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颔下腺切除对大鼠胃粘膜影响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观察 被引量:11
1
作者 赵培林 王慧敏 李肇特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18-322,T017,共6页
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下颌下腺切除对大鼠胃粘膜结构和代谢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下颌下腺切除术后10d,胃体和胃窦粘膜均明显薄于对照组(P<0.01)(分别减少16.63%和19.77%);壁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 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下颌下腺切除对大鼠胃粘膜结构和代谢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下颌下腺切除术后10d,胃体和胃窦粘膜均明显薄于对照组(P<0.01)(分别减少16.63%和19.77%);壁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术后10~28d,胃粘膜酸性粘液物质有所减少。术后4~28d,胃粘膜表面粘液细胞和膝上皮细胞Feulgen染色均减弱。术后2~10d,壁细胞内SDH活性增强,至术后21d恢复正常。术后2d,胃粘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Mg++-ATPase活性略增强;术后10~28d,活性略减弱。胃粘膜表面粘液细胞和晚上皮细胞AcP活性在术后4~21d增强,术后28d恢复正常。本实验结果提示,下颌下腺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质是维持胃粘膜正常结构和代谢活动的必需因素,其中表皮生长因子或许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粘膜 颌下腺切除 组织化学
下载PDF
大鼠生后发育期间胰岛生长抑素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潘秀芳 石爱荣 崔铮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6期455-456,514,共2页
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显示胰岛D细胞。观察生后发育期间大鼠全胰胰岛D细胞的形态、分布和数量。结果表明,D细胞分布于胰岛周边部分,其突起可伸达其他内分泌细胞或毛细血管壁;D细胞计数表明,在生后1天最低,18天最高。
关键词 免疫组织化学 发育 胰岛 D细胞
下载PDF
中药穿心莲引产对人胎盘的影响——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的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兰芬 傅爱华 《解剖学报》 CAS 1987年第2期215-219,243,共6页
用经中药穿心莲苦味素内酯进行中期妊娠引产的胎盘标本12例,并以正常中期妊娠钳夹引产的胎盘6例作为对照标本,进行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的观察;还用免抗HCG血清PAP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的观察。穿心莲引产的胎盘绒毛合体滋养层胞质嗜碱性普... 用经中药穿心莲苦味素内酯进行中期妊娠引产的胎盘标本12例,并以正常中期妊娠钳夹引产的胎盘6例作为对照标本,进行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的观察;还用免抗HCG血清PAP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的观察。穿心莲引产的胎盘绒毛合体滋养层胞质嗜碱性普遍减弱,RNA染色反应减弱,HCG免疫反应也普遍下降。5例用药后自然娩出胎盘的蜕膜细胞AcP酶反应升高;而2例用药后人工引产胎盘的蜕膜细胞AcP酶反应未升高。这些改变表明,中药穿心莲使大部分的胎盘合体滋养层受到损伤,并使其合成HCG的功能下降。5例引产成功者,蜕膜细胞AcP酶反应升高,2例引产不成功者,蜕膜细胞AcP酶反应未升高,提示溶酶体酶的改变,可能与引产中子宫收缩的发动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引产 胎盘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过程中颌下腺GCT细胞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培林 李肇特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4期265-270,359,共7页
