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中药“毒-效”关系探讨中药毒性特征
1
作者 赵崇军 贾哲 +3 位作者 汤阳 李发荣 李向日 林瑞超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1602-1606,共5页
有毒中药“毒—效”关系和转化在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药研发和临床应用中都占据重要的地位,识毒、用毒、控毒、解毒皆是中药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中药“毒—效”关系也一直是研究者的研究焦点和难点。中药“毒—效”特征均属于... 有毒中药“毒—效”关系和转化在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药研发和临床应用中都占据重要的地位,识毒、用毒、控毒、解毒皆是中药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中药“毒—效”关系也一直是研究者的研究焦点和难点。中药“毒—效”特征均属于中药的基本属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健康机体本身是一个稳态的平衡体,笔者认为大多数中药毒性的本质也是针对特定靶点的一种强调节活性效应,而造成“毒—效”差异的根本在于药物的强活性调节对机体本身状态的影响程度差异。因此,结合前期的研究思路和进展,作者提出了建立一套基于临床综合征—成分为衔接、中药“毒—效”联系和转化为切入点的中药毒性研究思路和模式。中药毒性未来的研究应该结合现代生物信息和分子生物技术,基于临床真实环境筛选和确认能够反映中药“毒—效”相关的物质基础和作用靶点,考察其在“毒—效”不同生物效应发生过程中的变化水平,系统完善不同中药毒性的个性化评价体系,进而为中药炮制、配伍减毒增(存)效药性理论的完善和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毒中药 “毒—效”关系和转化 强调节活性 临床综合征 物质基础 中药药性 安全用药
下载PDF
基于斑马鱼模型的杠柳毒苷肝毒性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林珍 王璇 +5 位作者 张晓朦 马志强 陆珊 吴嘉瑞 赵崇军 张冰 《中国药物警戒》 2023年第7期742-748,共7页
目的基于斑马鱼模型初步探讨杠柳毒苷的毒性靶器官和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将斑马鱼(4dayspostfertilization,4 dpf)暴露于不同浓度(低浓度1μg·mL^(-1),高浓度1.5μg·mL^(-1))的杠柳毒苷溶液中24 h,统计杠柳毒苷对斑马鱼的致死... 目的基于斑马鱼模型初步探讨杠柳毒苷的毒性靶器官和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将斑马鱼(4dayspostfertilization,4 dpf)暴露于不同浓度(低浓度1μg·mL^(-1),高浓度1.5μg·mL^(-1))的杠柳毒苷溶液中24 h,统计杠柳毒苷对斑马鱼的致死率;10%致死剂量下(<LC10)暴露24 h后,基于肝脏面积变化,吖啶橙染色,肝脏组织病理切片,谷丙转氨酶(ALT)与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变化等指标评价杠柳毒苷的肝毒性;通过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预测杠柳毒苷肝毒性潜在作用机制,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RT-PCR)对预测靶点进行验证。结果杠柳毒苷对斑马鱼的亚致死浓度(LC10)为1.6126μg·mL^(-1),亚致死浓度暴露条件下,与空白组相比,杠柳毒苷能够引起斑马鱼肝脏面积减小和明显的肝脏细胞凋亡,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显示杠柳毒苷能够诱导肝细胞出现结构排列松散紊乱以及明显空泡化等病理特征。此外,杠柳毒苷能够显著升高斑马鱼ALT、AST活性,证明杠柳毒苷对斑马鱼模型有显著的肝毒性;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杠柳毒苷诱导肝毒性与21个潜在作用靶点相关,PPI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排名前5位的靶点为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热休克蛋白(HSP)90AA1、缺氧诱导因子1A(HIF1A)、一氧化氮合酶3(NOS3)、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KEGG结果显示杠柳毒苷肝毒性可能与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钙(Calcium)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相关,RT-PCR进一步验证以上预测结果。结论杠柳毒苷可能是通过影响HIF-1信号通路与PI3K-Akt信号通路,进而引发肝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杠柳毒苷 肝毒性 斑马鱼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基于斑马鱼幼鱼模型的甘遂毒性评价 被引量:5
3
