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GFR基因突变与非小细胞肺癌CT影像组学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满都花 庄翔 +4 位作者 徐佳欢 吴鹏飞 初超 金海蛟 张强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8期105-109,共5页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CT影像组学特征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包头市肿瘤医院2020年1月—2023年12月明确诊断的25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进行...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CT影像组学特征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包头市肿瘤医院2020年1月—2023年12月明确诊断的25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进行EGFR突变基因检测,将其中96例EGFR有效突变患者作为阳性组,将160例EGFR未有效突变患者作为阴性组。分析胸部CT扫查结果,收集相关CT影像组学征象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非小细胞肺癌CT影像学特征与EGF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阳性组出现毛刺、分叶形状、边缘清晰、病灶密度半实性、气道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癌性淋巴管炎、肺转移、不均匀强化的患者占比均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在肺部病灶组织坏死、钙化、空洞、晕征、空泡征、胸腔积液、淋巴结转移、胸膜转移、远处转移占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知,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T影像征象中存在分叶、毛刺征、病灶密度为半实性、不均匀强化是出现EGFR突变基因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影像学特征与EGFR突变基因有紧密联系,根据分叶、毛刺、磨玻璃影成分、不均匀强化可预测非小细胞肺癌EGFR突变基因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影像学特征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基因突变 相关性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研究增强CT与MRI动态增强联合DWI在老年肺癌与良性肿瘤中的鉴别诊断应用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金海蛟 张强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第8期138-140,共3页
目的:分析增强CT与MRI动态增强联合DWI在老年肺癌与良性肿瘤中的鉴别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包头市肿瘤医院2021年11月—2022年11月收治的手术病理确诊为老年肺癌患者30例以及良性肿瘤患者20例,对50例患者均采用增强CT、磁共振(MRI)动... 目的:分析增强CT与MRI动态增强联合DWI在老年肺癌与良性肿瘤中的鉴别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包头市肿瘤医院2021年11月—2022年11月收治的手术病理确诊为老年肺癌患者30例以及良性肿瘤患者20例,对50例患者均采用增强CT、磁共振(MRI)动态增强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进行鉴别诊断,以病理结果为依据,分析两种诊断方式诊断效能、时间信号强度及相应ADC值。结果:增强CT检出恶性27例,良性23例,MRI动态增强联合DWI检出恶性30例,良性20例,MRI动态增强联合DWI特异度、灵敏度以及准确率高于增强CT,且灵敏度、准确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肺癌患者的ADC值低于,良性肿瘤患者,平均值高于良性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动态增强联合DWI诊断方式在老年肺癌与良性肿瘤患者的鉴别诊断中诊断的准确率更高,MRI动态增强联合DWI诊断灵敏度及准确度更高,且肺癌患者与良性肿瘤患者组间ADC值以及平均值差异显著,该诊断方式的综合应用价值更高,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CT MRI动态增强 DWI 老年肺癌 良性肿瘤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兔VX2胸膜种植瘤CT影像学表现及CT灌注表现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明敏 张强 刘照信 《智慧健康》 2018年第13期3-4,共2页
目的建立兔VX2胸膜种植瘤模型,观察CT影像学表现。研究CT灌注参数,分析胸膜肿瘤血液动力学改变。方法对10只兔VX2胸膜种植瘤模型,行CT影像学检查及CT灌注成像(CTPI)检查。CTPI分别测量灌注值(PV)、强化峰值增量(PEI)、达峰值时间(TTP)... 目的建立兔VX2胸膜种植瘤模型,观察CT影像学表现。研究CT灌注参数,分析胸膜肿瘤血液动力学改变。方法对10只兔VX2胸膜种植瘤模型,行CT影像学检查及CT灌注成像(CTPI)检查。CTPI分别测量灌注值(PV)、强化峰值增量(PEI)、达峰值时间(TTP)、血容量(BV)。结果胸膜种植瘤CT表现局限性胸膜增厚,呈结节状。壁层胸膜种植瘤PV、PEI、TTP、BV分别为:(33.45±6.76)m L/(min·m L),(39.50±10.05)Hu,(45.26±7.50)s和(30.97±9.52)m L/100g;脏层胸膜种植瘤分别为:(30.41±8.79)m L/(min·m L),(34.69±8.36)Hu,(45.11±6.75)s和(17.31±5.75)m L/100g。结论 CTPI能够准确直观地反映兔VX2胸腔种植瘤在生长过程中肿瘤的血供状况,量化分析病变的血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膜种植瘤 动物模型 CT灌注