实验用成年雄性 Wistar 大鼠46只,分为溃疡组、盐水组和空白组。溃疡组和盐水组各又分为术后2、4、10、14、21和28天组。分别于术后相应时间取颌下腺,进行组织学和组织化学观察,结果表明:溃疡术后2~4天。多颗粒细胞和颗粒明显减少;术... 实验用成年雄性 Wistar 大鼠46只,分为溃疡组、盐水组和空白组。溃疡组和盐水组各又分为术后2、4、10、14、21和28天组。分别于术后相应时间取颌下腺,进行组织学和组织化学观察,结果表明:溃疡术后2~4天。多颗粒细胞和颗粒明显减少;术后10天略增多;术后14~21天,多颗粒细胞和颗粒明显增多,尤以术后14天明显;术后28天,上述变化趋于恢复。溃疡术后2~4天,GCT 细胞 PAS 反应明显减弱;术后14~21天,反应增强,以术后14天更明显;术后28天恢复;溃疡全过程中 GCT 管腔内容物 PAS 反应均强于对照组,溃疡术后2~4天,GCT 细胞 SDH 活性由略弱到略强,ACP、NE 活性略减弱;术后10~21天,SDH、NE 活性强于空白组;术后28天,SDH、NE 趋近恢复,ACP 于术后10天恢复,Mg^(++)—ATPase 活性于术后14~28天增强。作为反映 GCT细胞功能重要指标的颗粒多少和各类型细胞相对数量以及与 GCT 细胞分泌物的形成、物质转运和分泌等活动有关的酶活性.在溃疡愈合过程中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提示 GCT 细胞可能参与了溃疡愈合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胃溃疡 组织化学 GCT 细胞 颌下腺 大鼠
下载PDF
大鼠生后发育期间胰岛胰多肽细胞与胰高糖素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崔铮 石爱荣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6期410-412,482,共3页
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法,在一张切片上同时显示胰岛PP细胞与A细胞。观察生后发育期间大鼠全胰PP细胞、A细胞和PP-Glu共存细胞的形态、分布和数量。结果表明,PP细胞突起可伸达A细胞,PP和Glu在胞质内共存呈分散或分区两种形式,胰岛可分... 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法,在一张切片上同时显示胰岛PP细胞与A细胞。观察生后发育期间大鼠全胰PP细胞、A细胞和PP-Glu共存细胞的形态、分布和数量。结果表明,PP细胞突起可伸达A细胞,PP和Glu在胞质内共存呈分散或分区两种形式,胰岛可分为PP细胞型、A细胞型和PP-A细胞型,PP细胞和PP-Glu共存细胞的计数表明,在生后7天最低,28天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 胰多肽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早期培养人胎胸腺基质细胞的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品伟 吴江声 +1 位作者 张兰芬 陈慰峰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93-95,共3页
13例胸腺组织取自3.5至4个月新鲜死亡人胎,剪碎后种在培养瓶内。所用培养液为DME,另加5%胎牛血清、10%新生牛血清及D-缬氨酸650mg/L早期培养中出现两类不同形态的细胞。上皮样细胞的NE、AcP活性及PAS... 13例胸腺组织取自3.5至4个月新鲜死亡人胎,剪碎后种在培养瓶内。所用培养液为DME,另加5%胎牛血清、10%新生牛血清及D-缬氨酸650mg/L早期培养中出现两类不同形态的细胞。上皮样细胞的NE、AcP活性及PAS反应较弱,ATP酶和5-NT活性较强,角蛋白呈阳性。成纤维样细胞显示较强的NE、AcP活性及PAS反应,Vlmentin呈阳性。3例培养中均含两类细胞,表明培养细胞仍为胸腺基质细胞的混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培养 胸腺基质细胞 人胎
下载PDF
啮齿类动物全胚胎培养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树芬 保毓书 +1 位作者 张秀池 张兰芬 《卫生毒理学杂志》 CSCD 1990年第3期186-188,共3页
