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Function of Generalization in Art History:Understanding Art across Traditions
1
作者 大卫.戴维斯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9,共12页
艺术史述说例证着巴克桑德尔(Michael Baxandall)所称的对绘画的"推论式批评",而巴氏则又可谓沃尔海姆(Richard Wollheim)所谓"作为救回的批评"的一个例证,本文试图探讨如何评估这些述说的充分性。问题在于,我们要... 艺术史述说例证着巴克桑德尔(Michael Baxandall)所称的对绘画的"推论式批评",而巴氏则又可谓沃尔海姆(Richard Wollheim)所谓"作为救回的批评"的一个例证,本文试图探讨如何评估这些述说的充分性。问题在于,我们要如何对阐释设定更为普遍的"科学"限制,让这些述说的阐释性质以及那些要提供跨文化跨历史理解的诉求一致起来。针对格尔兹探讨的阐释的人种志中提出的问题,本文清理了沃尔海姆有关巴克桑德尔的说法,亦即沃氏认为巴氏所述乃"个案内的概括"而非"跨个案的概括"。为此,针对格尔兹所谓的"个案内的概括",本文提出一种"实用主义的"解读。这样的解读目标在于提供一个"可理解的框架",以便确定一套推定的能指的位置;这个框架存在的理由在于能够服务于我们的阐释实践所植根的认知兴趣。本文认为,巴氏对"推论式批评"的辩护应该视为一种类似于"实用主义"方式的辩护方法。为此,本文从启发式原则的角度,分析了巴氏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史 阐释 迈克尔·巴克桑德尔 推论式批评 格尔兹 个案内概括
下载PDF
什么是“未来短缩感”?——对心灵创伤、信任以及时间的现象学研究
2
作者 马修·莱特克里夫 马克·鲁道尔 +1 位作者 本尼迪克特·史密斯 李晶晶(译)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16年第2期467-496,共30页
心灵创伤(trauma)的症状之一据说是'未来短缩感'。由于缺乏更近一步的定性,我们至今还不清楚该如何解释这种感觉。在本文中,我们将为这种经验的组成提供一个现象学解释。为此,我们将聚焦于折磨(torture)的后果。我们会描述心灵... 心灵创伤(trauma)的症状之一据说是'未来短缩感'。由于缺乏更近一步的定性,我们至今还不清楚该如何解释这种感觉。在本文中,我们将为这种经验的组成提供一个现象学解释。为此,我们将聚焦于折磨(torture)的后果。我们会描述心灵创伤性事件,特别是那些他人刻意施加的事件,如何能够导致人们对世界失去信任(trust)和信心(confidence)。这会渐渐破坏一个人对规划、关心和责任感的可理解性,最终折合成这个人的时间经验结构的变化。做为结尾,本文将简要提及其涵义以便我们找到如何回应心灵创伤的方式,同时结尾也将略论及心灵创伤和精神紊乱(psychosis)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期(anticipation) 胡塞尔 人际关系 时间经验 折磨 心灵创伤 信任
原文传递
德勒兹论运动——影像以及非主体性意识的可能性
3
作者 李晶晶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15年第2期371-391,共21页
本文将主要分析德勒兹基于运动—影像理论的意识概念。在其专著《电影1:运动—影像》中,德勒兹直接将运动—影像理论作为电影研究方法使用,同时也间接由这个理论提出了不同于现象学的意识概念。现象学将意识视为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tout... 本文将主要分析德勒兹基于运动—影像理论的意识概念。在其专著《电影1:运动—影像》中,德勒兹直接将运动—影像理论作为电影研究方法使用,同时也间接由这个理论提出了不同于现象学的意识概念。现象学将意识视为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toute conscience est conscience de quelque chose)o通过分析这一命题,德勒兹反思了现象学中的主体优先性。这种优先性使现象学无法有效解释无主体的电影运动。针对这一缺陷,德勒兹将目光投向柏格森,并提出:'意识即某物(toute conscience est quelque chose)。'为理解德勒兹的观点,本文将首先回顾德勒兹对于现象学的批评。之后,文章将解释德勒兹的主要思想来源,即柏格森的《物质与记忆》。在该书中,柏格森提出了与胡塞尔不同的另一种意识理论。接下来,文章将展示德勒兹对于柏格森意识理论的发展和推进。这个推进的结果即是运动—影像理论。该理论既能弥补现象学的缺陷,又能为理解电影提供新路径。最后,文章将聚焦于德勒兹对于主体性问题的立场。这一立场将有助于理解德勒兹对于现象学的顾虑及其对于柏格森的青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影像 知觉 运动 意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