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微生物油气勘探技术在岩性气藏勘探中的应用——以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为例
被引量:
27
1
作者
张春林
庞雄奇
+4 位作者
梅海
黎茂稳
徐子远
梅博文
Daniel Hitzman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0-315,共6页
为了有效识别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岩性生物气藏,以台南—台东地区为研究区,开展微生物勘探技术试验研究。东西向长24 km的采样测线横穿工区,在各采样点(间隔150 m)采集20 cm深度处的土壤200 g,样品共156个,由美国GMT公司完成甲烷氧化菌...
为了有效识别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岩性生物气藏,以台南—台东地区为研究区,开展微生物勘探技术试验研究。东西向长24 km的采样测线横穿工区,在各采样点(间隔150 m)采集20 cm深度处的土壤200 g,样品共156个,由美国GMT公司完成甲烷氧化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20 cm深度处土壤湿度可维持甲烷氧化菌的生长;pH值平均为8.20,不抑制甲烷氧化菌生长;大量样品全盐盐度大于20%,高盐度降低了甲烷氧化菌的浓度,但气藏区与非气藏区微生物浓度差别显著,气藏上方盐度高达50%以上仍发育微生物异常;而且探井试气产量与其上方微生物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微生物勘探技术适用于三湖坳陷。利用微生物异常判断,在台南9井东侧1 km处、台南气田西侧边界以外可能存在含气丰度高于台南9井的岩性气藏,是较为有利的勘探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勘探
柴达木盆地
三湖坳陷
生物气
岩性气藏
盐碱地
甲烷氧化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未熟—低熟油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
13
2
作者
李素梅
庞雄奇
+1 位作者
金之钧
黎茂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8-304,共7页
目前存在多种未熟—低熟油成烃机理的说法,但现有未熟—低熟油生烃模式能否用于指导勘探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富类脂可溶有机质生烃被认为是未熟—低熟油生烃模式之一,但依据甾烷(特别是甲藻甾烷)的分布特征,东营凹陷牛庄洼陷南斜坡...
目前存在多种未熟—低熟油成烃机理的说法,但现有未熟—低熟油生烃模式能否用于指导勘探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富类脂可溶有机质生烃被认为是未熟—低熟油生烃模式之一,但依据甾烷(特别是甲藻甾烷)的分布特征,东营凹陷牛庄洼陷南斜坡沙四段富藻类未熟—低熟页岩与八面河油田的原油几乎没有可比性,充分说明低演化阶段的藻类类脂物并非该区原油的主要成烃母质。未熟—低熟油田总与邻近的有利生油凹陷相伴以及某些未熟—低熟油的混合成熟度性质,暗示未熟—低熟油区的成熟油贡献,该结论已为中国两个典型未熟—低熟油田即东营凹陷八面河油田与苏北盆地金湖凹陷的最近研究结果所证实。现有资源量计算方法不太适用于未熟—低熟油,这可能导致了部分油田未熟—低熟资源量计算结果偏高。生物标志物标样定量技术是识别原油未熟—低熟性及油源追踪的有效途径,在油气勘探过程中还应加强地化与地质的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熟-低熟油
成烃机理
生烃模式
成熟度
混合油
有机质
生物标志物
油气勘探
干酪根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高酸值原油的成因与分布
被引量:
31
3
作者
窦立荣
侯读杰
+2 位作者
程顶胜
黎茂稳
潘校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13,共6页
原油酸值是表示原油中酸性物质总含量的参数,即中和1g原油所需要的KOH的数量。对世界大量原油酸值进行了调研,并根据酸值的大小将原油划分为正常原油、含酸原油、高酸值原油和特高酸值原油。其中将酸值高于1mg/g的原油称为高酸值原油。...
