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北京市科技工作者精神压力与心脏损伤的研究
1
作者 迟云鹏 张丽军 +9 位作者 鲁楠 李艳玮 杨澄周 蒙春夏 黄晓蓉 王森 潘若愚 李果 何东方 刘梅颜 《今日科苑》 2024年第1期15-25,共11页
为研究北京市科技工作者精神压力与心脏损伤的关系,以155名北京市科技工作者为研究对象,测量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样本群体中心血管疾病占比20.6%,抑郁占比35.9%,焦虑占比24.8%,失眠占比38.8%。在应对精神压力应激时,科技工作者血压、心... 为研究北京市科技工作者精神压力与心脏损伤的关系,以155名北京市科技工作者为研究对象,测量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样本群体中心血管疾病占比20.6%,抑郁占比35.9%,焦虑占比24.8%,失眠占比38.8%。在应对精神压力应激时,科技工作者血压、心率均较静息时明显升高,心率变异性指标中SDNN(Standard deviation of NN intervals,RR间期标准差)下降、LF/HF(low frequency/high frequency,低高频比值)升高,反映样本群体在精神压力应激时心脏交感副交感神经失衡。通过远程心电监测,发现科技工作者在居家时存在异常心电活动,包括各类心律失常、心电图ST-T改变(ST为心室肌除极过程,T为心室肌复极过程)等。基于以上结果,建议定期给科技工作者提供心脏心理的检测,必要时提供远程的心电监测,及时发现科技工作者的心脏心理问题,对有必要进行干预的人员,及早提供干预措施,以保障科技工作者的心脏心理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压力 心脏损伤 血压 心率变异性
下载PDF
中青年科技工作者高血压与失眠、焦虑抑郁现状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潘若愚 张丽军 +3 位作者 陶淑慧 鲁楠 才秀芬 刘梅颜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2年第3期308-312,共5页
目的研究高血压与失眠、焦虑抑郁等相关因素的关系,对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提供相应对策。方法对582名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进行调研和问卷分析,失眠、焦虑、抑郁分别采用AIS、PHQ-9和GAD-7量表评定。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582... 目的研究高血压与失眠、焦虑抑郁等相关因素的关系,对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提供相应对策。方法对582名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进行调研和问卷分析,失眠、焦虑、抑郁分别采用AIS、PHQ-9和GAD-7量表评定。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582份有效问卷中高血压146人(25.09%),失眠225人(38.66%),焦虑70人(12.03%),抑郁137人(23.54%)。高血压合并焦虑或抑郁占比38.36%,高血压合并失眠占比43.15%。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OR=2.226,95%CI:1.323~3.746,P=0.003)、精神压力(OR=4.484,95%CI:2.592~7.756,P<0.001)、失眠(OR=6.000,95%CI:3.917~9.191,P<0.001)、工作倦怠感(OR=7.272,95%CI:2.573~20.557,P<0.001)与焦虑相关。高血压(OR=2.609,95%CI:1.728-3.940,P<0.001),精神压力(OR=5.151,95%CI:2.614~10.149,P<0.001),失眠(OR=6.848,95%CI:4.215~11.124,P<0.001),工作倦怠感(OR=4.982,95%CI:2.754~9.012,P<0.001)是抑郁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精神压力、失眠、工作倦怠感是中青年高校科技工作者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应识别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需联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工作者 高血压 失眠 焦虑 抑郁
下载PDF
在校大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3
作者 苏增艳 《中外医药研究》 2023年第28期157-159,共3页
目的:探讨在校大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9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医院就诊的在校大学生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分为两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分析功... 目的:探讨在校大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9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医院就诊的在校大学生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分为两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存在上腹痛、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感、厌食厌油、恶心呕吐及腹泻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合并胃肠道感染史、校外就餐次数≥3次/周及合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家族史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既往胃肠道感染史,每周校外就餐次数≥3次/周及合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家族史的在校大学生,其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概率更高,需提高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校大学生 功能性消化不良 幽门螺杆菌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某高校在校学生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4
