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合脑功能网络评价中医药治疗克-雅病1例
1
作者 侯晓莹 钟利群 +5 位作者 张倩 陈程 张华 马大勇 赵子珺 卫景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17期182-185,共4页
克-雅病是一种罕见的由朊病毒蛋白诱导的神经退行性脑病,此病平均生存期为6个月,病死率高,预后极差。本报告回顾性分析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收治的克-雅病患者1例,该患者表现为快速进展的痴呆、视觉障碍、明显的锥体外系受损,并... 克-雅病是一种罕见的由朊病毒蛋白诱导的神经退行性脑病,此病平均生存期为6个月,病死率高,预后极差。本报告回顾性分析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收治的克-雅病患者1例,该患者表现为快速进展的痴呆、视觉障碍、明显的锥体外系受损,并迅速进展至昏迷,最终死于重症肺炎,总病程1年4个月。西医缺乏针对该病有效的治疗手段,基于个体的同源脑功能网络分析显示,中医辨治可对延缓疾病进展起到一定作用。本文分析1例克-雅病患者的中医诊治过程,并进行文献回顾,以期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探索中医药治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雅病 朊病毒 脑功能网络评价 中医药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桃红四物汤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2
作者 赵士清 郭青 +1 位作者 叶超 刘越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5期1-6,共6页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桃红四物汤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OMIM、Dis Ge NET、Gene Cards数据库,获取桃红四物汤有效成分及膝骨关节炎相关靶点,利用String平台和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并可...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桃红四物汤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OMIM、Dis Ge NET、Gene Cards数据库,获取桃红四物汤有效成分及膝骨关节炎相关靶点,利用String平台和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并可视化中药-化合物-靶点-疾病多层次分子网络。运用Metascape数据库导入交集靶点,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最后,利用Autodock Tools 1.5.6、Auto Dock Vina、Py Mol等软件开展分子对接虚拟计算。结果 网络分析结果表明,桃红四物汤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潜在活性成分44个,主要包括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等,潜在靶点有218个,主要包括TNF、IL-6、AKT1等。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桃红四物汤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核心靶点主要通过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及PI3K/Atk信号通路等,调控炎性反应、细胞凋亡、转录因子反应等实现延缓膝骨关节炎进展的目的。分子对接计算结果表明,桃红四物汤所含的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等主要成分与TNF、IL-6、AKT1等核心靶点有着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 桃红四物汤通过抑制炎性反应、软骨退变及调控细胞凋亡等作用达到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目的。本研究揭示了桃红四物汤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分子机制,证明了其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桃红四物汤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机制
下载PDF
骨碎补总黄酮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概况 被引量:37
3
作者 李晋玉 赵学千 +5 位作者 孙旗 郑晨颖 白春晓 刘楚吟 李亚芳 贾育松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57-1364,共8页
骨碎补总黄酮作为从中药骨碎补中提取的有效成分,被广泛应用于实验及临床研究。特别是在骨质疏松方面的研究尤为突出,从分子通路,如BMP-Smads信号通路、Wnt/β-catenin通路、MAPK信号通路、CTSK信号通路及OPG/RANKL/RANK信号通路等,到... 骨碎补总黄酮作为从中药骨碎补中提取的有效成分,被广泛应用于实验及临床研究。特别是在骨质疏松方面的研究尤为突出,从分子通路,如BMP-Smads信号通路、Wnt/β-catenin通路、MAPK信号通路、CTSK信号通路及OPG/RANKL/RANK信号通路等,到体内雌激素水平、体外细胞、骨组织及临床研究等,从不同的层面论证了骨碎补总黄酮抗骨质疏松的作用。骨碎补总黄酮还可以治疗骨折、骨缺损、膝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股骨头坏死、骨牵张技术等。骨碎补总黄酮在治疗各种不同骨科疾病时,可通过相同的分子蛋白通路发挥作用,从微观角度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特点。虽然骨碎补总黄酮在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应用广泛,但是其作用机理仍有待探究,不同分子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进一步明确。另外,骨碎补总黄酮仍然属于混合成分,其中柚皮苷的作用较为突出,但是并不能完全代替骨碎补总黄酮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分离提取,更精准地找到治疗不同骨科疾病不同靶点的有效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碎补总黄酮 骨质疏松 信号通路 实验研究 临床研究
下载PDF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68
4
作者 刘向春 李春根 +1 位作者 叶超 李鹏洋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15期100-103,共4页
