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肌红蛋白的电喷雾质谱研究——推荐一个化学生物学教学实验 被引量:1
1
作者 刘艳 甘杰鹏 +1 位作者 于腊佳 赵玉芬 《大学化学》 CAS 2014年第5期62-65,共4页
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践了一个利用电喷雾质谱研究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的更为合理、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法。讨论了该实验在化学生物学专业本科生教学工作中的实践效果及经验。
关键词 电喷雾质谱 弱相互作用 肌红蛋白
下载PDF
推荐一个化学生物学教学实验——电喷雾质谱研究磷酰基对丙氨酸与溶菌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付川 蔡谊敏 +1 位作者 刘艳 赵玉芬 《大学化学》 CAS 2008年第6期43-46,共4页
介绍一个利用电喷雾质谱研究生物大分子与化学小分子相互作用的实验方法。讨论了该实验在化学生物学专业本科生教学工作中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 化学生物学 电喷雾质谱 教学实验 分子间相互作用 溶菌酶 丙氨酸 磷酰基 分子相互作用
下载PDF
关于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探索 被引量:1
3
作者 凌雪萍 卢英华 敬科举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年第1期22-22,共1页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飞速发展,为了提高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效果,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几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教学效果 探索
下载PDF
贵金属纳米材料生物还原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4
作者 郑炳云 黄加乐 +2 位作者 孙道华 贾立山 李清彪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78-386,共9页
综述了国内外利用生物还原技术制备贵金属纳米材料及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贵金属 纳米材料 生物还原 催化剂
下载PDF
贵金属纳米颗粒及其催化剂的生物还原制备技术 被引量:1
5
作者 孙道华 李清彪 +4 位作者 贾立山 何宁 黄加乐 王惠璇 杨欣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35,共4页
利用自行筛选的具有强还原能力的菌株制备得到银纳米颗粒,所得颗粒的粒径基本在10nm以下,主要集中在2~8nm。将生物还原过程进一步引入催化剂制备过程,得到负载型银催化剂和负载型钯催化剂,并将催化剂分别应用于1,2-丙二醇空气氧... 利用自行筛选的具有强还原能力的菌株制备得到银纳米颗粒,所得颗粒的粒径基本在10nm以下,主要集中在2~8nm。将生物还原过程进一步引入催化剂制备过程,得到负载型银催化剂和负载型钯催化剂,并将催化剂分别应用于1,2-丙二醇空气氧化合成丙酮醛、CO氧化生产CO2以及蒽醌加氢反应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还原 纳米颗粒 贵金属 催化剂
下载PDF
含生物质的水溶性纳米银粉的制备
6
作者 孙道华 李清彪 +1 位作者 王远鹏 黄加乐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58-861,共4页
生物还原法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利用生物还原法制备银溶胶时。由于受到生物质分子良好的保护作用,产物具有高分子溶液的性质,极为稳定,采用普通的离心方法无法将其分离回收.因此,采用乙醇或丙酮等有机溶剂来回... 生物还原法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利用生物还原法制备银溶胶时。由于受到生物质分子良好的保护作用,产物具有高分子溶液的性质,极为稳定,采用普通的离心方法无法将其分离回收.因此,采用乙醇或丙酮等有机溶剂来回收银溶胶,真空干燥后制得水溶性纳米银粉,该法具有比盐析法更好的分辨能力,沉淀无需脱盐,简单易行.X射线粉末衍射和透射电镜的表征结果证明,该回收过程中银晶粒基本保持生物还原后的纳米尺度,颗粒水溶性、分散性好;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试所得纳米银粉中银的质量分数在60%~8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还原 纳米颗粒
下载PDF
磷酰化氨基酸酯的合成、波谱表征及生物活性 被引量:4
7
作者 蔡谊敏 高祥 +2 位作者 黄现统 王统建 赵玉芬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677-1681,共5页
