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说西-道东:中西比较和解构 被引量:5
1
作者 童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6-48,共13页
文章首先提出中西比较是在探索差异前提下的"求通",认为钱钟书、张隆溪先生代表的"求同"或"求相似"的主张似有不妥;比较所呈现的,往往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异同交叉,是相对主义基础上和他者的互补、互通... 文章首先提出中西比较是在探索差异前提下的"求通",认为钱钟书、张隆溪先生代表的"求同"或"求相似"的主张似有不妥;比较所呈现的,往往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异同交叉,是相对主义基础上和他者的互补、互通,乃至杂糅。从这个方法论出发,文章仔细梳理始于张隆溪(更早始于钱钟书)关于解构的一场重要争论:西方的"逻各斯"和东方的"道"(简称为"说西-道东")是否可以等价齐观,以及这是否是中国有逻各斯中心的证据。作者从"逻各斯中心"和解构的主旨大局说起,论及争论的缘起,进而论及中国确实有逻各斯中心以及抵抗这种中心的解构,但是把"说西"和"道东"等同起来恰恰是一个论证的错误。柏拉图的"逻各斯"或"逻各斯中心"是以二元对立辩证法和尊崇圣言为主要特征的;柏拉图的这个本体思想不同于柏拉图之前对"逻各斯"的理解,与老子的"道"更是南辕北辙。文章最后提出一个重要观点:柏拉图的二元对立(以及与之同源的黑格尔辩证法)和以阴阳学说为特征的所谓中国辩证法,也有重大的区别。熊十力、杨献珍、冯友兰等实质上已经参与了"说西-道东"的讨论,而且这场讨论远远没有结束。文章提出的问题尚待诸位方家深究细查,方可使解构融入中国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 德里达 尼采 老子 逻各斯中心 中西比较方法论 文化翻译 阴阳辩证法 二元对立辩证法 钱钟书 张隆溪
下载PDF
后人类主义在十字路口:危险图景、“破碎的星球”与另寻更好出路 被引量:4
2
作者 N.凯瑟琳·海尔斯 韦施伊 王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33,共17页
拉图尔在新作《面对盖娅》中提出了新气候体制,进一步推进他关于行动者网络的思想,他以“行动波”这一概念,激活了物质过程,提出能动性在于环境与生物体的联合。然而,拉图尔此举无疑是抹除了物质过程和生物体的区别。我们必须在行动者... 拉图尔在新作《面对盖娅》中提出了新气候体制,进一步推进他关于行动者网络的思想,他以“行动波”这一概念,激活了物质过程,提出能动性在于环境与生物体的联合。然而,拉图尔此举无疑是抹除了物质过程和生物体的区别。我们必须在行动者与能动者之间作出区分,前者是有意向性的,而后者只是以一种隐喻的方式表达利害关系。针对拉图尔在科学与技术的人文社会学研究领域中试图化约科学与宗教的做法,我们需要认识到,否证的力量相较实证同样不容忽视,所谓事实是在社会、政治、科学等多重辩论与争夺中建构起来的。更应该警惕的是,拉图尔划分的所谓“地族”与“人类”的对立,在擦除了一切权威、民族、国家之后,各方势力互相竞争与消耗,并不会真的带来任何积极的改变。在这个意义上,N.K.杰米辛的科幻小说三部曲“破碎的星球”就像是拉图尔思想的一场具体的实验,小说中的意向性地球,以及极端条件下社会、政治、经济、情感力量的博弈与争斗,都能看出拉图尔的方案是极具危险性的。承认生物体不同于物质过程的特殊性,创建新的框架,发起所有生命形式的团结,打开人类与非人类之间建立联盟的契机,或许才是一条更好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主义 布鲁诺·拉图尔 N.K.杰米辛 盖娅 行动者网络
下载PDF
才子如斯——文外文中徐志摩
3
作者 张敬珏 吴爽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25,共15页
徐志摩作为理想的才子形象,在亚裔美国作品和赛珍珠的作品中都得以印证。在张邦梅的回忆录里,英中两国的知识分子都追捧徐志摩为跨文化的作家先锋;而在闵安琪的小说中,徐志摩是赛珍珠的灵魂知己和浪漫情人。徐志摩的吸引力可以归结为他... 徐志摩作为理想的才子形象,在亚裔美国作品和赛珍珠的作品中都得以印证。在张邦梅的回忆录里,英中两国的知识分子都追捧徐志摩为跨文化的作家先锋;而在闵安琪的小说中,徐志摩是赛珍珠的灵魂知己和浪漫情人。徐志摩的吸引力可以归结为他混洽的文化、蓬勃的意气、充盈的才智,及其对文学团体的号召力。与徐志摩比肩的女性典范也走到台前,代表着他所忘我痴迷的才女与其绝代风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张邦梅 闵安琪 凌叔华 赛珍珠 才子佳人
下载PDF
伦理与审美互彰:族裔美国作家陈美玲与梁志英作品解读(英文)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敬珏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25,共17页
本文以陈美玲与梁志英的四部作品为例,通过族裔美国作品讨论文学伦理学批评。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权运动以来,伦理成为促进族裔文学创作的强烈驱动力。笔者认为大部分伦理或文学标准都受到民族、性别、阶级、政治与宗教的影响,因而... 本文以陈美玲与梁志英的四部作品为例,通过族裔美国作品讨论文学伦理学批评。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权运动以来,伦理成为促进族裔文学创作的强烈驱动力。笔者认为大部分伦理或文学标准都受到民族、性别、阶级、政治与宗教的影响,因而对绝对"客观"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提出怀疑,强调伦理与美学的相辅相成与不可分割性。少数族裔作家笔下的阶级剥削、同性恋仇视、性骚扰批判、与族裔文学边缘化等话题也被本文纳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美国族裔文学 审美学 华裔美国文学 性骚扰