下载PDF
核磁共振在非小细胞肺癌胸膜转移影像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满都花 庄翔 张强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第18期166-167,共2页
目的:分析应用核磁共振(MRI)诊断非小细胞肺癌胸膜转移患者的检出效果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明确非小细胞肺癌胸膜转移患者,分别采用CT影像技术诊断和核磁共振影像技术诊断,观察和分析两种方法诊... 目的:分析应用核磁共振(MRI)诊断非小细胞肺癌胸膜转移患者的检出效果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明确非小细胞肺癌胸膜转移患者,分别采用CT影像技术诊断和核磁共振影像技术诊断,观察和分析两种方法诊断结果。结果:C T扫描影像学特征:非叶间胸膜转移以大结节(长径>5 m m)为主,结节形态多呈类圆形,肺-结节界面清晰;胸膜呈带状或(和)不均匀增厚。磁共振成像诊断非小细胞肺癌胸膜转移的准确率为100.00%,显著高于CT诊断的73.33%(P<0.05)。在恶性胸膜疾病中,间皮瘤与转移瘤在ASI与CNR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SIR方面,前者的相关数据显著大于后者(P<0.05)。该疾病在核磁共振检查下的主要影像学特征是:在肋膈胸膜出现结节样、肿块样变化,或者发生于纵隔胸膜;同时也会表现出增厚现象,该现象往往以不规则或者环状呈现出来。结论:核磁共振在非小细胞肺癌胸膜转移影像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为临床做出明确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核磁共振是一种安全、确诊率高的诊断方法。同时在鉴别胸部其他病种病变情况中也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CT 非小细胞肺癌 胸膜转移 效果
下载PDF
诊断直肠癌术后吻合口复发的多模态联合影像学研究
5
作者 庄翔 张明敏 +1 位作者 李艳立 张强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第2期134-136,共3页
目的:探讨多模态CT和MRI联合应用影像学对直肠癌患者术后吻合口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1年9月包头市肿瘤医院收治的直肠癌手术后怀疑吻合口复发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由三位放射科诊断医师用CT、MRI、多模态CT和MRI... 目的:探讨多模态CT和MRI联合应用影像学对直肠癌患者术后吻合口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1年9月包头市肿瘤医院收治的直肠癌手术后怀疑吻合口复发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由三位放射科诊断医师用CT、MRI、多模态CT和MRI联合应用分别对所有患者图像随机进行独立评价,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分析,比较三组诊断直肠癌术后吻合口复发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和诊断效能差异。结果:本研究中,入组病例30例,复发者18例,未复发者12例;CT诊断结果为16例真阳性,4例假阳性,2例假阴性,8例真阴性;阳性预测值为80%,阴性预测值为80%,灵敏度为88.9%,特异度为66.7%,准确性为80%,Kappa值为0.571;MRI诊断17例真阳性,2例假阳性,1例假阴性,10例真阴性;阳性预测值为89.5%,阴性预测值90.9%,灵敏度为94.4%,特异度为83.3%,准确性为90%,Kappa值为0.789;多模态CT和MRI联合应用诊断出17例真阳性,1例假阳性,1例假阴性,11例真阴性,阳性预测值为94.4%,阴性预测值为91.7%,灵敏度为94.4%,特异度为91.7%,准确性为93.3%,Kappa值为0.861。ROC曲线分析显示CT诊断直肠癌术后吻合口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78,MRI的AUC为0.889,多模态CT和MRI联合的AUC为0.931。多模态CT和MRI联合应用影像学可以提高诊断高危直肠癌术后吻合口复发的诊断效能。结论:利用多模态CT和MRI联合应用影像学技术,与单一影像学技术相比,能够精准全面评估高危直肠癌患者术后吻合口复发情况,提高吻合口复发的早诊率、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和诊断效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术后吻合口复发 多模态CT和MR联合应用诊断 诊断效能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体层成像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状态
6
作者 金海蛟 张强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4年第13期89-91,共3页
