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1篇文章
< 1 2 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思政教育视域下依托高校微信公众号传播大学精神的实践探索——以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微信公众号为例
1
作者 秦乐乐 魏殿恩 +1 位作者 刘宏萍 邓晓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4年第10期0105-0110,共6页
如何打造具有示范性、可复制性的大学精神传播路径,是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课题。研究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通过WCI指数发现大学精神传播效果,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明确影响因素,从公众号的主题多元、专栏丰富、强务实性、强传播... 如何打造具有示范性、可复制性的大学精神传播路径,是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课题。研究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通过WCI指数发现大学精神传播效果,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明确影响因素,从公众号的主题多元、专栏丰富、强务实性、强传播力等特征出发,依托微信公众号开展具有系统性、精准性、创造性和科学性的大学精神传播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精神 微信公众号 传播效果 传播策略
下载PDF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形式主义批判的逻辑进路
2
作者 王吉平 《宁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4,共10页
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法哲学的批判构成其哲学革命的重要环节。在此背景下,马克思围绕黑格尔形式主义原则的两个层面,抓住市民社会同国家在哲学逻辑层面与社会历史中的矛盾,通过两条路径阐释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内在矛盾,揭示其理论的全部... 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法哲学的批判构成其哲学革命的重要环节。在此背景下,马克思围绕黑格尔形式主义原则的两个层面,抓住市民社会同国家在哲学逻辑层面与社会历史中的矛盾,通过两条路径阐释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内在矛盾,揭示其理论的全部非批判性。一方面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形式主义的方法论,指出黑格尔采用一种主谓颠倒的论证逻辑推出理性国家观,其整套思辨哲学的方法未能进入定在以现实化,是一种抽象的普遍性,造成逻辑泛神论的神秘主义。另一方面马克思通过经验事实的批判揭露黑格尔将普遍性的国家理念下降至粗陋的唯物主义和经验中,由此导致政治国家以私有制为基础成为脱离市民社会的抽象,实则是一种保守、折中与倒退的政治立场。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形式主义的基础上颠倒主语和谓语,取代黑格尔的君主立宪制,以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立场力图建立人民主权的民主制,实现个体与类的统一,完成对现代国家的超越。同时这一批判也预示着马克思将走出一条与黑格尔完全不同的理论路径,从现实的客观经济关系中生成历史唯物主义逻辑全面批判和超越黑格尔理论,为进一步转向市民社会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主义 法哲学 批判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马克思主义阐释
3
作者 穆鹏程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8,共8页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重大理论命题。深化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学习和理解,须对其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阐释,围绕存在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等展开。一是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分析世界百年未有之...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重大理论命题。深化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学习和理解,须对其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阐释,围绕存在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等展开。一是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分析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代图景与发展演嬗;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厘清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认识发展的阶段;三是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下掌握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正确方法。惟其如此,为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审度和正确把握自身所处的外界环境提供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与实践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世界局势 马克思主义 大变局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下数字媒介发展与哲学审视
4
作者 刘建生 李纪元 《中国传媒科技》 2023年第7期38-42,共5页
【目的】数字媒介发展在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要,文章旨在通过分析数字媒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数字媒介的价值与问题。【方法】以哲学省视的方式提出对数字媒介未来发展的展望,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媒介,并... 【目的】数字媒介发展在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要,文章旨在通过分析数字媒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数字媒介的价值与问题。【方法】以哲学省视的方式提出对数字媒介未来发展的展望,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媒介,并以人际交往研判媒介本质。【结果】基于此,以理性批判现代数字媒介的权力神话,在实践中对新兴媒介的含义进行验证和发展,并以“人为人之至性”为基本理念引导媒介谱系良性运行。【结论】媒介发展应追索跃迁现代媒介尤其是数字媒介谱系管理,构建理性、多元化和公平的媒介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数字媒介 哲学审视 人际交往 新兴媒介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要论述探析
5
作者 程刘畅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4-10,共7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出发,总结和概括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形成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这一论述的的现实价值、内涵特征、推进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出发,总结和概括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形成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这一论述的的现实价值、内涵特征、推进方法、实践原则,揭示其对于深化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认知、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中国智慧等方面的创新性贡献,对于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两个结合” 理论创新
下载PDF
构建基于“00后”大学生需要和素养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赵伟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104-108,共5页
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行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本文以讲话精神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为例,着力于教学方式方法层面的创新性探索,... 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行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本文以讲话精神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为例,着力于教学方式方法层面的创新性探索,尝试构建起一套基于“00后”大学生的需要和素养、符合该课程特点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助力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文章从构建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目标、依据和出发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建设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0后”大学生 需要和素养 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年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质培养探析
