出議論,以表達其對政治民生之看法,可見"愚按"之內容實爲了解王氏"周禮學"的重要材料。故本文擬深入分析《刪翼》中"愚按"之作用,並選取顯例加以說明,以見王氏研究《周禮》之特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志長 周禮注疏刪翼 愚按
下载PDF
鄭玄稱引《爾雅》考--兼論“《爾雅》成書於鄭玄之後”説
2
作者 王利 《中国经学》 CSSCI 2017年第2期163-184,共22页
《爾雅》成書年代問題,衆説紛紜,其中一説關涉鄭玄。鄭玄引《爾雅》以釋群經,然其引本與今本又有不同,故學者懷疑《爾雅》成書尚在其後。據初步考察,今存鄭玄相關著述之中,明確稱引《爾雅》而涉及文本者共51條,10條與今本不同,41條與今... 《爾雅》成書年代問題,衆説紛紜,其中一説關涉鄭玄。鄭玄引《爾雅》以釋群經,然其引本與今本又有不同,故學者懷疑《爾雅》成書尚在其後。據初步考察,今存鄭玄相關著述之中,明確稱引《爾雅》而涉及文本者共51條,10條與今本不同,41條與今本相合或義同(其中轉引杜子春、鄭衆23條)。則可推知《爾雅》於鄭玄之前應已成書,但於鄭玄之後、郭璞之前仍有修訂。東漢以後,《爾雅》遞相增修,版本未定,故鄭玄所見與今本不盡相合。然却不可以其版本之繁多不定,認爲《爾雅》尚未成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鄭玄 《爾雅》 成書年代 版本 異文
下载PDF
論《儀禮》的執爵方法——兼論《儀禮》一種書寫筆法
3
作者 李洛旻 《中国经学》 CSSCI 2015年第2期145-154,共10页
《儀禮》内出現許多飲酒、祭酒的儀節,因而在考究古代實際行禮情況時,不可迴避執爵方法的問題。過去有學者根據《儀禮》内大量"左執爵,右祭脯醢"一類的寫法,指出執爵和祭酒並用左手進行。若考察相關儀節的書寫,所謂"左執... 《儀禮》内出現許多飲酒、祭酒的儀節,因而在考究古代實際行禮情況時,不可迴避執爵方法的問題。過去有學者根據《儀禮》内大量"左執爵,右祭脯醢"一類的寫法,指出執爵和祭酒並用左手進行。若考察相關儀節的書寫,所謂"左執爵"只是《儀禮》撰作者一種提示式的筆法,指出行禮者至該環節需要將酒爵暫交左手,而並非以左手執爵爲慣例。本文討論《儀禮》内三種執爵之法:第一,一般祭酒前,行禮者必然會空出雙手,並以兩手執爵,反注而祭;第二,祭禮之法,由於右手需以柶挹取醴酒,因此祭醴便以左手執觶,右手用柶的姿勢,别異於祭酒法;第三,射禮飲不勝者之節,鑒於左手需執持弓,因此由右手從承觶的豐上取觶、卒觶、奠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儀禮》 祭酒 執爵 左執爵
下载PDF
《莊》、《荀》禮説淵源考辨
4
作者 何志華 《诸子学刊》 2013年第1期141-170,共30页
一、前言《荀子·解蔽》曾謂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1,前賢學者論及荀況辯莊者,亦多就《解蔽》篇此語加以發揮,而集中於莊、荀'天人之分'相關論説。荀況提出'天人之分',强調'人有其治'2,能與天地相參... 一、前言《荀子·解蔽》曾謂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1,前賢學者論及荀況辯莊者,亦多就《解蔽》篇此語加以發揮,而集中於莊、荀'天人之分'相關論説。荀況提出'天人之分',强調'人有其治'2,能與天地相參,而莊周則主張順應天道,'無以人滅天'3,兩家思想既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莊者 前言 莊子 賢學者 天道
下载PDF
重合與分歧:《荀子》篇章内部文辭對讀
5
作者 何志華 《诸子学刊》 2021年第2期199-224,共26页
梁啓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提出《荀子·大略》以下六篇(《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堯問》)爲荀卿弟子所記,而《儒效》《議兵》《彊國》三篇爲荀卿弟子所著。廖名春《荀子新探》則以爲《儒效》《議兵》《彊國》... 梁啓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提出《荀子·大略》以下六篇(《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堯問》)爲荀卿弟子所記,而《儒效》《議兵》《彊國》三篇爲荀卿弟子所著。廖名春《荀子新探》則以爲《儒效》《議兵》《彊國》《大略》《仲尼》五篇爲“荀子弟子所記録的荀子言行”,至於《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堯問》五篇則爲“荀卿及弟子所引記傳雜事”。然則荀門弟子所撰諸篇之中,如何記録及引用師説,當中對師説又可有重新詮釋甚或加以修訂?又《荀子》書中,哪些篇章最爲荀門弟子引用採録?本文嘗試就上述問題深入探討,詳論荀門弟子引録師説之方法。再者,通過比對《荀子》内部相近用語,乃至文辭段落,探求《荀子》文義之正確理解。最後,深入比對《荀子》内容文辭重合之段落,細意排比,得見段落之間文辭義理可以互相證成,然亦有論説迥異不同,甚或牴牾相左者,讀者可以據此瞭解荀子及其弟子之行文意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門弟子 互見文辭 天君 天官 性惡篇
下载PDF
《群書治要》引《莊子》研究