目的:研究基于计算机体层成像(CT)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状态。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100例肺腺癌患者,其中突变型有55例,野生型45例,通过CT影像学检测,结合临床资料,分析EGFR突变组和野... 目的:研究基于计算机体层成像(CT)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状态。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100例肺腺癌患者,其中突变型有55例,野生型45例,通过CT影像学检测,结合临床资料,分析EGFR突变组和野生型组患者的CT影像学指标以及临床特征。结果:从临床特征角度来看,突变型组与野生型组患者中性别、吸烟史、癌胚抗原水平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的年龄、骨转移、脑转移、KI67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从CT影像学角度来看,两组患者的肿瘤伴有毛刺征、胸腔积液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的CT密度、肿瘤大小、分叶、空洞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根据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吸烟史、癌胚抗原、毛刺、胸腔积液和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有关,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可通过性别、癌胚抗原、毛刺预测肺腺癌EGFR的基因突变。结论:通过CT影像组学模型,能够对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状态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成像影像组学模型 肺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基因突变 预测结果
下载PDF
膀胱癌全腹膜外回肠膀胱术术式改良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汪小军 李鑫 +5 位作者 李瑾 崔鹏 赵星星 胡琦 王佳琦 李海霞 《武警医学》 CAS 2016年第4期334-335,338,共3页
目的探讨侧腹膜小切口回肠拖出法在全腹膜外回肠膀胱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1-01至2014-12我科室膀胱癌患者57例。入选标准为病理确诊尿路上皮癌,临床分期为T2b^T4a,预期寿命>1年患者。其中常规手术组27例,侧腹膜切口采用传统大切... 目的探讨侧腹膜小切口回肠拖出法在全腹膜外回肠膀胱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1-01至2014-12我科室膀胱癌患者57例。入选标准为病理确诊尿路上皮癌,临床分期为T2b^T4a,预期寿命>1年患者。其中常规手术组27例,侧腹膜切口采用传统大切口手术方法;改良手术组30例,侧腹膜切口采用侧腹膜小切口回肠拖出法。对比两组关闭侧腹膜针数、术中耗时、术中出血量、游离腹膜面积、侧腹膜切口长度、术后患者排气时间、术后出现内疝及早期肠梗阻原因,术后回肠膀胱血运及坏死情况。结果两组术后排气时间分别(72±6)、(72±10)h,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组与常规组术中侧腹膜分别缝针(5±2)针、(12±2)针,耗时分别为(15±5)min、(25±5)min,出血量分别为(10±5)ml、(30±8)ml,腹膜游离面积分别为(20±5)cm2、(45±5)cm2,侧腹膜切口长度分别为(3±1)cm、(12±2)cm,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改良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造成腹膜损失,减少出血量,明显降低手术难度,且不增加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腹膜小切口回肠拖出法 全腹膜外回肠膀胱术 膀胱癌
下载PDF
螺旋CT判断肝脏转移瘤血管生成对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强 郭俊 +3 位作者 荆鹏 许立云 韩智慧 田庄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604-605,共2页
目的:探讨肝脏转移瘤血管生成的螺旋CT动态扫描表现特征,为临床介入治疗肝脏转移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病理确诊的肝脏转移瘤患者89例,进行螺旋CT观察。治疗采用局麻下经股动脉Seldinger技术穿刺,进行肝动脉造影,分别行肿瘤供血... 目的:探讨肝脏转移瘤血管生成的螺旋CT动态扫描表现特征,为临床介入治疗肝脏转移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病理确诊的肝脏转移瘤患者89例,进行螺旋CT观察。治疗采用局麻下经股动脉Seldinger技术穿刺,进行肝动脉造影,分别行肿瘤供血动脉栓塞与药物灌注:CT引导下注入无水酒精或阿霉素碘化油栓塞剂、CT引导下射频消融。结果:59例肝脏转移瘤明显强化18例、环状强化46例、轻度强化19例、无强化6例。病灶明显强化行介入栓塞及肿瘤药物灌注;对病灶环状强化行介入栓塞、肿瘤药物灌注及CT引导下注入无水酒精或阿霉素碘化油栓塞剂;对病灶轻度强化CT引导下射频消融,第8天静脉滴注肿瘤药物;对病灶无强化在CT引导下注入无水酒精或阿霉素碘化油栓塞剂。8年生存期2例(2.25%),5年生存期10例(11.24%),3年生存期26例(29.21%),2年生存期38例(42.70%),1年生存期11例(12.40%),3~6个月生存期2例(2.25%)。结论:螺旋CT动态扫描判断肝脏转移瘤血管生成与供血情况,为临床介入综合治疗肝脏转移瘤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转移瘤 血管生成 介入治疗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腹膜后平滑肌肉瘤CT诊断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立春 张强 +2 位作者 张萱 张辉 刘照信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9年第1期106-107,共2页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平滑肌肉瘤 CT