7
作者 李营辉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第20期79-82,共4页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质培养不断发展,但新形势下亦面临诸多挑战。将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年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质培养进行梳理比较,凝结出经验和不足,可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质培养提供理论借鉴和经验总结。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素质 培养
下载PDF
略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的价值向度 被引量:4
8
作者 侯菲菲 林柏成 陈树文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6-150,共5页
研究探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的价值向度,要明确二者融合的价值基点,并遵循其融合的价值原则,进而认识其融合的价值指向。二者具有开放性特质与内在契合性,并适应中国社会现实需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研究探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的价值向度,要明确二者融合的价值基点,并遵循其融合的价值原则,进而认识其融合的价值指向。二者具有开放性特质与内在契合性,并适应中国社会现实需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促进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这是二者融合的价值基点。二者融合应依据的价值原则是,一方面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看待中国传统哲学;另一方面,在大力推动中国传统哲学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积极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营养与力量源泉。目光注视未来,二者融合具有清晰的价值指向,即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发展,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与思想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 融合 价值基点 价值原则 价值指向
下载PDF
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曼海姆的马克思主义观评析
9
作者 翟媛丽 林建成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6-72,共7页
曼海姆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分别将马克思主义当做辩证法、唯物史观、思维方式、社会思潮来加以研究,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从研究方式上说,曼海姆把马克思主义置于与无政府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斗争的三条战线中加以... 曼海姆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分别将马克思主义当做辩证法、唯物史观、思维方式、社会思潮来加以研究,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从研究方式上说,曼海姆把马克思主义置于与无政府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斗争的三条战线中加以考察是有其新意的。曼海姆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是极端理性与极端非理性的统一,这说明曼海姆与马克思主义对政治领域的理解不同,曼海姆对政治领域的理解带有某种程度的不可知论倾向。把知识社会学同唯物史观等量齐观是不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社会学 辩证法 唯物史观 思维方式 社会思潮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10
作者 陈臣 《宁夏党校学报》 2016年第4期14-16,共3页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公正观指导下,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一手抓法治,全面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 社会治理现代化 国家治理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刍议
11
作者 荀晓鲲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第3期3-5,共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也许人们会不加思考地回答出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但从马克思创建其哲学体系的根本目的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大众哲学。辨证性和唯物性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方法和理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伟大之处,就在于...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也许人们会不加思考地回答出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但从马克思创建其哲学体系的根本目的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大众哲学。辨证性和唯物性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方法和理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伟大之处,就在于它颠覆千年以来哲学的精英性、贵族性、缥缈性,取而代之的是大众性、实践性、应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真正具有普遍实践意义的大众性哲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大众哲学 实践意义
下载PDF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评《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青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I0004-I0004,共1页
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新时期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了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效果,高校应当积极推进相关理论的创新探索和实践经验的凝练总结,摸索出多元化和高效化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 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新时期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了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效果,高校应当积极推进相关理论的创新探索和实践经验的凝练总结,摸索出多元化和高效化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有效推进路径。由夏小华编著的《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研究》(2014年4月1日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本系统整合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经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专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径研究 推进路径 安徽大学 中文标题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理论研究与实践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高校推进
下载PDF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被引量:10
13
作者 韩振峰 《前线》 CSSCI 2017年第12期4-6,共3页
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客观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价值
下载PDF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探析青年马克思的四重批判思想
14
作者 杨晓文 刘秀萍 韩琦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32,共7页
通过梳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脉络,探析青年马克思的四重批判思想,有助于展现马克思主义丰富的理论内涵。资本—社会批判是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的发轫和奠基;劳动—生活批判立足于劳动的异化,建构其理论体系“生存论”的批判... 通过梳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脉络,探析青年马克思的四重批判思想,有助于展现马克思主义丰富的理论内涵。资本—社会批判是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的发轫和奠基;劳动—生活批判立足于劳动的异化,建构其理论体系“生存论”的批判境域;技术—工业批判通过剖析技术与资本融合互动过程中人类社会生活关系的全面展开,构成了青年马克思思想体系的关键环节;自然—生态批判深入揭示社会与自然的矛盾根源,阐明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未来图景。这四重批判源自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性特质与深刻的问题意识,通过对人的现实生存境遇的批判和对人的未来解放状态的展望,凸显了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与价值论主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资本 劳动 异化 技术 自然
