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设计与国家的双赢:英国设计史的身份意识 被引量:6
1
作者 李砚祖 张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13,共7页
本文以国家身份与政府作为为切入点,重新梳理了1830年至1970年英国设计史,并对其中的关键历史节点——水晶宫博览会、工艺美术运动、英国工业设计委员会、"英国可以制造"展、"大不列颠节"、实用家具计划、波普与朋... 本文以国家身份与政府作为为切入点,重新梳理了1830年至1970年英国设计史,并对其中的关键历史节点——水晶宫博览会、工艺美术运动、英国工业设计委员会、"英国可以制造"展、"大不列颠节"、实用家具计划、波普与朋克文化等——进行了从国家形象建构以及民族文化认同等双重维度的解读与重构。本文认为,国家意志与政府引导是英国近现代设计史演进的核心势力;同时,英国设计产业的发达以及英国作为"创意之都"的国家形象,证明了"以国家资助设计,再以设计反哺国家"的双赢模式的运行机制以及合理性。除此之外,本文还提出,英国民族文化对于传统价值尊重与保守气质,也造就了英国设计哲学的实践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身份 英国设计 文化认同 工业
下载PDF
设计史的身份之争——性别话语的修补与重塑 被引量:6
2
作者 李砚祖 张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187,共6页
设计史的身份争议来自于两个维度的问题,一是谁来执笔;它决定了文本的筛选;二是为谁叙事,它决定了设计史的话语立场。本文将从上述两个方面对设计史进行性别维度的解构与重构。"谁的"设计史,不仅质询了设计史文本中的主体身份... 设计史的身份争议来自于两个维度的问题,一是谁来执笔;它决定了文本的筛选;二是为谁叙事,它决定了设计史的话语立场。本文将从上述两个方面对设计史进行性别维度的解构与重构。"谁的"设计史,不仅质询了设计史文本中的主体身份(关于谁的),同时也提出了设计史本身的立场(为了谁)。从女性缺席历史文本的现实入手、以重构设计话语作为从源头修正设计史父权制话语本质的策略,在修补与重构这两个方向,实现设计史学新貌焕发的具体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史 性别化的历史 身份之争
下载PDF
实用与民主的技术崇拜:20世纪美国设计的风格化与国家身份 被引量:4
3
作者 李砚祖 张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9-85,221-222,共7页
实用主义、民主性、技术崇拜、风格化乃是理解2 0世纪美国设计及其国家身份的主要切入口。本文将以"国家身份"为主线,重新梳理2 0世纪美国工业设计史;结合大历史的语境,以美国工业设计师的其人其事作为要素进行史料重组,并以... 实用主义、民主性、技术崇拜、风格化乃是理解2 0世纪美国设计及其国家身份的主要切入口。本文将以"国家身份"为主线,重新梳理2 0世纪美国工业设计史;结合大历史的语境,以美国工业设计师的其人其事作为要素进行史料重组,并以全新视角解读"摩天大楼"、"流线型"、"国际主义"等美国风格的设计现象,以期呈现出2 0世纪美国设计独一无二的国家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用主义 民主性 技术创新 风格化
下载PDF
设计批评的性别身份及其历史分期 被引量:4
4
作者 李砚祖 张黎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4-40,共7页
20世纪70年代,西方设计学确立与性别研究及其立场形成几乎同时发生。至今,以性别为范畴的设计批评走过了40多个年头的历程,设计学也历经了从历史研究、到方法研究再到文化批评的三个阶段。性别作为身份认同的视角之一,更新了设计史写作... 20世纪70年代,西方设计学确立与性别研究及其立场形成几乎同时发生。至今,以性别为范畴的设计批评走过了40多个年头的历程,设计学也历经了从历史研究、到方法研究再到文化批评的三个阶段。性别作为身份认同的视角之一,更新了设计史写作与设计研究的全新空间。同时,在设计批评的话语系统中,性别也成为与国别、地区、宗教、阶级、年龄等并行不悖的范畴之一。作为社会学以及文化研究概念的"身份",其状态与过程的双重属性,恰好解释了设计批评在过去40年间的动态发展轨迹:从政治性、女性主义、符号学,再到多元主义。设计批评的价值取向变化也从侧面揭示了整个设计研究发展的未来方向。性别研究向身份认同研究的转向,表明了以女性主义作为起点的设计批评,最终将会走向以弱势群体为对象的普世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艺术学 设计批评 性别 身份 设计史 历史分期
下载PDF
从激进到思辨:设计如何催化社会梦想 被引量:16
5
作者 张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19,共6页
本文将引介"思辨设计(speculative design)"这一作为社会梦想催化的全新概念及其案例,并简要梳理"思辨设计"之前、从"激进设计"到"批判性设计"的观念进化史。
