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牦牛mtDNA D-loop区的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分化 被引量:32
1
作者 张成福 徐利娟 +2 位作者 姬秋梅 信金伟 钟金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87-1395,共9页
通过测定和分析西藏11个牦牛类群114个个体的mtDNA D-loop区全序列,对西藏牦牛的遗传多样性、类群间的亲缘关系及其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西藏牦牛mtDNA D-loop区全序列长度为890—896 bp,4种核苷酸T、C、A、G的平均比例分别... 通过测定和分析西藏11个牦牛类群114个个体的mtDNA D-loop区全序列,对西藏牦牛的遗传多样性、类群间的亲缘关系及其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西藏牦牛mtDNA D-loop区全序列长度为890—896 bp,4种核苷酸T、C、A、G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8.5%、25.3%、32.4%、13.8%,西藏牦牛mtDNA D-loop区富含碱基A+T,表现出一定的碱基偏好性。②共检测到130个变异位点,占分析总位点数的14.33%;其中单一多态位点85个,占多态位点总数的65.38%,简约信息位点45个,占多态位点总数的34.62%。序列变异中碱基缺失、插入和碱基替换等均有,其中碱基替换变异类型中转换114次,颠换12次,在转换变异类型中以A/G、T/C为主,占95.61%,在颠换变异类型中以A/T为主,占75%。③在114个个体中鉴定出90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981±0.008,核苷酸多样性为0.01056±0.00701,均说明西藏牦牛具有丰富的单倍型类型。④90种单倍型分为2个聚类簇(Ⅰ、Ⅱ),聚类簇Ⅰ包含80种单倍型,占全部单倍型的88.89%,涵盖本研究中所有的西藏牦牛类群;聚类簇Ⅱ中有10种单倍型,占单倍型总数的11.11%,涉及的类群有工布江达、帕里、丁青、巴青、江达、类乌齐、桑桑、桑日、斯布,说明西藏牦牛可能有2个母系起源。⑤西藏牦牛类群间核苷酸分歧度(Dxy)在0.503%—1.416%之间,聚类分析和AMOVA分析显示西藏牦牛可分为两大类,康布牦牛、嘉黎牦牛为一类,其余的牦牛类群为另一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牦牛 MTDNA D-LOOP区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攀西黑山羊群体的AFLP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娜 杨鹰 +5 位作者 万洁 韦雷飞 钟金城 武志娟 姜雪鸥 张利亚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26,68,共6页
研究采用随机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了攀西地区的5个黑山羊品种(类群)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5对引物共扩增出1003条多态条带,多态频率平均为99.01%,5个黑山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异范围为0.0136~0.2131,其中建昌黑山羊平均遗传多样... 研究采用随机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了攀西地区的5个黑山羊品种(类群)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5对引物共扩增出1003条多态条带,多态频率平均为99.01%,5个黑山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异范围为0.0136~0.2131,其中建昌黑山羊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0.1346),攀枝花黑山羊次之(0.1329),乐至黑山羊最低(0.1101)。5个群体遗传距离范围为0.0062~0.0281,攀枝花黑山羊与建昌黑山羊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DR=0.0062),云岭黑山羊与攀枝花黑山羊之间的遗传距离次之(DR=0.0128),乐至黑山羊与金堂黑山羊间遗传距离最大(DR=0.0281),金堂黑山羊与其它4个类群遗传距离较大(DR=0.0173-0.0281),说明攀枝花黑山羊与建昌黑山羊的亲缘关系最近,与云岭黑山羊的亲缘关系较近,乐至黑山羊与金堂黑山羊的亲缘关系最远,金堂黑山羊与其它4个类群遗传距离均比较远。聚类结果与群体地理分布、生态条件差异情况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山羊 AFLP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反刍动物复胃发育与调控基因(综述) 被引量:1
3
作者 朱小翌 张林 江明锋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85-187,共3页
反刍动物从出生到哺乳期结束,经历了从单胃消化到复胃消化、从以液体乳营养为主向以草料营养为主的转变。该转变阶段是反刍动物生长发育水平最强,饲料利用率最高,开发潜力最大的阶段。了解转变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对于控制或减少幼年反刍... 反刍动物从出生到哺乳期结束,经历了从单胃消化到复胃消化、从以液体乳营养为主向以草料营养为主的转变。该转变阶段是反刍动物生长发育水平最强,饲料利用率最高,开发潜力最大的阶段。了解转变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对于控制或减少幼年反刍动物发病率,加快复胃发育,提高反刍生物生产性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影响反刍动物复胃发育的因素(日龄,饲料成分和物理性质,瘤胃微生物群,瘤胃pH值,挥发性脂肪酸,调控基因等方面)探讨了反刍动物的复胃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刍动物 复胃 生长发育 调控基因