原油酸值是表示原油中酸性物质总含量的参数,即中和1g原油所需要的KOH的数量。对世界大量原油酸值进行了调研,并根据酸值的大小将原油划分为正常原油、含酸原油、高酸值原油和特高酸值原油。其中将酸值高于1mg/g的原油称为高酸值原油。根据高酸值原油的成因,进一步划分出原生高酸值原油、次生生物降解型高酸值原油和混合型高酸值原油。研究发现,海相和湖相环境生成的原油,其酸值随生物降解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的速率不同,湖相远高于海相。全球高酸值原油主要由生物降解作用形成,主要储量分布在前陆盆地的前缘地带,以大型地层圈闭油藏为主;其次分布在裂谷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克拉通盆地含油气系统的边缘和浅层的各种背斜、断块和地层圈闭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酸值
生物降解
前陆盆地
裂谷盆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微生物油气勘探技术在岩性气藏勘探中的应用——以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为例
被引量:
27
1
作者
张春林
庞雄奇
梅海
黎茂稳
徐子远
梅博文
Daniel Hitzman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盎亿泰
地质
微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加拿大联邦地质调查局卡尔加里分部
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长江大学
美国
地质
微生物技术公司
出处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0-315,共6页
基金
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项目"三湖坳陷台南-台东地区微生物勘探新技术试验"(2008043)
文摘
为了有效识别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岩性生物气藏,以台南—台东地区为研究区,开展微生物勘探技术试验研究。东西向长24 km的采样测线横穿工区,在各采样点(间隔150 m)采集20 cm深度处的土壤200 g,样品共156个,由美国GMT公司完成甲烷氧化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20 cm深度处土壤湿度可维持甲烷氧化菌的生长;pH值平均为8.20,不抑制甲烷氧化菌生长;大量样品全盐盐度大于20%,高盐度降低了甲烷氧化菌的浓度,但气藏区与非气藏区微生物浓度差别显著,气藏上方盐度高达50%以上仍发育微生物异常;而且探井试气产量与其上方微生物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微生物勘探技术适用于三湖坳陷。利用微生物异常判断,在台南9井东侧1 km处、台南气田西侧边界以外可能存在含气丰度高于台南9井的岩性气藏,是较为有利的勘探目标区。
关键词
微生物勘探
柴达木盆地
三湖坳陷
生物气
岩性气藏
盐碱地
甲烷氧化菌
Keywords
microbial oil surveying
Qaidam Basin
Sanhu Depression
biogenic gas
lithologic gas reservoir
saline soil
methanotrophs
分类号
TE132.4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未熟—低熟油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
13
2
作者
李素梅
庞雄奇
金之钧
黎茂稳
机构
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加拿大联邦地质调查局卡尔加里分部
出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8-304,共7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编号G199943310)
文摘
目前存在多种未熟—低熟油成烃机理的说法,但现有未熟—低熟油生烃模式能否用于指导勘探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富类脂可溶有机质生烃被认为是未熟—低熟油生烃模式之一,但依据甾烷(特别是甲藻甾烷)的分布特征,东营凹陷牛庄洼陷南斜坡沙四段富藻类未熟—低熟页岩与八面河油田的原油几乎没有可比性,充分说明低演化阶段的藻类类脂物并非该区原油的主要成烃母质。未熟—低熟油田总与邻近的有利生油凹陷相伴以及某些未熟—低熟油的混合成熟度性质,暗示未熟—低熟油区的成熟油贡献,该结论已为中国两个典型未熟—低熟油田即东营凹陷八面河油田与苏北盆地金湖凹陷的最近研究结果所证实。现有资源量计算方法不太适用于未熟—低熟油,这可能导致了部分油田未熟—低熟资源量计算结果偏高。生物标志物标样定量技术是识别原油未熟—低熟性及油源追踪的有效途径,在油气勘探过程中还应加强地化与地质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未熟-低熟油
成烃机理
生烃模式
成熟度
混合油
有机质
生物标志物
油气勘探
干酪根
Keywords
immature oil
mixed oil
maturity
genetic mechanism
petroleum resource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高酸值原油的成因与分布
被引量:
31
3
作者
窦立荣
侯读杰
程顶胜
黎茂稳
潘校华
机构
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
中国
地质
大学(北京)
加拿大联邦地质调查局卡尔加里分部
出处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13,共6页
基金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国际合作项目(03D103和05D90101)资助
文摘
原油酸值是表示原油中酸性物质总含量的参数,即中和1g原油所需要的KOH的数量。对世界大量原油酸值进行了调研,并根据酸值的大小将原油划分为正常原油、含酸原油、高酸值原油和特高酸值原油。其中将酸值高于1mg/g的原油称为高酸值原油。根据高酸值原油的成因,进一步划分出原生高酸值原油、次生生物降解型高酸值原油和混合型高酸值原油。研究发现,海相和湖相环境生成的原油,其酸值随生物降解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的速率不同,湖相远高于海相。全球高酸值原油主要由生物降解作用形成,主要储量分布在前陆盆地的前缘地带,以大型地层圈闭油藏为主;其次分布在裂谷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克拉通盆地含油气系统的边缘和浅层的各种背斜、断块和地层圈闭中。
关键词
原油
酸值
生物降解
前陆盆地
裂谷盆地
Keywords
crude oil
total acid number
biodegradation
foreland basin
rift basin
分类号
TE14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微生物油气勘探技术在岩性气藏勘探中的应用——以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为例
张春林
庞雄奇
梅海
黎茂稳
徐子远
梅博文
Daniel Hitzman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2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未熟—低熟油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李素梅
庞雄奇
金之钧
黎茂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
1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高酸值原油的成因与分布
窦立荣
侯读杰
程顶胜
黎茂稳
潘校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3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