作者 梅雪 罗隽 +6 位作者 夏青 冯娅茹 索亚然 李二文 王昭懿 马志强 林瑞超 《天津中医药》 CAS 2018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以模式生物斑马鱼幼鱼为模型,评价甘遂不同溶剂连续提取物毒性差异及毒性特征。[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获得甘遂不同溶剂连续提取物。通过预实验,确定各提取物72 h最大不致死浓度和最小全致死浓度。在此区间设定6~8个药物浓度,建立... [目的]以模式生物斑马鱼幼鱼为模型,评价甘遂不同溶剂连续提取物毒性差异及毒性特征。[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获得甘遂不同溶剂连续提取物。通过预实验,确定各提取物72 h最大不致死浓度和最小全致死浓度。在此区间设定6~8个药物浓度,建立致死曲线,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50)。以毒性最大提取物的10%致死浓度(LC10)、最小致死浓度(LC1)、1/3 LC1和1/10 LC1为给药浓度,同时设立空白组和溶剂对照组,连续给药72 h,观察甘遂毒性特征。停药后将幼鱼置于养殖水中恢复48 h,观察毒性可逆性。[结果]甘遂不同提取部位毒性顺序为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乙醇提取物。甘遂的主要毒性为肝毒性和胃肠道刺激性。肝毒性既可造成肝肿大,又可导致肝变性,肝肿大不可逆,而肝变性具有可逆性。[结论]本实验首次利用单个模型以相同浓度单次给药,同时评价了甘遂对心脏、肝脏、肾脏、神经系统和胃肠道等脏器系统的毒性作用及可逆性。实验结果证实了甘遂的毒性集中于石油醚提取部位,并可对肝脏和胃肠道造成实质性损伤。本实验为斑马鱼模型在中药毒性评价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遂 斑马鱼 毒性评价
下载PDF
基于斑马鱼模型结合网络药理学探究重楼肝毒性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芝奇 陈美琳 +8 位作者 郭思敏 范琦琦 林子力 钟鑫悦 蔡琼 高睿涵 林瑞超 赵崇军 刘振权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6期739-747,755,共10页
目的:重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记载为小毒,但其毒性机制尚未阐明。随着人们对中药安全性问题的重视,重楼的临床使用安全性及其机制也待明确,本文旨在阐明重楼提取物的肝毒性机制。方法:通过斑马鱼模式生物进行急性毒性验证,采用4... 目的:重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记载为小毒,但其毒性机制尚未阐明。随着人们对中药安全性问题的重视,重楼的临床使用安全性及其机制也待明确,本文旨在阐明重楼提取物的肝毒性机制。方法:通过斑马鱼模式生物进行急性毒性验证,采用4 dpf斑马鱼暴露于重楼提取物中,24 h后吖啶橙染色,组织病理切片证明其肝脏毒性。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预测重楼肝毒性靶点,并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网络预测靶点及通路。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重楼提取物暴露处理4 dpf斑马鱼24 h,吖啶橙染色重楼水提物组及醇提物组在肝脏部分均会出现黄绿色荧光点,组织病理切片显示肝细胞排列紊乱松散,出现细胞凋亡、空泡等现象,表明重楼具有肝脏毒性。网络药理学结果预测重楼肝毒性可能与细胞增殖的肉瘤基因(Ras)信号通路,能量代谢和信号转导相关的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酪氨酸激酶(JAK)/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相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B)、鼠双微基因2(MDM2)、STAT3、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原癌基因(MET)、B细胞淋巴瘤2样1(BCL2L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白细胞介素-2(IL-2)及MAPK14可能是重楼造成肝毒性核心靶点,RT-PCR实验结果验证了以上推测。结论:重楼可能影响肝细胞增殖、能量代谢等通路的信号转导,从而引起肝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楼 肝毒性 斑马鱼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RT-PCR验证 PI3K-AKT信号通路 Ras信号通路
下载PDF
山豆根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5
作者 程钱 王金凤 +6 位作者 王宝丽 代一航 徐柯心 贾子尧 李鹏 马志强 林瑞超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7期119-125,共7页
山豆根既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又是濒危药用植物,其丰富的药用功能和毒性作用受到广泛的关注。该文主要就山豆根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毒理作用和质量控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该药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并促进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质量控制等... 山豆根既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又是濒危药用植物,其丰富的药用功能和毒性作用受到广泛的关注。该文主要就山豆根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毒理作用和质量控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该药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并促进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质量控制等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有机结合,供深入利用研究开发山豆根资源作参考。山豆根既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又是濒危药用植物,其丰富的药用功能和毒性作用受到广泛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豆根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毒理作用 质量控制