目的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5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收治的98例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人工股骨头置... 目的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5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收治的98例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4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记录两组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并评价其疗效,观察两组术后12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手术时间[(126.44±35.91)h]明显长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94.58±23.72)h],术中出血量[(452.64±66.78)m L]明显多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310.37±52.75)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38%,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为80.43%,两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个月及以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70%,全髋关节置换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6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各有利弊,因此需严格术前评估,针对不同患者采用不同的术式,对于伤前活动能力较弱、全身情况较差的高龄患者宜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于伤前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患者宜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全髋关节置换术 骨质疏松 股骨颈骨折 临床效果
下载PDF
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1
5
作者 刘向春 李春根 +1 位作者 叶超 李鹏洋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18期101-104,共4页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收治的8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人工关节置换术组(36例)、内...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收治的8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人工关节置换术组(36例)、内固定术组(47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卧床时间,记录两组术后3、6、12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分析两组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人工关节置换术组手术时间[(85.37±20.18)h]明显长于内固定术组[(69.28±17.51)h],术中出血量[(150.48±42.53)m L]明显多于内固定术组[(104.73±27.84)m L],卧床时间[(8.19±2.42)d]明显短于内固定术组[(11.58±3.1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人工关节置换术组术后3、6、12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内固定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人工关节置换术组并发症发生率(16.67%)明显低于内固定术组(29.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各有优缺点,因此术前评估极其重要,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术式,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关节置换术 内固定术 股骨转子间骨折 老年 效果
下载PDF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不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等级脑性瘫痪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6
作者 姜煜 刘港 +6 位作者 霍路遥 白惠中 任敬佩 赵毅 胡传宇 徐林 穆晓红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9期60-67,共8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不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等级脑性瘫痪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差异。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不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等级脑性瘫痪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差异。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相关文献,纳入有关SPR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试验研究进行Meta分析。由至少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估文献质量,数据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结果共检索到2726篇文献,经过筛选最终纳入8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GMFCS各级脑性瘫痪患者的粗大运动能力、自理能力在术后均改善,肌张力在术后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SPR术前和术后的粗大运动能力改善情况,Ⅱ级、Ⅲ级患者获益最佳,其次为Ⅰ级患者,Ⅳ级、Ⅴ级患者获益较少;在提高自理能力方面,Ⅰ级患者获益最佳,其次为Ⅲ级患者,Ⅱ级、Ⅳ级患者获益较小。既往文献均未报告明显不良反应。结论SPR对于脑性瘫痪患者是相对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案。GFMCSⅡ、Ⅲ级患者SPR的获益最佳,术前身体状态较差的GFMCSⅣ、Ⅴ级患者也能从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 META分析 自理能力
下载PDF
经皮穿刺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7
作者 康晓乐 李春根 +4 位作者 刘向春 李鹏洋 钱博 于海川 李德魁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17年第5期408-410,共3页
目的观察经皮穿刺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恢复效果及预后,为其治疗提供方法。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 目的观察经皮穿刺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恢复效果及预后,为其治疗提供方法。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经皮穿刺骨水泥椎体成形术组(观察组)和传统开放手术组(对照组),对2组的手术时间、VAS评分、ODI评分和LAS评分进行统计分析与比较。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ODI评分和L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前2组的VAS评分、ODI评分和LAS评分的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L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2组的VAS评分和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穿刺骨水泥椎体成形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VAS评分相当,但前者较后者更能改善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经皮穿刺骨水泥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视觉模拟评分 术后恢复效果 预后
