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仑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徐林 傅忠国 +1 位作者 易斌 俞兴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00年第1期33-34,共2页
目的: 评价阿仑膦酸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32 名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口服阿仑膦酸钠10m g/ 天, 为期半年。结果: 治疗前后各年龄组骨密度(BMD) 明显上升, 与年龄呈正相关; 椎体压缩性骨... 目的: 评价阿仑膦酸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32 名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口服阿仑膦酸钠10m g/ 天, 为期半年。结果: 治疗前后各年龄组骨密度(BMD) 明显上升, 与年龄呈正相关; 椎体压缩性骨折楔形指数平均增加8-8 % ,且该药物副作用轻微,治疗前后骨生化指标、血清生化指标、血常规、尿常规均无变化,均不需终止治疗。结论:阿仑膦酸钠能有效增加骨密度,缓解骨痛,降低骨折发生率,药物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仑膦酸钠 骨质疏松 骨密度 药理
下载PDF
外伤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诊断与早期处理 被引量:3
2
作者 徐林 洪毅 +2 位作者 易斌 唐涛 乔晓红 《中国创伤骨科杂志》 CSCD 1999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 探讨成人外伤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 56例患者平均54岁,损伤平面分布于C_2-C_8脊髓节段,完全性脊髓损伤11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45例。术前行颈椎X线平片、CT、MRI检查。先行颈部制动,酌情行前路或后路手术,... 目的 探讨成人外伤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 56例患者平均54岁,损伤平面分布于C_2-C_8脊髓节段,完全性脊髓损伤11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45例。术前行颈椎X线平片、CT、MRI检查。先行颈部制动,酌情行前路或后路手术,并给予脱水剂、激素、神经营养药物等。结果 CT阳性检出率为79.17%;MRI为90.38%,可明确脊髓的病理状况及脊髓以外软组织的病理变化。根据接受治疗的方法和时间分组对比,显示不同的治疗效果。结论 MRI对于外伤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诊断具有优越性,可以显示脊髓损伤后脊髓及周围软组织的各种改变。应根据脊髓损伤表现及变化和MRI显示脊髓的病理状况选择治疗方法,对于有脊髓压迫的病例最好在1周内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髓损伤 无骨折脱位 诊断 早期处理
下载PDF
骨扫描在跟痛症诊疗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昌海 刘文斌 +1 位作者 秦淑玲 王波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6期508-509,共2页
目的:探讨同位素骨扫描对跟痛症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跟痛症患者进行了双足骨扫描及X线摄片检查,并用25例无症状者作为对照,对治愈的8例患者跟踪观察。结果:发现骨扫描诊断阳性率高达98%,而放射学发现有骨... 目的:探讨同位素骨扫描对跟痛症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跟痛症患者进行了双足骨扫描及X线摄片检查,并用25例无症状者作为对照,对治愈的8例患者跟踪观察。结果:发现骨扫描诊断阳性率高达98%,而放射学发现有骨刺者仅为54%,治疗后症状消失的患者骨扫描复查也转阴性,而骨刺仍然存在。结论:跟痛症不是由于骨刺所致,故X线检查帮助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痛综合征 放射性核素显像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影响痉挛性脑瘫SPR术后行走能力的因素及其意义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王波 王海军 +3 位作者 徐林 洪毅 王业华 周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37-239,共3页
目的 :研究影响SPR术后行走功能的预后因素 ,为痉挛性脑瘫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12 8例无独立行走能力的痉挛性脑瘫患儿术前及术后进行肌张力检查、步态评分、判定爬行能力、蹲位起立能力、双踝背伸能力及脑瘫分类 ,并进行统计分... 目的 :研究影响SPR术后行走功能的预后因素 ,为痉挛性脑瘫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12 8例无独立行走能力的痉挛性脑瘫患儿术前及术后进行肌张力检查、步态评分、判定爬行能力、蹲位起立能力、双踝背伸能力及脑瘫分类 ,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爬行能力、起立能力、脑瘫类型和踝背伸能力与术后行走能力呈显著正相关 ,而术前肌张力水平与术后行走能力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爬行能力、起立能力和脑瘫类型是SPR术后行走能力强有力的预后因素。功能训练对术后功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选择性脊神经后切断术 行走能力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脊髓拴系综合征手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徐林 洪毅 +3 位作者 易斌 王波 王昌海 周钧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6期304-307,共4页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脊髓拴系综合征(TCS) 的术后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对112 例经MRI明确诊断的脊髓拴系综合征的患者采用显微外科方法进行手术治疗。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硬膜外松解、切除脂肪瘤及纤维瘢痕,硬膜内松解粘...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脊髓拴系综合征(TCS) 的术后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对112 例经MRI明确诊断的脊髓拴系综合征的患者采用显微外科方法进行手术治疗。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硬膜外松解、切除脂肪瘤及纤维瘢痕,硬膜内松解粘连的神经根与脊髓,切断增粗的终丝。其中72 例得到2 年以上随访。结果:手术年龄在10 岁以下者,术后感觉、运动、括约肌功能和并发症改善率达60 % 以上,而年龄大于10 岁者却不足40 % 。经Kendall 等级相关检验,手术年龄与术后功能改善呈正相关( P< 0-01) 。结论:MRI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诊断一经成立宜及早手术,手术年龄越小,术后效果越好;手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并辅以神经电生理监测,可避免加重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松解术 脊髓拴系综合征 手术疗效
下载PDF
脊髓拴系综合征的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波 刘瑞存 +1 位作者 徐林 高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01-203,共3页