磷酰化氨基酸及其酯属于磷酰胺类,它们作为天然氨基酸的含磷类似物,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它的合成与性质的研究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本工作用亚硫酰氯先合成磷酰化酰氯,再由其与氨基酸甲酯反应合成了一系列磷酰化氨基酸酯,产物经红外光谱... 磷酰化氨基酸及其酯属于磷酰胺类,它们作为天然氨基酸的含磷类似物,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它的合成与性质的研究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本工作用亚硫酰氯先合成磷酰化酰氯,再由其与氨基酸甲酯反应合成了一系列磷酰化氨基酸酯,产物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碳谱、磷谱,质谱及元素分析鉴定,并初步研究这些化合物的抗菌与抗肿瘤的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酰胺类衍生物 亚硫酰氯 合成 波谱表征 生物活性
下载PDF
生物还原法制备Pd/TiO_2光催化剂 被引量:3
8
作者 纪镁铃 王惠璇 +1 位作者 洪露薇 李清彪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00-404,共5页
用芳樟叶煮液将 PdCl_2还原成 Pd 单质纳米颗粒,将其沉积于 TiO_2上制得 Pd/TiO_2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能量色散谱仪(EDS)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以甲基橙为目标降解物评价 Pd/TiO_2催化剂的光催化降解活性。结果表明... 用芳樟叶煮液将 PdCl_2还原成 Pd 单质纳米颗粒,将其沉积于 TiO_2上制得 Pd/TiO_2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能量色散谱仪(EDS)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以甲基橙为目标降解物评价 Pd/TiO_2催化剂的光催化降解活性。结果表明,Pd/TiO_2催化剂中的 Pd 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小于10 nm,能够很好地分散在 TiO_2表面,且不改变 TiO_2锐钛矿的晶型结构。与未负载 Pd 的 TiO_2催化剂相比,Pd/TiO_2光催化剂对甲基橙有更高的光催化降解活性,能够提高甲基橙的降解速率。在实验范围内,Pd 与 TiO_2质量比为5%的催化剂活性最高,反应30 min 甲基橙就能完全降解,而空白 TiO_2催化剂在反应1h 时降解率只达到95%。Pd 与 TiO_2质量比为5%的 Pd/TiO_2光催化剂矿化率可达到96.2%,且重复使用仍能保持良好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还原法 钯纳米颗粒 钯/二氧化钛 光催化降解 甲基橙
下载PDF
金属离子对生物絮凝剂REA-11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吴小杰 何宁 +4 位作者 孙道华 凌雪萍 陈翠雪 邓旭 李清彪 《工业微生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8-51,共4页
考察了Mg2+、Na+、K+、Ca2+对谷氨酸棒杆菌生长及生物絮凝剂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适当的Mg2+对菌体的生长和絮凝剂的产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K+和Ca2+对絮凝剂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Na+的添加对菌体的生长和絮凝剂的... 考察了Mg2+、Na+、K+、Ca2+对谷氨酸棒杆菌生长及生物絮凝剂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适当的Mg2+对菌体的生长和絮凝剂的产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K+和Ca2+对絮凝剂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Na+的添加对菌体的生长和絮凝剂的产生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离子 生物絮凝剂 合成代谢
下载PDF
生物制药领域蛋白质团聚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高恺旻 颜晓梅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507-1517,共11页