下载PDF
蒙药的研究进展及思考 被引量:18
6
作者 王宝丽 马志强 林瑞超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10期123-126,共4页
本文从蒙药本草文献、资源、炮制、物质基础、剂型改革和质量标准等六个方面对蒙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根据蒙药的研究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加强蒙药本草文献研究,重视蒙药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大力开展蒙药炮制规范化研... 本文从蒙药本草文献、资源、炮制、物质基础、剂型改革和质量标准等六个方面对蒙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根据蒙药的研究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加强蒙药本草文献研究,重视蒙药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大力开展蒙药炮制规范化研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蒙药物质基础研究,建立科学全面、系统规范的蒙药质量标准,蒙药研究须以蒙医药理论及临床用药经验为指导等建议,以期为蒙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药 本草文献 资源 炮制 物质基础 剂型 质量标准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山豆根中4种生物碱的含量与聚类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程钱 邹秦文 +6 位作者 汪建芬 韩红园 刘雯雪 徐柯心 康帅 马志强 林瑞超 《中国药业》 CAS 2017年第17期10-13,共4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山豆根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果碱、氧化槐果碱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色谱柱采用Zorbax SB C18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A)-0.2%磷酸(用三乙胺调p H 5.0,B)梯度洗脱,流速1 m L/min,检测波长215 nm...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山豆根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果碱、氧化槐果碱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色谱柱采用Zorbax SB C18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A)-0.2%磷酸(用三乙胺调p H 5.0,B)梯度洗脱,流速1 m L/min,检测波长215 nm,柱温30℃。结果苦参碱、槐果碱、氧化槐果碱、氧化苦参碱质量浓度分别在31.40~2 910.47μg/m L,28.70~164.53μg/m L,50.16~813.43μg/m L,71.43~4 300.00μg/m L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0),平均回收率为100.41%~101.23%,RSD为1.82%~2.16%(n=6)。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良好。不同产地4种生物碱含量差异较大,道地产区有效成分含量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山豆根 生物碱 含量测定 聚类分析
下载PDF
芫花水提物对斑马鱼肝脏毒性机制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赵崇军 李二文 +4 位作者 李芝奇 范琦琦 魏静 赵霞 林瑞超 《环球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0期1740-1746,共7页
目的探讨芫花水提物对斑马鱼幼鱼的肝脏毒性及其机制。方法用高、中、低浓度,分别是200 mg/L、150 mg/L、100 mg/L的芫花水提物处理受精4天的斑马鱼幼鱼,每组斑马鱼尾数为20,24小时后收集幼鱼样本,实验重复3次,通过对给药处理的幼鱼样... 目的探讨芫花水提物对斑马鱼幼鱼的肝脏毒性及其机制。