下载PDF
牦牛FSHR基因5′端部分序列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李雯 罗虹 +1 位作者 柴志欣 钟金城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20,共6页
利用PCR和T-A克隆技术,测定了麦洼牦牛和杂种犏牛的FSHR基因5′端侧翼区和第1外显子的核苷酸序列,并运用BLAST、DNAMAN、Clustal等生物信息学软件与其他物种的相应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对分析,为牦牛FSHR基因结构、犏牛雄性不育、牦牛遗... 利用PCR和T-A克隆技术,测定了麦洼牦牛和杂种犏牛的FSHR基因5′端侧翼区和第1外显子的核苷酸序列,并运用BLAST、DNAMAN、Clustal等生物信息学软件与其他物种的相应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对分析,为牦牛FSHR基因结构、犏牛雄性不育、牦牛遗传多样性,以及FSHR基因与牦牛的繁殖、产肉、产奶性状相关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结果表明:牦牛和犏牛FSHR基因5′端侧翼区长度为970bp,普通牛、羊和猪的该序列长度分别为970、973和981bp,序列长度差异较小;序列突变以碱基替换为主,牦牛与犏牛、普通牛、羊及猪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99.4%、99.3%、98.2%、96.9%,一致性较高,为同源基因。聚类分析中牦牛与犏牛首先相聚,再依次与普通牛、羊、猪聚在一起。根据核苷酸序列推测,氨基酸组成分析显示,牦牛和犏牛的该蛋白疏水性,蛋白的亲水性和稳定性较差,为不稳定的脂溶性蛋白;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和随机卷曲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FSHR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下载PDF
牦牛JHDM2A基因的克隆测序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安会 柴志欣 +1 位作者 王永 钟金城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共8页
利用RT-PCR克隆技术对牦牛JHDM2A基因进行cDNA克隆测序,并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该基因的编码区序列、蛋白结构及进化关系。结果表明:①牦牛JHDM2A基因cDNA序列大小为4 605bp,其中CDS区序列3 969bp,编码氨基酸1 323个。牦牛JHDM2A基因与... 利用RT-PCR克隆技术对牦牛JHDM2A基因进行cDNA克隆测序,并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该基因的编码区序列、蛋白结构及进化关系。结果表明:①牦牛JHDM2A基因cDNA序列大小为4 605bp,其中CDS区序列3 969bp,编码氨基酸1 323个。牦牛JHDM2A基因与人、小鼠、褐鼠、原鸡等物种该基因序列比对,一致性分别为90.3%、86.9%、86.3%、69.9%,在物种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②牦牛的JHDM2A蛋白存在JMJC结构域,属于JMJD家族的一员,该蛋白是一种弱碱性、无跨膜结构的游离蛋白,不定位于细胞的任何部位,进化速度慢、保守性强。以上结果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了解牦牛JHDM2A基因和JHDM2A蛋白的结构、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JHDM2A基因 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牦牛POMC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攀攀 柴志欣 钟金城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15,共10页
为探讨工布江达牦牛POMC基因的分子结构特征,通过分子克隆技术获得工布江达牦牛POMC基因全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基本理化性质、疏水性、信号肽、二级结构等进行预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工布江达牦牛POMC基因包含... 为探讨工布江达牦牛POMC基因的分子结构特征,通过分子克隆技术获得工布江达牦牛POMC基因全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基本理化性质、疏水性、信号肽、二级结构等进行预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工布江达牦牛POMC基因包含1个798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65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属于亲水性蛋白,具有明显的信号肽,二级结构主要以无规卷曲和α-螺旋为主。以POMC基因构建的邻接系统发育树表明,工布江达牦牛POMC与野牦牛、普通黄牛、水牛和羊等品种的POMC遗传距离较近,具有高度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POMC基因 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牦牛PRDM9基因的CDS序列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7