啮齿类动物全胚胎培养(Whole EmbryoCulture WEC)最初是由Nicholas和Rudnik(1934,1938)进行实验,获得成功。70年代由New等对此项体外培养技术进行了较大改进。由于该方法具有快速、经济、能够准确控制胚外暴露,并能排除母体对致畸原的... 啮齿类动物全胚胎培养(Whole EmbryoCulture WEC)最初是由Nicholas和Rudnik(1934,1938)进行实验,获得成功。70年代由New等对此项体外培养技术进行了较大改进。由于该方法具有快速、经济、能够准确控制胚外暴露,并能排除母体对致畸原的影响等优点,近年来在毒理学领域中已用于化学物质致畸性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动物 胚胎培养
下载PDF
淋巴因子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组织化学研究
8
作者 吴江声 李萌 +2 位作者 孙品伟 陈远远 陈慰峰 《解剖学报》 CAS 1988年第4期425-428,463,共5页
以3%硫代乙醇酸钠培养基刺激,获取C57BL/6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φ),在含有两种不同浓度(3%、50%)的粗制淋巴因子的培养基中培养24小时后,分别观察测定Mφ的组织化学变化及对P_(815)肥大细胞瘤细胞的抑制生长作用。结果显示,在Mφ对瘤细胞... 以3%硫代乙醇酸钠培养基刺激,获取C57BL/6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φ),在含有两种不同浓度(3%、50%)的粗制淋巴因子的培养基中培养24小时后,分别观察测定Mφ的组织化学变化及对P_(815)肥大细胞瘤细胞的抑制生长作用。结果显示,在Mφ对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增强的同时,酶活性增强非常显著,细胞代谢旺盛,表现为AcP、NsE、LDH、SDH和β-G酶活性高度增强,PAS反应明显减弱。未经淋巴因子作用的Mφ,则无上述显著变化。本文表明,组织化学反应的结果,可作为评价淋巴因子对Mφ代谢作用变化的指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淋巴因子 组织化学 小鼠
下载PDF
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幽门粘膜上皮及腺细胞的组织化学和放射自显影研究
9
作者 周济远 石爱荣 刘鼎新 《解剖学报》 CAS 1987年第1期68-68,共1页
应用组织化学方法和放射自显影术相结合,观察了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术后4、6、10、21 d幽门粘膜上皮和腺细胞标记指数及粘液的组织化学、PAS反应、醛复红染色和Alcian蓝(pH 2.5)染色的变化。结果表明,实验性胃溃疡术后第6、10、21d溃疡组... 应用组织化学方法和放射自显影术相结合,观察了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术后4、6、10、21 d幽门粘膜上皮和腺细胞标记指数及粘液的组织化学、PAS反应、醛复红染色和Alcian蓝(pH 2.5)染色的变化。结果表明,实验性胃溃疡术后第6、10、21d溃疡组与对照组上皮和腺细胞标记指数相比,第21 d新生上皮和腺细胞标记指数49.05±1.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胃溃疡 腺细胞 粘膜上皮 大鼠 幽门 组织化学 组织学 自愈
下载PDF
家兔实验性腹膜炎期间腹水细胞的组织化学观察
10
作者 吴江声 孙品伟 李肇特 《解剖学报》 CAS 1987年第2期203-207,234,共6页
本文以腹腔注射松节油致腹膜炎后1、3、8、14 d,分别以瑞氏染色和组织化学方法对急性非特异性化学炎症期间(实验组,雄性家兔50只)渗出的腹水细胞和正常家兔(对照组,雄性家兔10只)腹水细胞进行了动态观察。瑞氏染色下,正常家兔腹水细胞... 本文以腹腔注射松节油致腹膜炎后1、3、8、14 d,分别以瑞氏染色和组织化学方法对急性非特异性化学炎症期间(实验组,雄性家兔50只)渗出的腹水细胞和正常家兔(对照组,雄性家兔10只)腹水细胞进行了动态观察。瑞氏染色下,正常家兔腹水细胞为小淋巴细胞(87.1%),少量巨噬细胞(9.7%)和极少数多形核粒细胞。炎症后1 d,多形核粒细胞数目明显增高,3 d后逐渐下降。炎症后巨噬细胞数日逐渐增高,14 d后达到高峰,至30 d后仍未降至正常水平。淋巴细胞于炎症8 d后开始相对增多,14 d后尚未回至正常。组织化学观察:多形核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于炎症后第l d呈强阳性,3 d开始减弱。巨噬细胞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炎症后3 d增强,5 d最强,8 d后开始减弱。脂类反应可见多形核粒细胞与巨噬细胞均呈阳性,巨噬细胞3 d反应增强,同时在胞质内存有未着色的空泡。T淋巴细胞的酸性醋酸萘酯酶(ANAE)反应,5 d时阳性反应率明显增高(从2%升至19.5%)。观察表明,在松节油所致家兔急性非特异性腹膜炎期间各种腹水细胞比例改变,功能增强,提示在炎症期间有促进免疫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腹膜炎 腹水细胞 组织化学
