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源性脂联素对内皮素1诱导的肝星状细胞收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9
1
作者 李楠 刘迎娣 +1 位作者 郭明洲 梁浩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307-311,共5页
目的观察外源性脂联素对内皮素(ET)1诱导的肝星状细胞(HSC)-T6收缩的影响,探讨脂联素在此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胶原晶格法观察不同浓度(0.25、0.5μg/ml)脂联素及脂联素(0.5μg/ml)与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5 mmol/L)共... 目的观察外源性脂联素对内皮素(ET)1诱导的肝星状细胞(HSC)-T6收缩的影响,探讨脂联素在此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胶原晶格法观察不同浓度(0.25、0.5μg/ml)脂联素及脂联素(0.5μg/ml)与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5 mmol/L)共同作用下对ET-1诱导的HSC-T6细胞收缩的影响;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脂联素(0.5μg/ml)作用后HSC-T6细胞中ET-1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采用ELISA检测脂联素(0.5μg/ml)作用后HSC-T6细胞培养液中ET-1蛋白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0.5、1、2μg/ml)脂联素与ET-1共同作用下HSC-T6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同时检测HSC-T6细胞中AMPK、p-AMPK、Akt、p-Akt蛋白的表达。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法。结果 (1)胶原晶格实验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ET-1组凝胶面积显著收缩[(24.8±7.3)%vs(71.9±4.1)%,P<0.01];脂联素(0.5μg/ml)处理后,明显抑制ET-1引起的收缩[(52.7±20.6)%vs(24.8±7.3)%,P<0.05];L-NAME(5 mmol/L)可以部分抵消脂联素的抑制作用(P>0.05)。(2)脂联素(0.5μg/ml)可以抑制HSC-T6细胞中ET-1 mRNA及蛋白的表达(P<0.05),同时可以抑制细胞上清液中ET-1的蛋白表达,在脂联素的基础上加入L-NAME后,脂联素的上述抑制作用均得到部分逆转。(3)HSC-T6细胞中有i NOS mRNA表达,加入ET-1后i NOS 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同时加入ET-1和脂联素作用后i NOS mRNA表达较ET-1组增加,且随着脂联素浓度升高i NOS mRNA表达量有逐渐升高的趋势,HSC-T6细胞中i NOS蛋白表达与mRNA表达趋势一致;ET-1处理24 h后HSC-T6细胞中p-AMPK表达水平明显减低,在此基础上加入脂联素后,p-AMPK表达水平明显上升,且随脂联素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加;ET-1处理24 h后HSC-T6细胞中p-Akt表达水平明显上升,在此基础上加入脂联素后,p-Akt的表达水平下降,且随脂联素浓度的增加逐渐降低。结论脂联素能够抑制ET-1诱导的HSC收缩,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AMPK,增加NO的合成,减少ET-1的合成分泌,同时阻断Akt信号通路来实现的。脂联素抑制HSC的收缩作用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肝星状细胞 脂联素 内皮缩血管肽1 一氧化氮合酶
下载PDF
Whipple病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
作者 李楠 梁浩 +1 位作者 范开春 毛永平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763-764,共2页
Whipple病是一种可累及多系统的慢性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腹泻、发热、肌肉酸痛、关节疼痛、体质量减轻。Whipple病临床少见,病程反复发作,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使症状缓解,预后良好。
关键词 WHIPPLE病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2例大面积褥疮患者的护理体会
3
作者 张静 杨琳 《中国卫生产业》 2012年第33期18-18,共1页
褥疮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我科收治了2例大面积褥疮的患者,我们用紫外线治疗仪结合其他护理措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 大面积褥疮 护理
下载PDF
如何提高老年人的静脉穿刺成功率
4
作者 周艳 宣安平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年第2期491-491,共1页
随着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老年患者逐步增多,为解决老年人静脉输液闲难问题,结合多年临床实践,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静脉穿刺是每一个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的操作技术。
关键词 提高 老年人 静脉穿刺 成功率
下载PDF
布拉氏酵母菌对溃疡型结肠炎患者血清炎性介质影响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范占东 王伟强 +3 位作者 贾长龙 鹿志军 李淼 杨琳 《人民军医》 2015年第7期778-779,共2页
目的:观察布拉氏酵母菌(SB)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确诊的轻中度活动期UC 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剂量美沙拉... 目的:观察布拉氏酵母菌(SB)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确诊的轻中度活动期UC 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剂量美沙拉嗪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SB治疗。比较两组治疗2周、4周后血清IL-6、TNF-α、CRP水平。结果:治疗后2周、4周,两组血清IL-6、TNF-α及CRP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或非常显著降低(P<0.05,P<0.01);观察组治疗2周后,血清CRP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间节点,治疗4周后,血清IL-6、TNF-α及CRP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联合应用SB可抑制UC患者血清IL-6、TNF-α、CRP的表达,从而减轻或控制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拉氏酵母菌 溃疡性结肠炎 IL-6 TNF-Α CRP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