作者 李铎 钟金城 《中国草食动物》 2011年第2期15-18,共4页
文章通过RT-PCR技术克隆了牦牛PRDM9基因的cDNA序列,利用DNAMAN、MAGA4、ExPASy等多个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扩增出的牦牛PRDM9基因的编码区长1 533 bp,编码510个氨基酸。与普通牛、人和鼠相应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 文章通过RT-PCR技术克隆了牦牛PRDM9基因的cDNA序列,利用DNAMAN、MAGA4、ExPASy等多个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扩增出的牦牛PRDM9基因的编码区长1 533 bp,编码510个氨基酸。与普通牛、人和鼠相应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其一致性分别为99%、76%和69%。预测的牦牛PRDM9蛋白二级和三级结构显示它是一个具有3种功能结构域的弱碱性螺旋状蛋白。这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PRDM9基因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牦牛高原低氧适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思源 柴志欣 钟金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17,共5页
人们对不同海拔地区的动物进行解剖学比较并利用基因组学等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系统分析,得到了低氧适应解剖学依据并挖掘出100多种与低氧适应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初步揭示了一些高原动物低氧适应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制。牦牛是生活在青藏... 人们对不同海拔地区的动物进行解剖学比较并利用基因组学等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系统分析,得到了低氧适应解剖学依据并挖掘出100多种与低氧适应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初步揭示了一些高原动物低氧适应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制。牦牛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特有物种,是研究高原适应极好的模式动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从牦牛的组织解剖、生理生化、低氧适应基因等方面综合分析了牦牛对低氧环境适应的研究进展,为揭示牦牛低氧适应的分子机制和牦牛遗传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低氧适应 分子机制 低氧适应基因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牦牛和犏牛DDX25/GRTH基因序列及其在睾丸组织的表达水平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思源 柴志欣 +1 位作者 彭娅林 钟金城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共9页
为了解DDX25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对犏牛雄性不育的影响。采用RT-PCR技术克隆获得牦牛和犏牛的DDX25基因,对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睾丸组织DDX25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牦牛和犏牛DD... 为了解DDX25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对犏牛雄性不育的影响。采用RT-PCR技术克隆获得牦牛和犏牛的DDX25基因,对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睾丸组织DDX25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牦牛和犏牛DDX25基因编码区序列全长均为1 452bp,编码483个氨基酸,氨基酸存在19个磷酸化位点,无信号肽。牦牛睾丸组织DDX25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犏牛,DDX25基因在犏牛睾丸组织的低表达与其雄性不育存在一定关系,该基因可作为研究犏牛雄性不育的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犏牛 雄性不育 DDX25/GRTH 表达水平
下载PDF
miRNA的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被引量:3
10
作者 姜雪鸥 钟金城 《中国草食动物》 2011年第4期63-67,共5页
近年来,miRNA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综述了miRNA在真核和原核生物中的功能,以及miRNA的分子克隆、生物信息学等预测和鉴定方法,并阐述了miRNA研究中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 MIRNA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小分子非编码RNA与雄性不育 被引量:1
11
作者 廖珂 柴志欣 钟金城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3-40,共8页