21世纪是生物制药的黄金时代,以重组蛋白药物和治疗性抗体为代表的蛋白质药物已成为生物技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等重大疾病的治疗效果和生物安全性远高于小分子化学药物。但是蛋白质稳定性差,... 21世纪是生物制药的黄金时代,以重组蛋白药物和治疗性抗体为代表的蛋白质药物已成为生物技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等重大疾病的治疗效果和生物安全性远高于小分子化学药物。但是蛋白质稳定性差,在生产、纯化、运输和储存等过程中,容易因环境刺激或自身稳定性等因素产生团聚,从而导致药效降低,并可能引发免疫反应。发展灵敏度高、分辨率好、简便实用的蛋白质团聚检测技术和方法,对蛋白质药物的研发和改良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针对蛋白质团聚的检测技术和方法进行综述,从检测原理、性能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对体积排阻色谱法、凝胶电泳法、分析超速离心法、场流分离法、浊度法、动态光散射法、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流式细胞术和电子显微技术等进行分析比较,并对蛋白质团聚检测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药物 蛋白质团聚 尺寸分离 光散射 流式细胞术 评述
下载PDF
CO_2激光-化学腐蚀制作金阵列微电极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维 肖江群 周勇亮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29-433,共5页
微电极的制作是微流控芯片电化学检测的关键技术.本文提出CO2激光烧蚀结合化学腐蚀快速制作微流控芯片阵列微电极的方法.在溅射Au/Cr的玻璃基片上涂敷指甲油作牺牲层,利用CO2激光烧蚀开窗口,经化学腐蚀后获得阵列电极,电极宽度为100μm... 微电极的制作是微流控芯片电化学检测的关键技术.本文提出CO2激光烧蚀结合化学腐蚀快速制作微流控芯片阵列微电极的方法.在溅射Au/Cr的玻璃基片上涂敷指甲油作牺牲层,利用CO2激光烧蚀开窗口,经化学腐蚀后获得阵列电极,电极宽度为100μm.考察了激光加工参数及牺牲层对电极加工质量的影响,对由键合包封制作的微流控芯片,循环伏安及流动注射分析测试表明,该电极芯片可用于微流控芯片的安培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金电极 CO2激光
下载PDF
质谱技术研究儿茶素及儿茶素-锗多聚体特性 被引量:13
12
作者 黄河宁 胡晓慧 +4 位作者 黄河清 颜利 陈东仕 欧阳高亮 卓惠钦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2-56,共5页
采用HPLC-ESI-Q-TOF和MALD I-TOF质谱技术分析儿茶素组成与结构,发现儿茶素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具有多聚体特性。有机化学法合成EGCG-Ge4+化合物,并经HPLC进一步分离纯化。红外光谱和质谱技术分析并证实EGCG不仅能形成... 采用HPLC-ESI-Q-TOF和MALD I-TOF质谱技术分析儿茶素组成与结构,发现儿茶素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具有多聚体特性。有机化学法合成EGCG-Ge4+化合物,并经HPLC进一步分离纯化。红外光谱和质谱技术分析并证实EGCG不仅能形成多聚体,而且还能络合金属锗(包括其他金属离子),成为EGCG-Ge4+和EGCG-Ge4+多聚体。EGCG-Ge4+抑制肺癌细胞生长速率明显高于EGCG,其提高幅度约为30%~4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素 多聚体 表没食子儿茶景-锗 质谱特性 抗癌药物
下载PDF
河蚬软体部分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被引量:38
13
作者 韩鹏 王勤 陈清西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5-117,共3页
通过对河蚬软体部分营养成分分析,综合评定其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河蚬软体部干样中,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含量分别为63.33%、10.91%、6.29%;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9.10%,各必需氨基酸中平均氨基酸分为88.9,第一限制氨基酸为Leu(1973... 通过对河蚬软体部分营养成分分析,综合评定其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河蚬软体部干样中,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含量分别为63.33%、10.91%、6.29%;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9.10%,各必需氨基酸中平均氨基酸分为88.9,第一限制氨基酸为Leu(1973年FAO/WHO标准);并富含钙、钠、钾、铁等无机元素.认为河蚬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贝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蚬 软体部分 营养成分 氨基酸 营养评价
下载PDF
^(31)P NMR与HPLC联用筛选高效有机磷降解细菌 被引量:10
14
作者 路杨 倪锋 +3 位作者 许鹏翔 王建峰 胡利明 赵玉芬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1-43,共3页
从有机磷农药污染地区分离到 14株具有高效甲胺磷降解活力的细菌 ,并用HPLC对其降解效率进行分析 ,发现一周内降解率最高达 74 % .采用3 1PNMR对其降解产物进行了同步监测 ,发现其降解产物不同 ,其中有三株可以把甲胺磷代谢成磷酸 .
