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波辐射固定对小麦秆锈菌体表抗原位点保存作用的研究
1
作者 康振生 李振岐 +2 位作者 商鸿生 R.Rohringer J.Chong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A01期84-86,共3页
本文以感病小麦幼苗为材料,首次对植物材料的微波辐射固定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感病叶片与固定液一起被微波辐射10S,再在固定液中放置10min,即可完成前固定过程。该方法处理的样品,其超微结构的保存效果与常规固定法(3h)相似,但对... 本文以感病小麦幼苗为材料,首次对植物材料的微波辐射固定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感病叶片与固定液一起被微波辐射10S,再在固定液中放置10min,即可完成前固定过程。该方法处理的样品,其超微结构的保存效果与常规固定法(3h)相似,但对菌丝体表抗原位点的保存效果是常规法的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 抗原位点 小麦 秆锈菌
下载PDF
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入侵菌丝细胞现象的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康振生 李振岐 +2 位作者 商鸿生 J.Chong R.Rihringer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2期94-96,共3页
本文首次报道了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侵入胞间菌丝这一异常现象。电镜观察发现吸器母细胞形成的入侵栓已侵入胞间菌丝细胞的胞壁,入侵栓的超微结构与形成于寄主细胞壁上的一致。由于入侵栓的侵入,使得胞间菌丝细胞壁的内层与其外层相分离。
关键词 小麦 吸器母细胞 入侵栓 条锈病
下载PDF
小麦条锈菌胞间菌丝的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研究 被引量:33
3
作者 康振生 李振岐 +2 位作者 商鸿生 J.庄约兰 R.罗林格 《真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08-213,共6页
本文应用电镜技术和细胞化学方法,对小麦条锈菌寄主胞间菌丝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观察发现:小麦条锈菌胞间菌丝有两种类型,即具隔膜菌丝和无隔膜菌丝。在胞间菌丝中,多核现象极为普遍。常规染色和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表明:胞间菌丝的细... 本文应用电镜技术和细胞化学方法,对小麦条锈菌寄主胞间菌丝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观察发现:小麦条锈菌胞间菌丝有两种类型,即具隔膜菌丝和无隔膜菌丝。在胞间菌丝中,多核现象极为普遍。常规染色和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表明:胞间菌丝的细胞壁由四层组成,隔膜由三层构成,细胞壁的内层与隔膜的外层相连,细胞壁和隔膜中含有蛋白质和多糖物质。隔膜的发育可分三个阶段,即隔膜突的形成,隔膜壁的延伸和隔膜孔结构的形成。本研究中还观察到胞间菌丝间的融合现象。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胞间菌丝的一些特征显然不同于其它锈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超微结构 胞间菌丝
原文传递
小麦条锈菌吸器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的研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康振生 李振岐 +1 位作者 J.庄约兰 R.罗林格 《真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52-57,共6页
本文应用电镜技术和细胞化学方法,对小麦条锈菌吸器和入侵点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小麦条锈菌吸器由呈管状的颈部和顶端膨大的吸器体组成,颈部壁和吸器体壁相互连贯,均为两层,并且含有多糖物质。在颈部中段存在有一染色较深的颈环结构... 本文应用电镜技术和细胞化学方法,对小麦条锈菌吸器和入侵点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小麦条锈菌吸器由呈管状的颈部和顶端膨大的吸器体组成,颈部壁和吸器体壁相互连贯,均为两层,并且含有多糖物质。在颈部中段存在有一染色较深的颈环结构。观察发现吸器中的多核现象极为普遍。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表明:在吸器外间质内分布有多糖物质;经蛋白消酶解处理后,吸器外间质中可观察到染色较深的纤丝状物质。在入侵点部位,吸器母细胞壁因局部增厚而呈凸镜状,入侵栓壁由内、外两层构成,这两层分别与吸器母细胞壁的第六层和第五层相连接。本研究还观察到同一入侵点产生两个入侵栓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吸器 结构 细胞化学
原文传递
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入侵菌丝现象的进一步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康振生 李振岐 +2 位作者 商鸿生 J庄约兰 R罗林格 《真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13-317,共5页