目的:探讨MRI对脊髓拴系综合征(Tetheredcordsyndrome,TCS)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8例患者的MRI影像进行观察,并研究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MRI可详细了解脊髓圆锥的位置、终丝... 目的:探讨MRI对脊髓拴系综合征(Tetheredcordsyndrome,TCS)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8例患者的MRI影像进行观察,并研究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MRI可详细了解脊髓圆锥的位置、终丝、椎管内外脂肪瘤、脊髓脊膜以及脊柱等的各种病理变化。结论:MRI可发现TCS的病因,为TCS的诊断和手术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拴系综合征 磁共振 诊断
下载PDF
脊髓栓系综合征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波 徐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6期552-553,共2页
脊髓栓系综合症(TetheredCordSyndrome,TCS)是指由于脊髓受到纵向牵拉而引起的神经损害症候群,包括一系列的病理异常,引起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和尿便功能障碍,常有脊髓低位(低于L1~2间隙)和终丝紧张... 脊髓栓系综合症(TetheredCordSyndrome,TCS)是指由于脊髓受到纵向牵拉而引起的神经损害症候群,包括一系列的病理异常,引起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和尿便功能障碍,常有脊髓低位(低于L1~2间隙)和终丝紧张变粗〔1〕。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栓系综合征 病因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儿童脑性瘫痪尿流动力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8
作者 俞兴 徐林 +2 位作者 张小东 易斌 洪毅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40-242,共3页
目的 :探讨儿童脑性瘫痪尿流动力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 :本组病例为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脑瘫儿童 78例 ,术前 1周内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 :2 5例 (32 .0 5 % )脑瘫儿童合并下尿路症状 ,尿流动力学检查其中 2 0例... 目的 :探讨儿童脑性瘫痪尿流动力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 :本组病例为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脑瘫儿童 78例 ,术前 1周内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 :2 5例 (32 .0 5 % )脑瘫儿童合并下尿路症状 ,尿流动力学检查其中 2 0例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3例为混合型运动神经元损害、1例为单纯下运动神经元损害、1例正常 ;5 3例 (6 7.95 % )脑瘫儿童无下尿道临床症状 ,尿流动力学检查其中 35例 (6 6 .0 4% )膀胱总容量及顺应性下降、膀胱充盈压增加。结论 :尿流动力学检查可明确脑瘫儿童下尿道症状的神经病学原因 ,同时发现无下尿道症状的脑瘫儿童中至少 5 0 %以上合并临床静止性膀胱功能障碍 ,符合SPR适应证的患儿应尽早行SPR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尿流动力学 膀胱 儿童
下载PDF
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的电生理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易斌 徐林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604-606,共3页
目的 探讨采用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lumbar-sacralselective posteriorrhizotomy,L-SSPR) 治疗脑瘫下肢痉挛时,部分患者出现上肢痉挛缓解,斜视、流涎好转及发音变清晰等现象... 目的 探讨采用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lumbar-sacralselective posteriorrhizotomy,L-SSPR) 治疗脑瘫下肢痉挛时,部分患者出现上肢痉挛缓解,斜视、流涎好转及发音变清晰等现象发生的机制。方法 采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conduction velocity,SCV)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conduction velocity,MCV)等电生理检查方法并结合临床,对517 例偏瘫型、三肢瘫型、四肢瘫型及双重偏瘫型脑瘫患者,在实施L- SSPR术前及术后分别测定。结果 发现有153 例(29.59%) 患者除下肢痉挛缓解外,出现手与上肢痉挛有部分缓解,斜视、流涎好转及发音变清晰。并有167(32.30%)例患者出现SSEP潜伏期延长等改变。结论 对SPR解除痉挛的机制提出新的推测,即在γ- 环路的基础上,还存在“外周- 皮层- 外周”的大环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发电位 脑瘫 下肢痉挛 L-SSPR
原文传递
脑瘫合并腰椎峡部裂及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
10
作者 易斌 徐林 +3 位作者 洪毅 俞兴 王兵 王业华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604-606,共3页
目的观察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结合经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合并椎弓峡部裂及腰椎滑脱脑瘫患者的疗效。方法 1992年 5月~ 1998年 12月收治的 18岁以上 (含 18岁 )的 96例脑瘫患者中, 21例 (21.8... 目的观察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结合经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合并椎弓峡部裂及腰椎滑脱脑瘫患者的疗效。方法 1992年 5月~ 1998年 12月收治的 18岁以上 (含 18岁 )的 96例脑瘫患者中, 21例 (21.88% )合并椎弓峡部裂及腰椎滑脱。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后分别摄腰椎正侧位,双斜位及过伸、过屈位 X线片。并行动力性测量 X线片对比观察。结果术后疗效满意。随访 1~ 7年,平均 3.5年,仅有 1例发生内固定断裂,其余均愈合良好。术后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1)脑瘫的异常运动姿态加重腰椎的负荷,从而导致较高的腰椎滑脱发生率 ,支持疲劳骨折的推论。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本身是由于采用限制性椎板切除,并不会对脊柱的稳定性产生太大的影响。 (2)由于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术后患者站立及行走姿态改善,作用于腰椎的应力相应减少,也为脊柱的稳定提供支持。 (3)由于在同一切口施行两种手术,手术时间长,出血相对较多,应先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然后再行经椎弓根内固定及植骨术。 (4)因为脑瘫患者腰骶部动力机制的复杂性,所以选择经椎弓根内固定术这一坚强的脊柱内固定方式作为治疗腰椎滑脱的首选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脊神经根切断术 腰椎峡部裂 腰椎滑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