下载PDF
三七总皂苷在促进骨折愈合的信号通路基础实验研究概况 被引量:9
8
作者 李晋玉 康晟乾 +6 位作者 孙旗 郑晨颖 白春晓 刘楚吟 刘文静 赵学千 贾育松 《环球中医药》 CAS 2021年第3期539-544,共6页
三七总皂苷是中药三七的主要成分,广泛应用于基础实验研究。近年来关于三七总皂苷在促进骨折愈合方面的相关研究尤为突出,从促骨形成分子通路,如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信号通路、Wnt/β-Catenin通路、MAPK信号通路及PI3K/AKT信号通路等,... 三七总皂苷是中药三七的主要成分,广泛应用于基础实验研究。近年来关于三七总皂苷在促进骨折愈合方面的相关研究尤为突出,从促骨形成分子通路,如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信号通路、Wnt/β-Catenin通路、MAPK信号通路及PI3K/AKT信号通路等,到抑制骨吸收分子通路OPG/RANKL/RANK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α信号通路和类雌激素信号通路等,从不同的层面论证,三七总皂苷可通过不同的分子蛋白通路及对促骨相关细胞发挥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虽然三七总皂苷广泛应用于基础实验研究,但是其作用机理仍有待探索,不同通路途径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需要进一步研究并阐明。另外,三七总皂苷成分种类繁多,其中以人参皂苷(Rb1、Rg1),三七皂苷R1(NGR1)的作用最为突出,但是并不能完全代替三七总皂苷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其相关成分,以便更精准地找到促进骨折愈合不同靶点的活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总皂苷 骨折愈合 信号通路 基础实验 综述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特征在鉴别痉挛性脑瘫患者GMFCS分级的可行性
9
作者 姜煜 刘港 +7 位作者 白惠中 邓博文 李筱叶 任敬佩 赵毅 胡传宇 徐林 穆晓红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5期28-31,共4页
目的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旨在利用小腿三头肌MRI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实现区分GMFCSⅠ-Ⅴ级SCP患者。方法本研究收集GMFCSⅣ-Ⅴ级SCP患者16例和GMFCSⅠ-Ⅲ级SCP患者40例。利用小腿MRI的T2加权成像进行分析。人工分割小腿三头肌后,对图像特征... 目的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旨在利用小腿三头肌MRI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实现区分GMFCSⅠ-Ⅴ级SCP患者。方法本研究收集GMFCSⅣ-Ⅴ级SCP患者16例和GMFCSⅠ-Ⅲ级SCP患者40例。利用小腿MRI的T2加权成像进行分析。人工分割小腿三头肌后,对图像特征采用LASSO回归等方法进行筛选,利用线性模型LR、KNN、树模型XGBoost和深度学习模型MLP四种方法进行建模并评估模型性能。结果Log-sigma-20mm-3D firstordermaximum、Log-sigma-20mm 3D glcm-Idn、Wavelet-LLH-glszm-SizeZoneNonUniformity是可区分GMFCS分级的核心特征。评估模型性能时,在XGBoost模型中表现异常出色,在训练数据集中的AUC为0.981,但在测试数据集中降至0.729。它在测试数据集中具有高灵敏度(0.958)和特异性(0.923)。使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拟合时,除KNN模型外,所有模型在训练和测试队列中均表现出大于0.05的p值,展示模型在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使用决策曲线分析(DCA)对每个模型进行了全面评估,同样展示显著优势。结论通过小腿三头肌MRI影像组学构建GMFCS分级诊断模型是一项有前途的方法,在提高GMFCS分级判断精准性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脑性瘫痪 核磁共振:GMFCS分级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中医治疗进展 被引量:24
10
作者 元小红 李春根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2期54-57,共4页
本文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中医治疗进行归纳总结,将治疗分为中药、针灸(常规针刺、电针、灸法)、其他疗法三部分进行分述,同时对该病的中医理论基础进行论述,并对中医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提出展望。
关键词 中医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综述
下载PDF
骨碎补总黄酮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Meta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清滢 章轶立 +4 位作者 谢雁鸣 姜俊杰 魏戌 王洋 李晋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65-471,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骨碎补总黄酮(强骨胶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CBM、VIP、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检索时间是自建库以来至2017年11月3日,按照纳排标准,收集强骨胶囊治疗PMO... 目的系统评价骨碎补总黄酮(强骨胶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CBM、VIP、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检索时间是自建库以来至2017年11月3日,按照纳排标准,收集强骨胶囊治疗PMOP的临床对照试验,依据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s(version 5.35)质量评估,并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6篇文献,8个研究。在有效率[RR=1.50,95%CI(1.04~2.17),P=0.03]和提高股骨骨密度[MD=0.04,95%CI(0.02~0.06),P=0.0002]方面,强骨胶囊联合常规治疗可能优于单独常规治疗;在提高腰椎骨密度[MD=0.02,95%CI(-0.01~0.05),P=0.28]、髋骨骨密度[MD=-0.05,95%CI(-0.09~0.00),P=0.05]、改善血钙[MD=0.01,95%CI(-0.06~0.08),P=0.77]、血磷[MD=0.02,95%CI(-0.05~0.09),P=0.58]、血碱性磷酸酶[MD=4.28,95%CI(-6.98~15.54),P=0.46]等指标方面,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强骨胶囊的不良反应包括便秘、口干、恶心、胃肠道反应,经对症处理后缓解,不需停药。结论强骨胶囊在改善患者症状及股骨骨密度方面,可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而在改善血钙、血磷、血碱性磷酸酶、血骨钙素等客观指标方面,可能无明显优势,但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碎补总黄酮 强骨胶囊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下载PDF
