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类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付松 周更须 +4 位作者 于文文 刘宇航 王辉 李伟 封志纯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6期524-527,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室缺)经皮介入封堵术的疗效。方法 2011年9月~2012年12月,对89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行介入封堵术。通过左心室、主动脉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进行诊断分型,隔瓣下室缺30例,膜部室缺10例,偏流出道室...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室缺)经皮介入封堵术的疗效。方法 2011年9月~2012年12月,对89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行介入封堵术。通过左心室、主动脉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进行诊断分型,隔瓣下室缺30例,膜部室缺10例,偏流出道室缺29例,嵴内室缺20例。均采用经皮介入封堵术。结果介入治疗成功率96.6%(86/89),其中隔瓣下室缺96.7%(29/30),膜部室缺100.0%(10/10),偏流出道室缺96.6%(28/29),嵴内室缺95.0%(19/20)。3例介入治疗失败,2例因主动脉瓣右冠瓣脱垂伴主动脉瓣中~重度反流而术中停止介入手术;1例术后封堵器移位外科手术取出。4个分型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6.7%(8/30),10.0%(1/10),6.9%(2/29),5.0%(1/20)。3例(3.4%)术后存在1~1.5 mm残余分流;4例(4.5%)术后出现瓣膜功能异常,其中2例主动脉瓣轻度反流,2例三尖瓣轻~中度反流,均未行特殊处理,其中3例术后3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瓣膜功能恢复正常,1例术后1年复查仍存在三尖瓣轻度反流,但各房室大小及心功能均正常;4例(4.5%)术后房室传导阻滞,经激素及营养心肌药物治疗1周后恢复术前状态。结论不同类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术安全有效。术前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是不同类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经胸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血管造影 介入封堵术
下载PDF
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并主动脉瓣脱垂疗效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付松 王辉 +2 位作者 李伟 刘宇航 封志纯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年第10期946-947,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并主动脉瓣脱垂(aorticvalveprolapse,AVP)介入治疗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28例VSD并AVP患儿行经皮封堵术,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进行诊断及分类。结果15例为膜周...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并主动脉瓣脱垂(aorticvalveprolapse,AVP)介入治疗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28例VSD并AVP患儿行经皮封堵术,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进行诊断及分类。结果15例为膜周流出道型,7例为隔瓣后型,6例为膜周部型;患者均伴有局限AVP;VSD直径2.5~9.2mm,20例缺损口上缘距主动脉瓣〈2mm;介入治疗成功率89.3%(25/28);未出现三尖瓣、主动脉瓣狭窄及主动脉瓣穿孔,无Ⅲ度房窀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结论介入治疗不同类型VSD并AVP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瓣脱垂 经胸超声心动图 介入封堵术
原文传递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重症新生儿临床综合救治策略 被引量:5
3
作者 洪小杨 周更须 +4 位作者 许煊 刘宇航 王辉 刘颖悦 封志纯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总结内外科联合救治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重症新生儿的经验。方法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NICU、小儿心脏专科联合救治17例TGA危重新生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救治情况。结果TGA患儿共17例。男14例,女3例;手术年龄1~45d;体质量2... 目的总结内外科联合救治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重症新生儿的经验。方法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NICU、小儿心脏专科联合救治17例TGA危重新生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救治情况。结果TGA患儿共17例。男14例,女3例;手术年龄1~45d;体质量2.7~4.6kg;9例合并VSD,3例接受前列腺素E治疗,2例入院时存在难以纠正休克、严重低氧血症,急诊大动脉调转术(ASO)治疗;8例为室间隔完整型TGA,全部接受前列腺素E治疗;4例未明显好转,急诊ASO治疗;术后共12例延迟关胸,其中5例为急诊手术患儿;术后腹膜透析6例,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1例;胸骨愈合不良6例,急诊ASO患儿均胸骨愈合不良,13例患儿顺利出院,死亡4例,其中l例死于术后手术切口感染并发脓毒症,肺动脉吻合处心包补片感染不愈合,肺动脉大出血死亡。1例术中发现合并有体静脉畸形引流,术后出现严重低心排综合征,手术次13死亡。1例术后手术切口感染,愈合不良,死于脓毒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例由于术中冠状动脉畸形,冠状动脉移植困难,主动脉开放后心脏心肌供血不良死亡。结论NICU中TGA重症新生儿,术前处理的目的是增加EC—MO,避免急诊手术;如持续存在无法纠正低氧血症或心力衰竭,及时急诊ASO是救治生命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 新生儿 新生儿监护室 大动脉调转术
原文传递
