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重构正向人际互动,为低保家庭增能
- 1
-
-
作者
琚晓燕
韩露
许晓滟
-
机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
北京中青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
出处
《中国社会工作》
2024年第27期38-39,共2页
-
文摘
陈女士,40岁,无业。其丈夫曹先生从事送外卖工作。夫妻俩育有一个儿子和一对双胞胎女儿。儿子13岁,在读初一;双胞胎女儿在读小学一年级。其家庭为低保家庭。陈女士的儿子睿睿正值青春期,表现出典型的心理叛逆,抗拒父母管教,回避与家长直接对话。
-
关键词
人际互动
双胞胎
低保家庭
曹先生
直接对话
心理叛逆
青春期
小学一年级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紧急化解独居老人生活危机
- 2
-
-
作者
谢清
-
机构
北京中青社会工作发展中心驻北京市西城区牛街街道困服所
-
出处
《中国社会工作》
2024年第16期47-47,共1页
-
文摘
“我生病一个月了,现在全身疼痛,不能移动。我不想活了,在家等死得了。”张大爷在电话中诉说着自己的病痛与无助。我第一时间对其情绪进行安抚,在确认暂无危机情况后,以最快的速度入户探访。今年是我从事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第二个年头。为加强对辖区困境老人的关爱扶助,精准识别、评估其服务需求,做到“早发现、早救助”,预防和减少困境老人居家养老安全风险,我持续采取“线上十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困境老人摸底排查和服务探访。接到张大爷的电话后,我赶紧前往他家。
-
关键词
救助社会工作
独居老人
居家养老
精准识别
安全风险
危机
-
分类号
C91
[经济管理]
-
-
题名“全职妈妈”职场回归记
- 3
-
-
作者
谢清
-
机构
北京中青社会工作发展中心驻北京市西城区牛街街道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
-
出处
《中国社会工作》
2023年第10期48-48,共1页
-
文摘
我与燕子(化名)相识是在2023年1月,那时我刚刚完成从“全职妈妈”到“社会救助专职社工”的身份转变,她是我在摸排困难群众时接触到的社会救助对象。燕子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瘦小黑,双目黑亮有神,说起话来清脆爽利。她是一位40岁的全职妈妈,和大多数家庭妇女一样,每天忙着照料孩子,并兼顾家庭琐事。经过反复电话沟通,我才与她约好见面时间。
-
关键词
身份转变
电话沟通
第一印象
全职妈妈
家庭琐事
家庭妇女
救助对象
燕子
-
分类号
G62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感恩遇见,与服务对象“双向奔赴”
- 4
-
-
作者
孙昂
-
机构
北京中青社会工作发展中心驻北京市西城区牛街街道困服所
-
出处
《中国社会工作》
2023年第4期48-48,共1页
-
文摘
2021年4月,我成为一名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以下简称困服所)社工,满怀期待与热情地投入到了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中,正式开启了为困难群众服务之路。一年多时光忽而过,从刚开始手忙脚乱地接待困难群众、进行入户探访,到后来逐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有条不紊地开展服务;从焦虑到淡定,从迷范到坚定,我不断在学习中突破自我,与服务对象共同成长。
-
关键词
困难群众
服务对象
共同成长
救助服务
服务之路
救助社会工作
入户
-
分类号
D6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用心,让救助服务更贴心
- 5
-
-
作者
张宁
-
机构
北京中青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
出处
《中国社会工作》
2021年第1期47-47,共1页
-
文摘
“我不相信你们,你们都看不起我,不可能真心为我考虑……”2019年7月,因为一通12345电话,我结识了低保对象吴阿姨。那时的她对我充满了质疑,满嘴都是类似的话语。吴阿姨当年73岁,生活不能自理,没有人照料,想人住养老院,但对于社区工作人员提供的选项并不满意。
-
关键词
社区工作人员
养老院
低保对象
救助服务
用心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反思“惊讶”背后的不专业
- 6
-
-
作者
张子霄
-
机构
北京中青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
出处
《中国社会工作》
2021年第25期47-47,共1页
-
文摘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转眼间我从事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已有两年。其间,我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困难群众,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巧为之提供服务,在服务过程中,也收获了成长。换言之,在帮助服务对象改变和成长的同时,我自身的专业服务能力也得以锻炼提升。
-
关键词
社会工作专业
救助社会工作
时光流转
服务对象
专业服务能力
-
分类号
C91
[经济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