原文传递
共情的艺术:《我想要你爱我》中的“仁文”气概
5
作者 张敬珏 王凯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3年第1期34-41,共8页
“仁文”,作为一种共情的艺术,强调的是名著和同感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的典范功能。它既不以纯艺术为目的,也不以意识形态为旨归,而是为了培养世人的同理心。作为一位极具共情心的作家,阮清越的写作策略性地践行着苏珊·基恩所说的... “仁文”,作为一种共情的艺术,强调的是名著和同感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的典范功能。它既不以纯艺术为目的,也不以意识形态为旨归,而是为了培养世人的同理心。作为一位极具共情心的作家,阮清越的写作策略性地践行着苏珊·基恩所说的“叙事共情”。在《我想要你爱我》这篇小说,他完美地诠释了“仁文”所具有的“软”实力,即深深植根于、起源于文学和人文的共情之心,再现出了一种不同于世俗所公认的以金钱、地位、体魄以及政治影响力为特征的男子气概的新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情 “仁文”气概 阮清越
原文传递
家园的跨民族译本:论“后”时代的飞散视角 被引量:53
6
作者 童明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0-168,共19页
"飞散"(diaspora)是个古词,近几十年来,随着文化、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的发展,古词获得许多新义.本文从这个词的演变开始,探讨后殖民、后结构、后现代的时代(简称"后"时代)的飞散视角及其主要语义,尤其是飞散在美学... "飞散"(diaspora)是个古词,近几十年来,随着文化、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的发展,古词获得许多新义.本文从这个词的演变开始,探讨后殖民、后结构、后现代的时代(简称"后"时代)的飞散视角及其主要语义,尤其是飞散在美学判断和文化判断上引起的一些变化.文章引用本雅明、巴巴、克利弗德、赫德、德利克、弗洛伊德等人的若干概念,扼要分析了采取飞散视角的新文学作品(如杜拉斯、纳博科夫、莫里森、拉什迪、努奈兹、李长瑞等人的作品),在此基础上深入若干和飞散视角有关的问题,如:超越的逻辑;跨民族思维和民族主义的关系;"家园"的文化翻译;文化翻译中的时间问题和多元历史主义,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民族 视角 家园 译本 文化翻译 文学创作 文学理论 弗洛伊德 文学作品 纳博科夫 民族主义 历史主义 时间问题 后殖民 后现代 本雅明 杜拉斯 莫里森 拉什迪 古词 判断
原文传递
新世纪的美国及海外华裔文学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凯 郭英剑 +10 位作者 张敬珏 李有成 程爱民 赵文书 陆薇 蒲若茜 潘志明 刘葵兰 张龙海 石平萍 萧锦荣 《江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8-159,共12页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中国在经济以及文化上的全面崛起,海外华裔文学尤其是美国华裔文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转向,迎来了-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与美国及海外华裔文学求新、求变的趋势相比,美国及海外华裔文学的研究还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中国在经济以及文化上的全面崛起,海外华裔文学尤其是美国华裔文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转向,迎来了-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与美国及海外华裔文学求新、求变的趋势相比,美国及海外华裔文学的研究还存在发展相对滞后的缺陷.本期“非常观察”特约青年学者王凯先生,由他邀请来自海内外的12位相关专家、学者以及作家,就这个话题展开各自的思考和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华裔文学 海外 话题 青年学者 全球化进程 21世纪
原文传递
世界文学与环境
8
作者 (美)厄休拉·K.海斯 刘倡(译) 《华夏文化论坛》 CSSCI 2018年第1期370-378,共9页
本文概括出探索世界文学与环境二者关系所要涉及到的几项主要任务,并侧重论述了世界环境文学经典作品的取舍这一'形态学'问题。通过讨论梅拉·蒙提罗的《在黑暗的掌心》,阿米塔夫·高希的《饿潮》,因德拉·辛哈的... 本文概括出探索世界文学与环境二者关系所要涉及到的几项主要任务,并侧重论述了世界环境文学经典作品的取舍这一'形态学'问题。通过讨论梅拉·蒙提罗的《在黑暗的掌心》,阿米塔夫·高希的《饿潮》,因德拉·辛哈的《人们都叫我动物》,以及姜戎的《狼图腾》,本文指出环境危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文化差异在理解生态问题时所造成的挑战以及跨文化思维在解决生态问题时所具有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环境文学 环境危机 物种灭绝 环境正义 跨文化碰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