室间隔缺损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新生儿手术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洪小杨 周更须 +4 位作者 许煊 刘宇航 王辉 刘颖悦 封志纯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1430-1432,共3页
目的 比较新生儿与婴幼儿阶段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大型VSD的手术过程和近期预后,探讨新生儿期行VSD修补术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9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NICU住院并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的16例VSD新生儿为... 目的 比较新生儿与婴幼儿阶段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大型VSD的手术过程和近期预后,探讨新生儿期行VSD修补术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9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NICU住院并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的16例VSD新生儿为观察组,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术;随机选择同期于儿童心脏科住院并择期行VSD修补术的婴幼儿18例为对照组.对2组患儿术前一般资料、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术中乳酸水平、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及临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儿体质量[(3.69±0.72) kg]低于对照组[(8.27±3.39)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儿在VSD直径和性别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中乳酸水平[(2.76±1.12) 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65±0.34)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与监护室停留时间分别为(3.69±1.66)d和(9.75±3.44)d,均显著长于对照组[(2.00±0.89)d和(6.17±1.9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组患儿的近期预后无差异,全部患儿均顺利出院.结论 新生儿期出现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等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的VSD患儿在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术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充血性心力衰竭 体外循环 婴儿 新生
原文传递
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个体化治疗方案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付松 刘涛 +2 位作者 于文文 周更须 封志纯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年第9期852-853,856,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患儿47例,依据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及主动脉瓣上造影进行诊断分型,然后行介入封堵术。结果 46例(97.9%)介入治疗成功,1例(2.1%)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患儿47例,依据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及主动脉瓣上造影进行诊断分型,然后行介入封堵术。结果 46例(97.9%)介入治疗成功,1例(2.1%)介入治疗失败;2例术后存在少量残余分流;1例术后出现三尖瓣轻-中度反流,未行特殊处理,术后3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三尖瓣功能恢复正常;患儿均未发生膜部瘤破裂、封堵器脱落、持续溶血、房室传导阻滞及主动脉瓣反流等术后并发症。结论介入封堵术治疗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采用正确个体化介入封堵方案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 经胸超声心动检查术 心血管造影 介入封堵术
原文传递
经导管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早期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8
6
作者 付松 封志纯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4年第12期1200-1202,共3页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室缺)经导管封堵术后早期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100例膜周部室缺患儿,隔瓣下室缺30例、膜部室缺21例、偏流出道室缺29例、嵴内室缺20例,其中伴有成熟膜部瘤27例。患儿均采用经皮介入封堵术,...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室缺)经导管封堵术后早期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100例膜周部室缺患儿,隔瓣下室缺30例、膜部室缺21例、偏流出道室缺29例、嵴内室缺20例,其中伴有成熟膜部瘤27例。患儿均采用经皮介入封堵术,术后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术后早期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本组介入治疗成功率97%(97/100),3例介入治疗失败,其中2例因主动脉瓣右冠瓣脱垂伴主动脉瓣中-重度反流而停止介入手术,1例封堵器移位外科手术取出;7例术后12h内发生不同类型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为7.2%(7/97);体质量<10kg及动-静脉轨道建立时间>1h和膜周部室缺类型与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相关。结论严格手术适应证,缩短手术操作时间,有助于降低膜周部室缺介入封堵术后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房室传导阻滞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