关键词 思辨设计 批判性设计 想象力 设计虚构
下载PDF
设计学的想象力:叙事、直觉与讲故事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9-65 205-206,205-206,共9页
本文讨论的"想象力"并非指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能力,其概念主要得益于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的成名作《社会学的想象力》——社会学家应具有一种"心智的品质"——基于对个人与社会关系及其本质的洞察,提出令人满意的揭示... 本文讨论的"想象力"并非指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能力,其概念主要得益于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的成名作《社会学的想象力》——社会学家应具有一种"心智的品质"——基于对个人与社会关系及其本质的洞察,提出令人满意的揭示与解决方案的能力。历史、意义、与方法等三个方面是了解设计学科需要弄清楚的三个基本问题,分别表现为设计史、设计批评以及设计思维。本文以"想象力"作为主线,细致考察"以想象力讲故事"在设计史、设计批评以及设计思维等三个领域分别表现为叙事、直觉以及用户体验设计等能力。设计学的离散性与社会学的跨学科本质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性,社会学旨在解读数据背后的意义,而设计学的任务则在于解读意义之后还需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作为心智品质的想象力在设计学领域也表现为多元的学科视角、开放的思维方式,以及管理复杂的综合能力。换言之,想象力是弥合设计学离散性的关键所在。一方面,想象力让设计史研究的叙事更显张力;另一方面,想象力亦让设计批评的直觉更有价值;另外,想象力还会帮助以讲故事为主要方式的设计思维更有代入感与说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力 设计 叙事 直觉 讲故事
下载PDF
从计算到赋权:对抗性设计如何从知识构建行动 被引量:4
7
作者 张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2-88,I0003,共8页
计算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元特征之一,当代设计在普适计算的现实之下越来越具有新媒介的属性。设计学科、计算技术与生活政治的整合,让赋权(Empowerment)的理想逐渐凸显。文章在概述计算现实与赋权未来之后,分别从"何谓对抗"&... 计算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元特征之一,当代设计在普适计算的现实之下越来越具有新媒介的属性。设计学科、计算技术与生活政治的整合,让赋权(Empowerment)的理想逐渐凸显。文章在概述计算现实与赋权未来之后,分别从"何谓对抗""为什么要对抗"以及"如何对抗"等三个方面回到关于对抗性设计的主要疑惑的思考,并结合案例剖析对抗性设计实现从知识到行动的三种赋权策略,即揭示霸权及其构成方式、重新配置剩余物、通过连通性接合成新的集体等。结合计算的媒介属性,阐释对抗性设计分别在个体、关系以及集体等三个层面逐步实现赋权,实现了从知识到行动的建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抗性设计 计算式设计 赋权 设计政治学
下载PDF
设计史的写法探析:物质文化与新文化史——以晚清民国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张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17,161,共6页
"设计史"(Design Hsitory)不同于"设计的历史"(History of Design),作为一种独立的学科分支尚显年轻,关于其历史、属性、特征等主要问题需要进一步明晰。本文将从世界史与全球史的学理语境中出发,初步勾勒设计史的... "设计史"(Design Hsitory)不同于"设计的历史"(History of Design),作为一种独立的学科分支尚显年轻,关于其历史、属性、特征等主要问题需要进一步明晰。本文将从世界史与全球史的学理语境中出发,初步勾勒设计史的全球发展脉络,以晚晴民国设计史为案例,探究如何写作设计史这一基本问题。本文提出,设计史写作应分别借助物质文化的方法论优势与新文化史的认识论价值,完成由设计史到设计文化史的价值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史 晚清民国 设计文化史 物质文化
下载PDF
现代主义设计的身份偏见 被引量:2
9
作者 张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15,共8页
