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伤寒论》脾胃分治思想 被引量:9
1
作者 韩春生 王微 符思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341-342,共2页
通过分析《伤寒论》的相关条文,认为脾胃分治思想的提出虽以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贡献为大,但对脾胃分治思想析理之详及陈述理法方药之完备,当推《伤寒论》。《伤寒论》脾胃分治思想突出表现为:在六经辨证中通过将脾胃分属阳明、太阴两经... 通过分析《伤寒论》的相关条文,认为脾胃分治思想的提出虽以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贡献为大,但对脾胃分治思想析理之详及陈述理法方药之完备,当推《伤寒论》。《伤寒论》脾胃分治思想突出表现为:在六经辨证中通过将脾胃分属阳明、太阴两经,从生理上强调脏腑阴阳有别,病理上突出寒热虚实主证的不同;通过对阳明虚寒证的辨治,以与脾气虚寒证治相区别;脾胃同居中焦,脾寒胃热常常兼见同病,故分而兼顾,论病机强调寒热之分,遣方用药则又兼顾脾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脾胃分治
下载PDF
温肺化饮散经肺腧靶向给药对支气管哮喘(寒哮证)肺功能及生化指标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微 韩春生 +1 位作者 符思 王颖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6-27,共2页
目的:观察温肺化饮散经肺腧靶向给药对支气管哮喘(寒哮证)肺功能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对60例支气管哮喘寒哮证患者采用超声电导仪经肺腧靶向给予温肺化饮散(由细辛、白芥子、干姜、莱菔子等 组成)治疗。疗程为6周。主要观察肺功能... 目的:观察温肺化饮散经肺腧靶向给药对支气管哮喘(寒哮证)肺功能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对60例支气管哮喘寒哮证患者采用超声电导仪经肺腧靶向给予温肺化饮散(由细辛、白芥子、干姜、莱菔子等 组成)治疗。疗程为6周。主要观察肺功能及血免疫球蛋白(IgE)、外周血白细胞介素5(IL-5)、末梢血嗜酸粒 细胞(EOS)绝对值计数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IgE、EOS、IL-5等生化指标及第1秒用力肺活量 (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最大呼气流量(PEF)等肺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通过降低血IgE、IL-5、EOS等水平,减轻气 道慢性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和高敏感性,可能是温肺化饮散经肺腧靶向给药治疗哮喘的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寒哮 温肺化饮散 肺腧 中药离子透入
下载PDF
化浊去瘀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微 张喆 +1 位作者 符思 韩春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272-275,共4页
【目的】探讨化浊去瘀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13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中药组61例和对照组52例。中药组给予化浊去瘀方治疗,每次口服100 mL,2次/d;对照组给予熊去氧胆酸(UDCA)口服,150 mg/... 【目的】探讨化浊去瘀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13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中药组61例和对照组52例。中药组给予化浊去瘀方治疗,每次口服100 mL,2次/d;对照组给予熊去氧胆酸(UDCA)口服,150 mg/次,3次/d。疗程均为2个月。【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为85.2%,优于对照组的51.9%(P<0.05);中药组患者B超影像改善,其复常率为31.1%,优于对照组的9.6%(P<0.05);两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治疗后均有所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能有效改善肝功能;中药组在改善血中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C-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化浊去瘀方可有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中药疗法 转氨酶类/血液 胆固醇/血液 甘油三酯类/血液 化浊去瘀方/治疗应用
下载PDF
半夏泻心汤证病机浅析 被引量:8
4
作者 韩春生 符思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74-75,共2页
半夏泻心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关于该方证的病机自清代医家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提出“寒热之气互结”观点后,医家凡言半夏泻心汤大多沿袭柯氏之说,包括目前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所选用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方剂学... 半夏泻心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关于该方证的病机自清代医家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提出“寒热之气互结”观点后,医家凡言半夏泻心汤大多沿袭柯氏之说,包括目前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所选用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方剂学》教材。也有学者对“寒热互结”之说提出质疑,认为寒与热不可能在同一层次、同一位置、同一脏腑出现,提出“胃虚湿热”观点。笔者认为,以“寒热互结”诠释半夏泻心证虽非谬也,但浅尝辄止,只以寒热言病性,未以脏腑定病位,即没有将寒与热落实到具体的脏与腑,这不仅影响对方证的正确理解,易造成纷争和质疑,也势必影响该方的灵活运用。笔者结合多年来的临床体会,提出半夏泻心汤证是脾寒与胃热互结,为太阴与阳明合病。兹不揣知识肤浅,略陈管见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证 中医病机 《伤寒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