方法用高、中、低浓度,分别是200 mg/L、150 mg/L、100 mg/L的芫花水提物处理受精4天的斑马鱼幼鱼,每组斑马鱼尾数为20,24小时后收集幼鱼样本,实验重复3次,通过对给药处理的幼鱼样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制作病理切片观察病理状态;油红O染色观察脂肪堆积情况;对幼鱼组织样本中的RNA进行提取,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测定与肝脏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的变化;测定Caspase-3活性观察细胞凋亡,评价芫花水提物给药处理的斑马鱼幼鱼肝脏毒性表现形式及对其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肝脏病理切片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给药组中斑马鱼幼鱼肝脏细胞结构改变,出现空泡化,肝实质细胞减少,出现萎缩变形;油红O染色结果中给药组斑马鱼肝脏处有色素沉着,表明有脂肪堆积;通过q-RT-PCR测定肝脏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相对于空白对照组,给药组的激活转录因子4(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atf4a)、90KDA热休克蛋白Β1(recombinant human heat shock protein 90kDa beta(GRP94)member1,hsp90b1)、EIF2S1蛋白磷酸化抗体对(protein phosphorylation antibody pair,eif2s1)、脂肪酸合成酶基因(fatty acid synthase,fasn)、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BH3结构域凋亡诱导蛋白(Bid)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丙酮酸脱氢酶E1α亚单位基因(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 E1ɑsubunit,pdha1a)、肝红细胞丙酮酸激酶(recombinant human pyruvatekinase,liver and RBC,pklr)、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protein 2,ucp2)、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1,sod1)、自噬基因(beclin)、自噬相关蛋白3(autophagy related 3 homolog,ATG3)、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的表达下调(P<0.01);Caspase-3测定结果显示其活性增强(P<0.05)。结论芫花水提物诱导斑马鱼幼鱼的肝脏细胞结构改变,出现空泡化、萎缩变形等病理状态;并在肝脏处有脂肪堆积现象,其原因可能与肝脏代谢功能异常有关;结合基因测定结果,推测芫花的毒性机制可能与线粒体功能失常,脂质代谢障碍相关,进而诱导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最终导致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芫花 水提物 斑马鱼 毒性机制 肝毒性 幼鱼
下载PDF
基于UHPLC-Q-Exactive/MS及多元统计分析识别栀子果实不同部位差异化学成分 被引量:8
9
作者 李忆红 梁雨璐 +3 位作者 张洁 解嘉琪 刘传鑫 黄建梅 《中南药学》 CAS 2022年第4期833-840,共8页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UHPLC-Q-Exactive/MS),建立栀子果皮、果仁中化学成分的快速识别方法,鉴别其特征性差异化合物。方法选择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通过保留时间、二级碎片及文献...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UHPLC-Q-Exactive/MS),建立栀子果皮、果仁中化学成分的快速识别方法,鉴别其特征性差异化合物。方法选择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通过保留时间、二级碎片及文献参考等进行分析,获得栀子果实不同部位的特征性差异成分。结果筛选鉴定出栀子果实皮、果仁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化合物22种,其中环烯醚萜类化合物9种,有机酸类6种,西红花苷类3种,黄酮类2种,单萜苷类2种。结论通过液质及多元统计分析识别的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化合物中,鸡矢藤次苷甲酯、京尼平龙胆二糖苷、栀子苷、Jasminodiol、西红花苷Ⅰ在栀子果仁中的相对含量更高,该结果为栀子不同部位入药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果皮 栀子果仁 UHPLC-Q-Exactive/MS 多元统计分析 差异化合物
下载PDF
生槟榔中生物碱与鞣质类成分对斑马鱼急性毒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青华 屈文佳 +5 位作者 贾哲 徐新房 刘梦楠 贾天颖 周改莲 李向日 《中医药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43-46,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生槟榔中生物碱及鞣质类成分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初步探讨生槟榔的毒性成分。方法:采用溶剂萃取法和明胶沉淀法分别制备生槟榔的总生物碱、总鞣质部位并对其进行含量测定;采用不同浓度的总生物碱、总鞣质处理发育正常的斑... 目的:通过比较生槟榔中生物碱及鞣质类成分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初步探讨生槟榔的毒性成分。方法:采用溶剂萃取法和明胶沉淀法分别制备生槟榔的总生物碱、总鞣质部位并对其进行含量测定;采用不同浓度的总生物碱、总鞣质处理发育正常的斑马鱼幼鱼24 h,次日根据斑马鱼死亡情况用Bliss法计算相应的LC50值。结果:溶剂萃取法和明胶沉淀法制得总生物碱、总鞣质的含量分别为6.67 mg/mL和53.74%,且总生物碱中不含鞣质,总鞣质中不含生物碱;总生物碱、总鞣质对斑马鱼幼鱼的LC50值分别136.14μg/mL和21.52μg/mL。结论:生槟榔中总鞣质对斑马鱼幼鱼的急性毒性大于总生物碱,提示鞣质类成分也是生槟榔的毒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槟榔 生物碱 鞣质 斑马鱼 急性毒性