作为对父权制意识形态在设计文本中的全局检视,本文将对传统设计史的主流范式——"现代主义"及其核心概念——"反装饰"、"现代性"、"新建筑"、"新精神"以及"好设计"一一... 作为对父权制意识形态在设计文本中的全局检视,本文将对传统设计史的主流范式——"现代主义"及其核心概念——"反装饰"、"现代性"、"新建筑"、"新精神"以及"好设计"一一进行评析。"现代主义"不仅规定了设计的定义、价值原则、经典建制、方法论、质性、还监管了设计史的史料来源、治史态度以及整体面貌……甚至决定了设计史的走向。一是通过反装饰性的大众文化,二是通过反女性气质的现代性体验方式,两种方式共同构成了现代主义"性别排除机制"的基本策略,将"现代主义设计"打造为"纯粹的男性霸权话语;并通过树立"好建筑"的经典范本作为时代更新的"新精神",实现了"形而下"的设计文本与"形而上"的父权制意识的紧密结合;已被历史否定的"好"设计标准亦成为男性化设计思维方式的偏颇明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 反装饰 新建筑 新精神 身份偏见
下载PDF
“设计”如何“研究”?——评《中国设计研究百年》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黎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103-106,共4页
“设计研究”在国内算是一个新词,尤其是基于Design Research 为核心语境的设计研究大致在2011 年前后才开始出现。笔者曾于2010 年作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培养博士生期间撰写了一篇基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设计论文,投稿于国际... “设计研究”在国内算是一个新词,尤其是基于Design Research 为核心语境的设计研究大致在2011 年前后才开始出现。笔者曾于2010 年作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培养博士生期间撰写了一篇基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设计论文,投稿于国际顶级设计研究大会IASDR。2011 年11 月作为海报论文作者受邀参会时,与会的中国大陆学者除了笔者以外,还只有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系的教师付志勇先生。但近年来,借力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其不断深入广泛的全球化进程,以及设计学科领域国际合作的全面展开,中国设计研究发展态势喜人。因此,拿到北京大学现代广告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祝帅研究员所著的这本《中国设计研究百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年版),也让笔者充满了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学科 中国经济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出版社 博士生导师 论文作者
下载PDF
中西艺术融合下的康熙宜兴胎画珐琅茶器 被引量:3
11
作者 安丛 陈宁 《陶瓷研究》 2019年第1期60-65,共6页
珐琅工艺自17世纪从欧洲传入中国,并在清廷的直接资助和扶持下,于康熙后期烧制成功。宜兴胎珐琅茶器由清代宫廷造办处烧制,专门为皇室而用,为康熙时期独有。康熙画珐琅技术发展之初,仰赖西洋传教士的技术协助,宜兴胎画珐琅茶器在装饰、... 珐琅工艺自17世纪从欧洲传入中国,并在清廷的直接资助和扶持下,于康熙后期烧制成功。宜兴胎珐琅茶器由清代宫廷造办处烧制,专门为皇室而用,为康熙时期独有。康熙画珐琅技术发展之初,仰赖西洋传教士的技术协助,宜兴胎画珐琅茶器在装饰、构图和表现技法上均受到西洋绘画风格的影响。但是,这一时期的宜兴胎画珐琅茶器并不是单纯地模仿西洋绘画,在画样选择上仍以中国传统的花卉题材为主,而对于西方的装饰元素,则采取选择性吸纳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兴 珐琅 康熙 茶器 绘画
下载PDF
双性的隐形记忆:家用缝纫机的性别化设计史,1850-1950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黎 《装饰》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27,共8页