胫骨结节下单平面开放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近期效果观察 被引量:11
12
作者 闵翊 王建军 +3 位作者 叶超 盛守卫 李祥 唐开强 《医学综述》 2020年第2期403-407,共5页
目的 观察胫骨结节下单平面开放胫骨高位截骨术(OWHTO)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胫骨结节下单平面OWHTO治疗的KOA患... 目的 观察胫骨结节下单平面开放胫骨高位截骨术(OWHTO)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胫骨结节下单平面OWHTO治疗的KOA患者50例(51膝)为研究对象,观察术中有无胫骨外侧合页骨折、术后截骨区愈合情况、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胫骨后倾角、Insall-Salvatti(I-S)指数、股胫角、下肢负重线比率;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 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有1例出现胫骨结节骨折,对症治疗后愈合良好,术后3个月内截骨部位均达到骨性愈合。随访期间无感染、血栓、内固定系统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手术后胫骨后倾角较术前变小[(9.43±1.83)°比( 8.64 ±2.32)°],下肢负重力线比率升高[(26.04±15.33)%比(62.38±4.06)%],股胫角变小[(180.83± 5.01 )°比(171.15±2.18)°]( P <0.05);术后KSS临床和功能较术前升高[(56.3±11.3)比(85.6±4.1)分]、[(46.33±9.35)比(80.3±10.7)分],VAS降低[(6.9±1.0)比(1.9±0.9)分]( P <0.05),I-S指数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胫骨结节下单平面OWHTO可以纠正患者的下肢力线,有效缓解症状,且避免了胫骨后倾角的增大和低位髌骨的出现;术中对胫骨外侧合页钻孔道分散了骨皮质的应力,减少了胫骨外侧合页骨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膝内翻 开放胫骨高位截骨术
下载PDF
益脾汤合云南白药治疗风寒湿阻型骨关节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沛 张胜 +1 位作者 丁丽 穆晓红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8年第5期21-22,共2页
目的:分析益脾汤联合云南白药治疗风寒湿阻型骨关节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接诊的风寒湿阻型膝骨关节病患者110例... 目的:分析益脾汤联合云南白药治疗风寒湿阻型骨关节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接诊的风寒湿阻型膝骨关节病患者11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55例。常规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予以益脾汤联合云南白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O、SOD水平及关节功能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NO、SOD水平及Womac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SOD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NO水平及Womac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益脾汤联合云南白药治疗风寒湿阻型骨关节病,能够有效增强患者临床疗效,减缓关节软骨组织的退行性病变,改善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病 风寒湿阻型 益脾汤 云南白药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下载PDF
王庆甫教授基于三分法辨证论治腰部筋伤的经验
14
作者 宗晨钟 阮安民 +5 位作者 彭浩轩 杨统杰 杨艺 周俊 叶超 王庆甫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35期146-149,共4页
腰部筋伤包括腰部扭挫伤、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症、梨状肌综合征等,是目前大众化、年轻化的多发疾病之一。常用的西药及手术疗法大多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同时部分患者畏惧手术治疗,为此,探寻一种副作用小... 腰部筋伤包括腰部扭挫伤、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症、梨状肌综合征等,是目前大众化、年轻化的多发疾病之一。常用的西药及手术疗法大多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同时部分患者畏惧手术治疗,为此,探寻一种副作用小且效果更为突出的治疗思路尤为关键。王庆甫教授作为清宫正骨的传承人,基于四十年临床经验创立了“三分法”,将腰部筋伤分为“伤肉、伤筋、伤骨”3个阶段,诊断时不仅仅关注MRI、CT等诊断报告,也关注患者的主观感受及手下触诊的感受,将辨证论治思维运用于腰部筋伤的诊断中,诊断更为明确。治疗时每个阶段治疗方案不同,最终效果更为突出。本文就三分法展开介绍,并探讨三分法治疗腰部筋伤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以期提高腰部筋伤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部筋伤 腰痛 中医 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法治疗 针刀 王庆甫
下载PDF
抗菌薇乔缝线对脊柱后路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孙旗 陈江 +5 位作者 李晋玉 郑晨颖 白春晓 张帆 于琴生 贾育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53-1056,共4页
手术切口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一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由于骨科手术中骨及骨髓组织在术中显露以及骨科内植物的广泛使用,SSI时有发生。感染一旦发生,其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据统计,虽然骨科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与其他专... 手术切口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一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由于骨科手术中骨及骨髓组织在术中显露以及骨科内植物的广泛使用,SSI时有发生。感染一旦发生,其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据统计,虽然骨科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与其他专业相比并不高,约为O.6%~1.8%,但在脊柱融合术中的发生率却相对较高,达到4.1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切口感染 预防作用 脊柱后路 感染发生率 缝线 抗菌 术后并发症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Bryan颈椎间盘置换在治疗颈椎病中对颈椎曲度和置换节段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晋玉 贾育松 +6 位作者 郑晨颖 孙旗 陈江 白春晓 杜丽 马晟 徐林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8期751-756,共6页