关键词 HPLC 有机磷农药污染 降解产物 监测 甲胺磷 筛选 发现 降解细菌 降解效率 降解率
下载PDF
八种水果中的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性(英文) 被引量:30
15
作者 王志远 李清彪 +4 位作者 杨翠娴 邵文尧 何宁 王远鹏 孙道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7年第6期1040-1043,1023,共5页
测定了苹果、石榴、橄榄、芒果、香蕉、菠萝、葡萄和龙眼的壳、肉及核中的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性。以70%丙酮(v/v)为提取溶剂,室温下超声波辅助浸提样品后得到提取液。采用普鲁士兰(Prussian blue)法测定了提取液中多酚和单宁的含量,利用... 测定了苹果、石榴、橄榄、芒果、香蕉、菠萝、葡萄和龙眼的壳、肉及核中的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性。以70%丙酮(v/v)为提取溶剂,室温下超声波辅助浸提样品后得到提取液。采用普鲁士兰(Prussian blue)法测定了提取液中多酚和单宁的含量,利用FRAP法测定其抗氧化性。结果表明:提取液中多酚和单宁的含量均与其抗氧化性成正相关关系;石榴、橄榄、芒果、葡萄和龙眼等水果的壳与核有望成为天然抗氧化剂的新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酚 单宁 抗氧化性 水果皮 果肉和种子
下载PDF
Ni^(2+)和Sn^(2+)改性的SO_4^(2-)/ZrO_2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对稠油的降黏性能 被引量:20
16
作者 景萍 李清彪 +3 位作者 韩梅 孙道华 贾立山 方维平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7-241,共5页
稠油黏度高的特性使其开采难度较大。为降低胜利油田稠油的黏度,制备了金属离子(Ni2+和Sn2+)改性的SO42-/ZrO2固体超强酸催化剂,考察了这两种催化剂对稠油的降黏性能。实验结果表明,Ni2+和Sn2+改性的SO24-/ZrO2固体超强酸催化剂能在较... 稠油黏度高的特性使其开采难度较大。为降低胜利油田稠油的黏度,制备了金属离子(Ni2+和Sn2+)改性的SO42-/ZrO2固体超强酸催化剂,考察了这两种催化剂对稠油的降黏性能。实验结果表明,Ni2+和Sn2+改性的SO24-/ZrO2固体超强酸催化剂能在较低的温度下催化稠油降黏,在反应温度240℃、压力3~4MPa、反应时间24h、稠油与催化剂质量比100∶0.05的条件下,稠油的黏度由0.319Pa.s分别降至0.135Pa.s和0.163Pa.s,降黏率达57.7%和48.9%。反应后,稠油中的饱和烃含量增加,芳烃、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减少,杂原子S和N的含量降低。同时发现,水的存在对稠油降黏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降黏 固体超强酸 催化
下载PDF
应用微波前处理-热水浸提技术提取龙眼多糖 被引量:19
17
作者 杨翠娴 李清彪 +2 位作者 凌雪萍 邵文尧 徐慧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2004-2009,共6页
龙眼多糖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等多种生物活性,但对龙眼多糖提取工艺和其化学结构方面的研究文献报道较少。采用微波前处理-热水浸提新工艺提取龙眼多糖,单因素考察及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在所考察实验范围内,龙眼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 龙眼多糖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等多种生物活性,但对龙眼多糖提取工艺和其化学结构方面的研究文献报道较少。采用微波前处理-热水浸提新工艺提取龙眼多糖,单因素考察及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在所考察实验范围内,龙眼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微波前处理功率700W,处理时间60s,热水浸提料液比1∶15,浸提温度100℃,浸提时间7h,搅拌速率240r.min-1。在此条件下,龙眼多糖收率可达9.00mg.(g龙眼)-1(干重)。紫外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所获得的龙眼多糖是具乙酰氨基结构的β型吡喃酸性杂多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眼 多糖 微波 提取
下载PDF
银杏酸GA1对酪氨酸酶和黑色素瘤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庄江兴 邱凌 +4 位作者 钟雪 柯红梅 彭思远 陈清西 王勤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3-106,共4页