下载PDF
基于抗炎活性导向的瓜蒌皮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林青华 郭志勇 +3 位作者 徐新房 贾哲 屈文佳 李向日 《广东化工》 CAS 2020年第18期52-54,共3页
研究瓜蒌皮抗炎作用的化学成分。采用脂多糖(LPS)诱导法建立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炎症模型,以其释放NO含量为指标评价瓜蒌皮不同萃取部位的抗炎活性;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色谱分离技术,对活性最佳部位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结合... 研究瓜蒌皮抗炎作用的化学成分。采用脂多糖(LPS)诱导法建立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炎症模型,以其释放NO含量为指标评价瓜蒌皮不同萃取部位的抗炎活性;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色谱分离技术,对活性最佳部位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对含量较高的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研究。从抗炎活性最佳的二氯甲烷部位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棕榈酸(1)、月桂酸(2)、菠菜甾醇(3)、β-谷甾醇(4)、齐墩果酸(5)、白桦脂酸(6)、甘草宁G(7)和蓟黄素(8),其中化合物5、6是首次从瓜蒌皮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8是首次从栝楼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且化合物3、5、7均具有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蒌皮 化学成分 生物活性 巨噬细胞RAW264.7 炎症
下载PDF
硫黄中5个重金属元素的检测及限量标准的建立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芝奇 郭思敏 +4 位作者 范琦琦 陈美琳 蔡琼 林瑞超 赵崇军 《中国药师》 CAS 2022年第10期1844-1848,共5页
目的:建立控制硫黄药材中的重金属检验检测技术和方法,完善硫黄的质量标准。方法:通过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47批不同产地、不同来源的硫黄中的重金属As、Cu、Pb、Cd、Hg元素的含量。结果:As、Cu、Pb、Cd、Hg元素在各自... 目的:建立控制硫黄药材中的重金属检验检测技术和方法,完善硫黄的质量标准。方法:通过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47批不同产地、不同来源的硫黄中的重金属As、Cu、Pb、Cd、Hg元素的含量。结果:As、Cu、Pb、Cd、Hg元素在各自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分别为0.9970,0.9985,0.9995,0.9995,0.9985;回收率分别为119.73%,82.25%,75.42%,98.62%,100.57%(RSD分别为7.28%,7.10%,4.39%,1.82%,3.59%,n=6)。硫黄中As、Cu、Pb、Cd、Hg平均重金属含量分别为655.77,2.96,8.40,0.25,13.21μg·g^(-1)。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硫黄中5个重金属元素的检测。硫黄中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过高,提示应严格控制硫黄中的重金属限量,为硫黄的质量控制及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黄 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重金属 限量标准
下载PDF
槟榔不同炮制品对斑马鱼急性毒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林青华 屈文佳 +3 位作者 秦华珍 贾哲 徐新房 李向日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第2期9-11,共3页
目的:通过比较槟榔不同炮制品对斑马鱼的LC50值及其生物碱、鞣质类成分的含量,初步探讨槟榔的毒性成分。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鞣质含量测定法分别对槟榔各炮制品水提物中的生物碱、鞣质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用其不同浓度的水提物... 目的:通过比较槟榔不同炮制品对斑马鱼的LC50值及其生物碱、鞣质类成分的含量,初步探讨槟榔的毒性成分。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鞣质含量测定法分别对槟榔各炮制品水提物中的生物碱、鞣质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用其不同浓度的水提物培养发育正常的斑马鱼幼鱼24h,统计斑马鱼死亡情况,采用Bliss法计算LC50值。结果:槟榔不同炮制品水提物中总生物碱的含量依次为:生槟榔>炒槟榔>焦槟榔,其总鞣质含量依次为:炒槟榔>生槟榔>焦槟榔;生槟榔、炒槟榔和焦槟榔对斑马鱼幼鱼的LC50值分别为29.74μg/mL、32.47μg/mL和40.03μg/mL;其中槟榔各炮制品水提物中生物碱的含量与其LC50值呈负相关,而总鞣质的含量与LC50值不具有相关性。结论:炒槟榔、焦槟榔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较生槟榔低,符合中药炮制减毒的基本原理;推测生物碱类成分可能是槟榔的毒性成分,其鞣质类成分的毒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槟榔 炒槟榔 焦槟榔 斑马鱼 急性毒性