应用电镜技术对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入侵自身菌丝的现象进行了研究,观察发现,在吸器母细胞与寄主细胞和菌丝细胞同时相接触的情况下,入侵栓可在与寄主细胞接触处形成,也可在与菌丝接触处形成;在菌落中心部位,吸器母细胞虽然未与寄主细... 应用电镜技术对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入侵自身菌丝的现象进行了研究,观察发现,在吸器母细胞与寄主细胞和菌丝细胞同时相接触的情况下,入侵栓可在与寄主细胞接触处形成,也可在与菌丝接触处形成;在菌落中心部位,吸器母细胞虽然未与寄主细胞接触,但同样可在与菌丝细胞接触处产生入侵栓;吸器母细胞在与菌丝接触处形成的入侵栓,其超微结构正常,并且可侵入到菌丝细胞壁内,但是未能穿透菌丝细胞壁。本文观察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和入侵栓形成所需诱导因子可能是物理接触作用,而不涉及到化学作用,并且该病菌与寄主间的识别作用可能发生在入侵栓形成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吸器母细胞 菌丝
原文传递
小麦条锈菌主要结构中糖基种类的细胞化学定位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康振生 李振岐 +1 位作者 R.罗林格 J.庄约兰 《真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58-64,共7页
用8种植物凝集素探针对小麦条锈菌主要结构中的糖基种类进行了细胞化学定位。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在菌丝和吸器母细胞壁中存在有α-葡萄糖或α-甘露糖、乙酰胺基葡萄糖、α-半乳糖、α-乙酰半乳糖、岩藻糖和β-连结的糖基,而隔膜中仅含α-... 用8种植物凝集素探针对小麦条锈菌主要结构中的糖基种类进行了细胞化学定位。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在菌丝和吸器母细胞壁中存在有α-葡萄糖或α-甘露糖、乙酰胺基葡萄糖、α-半乳糖、α-乙酰半乳糖、岩藻糖和β-连结的糖基,而隔膜中仅含α-葡萄糖或甘露糖和乙酰胺基葡萄糖基;在吸器颈壁中分布有α-葡萄糖或α-甘露糖;尽管吸器体壁中仅含乙酰胺基葡萄糖,而在吸器外间质中存在有半乳糖,乙酰半乳糖,α-葡萄糖或甘露糖等糖基。以上结果表明不同结构所含糖基种类并非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糖基 凝集素 细胞化学
原文传递
小麦秆锈菌菌丝体表糖基、抗原位点细胞化学测定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康振生 李振岐 +1 位作者 R.罗林格 J.庄约兰 《真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96-300,共5页
本文运用前包埋电镜技术就小麦秆锈菌菌丝体表糖基、抗原位点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受小麦秆锈菌侵染的小麦叶片经1%戊二醛和4%多聚甲醛固定液先固定后,分别用两个凝集素探针、两个抗体以及A蛋白-胶体金,对样品进行孵育反应,随后样品... 本文运用前包埋电镜技术就小麦秆锈菌菌丝体表糖基、抗原位点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受小麦秆锈菌侵染的小麦叶片经1%戊二醛和4%多聚甲醛固定液先固定后,分别用两个凝集素探针、两个抗体以及A蛋白-胶体金,对样品进行孵育反应,随后样品经2%锇酸后固定、脱水和包埋。电镜下观察到,两个凝集素探针成功地显示出相应的糖基在菌丝体表的分布状况;两个抗体也相应揭示出菌丝体表的抗原位点。结果表明运用该方法来分析测定锈菌体表的化学成分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金体 细胞化学 菌丝体 秆锈菌
原文传递
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康振生 李振岐 +2 位作者 商鸿生 J.庄约兰 R.罗林格 《真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06-210,共5页
本文利唱电镜技术研究了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的超微特征。观察发现,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大部位于胞间菌丝的顶部,但也可形成于两菌丝细胞间,同一菌丝细胞上可着生多个吸器母细胞,吸器母细胞的多核现象较为普遍。吸器母细胞壁由6层组成... 本文利唱电镜技术研究了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的超微特征。观察发现,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大部位于胞间菌丝的顶部,但也可形成于两菌丝细胞间,同一菌丝细胞上可着生多个吸器母细胞,吸器母细胞的多核现象较为普遍。吸器母细胞壁由6层组成,而其隔膜可分辩为4层。细泡化学染色结果表明隔膜突中含有多糖类物质,吸器母细胞隔膜突的出现和消失与吸器的发育密切相关。本文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的一些超微特征明显不同于其它锈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吸器母细胞 超微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