小分子非编码RNA(Small non-coding RNA,snc RNA)是一类20-30个左右核苷酸长度的RNAs,不具有编码蛋白质的功能,但在调控机制方面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在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中有两类snc RNAs,即mi RNAs和pi RNAs起着重要调控作用,它们在... 小分子非编码RNA(Small non-coding RNA,snc RNA)是一类20-30个左右核苷酸长度的RNAs,不具有编码蛋白质的功能,但在调控机制方面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在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中有两类snc RNAs,即mi RNAs和pi RNAs起着重要调控作用,它们在动物睾丸组织中表达异常会导致精子生成障碍从而表现出雄性不育性状。综合分析了snc RNA的结构、功能以及对雄性动物生育能力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研究snc RNA的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分子非编码RNA 精子形成 雄性不育
下载PDF
西藏牦牛mtDNA 16S rRNA基因的克隆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武志娟 姬秋梅 +3 位作者 张成福 信金伟 张强 钟金城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11-518,共8页
本研究首次通过克隆、测序获得了11个西藏牦牛类群共111头个体的mtDNA 16S rRNA基因全序列,并分析了西藏牦牛的遗传多样性、分类关系、起源和分化,为进一步保护和合理利用西藏牦牛遗传资源以及探讨牦牛类群的划分提供分子依据。结果表... 本研究首次通过克隆、测序获得了11个西藏牦牛类群共111头个体的mtDNA 16S rRNA基因全序列,并分析了西藏牦牛的遗传多样性、分类关系、起源和分化,为进一步保护和合理利用西藏牦牛遗传资源以及探讨牦牛类群的划分提供分子依据。结果表明:西藏牦牛16S rRNA基因全序列长度为1571 bp或1570 bp(LWQ4);G+C平均含量37.8%,具有明显的碱基偏倚性;平均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291,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为0.8501±0.0009,111个样本共发现48种单倍型并聚为2簇,表明西藏牦牛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并存在2个母系起源;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范围为0.00098-0.00694,11个西藏牦牛类群划分为2大类:嘉黎牦牛、巴青牦牛、丁青牦牛、工布江达牦牛、帕里牦牛、斯布牦牛、康布牦牛、桑桑牦牛、江达牦牛、桑日牦牛为一类,类乌齐牦牛单独为一类。本研究发现类乌齐牦牛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且发现了一个序列特异个体LWQ4,需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牛种间的聚类结果显示,西藏牦牛与美洲野牛的亲缘关系最近,与普通牛、水牛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本研究支持将牦牛从牛属(Bos taurus)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牦牛属(Poephagus)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牦牛 16S RRNA基因 遗传多样性
原文传递
牦牛CAPN2基因的电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仲娜 柴志欣 +1 位作者 曾贤彬 钟金城 《生物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对牦牛CAPN2基因进行电子克隆和序列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研究牦牛该基因与其肉质性状相关性以及基因结构和表达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人的CAPNA2基因cDNA序列为探针,在EST数据库进行同源性筛选,运用CAP3进行拼接得到完整序列并结... 目的:对牦牛CAPN2基因进行电子克隆和序列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研究牦牛该基因与其肉质性状相关性以及基因结构和表达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人的CAPNA2基因cDNA序列为探针,在EST数据库进行同源性筛选,运用CAP3进行拼接得到完整序列并结合生物信息学进行序列分析。结果:牦牛CAPN2基因全长3 200bp,包含一个2 103bp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700个氨基酸;牦牛CAPN2的核苷酸序列与普通牛、羊、马、猪、小鼠、鸡、人相应序列间的一致性分别为99%、97%、90%、87%、85%、79%、90%。经聚类分析,牦牛首先与普通牛聚在一起,然后与羊、猪聚为一类;人与小鼠聚为一类;这两类相聚为一大类后,再依次与马、鸡相聚,其结果与以往的生物学分类结果一致。牦牛CAPN2基因编码蛋白的分子式为C3569H5503N255O1082S26,相对分子质量为79 935.2,理论等电点PI为4.86。结论:牦牛与普通牛、羊、马、猪、小鼠、鸡、人在CAPN2基因的编码序列具有较高有一致性。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为位于细胞质中的水溶性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EST 电子克隆 CAPN2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