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养殖中华鲟的产后康复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晓雁 杜浩 +6 位作者 危起伟 张艳珍 王彦鹏 蔡经江 刘志刚 乔新美 熊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05-713,共9页
通过观测初次繁殖养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亲本产后的摄食行为,测量生长指标和监测血清中甲状腺指标、血液理化指标,进行产后亲本11个月康复的效果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多春鱼(Mallotus villosus)可诱导产后亲本开口摄食及转食营... 通过观测初次繁殖养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亲本产后的摄食行为,测量生长指标和监测血清中甲状腺指标、血液理化指标,进行产后亲本11个月康复的效果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多春鱼(Mallotus villosus)可诱导产后亲本开口摄食及转食营养丰富的混合鲜饵。雌性产后身体虚弱,摄食时行为异常,随摄入营养水平逐渐提高,雌性和雄性最大摄食量于产后7个月时分别达到体质量的2.04%和1.60%,7个月后恢复正常。随混合鲜饵摄食量提高,亲本体质量从下降转而升高(9个月间雌雄亲本增长率分别为44.16%和23.30%),体长增长(增长率分别为5.00%和3.23%),与同龄未产的养殖中华鲟(参照组)相比,体质量和体长的增长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产后亲本血清总T3(TT3)、血清总T4(TT4)、血清游离T3(FT3)、血清游离T4(FT4)和多项血液理化指标在恢复培养期明显升高,至培养期末,TT3、FT3高于参照组,其余指标多接近参照组平均水平,表明产后亲本生理情况基本恢复。研究表明,加强产后康复培养,可以提高初次繁殖亲本,尤其是雌性的健康恢复和生长效果,对养殖中华鲟资源的重复利用和再次成熟后生殖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产后 摄食行为 生长 血清中甲状腺指标 血液生理指标 血清生化指标
下载PDF
中华鲟外周血细胞组成及形态观察 被引量:7
2
作者 张艳珍 王彦鹏 +4 位作者 危起伟 杜浩 刘志刚 胡维勇 张晓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23-332,共10页
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北京海洋馆养殖的40尾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介于4—30龄以上,包括野生、子一代和子二代共7个龄组)外周血细胞组成、大小、显微和超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外周血细胞中可区分出以下六类细胞。形态... 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北京海洋馆养殖的40尾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介于4—30龄以上,包括野生、子一代和子二代共7个龄组)外周血细胞组成、大小、显微和超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外周血细胞中可区分出以下六类细胞。形态结果:红细胞卵圆形,胞质内可见少量线粒体;淋巴细胞多圆形,有明显伪足样或指状胞凸,核质比大,可明显分为大淋巴和小淋巴;嗜中性粒细胞核型多样,胞质细胞器丰富,含有大小不等的特殊颗粒;嗜酸性粒细胞多为规则圆形,表面大量细小指状突起,胞质细胞器丰富,含有大量个体较大的嗜酸性颗粒;单核细胞变形现象多,胞质内大量空泡,核型多样;血栓细胞形状多样,胞质内大量小的空泡,散布或成团出现,常见直接分裂现象。各类血细胞从大到小依次为: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大淋巴细胞、红细胞、血栓细胞和小淋巴细胞,各龄组间无显著差异。外周血红细胞总数(RBC)平均为(5.56±1.19)×108/m L,18龄和11龄与其他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白细胞总数(WBC)平均为(16.53±4.94)×106/m L,18龄与4龄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分别与其他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血栓细胞总数(15.53±15.82)×106/m L。白细胞分类计数(DLC)中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所占百分比分别为:(5.26±3.95)%、(77.74±11.73)%、(9.40±7.98)%、(1.90±2.06)%、(5.50±4.00)%,>30龄和4龄间显著差异,且分别与其他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认为中华鲟血细胞进化地位低,免疫系统为淋巴细胞系为主,主要包括淋巴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结果对中华鲟的健康评价与保育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血细胞 显微结构 超微结构
下载PDF
不同光照强度下鹦鹉螺的行为观察
3
作者 张艳珍 王彦鹏 +2 位作者 栾刚 张晓雁 蔡经江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49-656,共8页
由于鹦鹉螺(Nautilus pompilius)物种及构造的特殊性,在动物进化及科普教育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人工养殖条件下鹦鹉螺对不同光照度的行为适应性进行研究。实验设定4个光照梯度(Ⅰ~Ⅳ),各梯度光照分别为:50 lx、200 lx、350 lx... 由于鹦鹉螺(Nautilus pompilius)物种及构造的特殊性,在动物进化及科普教育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人工养殖条件下鹦鹉螺对不同光照度的行为适应性进行研究。实验设定4个光照梯度(Ⅰ~Ⅳ),各梯度光照分别为:50 lx、200 lx、350 lx和450 lx,各梯度实验时间分别为1个月,并测定缸体25个不同位点照度,通过观察鹦鹉螺体态与行为变化,了解照度对鹦鹉螺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实验各照度下鹦鹉螺体态、吸附、游动及进食行为正常;2)各照度梯度未连续出现不吸附现象及灯光反应现象,第Ⅲ和第Ⅳ光照梯度两类现象出现频次增加,灯光反应现象有显著差异(P<0.05);3)随着照度增加,生长速度呈加快趋势;4)各照度梯度鹦鹉螺在缸体内各泳层及位点均有分布,分布最适照度范围依次为4.70~12.18 lx、15.39~58.90 lx、31.90~125.00 lx和42.35~75.00 lx。结果表明,实验各光照度对鹦鹉螺体态行为无明显影响,鹦鹉螺的最适光照上限为125 l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鹉螺 光照度 行为反应