在缝纫机这一物品文本上,性别始终发挥着双重性的干涉力。从新兴的技术发明到现代生活方式文化的普及,从产品内在复杂的机械化特质到产品外观显在的女性化装饰,缝纫机的设计史与性别范畴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方法论途径。本文旨在为缝纫... 在缝纫机这一物品文本上,性别始终发挥着双重性的干涉力。从新兴的技术发明到现代生活方式文化的普及,从产品内在复杂的机械化特质到产品外观显在的女性化装饰,缝纫机的设计史与性别范畴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方法论途径。本文旨在为缝纫机提供一个更有趣、多层次的设计史视角,将缝纫机这一设计之物还原到家庭生活语境以及性别视角中进行诠释,一面是设计史的技术角度,一面是社会文化史的性别维度。作者发现,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历史变迁之中,缝纫机的性别立场从一开始的显性男性话语转移到微妙的女性记忆,再转变为显在的女性身份认同。另一方面,缝纫机的设计重点也伴随着从技术到功能再到情感意义的三次转移。正是由于性别视角的介入,缝纫机设计史才能超越技术史,从而获得文化意义的丰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 女性身份 家用缝纫机 设计史
原文传递
设计教育中“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方法及实现途径探索 被引量:1
13
作者 贲东宁 袁光群 姜可 《艺术教育》 2010年第2期52-52,共1页
“技术与艺术融合”是设计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文章研究和规划了设计教育中“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方法和实现途径,为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和进一步深入的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设计教育 技术 艺术 融合
原文传递
启引与触发:宜兴壶对18世纪英国女性消费文化的影响
14
作者 安丛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63-64,共2页
在女性社交地位和消费权利意识渐渐觉醒的18世纪,围绕着茶叶传播涌现出饮茶礼仪、茶器消费等社会现象。对茶叶、茶器的消费逐渐从一种稀缺资源奢侈消费演变为以茶事及相关的物质文化为触发点的日常消费。在这一过程中,输入欧洲的宜兴壶... 在女性社交地位和消费权利意识渐渐觉醒的18世纪,围绕着茶叶传播涌现出饮茶礼仪、茶器消费等社会现象。对茶叶、茶器的消费逐渐从一种稀缺资源奢侈消费演变为以茶事及相关的物质文化为触发点的日常消费。在这一过程中,输入欧洲的宜兴壶起到了触发和引子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以宜兴壶为代表的茶器与女性消费空间、社交空间的关系建构,阐释女性茶事消费权利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兴壶 女性 消费 英国
原文传递
明清时期外销紫砂器款识研究
15
作者 安丛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0-71,共2页
本文从工艺品的分工生产与士绅、精英文化场域两个角度分析明清之际外销欧洲紫砂器款识的特点。明清之际外销欧洲紫砂不钤款识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文人的精英意识,使得他们不愿意把艺术品与商品等同,因而不钤款识;另一方面是当时外... 本文从工艺品的分工生产与士绅、精英文化场域两个角度分析明清之际外销欧洲紫砂器款识的特点。明清之际外销欧洲紫砂不钤款识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文人的精英意识,使得他们不愿意把艺术品与商品等同,因而不钤款识;另一方面是当时外销紫砂壶的制作存在分工合作的可能性,一件茶器制作往往要经数人之手,无法对合作完成的作品进行署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销 紫砂款识 分工生产 士绅文化
原文传递
阶层、分享、馈赠:18世纪英国陶瓷潘趣酒碗的物质文化内涵
16
作者 安丛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7-78,共2页
本文从物质文化视角,以装饰、造型、功能为切入点,以器物证史,阐释陶瓷潘趣酒碗在18世纪的英国所具有的阶层、分享、馈贈等文化内涵。文章指出,陶瓷潘趣碗上常出现政治场景、政治人物等绘画题材,结合它的社会空间可见其所反映的政治生活... 本文从物质文化视角,以装饰、造型、功能为切入点,以器物证史,阐释陶瓷潘趣酒碗在18世纪的英国所具有的阶层、分享、馈贈等文化内涵。文章指出,陶瓷潘趣碗上常出现政治场景、政治人物等绘画题材,结合它的社会空间可见其所反映的政治生活;聚会上用这种大碗饮酒,在社交形式上是一种共享和互动,反映了英国民主化进程;陶瓷作为稀罕之物,潘趣碗所具有的馈贈、纪念功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 潘趣 政治 物质文化
原文传递
姜吉安作品
17
作者 姜吉安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56-156,共1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