下载PDF
基于斑马鱼模型的中药抗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璇 陈林珍 +8 位作者 林瑞超 陶晓宇 于雪 张淑静 范琦琦 李芝奇 戴胜云 李向日 赵崇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5088-5100,共13页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密度降低、骨骼微结构改变和骨质脆弱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由于老龄化问题的逐渐加重,OP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加。中药在预防和治疗OP中表现出极好的前景和临床效果,然而传统动物模型具...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密度降低、骨骼微结构改变和骨质脆弱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由于老龄化问题的逐渐加重,OP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加。中药在预防和治疗OP中表现出极好的前景和临床效果,然而传统动物模型具有耗时长、费用昂贵、无法准确概括骨疾病复杂性等缺点,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临床前OP疾病的研究进程。而斑马鱼模型可有效模拟人类骨质减少和OP表型,通过对斑马鱼模型在治疗OP研究中的优势和适用性及该模型在中药抗OP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斑马鱼模型的广泛使用及中药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骨质疏松 中药 药对 中药复方 药物筛选
原文传递
福建产畲药地菍的挥发油成分分析
15
作者 曹丹 刘妍 +3 位作者 赵苑伶 张雪 陈林珍 马志强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86-1888,共3页
目的:对福建产畲药地菍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地菍中的挥发油,运用GC-MS进行分析鉴定,应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含量。结果:从地菍挥发油中鉴定出55种成分,其中含量高于1%的成分有13个,占比最多的5种成... 目的:对福建产畲药地菍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地菍中的挥发油,运用GC-MS进行分析鉴定,应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含量。结果:从地菍挥发油中鉴定出55种成分,其中含量高于1%的成分有13个,占比最多的5种成分依次为棕榈酸(36.96%)、亚油酸(7.35%)、邻苯二甲酸-4-庚基丁酯(6.36%)、油酸(5.09%)、肉豆蔻酸(4.88%)。结论:GC-MS技术能准确、高效、快速地鉴定地菍挥发油中主要的化学成分,为推广地菍的种植、生产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菍 畲药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基于斑马鱼模型及网络药理学的晕痛定胶囊镇痛活性及作用机制探讨
16
作者 陈祺 陈林珍 +6 位作者 陈美琳 王亚峰 张雪 于雪 戴胜云 马志强 赵崇军 《药物评价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1-276,共16页
目的基于斑马鱼模型探究晕痛定胶囊的镇痛活性,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晕痛定胶囊的镇痛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佛波酯构建斑马鱼疼痛模型,以阿司匹林为阳性对照,利用行为轨迹分析系统监测斑马鱼的运动轨迹,以运动次数、运动时间、运动距离... 目的基于斑马鱼模型探究晕痛定胶囊的镇痛活性,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晕痛定胶囊的镇痛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佛波酯构建斑马鱼疼痛模型,以阿司匹林为阳性对照,利用行为轨迹分析系统监测斑马鱼的运动轨迹,以运动次数、运动时间、运动距离、运动速度等运动状态为指标评价晕痛定胶囊及其组方药材的镇痛活性;同时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预测晕痛定胶囊镇痛核心成分及潜在靶点;选取网络药理学预测的核心成分法卡林二醇和金色酰胺醇酯为实验药物,利用斑马鱼疼痛模型验证镇痛活性。结果斑马鱼疼痛模型镇痛活性评价实验中,晕痛定胶囊及其组方药材川芎、蜜环菌均能显著降低模型斑马鱼的快速运动和慢速运动(P<0.01),且晕痛定胶囊作用强于川芎和蜜环菌。网络药理学筛选得到晕痛定胶囊镇痛活性成分87个及其作用靶点159个,利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得到法卡林二醇和金色酰胺醇酯等核心成分和MAPK1等核心靶点,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成分及核心靶点间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法卡林二醇和金色酰胺醇酯镇痛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单独给药法卡林二醇和金色酰胺醇酯可以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与网络药理学预测的核心成分结果相符。结论晕痛定胶囊能够缓解暴露于佛波酯中斑马鱼的疼痛状态,具有较明显的镇痛作用;预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神经损伤及其炎症反应和促进细胞凋亡等过程有关;且法卡林二醇和金色酰胺醇酯为其发挥镇痛作用的核心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痛定胶囊 镇痛活性 斑马鱼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法卡林二醇 金色酰胺醇酯