下载PDF
外源性17-β雌二醇对养殖中华鲟血液若干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姚德冬 张晓雁 +1 位作者 罗静波 柴毅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18,共5页
通过对12尾雌性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背部肌肉注射不同浓度(0、0.1、0.2、0.4 mg/kg·BW)17-β雌二醇(estradiol),并在0、60、120和180 d尾部静脉采血,测定血清中钙(Ca2+)、雌二醇(E2)、睾酮(T)、白蛋白(ALB)、卵黄蛋白原(VTG... 通过对12尾雌性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背部肌肉注射不同浓度(0、0.1、0.2、0.4 mg/kg·BW)17-β雌二醇(estradiol),并在0、60、120和180 d尾部静脉采血,测定血清中钙(Ca2+)、雌二醇(E2)、睾酮(T)、白蛋白(ALB)、卵黄蛋白原(VTG)、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以及胆碱酯酶(CHE)的含量。结果显示,注射雌二醇后,Ca2+和VTG含量均先上升后下降,E2和ALP含量不断上升,T和CHE则含量不断下降。ALT和ALB含量上下波动。此结果表明,雌二醇对养殖中华鲟卵巢发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浓度过高会对其肝脏造成损伤,0.1 mg/kg·BW是较为适宜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β雌二醇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血液 生化指标
下载PDF
水族馆养殖中华鲟血细胞指标的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张艳珍 杜浩 +4 位作者 王彦鹏 栾钢 杨道明 胡维勇 危起伟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11-718,共8页
血细胞是临床健康的重要指标。本文对北京海洋馆养殖的40尾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外周血细胞组成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包括超过30龄、18龄、16龄、15龄、11龄、7龄和4龄共7个龄组,并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性腺快速发育前后以及处于疾病前... 血细胞是临床健康的重要指标。本文对北京海洋馆养殖的40尾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外周血细胞组成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包括超过30龄、18龄、16龄、15龄、11龄、7龄和4龄共7个龄组,并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性腺快速发育前后以及处于疾病前后血细胞指标变化,希望应用于健康评价。结果表明,1)外周血红细胞总数(RBC)平均为(5.56±1.19)×10^11/L,18龄和11龄与其他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超过30龄组血细胞比积(HCT)和血红蛋白(HB)值显著高于其他龄组(P<0.05);2)白细胞总数(WBC)平均为(16.53±4.94)×10^9/L,18龄与4龄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分别与其他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白细胞分类计数(DLC)中各类型白细胞平均所占百分比分别为,大淋巴细胞(LLYM)5.26%±3.95%、小淋巴细胞(SLYM)77.74%±11.73%、嗜中性粒细胞(NEU)9.40%±7.98%、嗜酸性粒细胞(EOS)1.90%±2.06%和单核细胞(MON)5.50%±4.00%,超过30龄和4龄间显著差异,且分别与其他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性腺进入快速发育阶段后,红细胞总数、血细胞比积和白细胞总数较发育前均显著增加(P<0.05),血红蛋白值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5)疾病中华鲟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P<0.05)并伴随红细胞各指标降低,白细胞数增加幅度达90%,分类计数中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显著变化(P<0.05)。中华鲟快速发育阶段及疾病状态的血细胞组成不同,血细胞密度的变化以及分类计数的差异可及时判断中华鲟健康状况,结果对中华鲟的健康评价与保育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血细胞组成 应用 健康评价
原文传递
水族馆不同年龄与发育状况的中华鲟呼吸频率及自发游速的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张艳珍 张晓雁 +3 位作者 杜浩 王彦鹏 王成友 危起伟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80-684,共5页
对北京海洋馆长期驯养的40尾不同年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的自发游泳速度和呼吸频率逐尾监测,比较性腺发育进入快速发育阶段(发育至Ⅱ期末至Ⅲ期)9尾的行为变化,为中华鲟安全驯养和健康评价建立依据。40尾个体均≥3龄,其中,3龄... 对北京海洋馆长期驯养的40尾不同年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的自发游泳速度和呼吸频率逐尾监测,比较性腺发育进入快速发育阶段(发育至Ⅱ期末至Ⅲ期)9尾的行为变化,为中华鲟安全驯养和健康评价建立依据。40尾个体均≥3龄,其中,3龄个体全长(122±12)cm,体重(8±2)kg(n=8),30龄以上的个体全长(335±8)cm,体重(220±15)kg(n=4)。所有40尾被测中华鲟的平均游泳速度(44.46±5.62)cm/s(范围30~60 cm/s),不同年龄组无显著差异(P>0.05);呼吸频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下降(P<0.05),接近性成熟年龄(17龄)后多处于10~20次/min,低龄组(3~7龄)多处于30~40次/min。性腺进入快速发育阶段个体的游泳速度与呼吸频率显著升高,平均增幅分别达到50%和60%。结果表明,可以按照年龄及发育阶段对中华鲟的游泳速度和呼吸频率分别制定参数值,为健康判断提供评价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年龄 性腺发育 呼吸频率 游泳速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