6
作者 潘銘基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19年第1期25-48,共24页
唐魏徵等編《群書治要》五十卷,今存四十七卷,其中卷三十七載有《莊子》之文。然而,《治要》所引不及《莊子》内篇,而只引及外篇、雜篇之五篇文章,並摘取其中與治國相關之文字而已。此可見李唐雖然重視道家,然《群書治要》既以治國爲要... 唐魏徵等編《群書治要》五十卷,今存四十七卷,其中卷三十七載有《莊子》之文。然而,《治要》所引不及《莊子》内篇,而只引及外篇、雜篇之五篇文章,並摘取其中與治國相關之文字而已。此可見李唐雖然重視道家,然《群書治要》既以治國爲要務,則於各家皆有所取,而不專取道家也。《群書治要》引書嚴謹,且所據本又多屬初唐舊本,王念孫以爲其引書乃只删不增,故深具校勘價值,引用《莊子》之文亦復如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書治要 莊子 互見文獻 唐宋類書 校勘
原文传递
记一版罕见的历类背甲刻辞 被引量:1
7
作者 蒋玉斌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3-107,161,共5页
在殷墟甲骨中,历类卜辞几乎都刻在牛胛骨上,这已经是学界的共识。学者虽曾举出一些历类用甲的例子,但这些例子或属伪刻,或为错辨甲骨质料,或是字体分类有误,都不能成立。本文指出,《合》20994是一版罕见的历类背甲,是目前能够确定的唯... 在殷墟甲骨中,历类卜辞几乎都刻在牛胛骨上,这已经是学界的共识。学者虽曾举出一些历类用甲的例子,但这些例子或属伪刻,或为错辨甲骨质料,或是字体分类有误,都不能成立。本文指出,《合》20994是一版罕见的历类背甲,是目前能够确定的唯一的历类用甲之例。该例对全面认识历类使用甲骨的情况、探讨历类用骨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 分类 历类 背甲 罕见
原文传递
試論西周金文否定詞“某”的性質 被引量:2
8
作者 沈培 《历史语言学研究》 CSSCI 2014年第1期45-58,共14页
新出銅器气盉銘文對確認西周時代'某'有否定詞的用法具有積極作用。本文同意多數學者將'某'看作否定詞的觀點,但不同意將之讀罵'無',認為應當讀罵'毋'。通過討論,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對气盉銘文有更準確... 新出銅器气盉銘文對確認西周時代'某'有否定詞的用法具有積極作用。本文同意多數學者將'某'看作否定詞的觀點,但不同意將之讀罵'無',認為應當讀罵'毋'。通過討論,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對气盉銘文有更準確的理解,同時,也可以加深我們對否定詞'毋'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金文 否定詞
原文传递
《淮南子·兵略》札记五则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宝珊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22年第2期24-31,共8页
《淮南子》的内容非常丰富,研究者众多,但是各篇之中仍然有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传世的版本异文和战国秦汉出土材料,我们尝试对《淮南子·兵略》4处内容提出新的解释,并对篇中讨论的“以少胜多”的思想内容... 《淮南子》的内容非常丰富,研究者众多,但是各篇之中仍然有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传世的版本异文和战国秦汉出土材料,我们尝试对《淮南子·兵略》4处内容提出新的解释,并对篇中讨论的“以少胜多”的思想内容略作补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子 兵略 刘绩补注本 银雀山汉简 以少胜多
原文传递
程元敏先生《先秦經學史》經學定義部份析論
10
作者 李洛旻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2019年第1期256-280,共25页
程元敏先生所著《先秦經學史》,開宗明義討論何謂'經學',指出'經學'即'義學'。他認爲六經本皆史,經之所以爲經,乃由孔子整理經書、賦以理義,成爲萬世教科書。而治經的唯一目的就是通經致用。在這種理解下,經學... 程元敏先生所著《先秦經學史》,開宗明義討論何謂'經學',指出'經學'即'義學'。他認爲六經本皆史,經之所以爲經,乃由孔子整理經書、賦以理義,成爲萬世教科書。而治經的唯一目的就是通經致用。在這種理解下,經學必然由孔子所創始。程氏之説上承皮鍚瑞之論,借用章學誠'六經皆史'之説,重新釐定經史之别,並修正了皮氏的説法,突顯了孔子賦新義而遷史爲經的貢獻和經學史上的價值,亦重新詮解'述而不作'的'作'的意義,調解了反對者對六經文獻先於孔子存在的駁論,著重孔子對後學的啓發作用。此外,程氏亦證明孔子對六經文獻有編集之功、亦有賦義之實,既述又作,巧妙地串連了'六經皆史'與'孔子制作六經'兩種説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元敏 經學 六經皆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