下载PDF
文化消费主义的衍生机制、样态演变与纠治路径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龙丽 《理论导刊》 2024年第2期56-61,共6页
文化消费主义是资本逻辑宰制下的消费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无序扩张,是由多种心理因素驱动、网络媒体技术裹挟、精神生活虚无主义等因素共同作用衍生发展的新思潮,并呈现出文化消费意识功利化、文化消费产品符号化、文化消费话语潜隐化、文... 文化消费主义是资本逻辑宰制下的消费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无序扩张,是由多种心理因素驱动、网络媒体技术裹挟、精神生活虚无主义等因素共同作用衍生发展的新思潮,并呈现出文化消费意识功利化、文化消费产品符号化、文化消费话语潜隐化、文化消费内容娱乐化、文化消费精神虚无化等样态。因此,要实现对文化消费主义的整体解蔽与实践纠治,需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心理,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蚀;增加高质量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净化网络文化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消费主义 资本逻辑 文化自信
下载PDF
论马克思实践改造自然思想的道德向度
16
作者 武文凯 《荆楚学刊》 2023年第5期44-48,共5页
马克思提出的“改造自然的实践有着道德的基础”这一观点,在理论上导源于亚里士多德,并受到了康德和黑格尔的影响。马克思实践改造自然思想在道德层面的理论架构包括实践改造的自然具有客观实在性、实践主体来自自然界、自然是人的无机... 马克思提出的“改造自然的实践有着道德的基础”这一观点,在理论上导源于亚里士多德,并受到了康德和黑格尔的影响。马克思实践改造自然思想在道德层面的理论架构包括实践改造的自然具有客观实在性、实践主体来自自然界、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实践主体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表现出道德、不断变化的自然界与实践主体的道德相互影响这五个方面。马克思实践改造自然思想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哲学基础,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使得道德在改造自然层面得以充分显现。在新时代,探求马克思实践改造自然思想的道德向度有助于准确把握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改造自然 道德向度 共产主义
下载PDF
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路径——基于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
17
作者 赵伟 王为娟 《理论观察》 2023年第11期5-9,共5页
人的需要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马克思对人的需要的深刻剖析,构成了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意蕴深远,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这一理论有着高度耦合性,在新时代条件下彰显了人的需要的基本特征。因此... 人的需要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马克思对人的需要的深刻剖析,构成了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意蕴深远,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这一理论有着高度耦合性,在新时代条件下彰显了人的需要的基本特征。因此,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充分重视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从领导力量、保障制度、思维方式、精神世界等多个维度出发,坚持守正创新,强化使命担当,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树立起正确的政府思维和市场思维,持续丰富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不断引导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美好生活需要 实现路径 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
下载PDF
基于《哥达纲领批判》的劳动问题解读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
18
作者 韩卓鹏 潘超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10期1-5,共5页
在马克思主义多层次的理论结构中,“人的解放”是其核心思想,这一思想贯穿于马克思的全部理论著作中,其中《哥达纲领批判》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哥达纲领批判》关涉劳动属性和地位、劳动所得的分配、劳动的走向以及劳动解放的路径等... 在马克思主义多层次的理论结构中,“人的解放”是其核心思想,这一思想贯穿于马克思的全部理论著作中,其中《哥达纲领批判》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哥达纲领批判》关涉劳动属性和地位、劳动所得的分配、劳动的走向以及劳动解放的路径等问题。文章基于劳动视角分析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以劳动属性和地位的澄清为理论开端、以建立实质的公正为关键性前提、以共产主义社会的阶段划分为必然路径、以共同体的建立为保障等,系统解读了马克思的“人的解放”思想。这一解读对于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人的解放”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达纲领批判》 人的解放 劳动
下载PDF
遮蔽与解蔽:从“认识论断裂”到马克思哲学革命
19
作者 武文凯 谢卓芝 《肇庆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40-46,共7页
为了对流行于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进行抨击,阿尔都塞进行了一场反人道主义的科学主义理论运动。阿尔都塞指出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认识论断裂”。在此之前,马克思都处于人道主义阶段,其理论是不科学的;在... 为了对流行于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进行抨击,阿尔都塞进行了一场反人道主义的科学主义理论运动。阿尔都塞指出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认识论断裂”。在此之前,马克思都处于人道主义阶段,其理论是不科学的;在此之后,马克思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使其重新建构的理论变得科学。但深入马克思的文本,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认识论断裂”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为一方面“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在“认识论断裂”之前已经初见萌芽,另一方面人道主义的“问题式”在“认识论断裂”之后依旧存在。“认识论断裂”有着哲学指向,也即马克思哲学革命。在通过“认识论断裂”来分析马克思哲学革命时,我们一方面要在本真意义上还原“哲学的终结”的真实含义,另一方面还要对新唯物主义的实质进行理论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都塞 认识论断裂: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哲学革命 辩证唯物主义
下载PDF
略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的文化自信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辰洋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第11期10-15,共6页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基础和精髓所在,也是目前思想理论界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在把握二者深刻内涵的基础上,明确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文化自信的唯物主义前提,是文化自信的人本思想来源。同时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明了文化自信科学理性的...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基础和精髓所在,也是目前思想理论界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在把握二者深刻内涵的基础上,明确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文化自信的唯物主义前提,是文化自信的人本思想来源。同时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明了文化自信科学理性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自信和谐的文化状态,加强文化自信需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自信,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完善,要理性看待西方异质文化的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