作者 苏增艳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2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某高校在校学生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3年7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医院收治的在校大学生支气管哮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急性发作分为发作组和未发作组,各40例。针对入组者性别、哮... 目的:探讨某高校在校学生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3年7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医院收治的在校大学生支气管哮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急性发作分为发作组和未发作组,各40例。针对入组者性别、哮喘家族史、吸烟史、同寝室有吸烟者、过敏体质、体质量超重、饲养宠物及出生窒息史等影响高校大学生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高校大学生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诱发原因。结果:存在哮喘家族史、有吸烟史、同寝室有吸烟者、过敏体质为影响高校大学生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40例高校大学生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者中,诱发原因为感冒20例(50.0%),天气变寒冷和(或)吸入冷气流12例(30.0%),重体力活动或体育运动6例(15%),吸入刺激性气体和情绪激动各1例(2.5%)。结论:存在哮喘家族史、有吸烟史、同寝室有吸烟者、过敏体质为影响高校大学生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感冒为影响高校大学生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主要诱因,建议做好积极预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校学生 支气管哮喘 急性发作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关于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双心治疗成本-效果比的临床研究
5
作者 何东方 张丽军 +9 位作者 迟云鹏 李果 鲁楠 张瑜 李艳玮 王森 黄晓蓉 潘若愚 鲍彦平 刘梅颜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15期68-73,共6页
目的比较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双心治疗与常规治疗的成本-效果,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双心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共纳入2021年8月—2023年6月于首都医... 目的比较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双心治疗与常规治疗的成本-效果,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双心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共纳入2021年8月—2023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行PCI手术治疗的195例CAD患者,随机分为双心治疗组(79例)与常规治疗组(116例)。通过2周,1、3、6、12、18个月随访,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计算成本-效果比(cost-effectiveness ratio,CER)、增量成本-效果比(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ICER)。结果双心治疗组共79例,其中1例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再入院行PCI治疗,有效率为98.73%;常规治疗组116例,10例因ACS再入院,7例行PCI治疗,1例行冠脉造影检查,2例保守治疗,有效率为91.38%,双心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28)。常规治疗组的CER为766.74,双心治疗组CER为713.44,双心治疗的CER显著低于常规治疗。ICER为50.86。结论与常规治疗比较,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双心治疗有更显著的临床疗效,较低的CER,且有更好的卫生经济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I术 冠心病 双心治疗 卫生经济学 成本-效果比 增量成本-效果比
下载PDF
高校学生睡眠及相关心身健康现状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潘若愚 陶淑慧 +3 位作者 鲁楠 刘峰 张丽 刘梅颜 《健康体检与管理》 2021年第4期309-313,共5页
目的:研究自感压力、睡眠质量、心脏症状、学历与焦虑抑郁相关性,以期对心理问题引发的不良事件加强早期干预,并提供相应建议与对策。方法:对1159名高校学生进行调研和问卷分析,睡眠、抑郁、焦虑分别采用AIS、PHQ-9和GAD-7量表评定。采... 目的:研究自感压力、睡眠质量、心脏症状、学历与焦虑抑郁相关性,以期对心理问题引发的不良事件加强早期干预,并提供相应建议与对策。方法:对1159名高校学生进行调研和问卷分析,睡眠、抑郁、焦虑分别采用AIS、PHQ-9和GAD-7量表评定。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收集有效问卷1159份,其中失眠者357人(30.80%),焦虑者158人(13.63%),抑郁者306人(26.40%),胸痛或胸闷者35人(3.02%)。χ^(2)检验结果显示:高学历(χ^(2)=9.412,P=0.002),自感压力(χ^(2)=102.938,P<0.001),胸痛或胸闷(χ^(2)=20.637,P<0.001)影响高校学生睡眠质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自感压力(OR=4.380,95%CI 2.283~8.403)、失眠(OR=6.481,95%CI 4.357-9.639),胸痛胸闷症状(OR=4.406,95%CI 2.060~9.424)与焦虑相关。自感压力(OR=2.521,95%CI 1.722~3.690)、失眠(OR=5.840,95%CI 4.318~7.899),胸痛胸闷症状(OR=6.635,95%CI 2.795~15.753)也是抑郁危险因素。结论:高校学生失眠、抑郁比例偏高,自感压力、失眠、胸痛或胸闷相关心血管症状是学生焦虑和抑郁的影响因素,应重视高校学生的心身健康,对心血管损害需要提前防范,早期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睡眠 焦虑 抑郁 心身健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