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巴胺静脉滴注致皮肤坏死10例原因分析与治疗 被引量:4
1
作者 武建英 刘建华 曹卫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20期1702-1703,共2页
目的分析静脉滴注多巴胺致局部皮肤坏死的原因、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对我科2002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应用多巴胺静滴致局部皮肤坏死的患者及经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1978~2004)检索1990年1月~2004年5月应用多巴胺致局部皮肤坏... 目的分析静脉滴注多巴胺致局部皮肤坏死的原因、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对我科2002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应用多巴胺静滴致局部皮肤坏死的患者及经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1978~2004)检索1990年1月~2004年5月应用多巴胺致局部皮肤坏死的患者进行临床特点和不良反应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结果10例皮肤坏死患者,男9例,女1例,平均年龄55.7岁。同一静脉滴注多巴胺(2~16μg.kg-1.m in-1),持续时间4 h^2d,静脉穿刺部位或沿该血管走行的局部皮肤先后出现红斑、水泡、坏死,坏死面积在1.5 cm×1.0 cm×2.0 cm^4.0cm×3.5 cm×3.0 cm。其中2例经植皮治愈,6例分别经苄胺唑林同一静脉滴注、苄胺唑林局部皮肤浸润注射、33%硫酸镁溶液、95%酒精溶液局部皮肤湿敷、红外线烤灯局部皮肤照射,1周后治愈,1例放弃治疗,1例因原发病死亡。结论多巴胺在周围血管持续静脉滴注可以引起穿刺部位局部皮肤的缺血、坏死。抗休克治疗时要考虑到休克的病理生理学特点和多巴胺药理学特性两方面的影响。最好选用深静脉,避免同一血管长时间给药。一旦穿刺部位皮肤颜色发生改变,局部应用扩血管药物注射,同时可照红外线烤灯。选择血管、密切观察输液部位皮肤的情况、及时处理不良反应很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 静脉滴注 皮肤坏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