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38
1
作者 王亚军 吴力群 +4 位作者 徐勇胜 蔡栩栩 韩波 安淑华 曹玲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2181-2184,共4页
目的观察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将2016年9月-2017年9月就诊的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157例)和对照组... 目的观察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将2016年9月-2017年9月就诊的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157例)和对照组(143例),对照组给予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治疗,试验组给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每日3次,疗程均为3d。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完全退热率、退热起效率及中医症候积分,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全分析集(FAS)分析人群: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83.44%高于对照组的6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用药72h完全退热率为67.52%高于对照组的4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3d中医症候积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数据集(SS)分析人群:实验过程中无1例出现严重不良事件,试验组5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1例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缩短病程,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 疗效 安全性
原文传递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治疗肺炎支原体气管炎、支气管炎的多中心疗效观察 被引量:29
2
作者 辛德莉 王红 +9 位作者 秦选光 周薇 吴力群 李静 徐保平 董艳 胡文娟 郭东星 侯安存 申昆玲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1101-1104,共4页
目的观察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治疗肺炎支原体(MP)气管炎、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为中药治疗儿童MP感染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开放、平行、阳性药物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观察。2014年9月至2015年4月期间,将符合人选标准... 目的观察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治疗肺炎支原体(MP)气管炎、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为中药治疗儿童MP感染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开放、平行、阳性药物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观察。2014年9月至2015年4月期间,将符合人选标准的MP气管炎、支气管炎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阿奇霉素,治疗组应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收集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咽拭子标本。应用巢式PCR检测其咽拭子标本中MP23SrRNA。对PCR阳性的气管炎、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符合入选标准、咽拭子MP—DNA阳性的气管炎、支气管炎患儿共118例。其中对照组59例,治疗组59例。23SrRNA的红霉素作用靶位的2063位点发生碱基突变患儿98例。其中对照组46例(占77.8%),治疗组52例(占88.1%)。对照组非耐药菌株13例,治疗组非耐药菌株7例。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患儿退热时间、咳嗽减轻及消失时间、咳痰减轻及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治愈32例,显效15例,有效9例,有效率95.00%;对照组治愈28例,显效13例,有效12例,有救率89.90%。治疗组有效率和治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对照组非耐药菌株的退热时间、咳嗽减轻及消失时间、咳痰减轻及?肖失时间均较耐药菌株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非耐药菌株的退热时间、咳嗽减轻及消失时间、咳痰减少及消失时间与耐药菌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对改善儿童MP感染引起的气管炎、支气管炎症状具有较好疗效,而且治疗耐药MP气管炎、支气管炎的效果优于阿奇霉素,为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儿童MP感染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肺炎支原体 气管炎 支气管炎
原文传递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下呼吸道感染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辛德莉 徐保平 +14 位作者 周薇 韩晓华 张皓 吴力群 舒兰 向希雄 王红 秦选光 袁姝华 付晓燕 董晓培 姜越 胡文娟 申昆玲 侯安存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1818-1821,共4页
目的 评价应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联合阿奇霉素治疗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价值,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MP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开放、平行、阳性药物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2012年8月到2013年8月将符合入选标... 目的 评价应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联合阿奇霉素治疗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价值,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MP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开放、平行、阳性药物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2012年8月到2013年8月将符合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的疑似MP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热伴咳嗽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阿奇霉素,治疗组除阿奇霉素外,联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收集所有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咽拭子标本和/或血清。应用巢式PCR 检测咽拭子标本中MP23SrRNA,ELISA法或乳胶凝集法检测血清中MP抗体。对PCR阳性和/或血清阳性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和统计分析。结果 对符合入选标准、同时咽拭子MP-DNA和/或血清MP抗体阳性的下呼吸道感染的79例患儿进行分析,对照组42例,治疗组37例,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治疗前病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结束时,对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按病程进行分析,治疗组患儿的退热时间[(5.14±1.40)d比(6.12±2.45)d,P =0.014]、咳嗽减轻时间[(6.00 ±1.38)d比(6.92 ±1.63)d,P =0.026]及消失时间[(8.06±2.16)d比(9.83±2.60)d,P =0.036]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MP下呼吸道感染疗效优于单纯应用西药治疗,可作为临床辅助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肺炎支原体感染 临床表现
原文传递
儿童抽动障碍致病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9
4
作者 路晨 郝宏文 +3 位作者 廖欣婷 王宝盛 李盼盼 吴力群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07-1415,共9页
目的系统评价儿童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致病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CBM、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搜集儿童抽动障碍致病危险因素的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 目的系统评价儿童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致病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CBM、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搜集儿童抽动障碍致病危险因素的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1年6月29日。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2个研究,包括556560例儿童。TD致病危险因素为:男性[OR=2.23,95%CI(1.08,4.61),P=0.03]、早产[OR=1.66,95%CI(1.04,2.64),P=0.03]、低出生体重[OR=1.27,95%CI(1.07,1.50),P=0.005]、新生儿黄疸病史[OR=7.46,95%CI(1.15,48.42),P=0.04]、围生期其他不利因素[OR=2.74,95%CI(1.89,3.98),P<0.00001]、不良饮食习惯[OR=2.11,95%CI(1.52,2.93),P<0.00001]、长时间看电子产品[OR=2.22,95%CI(1.31,3.75),P=0.003]、高热惊厥史[OR=2.43,95%CI(1.21,4.86),P=0.01]、反复呼吸道感染[OR=2.63,95%CI(1.49,4.64),P=0.0008]、慢性扁桃体炎[OR=2.01,95%CI(1.31,3.09),P=0.001]、鼻病[OR=1.77,95%CI(1.35,2.31),P<0.0001]、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OR=5.32,95%CI(3.77,7.51),P<0.00001]、血铁含量降低[OR=3.68,95%CI(1.56,8.67),P=0.003]、抽动障碍家族史[OR=6.33,95%CI(3.20,12.53),P<0.00001]、家族精神性疾病史[OR=2.39,95%CI(2.03,2.83),P<0.00001]、母亲孕期精神障碍[OR=2.49,95%CI(1.99,3.11),P<0.00001]、孕期饮酒[OR=1.40,95%CI(1.09,1.79),P=0.007]、孕期吸烟或被动吸烟[OR=1.84,95%CI(1.68,2.01),P<0.00001]和打骂体罚的教育方式[OR=3.57,95%CI(1.52,8.34),P=0.003]。胎次(二胎及以上)[OR=0.41,95%CI(0.25,0.68),P=0.0006]是抽动障碍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当前证据表明,TD发病与性别、家族精神性疾病史、母亲孕期生活习惯、围生期病史、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微量元素异常、严苛的教育方式等相关,胎次是TD发生的保护因素。受纳入研究数量与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动障碍 危险因素 儿科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