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静脉溶栓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
作者 姚东陂 张锦丽 +4 位作者 单志刚 周露露 齐博魁 张润宏 郭金 《中国医刊》 CAS 2014年第1期47-48,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联合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30例发病<4.5小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治疗组应用rt-PA静脉溶栓联合单唾液酸四... 目的探讨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联合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30例发病<4.5小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治疗组应用rt-PA静脉溶栓联合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应用注射用血栓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的改善情况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各时间点NIHSS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的60.0%。结论发病<4.5小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rt-PA静脉溶栓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治疗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静脉溶栓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 疗效
下载PDF
低血糖昏迷误诊为脑梗死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姚东陂 张锦丽 +2 位作者 李玲 晏鸿 张立景 《中国医药》 2013年第10期1495-1495,共1页
各种原因使血糖浓度小于2.8mmol/L时所引发的昏迷、失语、抽搐等症状为低血糖症,而低血糖昏迷症状易与脑梗死相混淆。现将我科低血糖昏迷误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关键词 低血糖症 脑梗死 误诊
下载PDF
长春西汀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3
作者 姚东陂 张锦丽 +3 位作者 王璐琰 李玲 陶小伟 张立景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9期1056-1058,共3页
目的观察长春西汀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血栓通治疗,治疗组给予长春西汀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对比分析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情况和临床... 目的观察长春西汀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血栓通治疗,治疗组给予长春西汀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对比分析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春西汀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长春西汀 依达拉奉 治疗结果
下载PDF
长春西汀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姚东陂 王红欣 +2 位作者 陶小伟 李玲 张锦丽 《北京医学》 CAS 2013年第11期907-909,共3页
目的观察长春西汀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注射用血栓通治疗,治疗组给予长春西汀联合醒脑静静脉滴注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 目的观察长春西汀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注射用血栓通治疗,治疗组给予长春西汀联合醒脑静静脉滴注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改善状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分别为12.48±3.48和6.14±3.07,对照组分别为12.72±4.03和8.32±3.61,治疗组改善状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优于对照组的63.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春西汀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长春西汀 醒脑静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治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姚东陂 张锦丽 +2 位作者 王红欣 齐博魁 郭金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4年第3期16-17,共2页
多发性硬化( MS )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疾病,是遗传易感性个体在病毒感染等环境因素作用下出现的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所致[1],病变广泛分布于脑室周围白质、视神经、脊髓的传导束、脑干和小脑等处[2]。该病好发于青壮年... 多发性硬化( MS )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疾病,是遗传易感性个体在病毒感染等环境因素作用下出现的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所致[1],病变广泛分布于脑室周围白质、视神经、脊髓的传导束、脑干和小脑等处[2]。该病好发于青壮年,年龄多在20~40岁,首发症状以视神经损害最常见,可导致活动性障碍和残疾[3],临床上以空间多发性和时间多发性为特征。根据病程可分为复发-缓解型( RR)、继发进展型( SP)、原发进展型( PP)和进展复发型( PR)。本文就目前多发性硬化治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硬化治疗 炎性脱髓鞘性疾病 视神经损害 中枢神经系统 复发-缓解型 遗传易感性 功能紊乱
下载PDF
脑梗死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姚东陂 张锦丽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3年第11期22-24,共3页
目的分析脑梗死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60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根据是否并发肺部感染分为研究组(并发肺部感染)和对照组(未并发肺部感染),每组各30例,分析并比较两组在年龄、卧床时间、鼻饲饮食、意识障... 目的分析脑梗死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60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根据是否并发肺部感染分为研究组(并发肺部感染)和对照组(未并发肺部感染),每组各30例,分析并比较两组在年龄、卧床时间、鼻饲饮食、意识障碍、假性延髓性麻痹、气管插管、糖尿病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研究组在年龄、卧床时间、鼻饲饮食、意识障碍、假性延髓性麻痹、气管插管、糖尿病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年龄、卧床时间、鼻饲饮食、意识障碍、假性延髓性麻痹、气管插管、糖尿病等方面是脑梗死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高度重视上述相关危险因素、积极进行必要的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肺部感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口咽通气管在脑梗死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姚东陂 张锦丽 姚东月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3年第8期37-38,共2页
目的探讨口咽通气管在脑梗死昏迷患者急诊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60例脑梗死昏迷患者放置口咽通气管,插管前后吸氧浓度均为7L/min,观察呼吸、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改善情况。结果应用口咽通气管30分钟后,呼吸频率由(33.12±1.37)次/... 目的探讨口咽通气管在脑梗死昏迷患者急诊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60例脑梗死昏迷患者放置口咽通气管,插管前后吸氧浓度均为7L/min,观察呼吸、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改善情况。结果应用口咽通气管30分钟后,呼吸频率由(33.12±1.37)次/分钟改善为(20.73±1.56)次/分钟,心率由(114.72±7.32)次/分钟改善为(101.62±5.76)次/分钟,血氧饱和度由(78.6±5.57)%改善为(98.05±1.28)%,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口咽通气管在脑梗死昏迷患者的急诊急救中能有效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咽通气管 脑梗死 昏迷
下载PDF
罕见的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璐琰 张锦丽 +1 位作者 鲍金慧 顾俊库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3年第8期70-71,共2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多种病因导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而得名,又称之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在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者常见,而发生在脊髓表面血管者罕见[1],临床应加以...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多种病因导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而得名,又称之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在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者常见,而发生在脊髓表面血管者罕见[1],临床应加以特别关注。脑部SAH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5%左右,其最常见的原因是先天性脑动脉瘤(50%~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 HEMORRHAGE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破裂 脑部 血液流 SAH 脑动脉
下载PDF
卒中单元模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4
9
作者 姚东陂 张锦丽 +3 位作者 陈计辉 齐博魁 张润宏 李胜朝 《中国综合临床》 2013年第9期912-914,共3页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卒中单元治疗。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卒中单元治疗。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并且治疗后评定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8.1±2.7)分]与对照组[(13.2±2.4)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876,P〈0.01)。治疗组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68.8±13.6)分]与对照组[(44.7±14.9)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567,P〈0.0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92.3%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448,P〈0.01)。结论卒中单元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显著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卒中单元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原文传递
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姚东陂 张锦丽 +2 位作者 晏鸿 郭金 张立景 《中国综合临床》 2014年第2期223-224,共2页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ian-Barré syndrome,GBS)又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是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小血管周围淋巴缅胞及巨噬细胞的炎性反应为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也是多发的周围神经疾病[1...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ian-Barré syndrome,GBS)又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是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小血管周围淋巴缅胞及巨噬细胞的炎性反应为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也是多发的周围神经疾病[1].GBS病因尚不明确,其中最主要的是感染因素和免疫因素[2].也有学者强调,主要是免疫因素所致[3],免疫过程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关[4].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四肢软瘫,且呈进行性上升性对称性麻痹以及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多数可完全恢复,少数严重者累及自主神经系统可引起致死性呼吸肌麻痹、心律失常[5],多发生于男性[6].我们就目前GBS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兰-巴雷综合征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