目的:探讨Bryan颈椎间盘置换在治疗颈椎病中对颈椎曲度和置换节段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植入的4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6例,女23例;平均年龄48.5岁;神经根型21例,脊髓型16例... 目的:探讨Bryan颈椎间盘置换在治疗颈椎病中对颈椎曲度和置换节段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植入的4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6例,女23例;平均年龄48.5岁;神经根型21例,脊髓型16例,混合型12例;单节段置换21例,双节段置换28例。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手术前后的疼痛情况;根据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状况;通过颈椎正侧屈伸位X线测量分析手术前后颈椎生理前凸曲度,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曲度,置换及邻近节段活动度,FSU活动度变化;采用Odom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8.5~37.3个月,平均33.1个月。VAS、JOA、NDI评分术前分别为7.08±1.55、5.2±1.9、39.96±7.06,术后3个月分别为3.76±2.33、13.2±1.2、25.20±6.64,末次随访分别为2.80±1.50、14.3±1.6、24.24±7.89,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和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椎生理前凸曲度由术前的(10.64±4.26)°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13.68±4.56)°,FSU曲度由术前的(5.40±0.41)°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9.92±2.00)°(P<0.05)。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颈椎活动度为(70.84±6.17)°、(60.00±6.58)°、(71.48±4.61)°,FSU活动度为(12.00±0.49)°、(9.36±0.26)°、(12.52±0.33)°,置换节段活动度为(10.48±0.67)°、(7.24±0.34)°、(9.28±0.36)°,置换上位节段活动度为(10.52±0.60)°、(8.60±0.30)°、(10.44±0.43)°,置换下位节段活动度为(8.48±0.40)°、(6.56±0.36)°、(9.60±0.39)°,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咽部不适、声音嘶哑5例,均于术后2周内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发现异位骨化1例,术后12个月发现假体移位1例。按照Odom评定标准,优20例,良27例,一般2例。结论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不仅有良好临床疗效,同时重建了颈椎和FSU前凸曲度,保留了颈椎置换节段活动度,恢复了颈椎整体生物力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Bryan假体 人工间盘置换 治疗结果
下载PDF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改善脑瘫患者下肢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7
作者 徐杰 徐林 +6 位作者 曾杰 胡传宇 任敬佩 赵毅 汪乐 赵亚林 穆晓红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0年第5期489-492,共4页
脑性瘫痪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时期神经系统伤残的临床综合征,其严重影响患儿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同时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国内外学者将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应用于痉挛型脑瘫或伴有肢体痉挛的混合型脑瘫的治疗中已有很长的历史。其... 脑性瘫痪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时期神经系统伤残的临床综合征,其严重影响患儿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同时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国内外学者将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应用于痉挛型脑瘫或伴有肢体痉挛的混合型脑瘫的治疗中已有很长的历史。其改善脑瘫患者下肢痉挛疗效确切,且极少出现复发现象。术后脑瘫患者结合康复治疗后,其肌力较前明显提高,关节活动度在术后即可出现明显改善,且中长期随访未见反弹,患者整体步态得到长期明显改善。笔者认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在改善脑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方面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但必须遵循术前选择合适的病例,术中精细操作,术后及时有效康复治疗的原则,才能使其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下肢运动功能 肌力 关节活动度 步态
下载PDF
骶神经电针刺激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脊髓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Trk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元小红 叶超 +3 位作者 江泽辉 伍绍明 于海川 李春根 《环球中医药》 CAS 2017年第8期913-916,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骶2神经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膀胱重量、排尿量、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其酪氨酸激酶受体(TrkA)的影响,探讨骶神经电针刺激治疗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机制。方法以尖刀横断T...