原文传递
基于Nrf2/HO-1信号通路探讨四逆散对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17
作者 曹丹 陈祺 +5 位作者 陈小橹 陈林珍 王海燕 郝巨辉 张威 马志强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共7页
目的:基于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信号通路探讨四逆散对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肝脏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30只6周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四逆散低、高剂量组(2.5、5.0 g·kg^(-1)... 目的:基于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信号通路探讨四逆散对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肝脏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30只6周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四逆散低、高剂量组(2.5、5.0 g·kg^(-1))、熊去氧胆酸(UDCA,63 mg·kg^(-1))组,每组6只。各组大鼠连续给药7 d,第5天除对照组给予10 m L·kg^(-1)橄榄油外,其余各组均给予80 mg·kg^(-1)的α-萘异硫氰酸酯(ANI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胆汁淤积相关生化指标水平,以及肝组织中抗氧化因子的含量;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Nrf2、HO-1和醌氧化还原酶1(NQO1) mRNA与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各胆汁淤积生化指标水平、肝组织中抗氧化应激因子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肝细胞排列紊乱、门管区有明显的瘀血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小叶间胆管破坏等病理学改变;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Nrf2、HO-1和NQO1 mRNA与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四逆散高剂量组的血清各胆汁淤积生化指标水平、肝组织中抗氧化应激因子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肝病理损伤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表现为坏死面积明显缩小,炎性细胞浸润显著减少,小叶间静脉有少量瘀血;肝组织中Nrf2、HO-1和NQO1 mRNA与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P<0.05,P<0.01)。结论:四逆散能显著改善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Nrf2/HO-1信号通路介导的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逆散 胆汁淤积性肝炎 氧化应激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 血红素氧合酶-1(HO-1)
原文传递
中药肝毒性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8
作者 李芝奇 范琦琦 +7 位作者 陈美琳 李朝峰 王昭懿 冯丹 钟鑫悦 郭思敏 赵崇军 林瑞超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4082-4095,共14页
近年来,中药引起的肝损伤报道时有发生,已成为临床上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病因之一。大多数中药的成分复杂,其产生疗效/毒性的物质基础与对应的临床症状和毒性作用及其机制不明确。目前中药肝毒性的研究策略简单地遵循传统毒理学的基本原... 近年来,中药引起的肝损伤报道时有发生,已成为临床上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病因之一。大多数中药的成分复杂,其产生疗效/毒性的物质基础与对应的临床症状和毒性作用及其机制不明确。目前中药肝毒性的研究策略简单地遵循传统毒理学的基本原则,导致中药毒性被夸大或错误的解释。对中药肝毒性物质基础分类及可能的毒性机制进行综述,旨在整理中药致肝损伤危险因素的分类、机制和靶点,以进一步指导中药的安全应用。根据中药所含成分的化学结构,中药中潜在的毒性成分可分为生物碱类、糖苷类、萜类和内酯类、蒽醌类。根据中药诱导肝损伤过程中药物代谢是否被激活或肝细胞是否受到直接攻击,高危物质可分为代谢激活型、非代谢激活型和混合型。