对银杏外种皮提取的银杏酸通过制备型HPLC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同系物单体GA1.研究GA1对酪氨酸酶的作用机理和对黑色素瘤细胞B16的作用.结果表明GA1可抑制酪氨酸酶单酚酶活力,对酪氨酸酶双酚酶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可逆抑制作用.低浓度GA1对黑... 对银杏外种皮提取的银杏酸通过制备型HPLC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同系物单体GA1.研究GA1对酪氨酸酶的作用机理和对黑色素瘤细胞B16的作用.结果表明GA1可抑制酪氨酸酶单酚酶活力,对酪氨酸酶双酚酶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可逆抑制作用.低浓度GA1对黑色素细胞没有明显的杀伤作用,能明显降低细胞中黑色素的表达,是良好的酪氨酸酶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酸 酪氨酸酶 黑色素细胞 抑制作用 动力学
下载PDF
微波辅助萃取-大孔树脂分离纯化芳樟叶黄酮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先 杨坤 +4 位作者 王兆守 何宁 王远鹏 孙道华 李清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38-141,共4页
为了综合利用芳樟叶精油提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残渣,该文利用微波辅助萃取和大孔树脂选择性吸附来分离纯化芳樟叶黄酮。采用L9(34)正交试验,考察了萃取剂、微波辐射功率、辐射时间及料液比对黄酮得率的影响,确定了微波辅助萃取的优化工... 为了综合利用芳樟叶精油提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残渣,该文利用微波辅助萃取和大孔树脂选择性吸附来分离纯化芳樟叶黄酮。采用L9(34)正交试验,考察了萃取剂、微波辐射功率、辐射时间及料液比对黄酮得率的影响,确定了微波辅助萃取的优化工艺条件:以60%乙醇做萃取剂,微波功率320W,间歇辐射2次,每次1min,料液质量体积比1:12,在此条件下,芳樟叶黄酮的提取得率为2.97%,与乙醇热回流提取方法相比,得率提高了6.83%,时间缩短了98.89%;为进一步纯化萃取所得的黄酮提取物,选择6种大孔吸附树脂,测定芳樟叶黄酮在树脂上的吸附量和解吸率,筛选出了吸附剂HPD-450,其对芳樟叶黄酮有较好的静态吸附和解吸效果。经装填有大孔树脂HPD-450的固定床纯化后黄酮纯度由22.49%提高到51.28%,纯化倍数2.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健词:芳樟叶 黄酮 微波萃取 大孔树脂 分离 纯化
下载PDF
Au(Ⅲ)离子在黑曲霉菌上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 被引量:15
20
作者 张金丽 孙道华 +3 位作者 景孝廉 黄加乐 郑艳梅 李清彪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83-1292,共10页
以黑曲霉菌作为生物吸附剂,研究其对Au(Ⅲ)离子的吸附特性,考察了pH值、吸附时间、温度和初始Au(Ⅲ)离子浓度等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Au(Ⅲ)离子在黑曲霉菌上的吸附过程对溶液pH值具有一定的依赖性,最佳pH值为2.0~3.0。升温... 以黑曲霉菌作为生物吸附剂,研究其对Au(Ⅲ)离子的吸附特性,考察了pH值、吸附时间、温度和初始Au(Ⅲ)离子浓度等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Au(Ⅲ)离子在黑曲霉菌上的吸附过程对溶液pH值具有一定的依赖性,最佳pH值为2.0~3.0。升温能明显加快吸附进程,20℃下吸附过程分为2个阶段进行,分别对应于Au(Ⅲ)离子还原前和还原后的吸附,24h后吸附趋于平衡,而30、40、60℃下吸附过程均无明显分段现象,并分别于12、6、1h后趋于吸附平衡。Au(Ⅲ)离子初始浓度<233.32mg.L-1时,吸附量几乎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初始浓度>367.94mg.L-1时,升温明显促进了吸附的进行。Au(Ⅲ)离子在黑曲霉菌上的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方程很好地模拟,20、30、40、50℃时其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85.19、202.02、235.85、277.78mg.g-1。热力学参数Gibbs自由能变(ΔG0)、吸附焓变(ΔH0)和吸附熵变(ΔS0)的计算结果表明,Au(Ⅲ)离子在黑曲霉菌上的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的吸热和熵增过程。吸附动力学可用准二级速率方程描述,吸附活化能为55.71kJ.mol-1。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的结果进一步揭示了菌体表面的酰氨基、羧基和羟基是参与吸附的主要功能基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Ⅲ)离子 生物吸附 黑曲霉菌 热力学 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