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骶2神经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膀胱重量、排尿量、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其酪氨酸激酶受体(TrkA)的影响,探讨骶神经电针刺激治疗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机制。方法以尖刀横断T9脊髓方式建立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通过膀胱重量、排尿量的测量观察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大鼠的膀胱功能变化;通过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内NGF及TrkA表达情况,并统计分析各组间的差异。结果治疗4周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膀胱重量均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膀胱重量降低(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手法排尿量增加(P<0.05)。与空白组比较,电针组手法排尿量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手法排尿量减少(P>0.05)。空白组和电针组的NGF及TrkA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电针组的NGF高于空白组,TrkA的表达低于空白组(P>0.05)。结论骶神经电针刺激治疗可以通过提高损伤脊髓局部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高亲和力受体TrkA的表达,抑制脊髓损伤局部神经细胞凋亡,保护神经细胞并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同时电针刺激促进排尿反射的协调进行,改善SCI后NB的膀胱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膀胱 脊髓损伤 电刺激疗法 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氨酸激酶受体
下载PDF
体内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研究与进展 被引量:9
19
作者 马晟 贾育松 孙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90-1797,共8页
背景:良好的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建立,可以生动直观的帮助医疗工作者理解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病理生理变化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可以通过成熟的退变模型,探索研究更有效的治疗方式。目的:综述近年国内外体内腰椎间盘退变动物... 背景:良好的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建立,可以生动直观的帮助医疗工作者理解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病理生理变化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可以通过成熟的退变模型,探索研究更有效的治疗方式。目的:综述近年国内外体内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至2016年5月为止的Pub 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相关文章,英文检索词"lumbar disc,degeneration,animal model,vivo model";中文检索词"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动物模型,在体模型"。共检索到161篇相关文献,49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结果与结论:(1)建立一种直观可靠的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将助力腰椎间盘退变疾病的各项基础研究,并为腰椎间盘退变的修复治疗提供良好的实验载体;(2)经过80余年的发展,腰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已形成了物种多、方法全、思路新的制作模式。现行制作模型各具优势,不可替代,但还存在可控性不强,安全度不高或观察周期长等问题,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腰椎间盘 退行性病变 动物模型 在体模型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改善脑瘫患者痉挛及粗大运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20
作者 徐杰 徐林 +6 位作者 曾杰 杨兴奎 李召辉 邵高凯 李筱叶 邓博文 穆晓红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19年第9期815-819,共5页
目的:探究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对脑瘫患者的下肢痉挛状态及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分别采用单纯康复治疗和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结合康复治疗脑瘫患者共47例,根据是否行... 目的:探究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对脑瘫患者的下肢痉挛状态及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分别采用单纯康复治疗和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结合康复治疗脑瘫患者共47例,根据是否行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手术治疗分为A组和B组,A组则采用康复结合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B组采用单纯康复治疗。其中A组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7.30±3.25)岁;B组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7.00±3.09)岁。治疗前后对47例患者进行改良的Ashworth(MAS)评级及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项)评分。对比治疗前后患者MAS分级及GMFM-88项评分变化以评价两组患者痉挛程度及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47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MAS分级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A组较B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GMFM-88项D区、E区及总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A组D区及总分较B组改善更明显,两组在E区的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结合康复改善脑瘫患者下肢痉挛状态及粗大运动功能效果明显,能够有效促进脑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重建及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神经根切断术 脑性瘫痪 痉挛 粗大运动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