此外,从脂肪代谢,细胞色素P450(CYP450)、线粒体功能、氧化损伤、细胞凋亡、内质网应激和特异质反应等角度总结了中药诱导肝毒性的潜在机制,并提出了毒性成分所涉及的靶点,主要包括代谢酶、核受体、转运体和信号通路。通过对中药诱导肝损伤(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duced liver injury,TILI)危险信号的回顾和总结,讨论了中药肝毒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中药肝毒性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有助于对中药致肝毒性的多成分、多靶点、多效应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为肝脏毒性中药的毒性研究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科学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肝毒性 物质基础 作用机制 靶点 中药诱导肝损伤
原文传递
基于^(1)H-NMR结合LC-MS技术分析熊胆粉及常见胆类中药中的胆酸类成分 被引量:6
19
作者 曹妍 张佩杰 +6 位作者 李婷 许霞 常安琪 李军 刘地发 屠鹏飞 宋月林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5283-5292,共10页
目的 建立基于核磁共振氢谱技术(^(1)H-NMR)结合液质联用技术(LC-MS)的分析方法,阐明熊胆粉中胆酸类成分组成,找出熊胆粉与其他常见胆类中药中的差异性成分。方法 利用^(1)H-NMR非靶标分析熊胆粉及其他常见胆类中药的化学成分组,通过信... 目的 建立基于核磁共振氢谱技术(^(1)H-NMR)结合液质联用技术(LC-MS)的分析方法,阐明熊胆粉中胆酸类成分组成,找出熊胆粉与其他常见胆类中药中的差异性成分。方法 利用^(1)H-NMR非靶标分析熊胆粉及其他常见胆类中药的化学成分组,通过信号归属表征熊胆粉中胆酸类成分组成,以^(1)H-NMR图谱分段积分后峰面积为变量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利用LC-MS对熊胆粉及其他常见胆类中药中10个胆酸类成分(胆酸、熊去氧胆酸、猪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牛磺熊去氧胆酸、牛磺鹅去氧胆酸、甘氨熊去氧胆酸、甘氨猪去氧胆酸、牛磺胆酸、甘氨胆酸)进行含量测定,并以含量为变量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 基于^(1)H-NMR图谱及多元统计分析发现胆酸类成分为胆类中药的主要成分,也是熊胆粉与其他常见胆类中药的主要差异性成分。结合文献及对照品比对,从熊胆粉中初步鉴定出7个胆酸类成分。进一步结合LC-MS含量测定结果和多元统计分析验证熊胆粉与其他常见胆类中药的主要差异性胆酸类成分为熊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牛磺熊去氧胆酸和牛磺鹅去氧胆酸。结论 熊胆粉与其他常见胆类中药的胆酸类成分存在显著差异。与其他胆类中药相比,熊胆粉中熊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及其牛磺型结合胆酸含量较高。^(1)H-NMR技术具有对化学成分组全面、快速分析的优势,可与LC-MS检测相互补充,共同应用于中药复杂体系成分分析和代谢组学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H-NMR LC-MS 熊胆粉 常见胆类中药 胆酸类成分 多元统计分析 熊去氧胆酸 鹅去氧胆酸 牛磺熊去氧胆酸 牛磺鹅去氧胆酸
原文传递
基于斑马鱼模型的吴茱萸提取物肝毒性评价 被引量:7
20
作者 范琦琦 李芝奇 +7 位作者 陈美琳 魏静 于啊香 宋若兰 董英 姚鉴玲 折改梅 赵崇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68-1775,共8页
目的基于斑马鱼模型,通过生化指标、病理组织学、体内细胞凋亡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整合评价模式对吴茱萸提取物肝毒性进行综合评价。方法给予亚致死剂量(<LC_(10))下的吴茱萸提取物24 h,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 目的基于斑马鱼模型,通过生化指标、病理组织学、体内细胞凋亡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整合评价模式对吴茱萸提取物肝毒性进行综合评价。方法给予亚致死剂量(<LC_(10))下的吴茱萸提取物24 h,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ic aminotransaminase,AST)活性,观察斑马鱼肝脏病理组织,吖啶橙(aeridine orange,AO)染色观察肝脏细胞凋亡状态,结合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和代谢组学初步探究吴茱萸毒性机制。结果给予吴茱萸提取物后,斑马鱼AST、ALT活性均显著升高,肝脏病理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及AO染色观察提示斑马鱼肝脏受损,细胞凋亡增加,相关凋亡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升,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表明吴茱萸提取物影响斑马鱼氨基酸代谢。结论通过斑马鱼模型整合评价方法从多水平、多角度、多指标实现吴茱萸诱导肝毒性的综合评价,为斑马鱼在中药肝毒性评价的适用性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肝毒性 整合评价 斑马鱼 代谢组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