下载PDF
颅脑超声检查技术应用于新生儿获得性脑损伤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陶莹 庄翔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第2期155-156,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颅脑超声检查技术应用于新生儿获得性脑损伤临床诊断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内本院接收的临床疑似为颅脑损伤的新生儿120例,对所有患儿进行早期颅脑超声检查,分析超声检查图像表现,并且在后期进行随访... 目的:研究分析颅脑超声检查技术应用于新生儿获得性脑损伤临床诊断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内本院接收的临床疑似为颅脑损伤的新生儿120例,对所有患儿进行早期颅脑超声检查,分析超声检查图像表现,并且在后期进行随访,观察超声检查的准确率。结果:在颅脑超声检查中,120例患者出现异常超声图像78例,同时在随访中出现83例获得性脑损伤,其中包括缺氧缺血性脑病、脑室周围出血、脑室内出血、脑室扩张以及脑积水、颅内感染、脑实质出血等。出现异常超声图像的新生儿均得到有效的参考治疗信息提醒,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有效改善了新生儿的预后,颅脑超声检查结果与实际疾病表现发病率接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获得性脑损伤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情况,区别于先天性脑疾病能够在产前利用超声进行检查,在新生儿出生之后及时的进行颅脑超声检查能够较为有效的观察脑部图像,及时辨别异常,并为临床预防与治疗提供可靠的信息,极大的改善了新生儿的预后。颅脑超声具有极高的诊断准确率,实际使用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超声检查 新生儿 获得性脑损伤 临床诊断 诊断准确率
下载PDF
第3代双源CT低剂量Turbo Flash成像图像质量与诊断效能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徐佳欢 张文雯 +5 位作者 吕宇航 籍庆余 陈国强 韩瑞娟 苏宇航 孙凯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18年第6期500-506,共7页
目的探讨第3代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TurboFlash)冠状动脉CT成像(CCT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图像质量及有效辐射剂量。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接受第3代双源CCTA检查的患者1003例,其中有70例患者在CCT... 目的探讨第3代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TurboFlash)冠状动脉CT成像(CCT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图像质量及有效辐射剂量。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接受第3代双源CCTA检查的患者1003例,其中有70例患者在CCTA检查后30d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计算有效辐射剂量。以CAG结果为“金标准”,计算CCTA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CCTA与CAG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分级的一致性采用Kappa值并进行U检验。结果(1)图像质量:右冠状动脉不可诊断血管节段为0,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前降支不可诊断血管节段为0,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不可诊断血管节段为0.04%(3/835)。(2)准确性评价:基于节段水平分析,Force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97.0%(289/298)、特异度为98.3%(706/718)、阳性预测值为96.0%(289/301)、阴性预测值为98.7%(706/715);基于血管分析,灵敏度为97.5%(159/163)、特异度为85.1%(40/47)、阳性预测值为95.8%(159/166)、阴性预测值为90.9%(40/44);基于患者分析,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为100%。CCTA与CAG显示的冠状动脉狭窄部位高度一致(U=2.4,P=0.008)。(3)辐射剂量:有效辐射剂量为(1.17±0.29)mSv。结论第3代双源CTTurboFlash模式可以在自然呼吸、无心率干预下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成功率高,图像质量佳,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高,有效辐射剂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疾病 辐射剂量 第3代双源C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