下载PDF
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期间胃泌素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与放射自显影相结合的研究
11
作者 周济远 石爱荣 刘鼎新 《解剖学报》 CAS 1986年第3期254-254,共1页
本实验使用PAP法与离体培养放射自显影术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实验性胃溃疡期间幽门窦胃泌素(G)细胞的标记指数及G细胞数目的变化,以便进一步了解G细胞在自身抗病过程中的作用。用成年雄性大鼠16只,分为溃疡组和对照组,后者又分为盐水模拟... 本实验使用PAP法与离体培养放射自显影术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实验性胃溃疡期间幽门窦胃泌素(G)细胞的标记指数及G细胞数目的变化,以便进一步了解G细胞在自身抗病过程中的作用。用成年雄性大鼠16只,分为溃疡组和对照组,后者又分为盐水模拟手术组和正常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胃溃疡 胃泌素 多肽 细胞数
下载PDF
介绍一种胃泌素细胞(G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与离体培养放射自显影研究方法
12
作者 周济远 石爱荣 刘鼎新 《解剖学杂志》 CAS 1988年第1期70-70,41,共2页
研究细胞动力学,对于基础和临床医学均有重要意义,国外已将胃肠道细胞动力学作为胃肠疾病的基础理论研究课题之一。在胃肠内分泌细胞动力学研究方面,近年来已有报道,应用体内注射放射自显影术和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胃泌素细... 研究细胞动力学,对于基础和临床医学均有重要意义,国外已将胃肠道细胞动力学作为胃肠疾病的基础理论研究课题之一。在胃肠内分泌细胞动力学研究方面,近年来已有报道,应用体内注射放射自显影术和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胃泌素细胞,但应用离体培养放射自显影术,对G细胞的观察,还甚少见。本实验是将离体培养放射自显影术与免疫组织化学法相结合,来显示标记G细胞。方法步骤如下:1.体外单次脉冲标记:(1)在基本无菌操作下,取胃幽门窦粘膜组织块,长2-3mm、宽约1mm,放入5ml链霉素灭菌瓶内,瓶中含有2mlEagle液(PH7.2-7.4),液中加有H-TdR 4μCi和10%小牛血清;培养液中还加入两只搅拌棒。橡皮塞封盖,用铁丝环夹加固。通过橡皮盖向瓶内注入空气3ml,以便促进H—TdR参入DNA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泌素 放射自显影术 多肽 放射自显影 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离体培养
下载PDF
大鼠心房肌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的研究 Ⅴ.鼠胚和新生大鼠心脏心房肽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13
作者 王文青 纪中生 李肇特 《解剖学报》 CAS 1986年第3期243-243,共1页
用免疫酶组织化学Sternberger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方法,研究了鼠胚和新生大鼠心脏心房肽免疫反应颗粒的发生和分布。鼠胚龄以大鼠受孕天数计算。下午9~10h将雌、雄大鼠同笼,次日清晨检查雌性大鼠阴道中出现精子,定为大鼠受孕... 用免疫酶组织化学Sternberger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方法,研究了鼠胚和新生大鼠心脏心房肽免疫反应颗粒的发生和分布。鼠胚龄以大鼠受孕天数计算。下午9~10h将雌、雄大鼠同笼,次日清晨检查雌性大鼠阴道中出现精子,定为大鼠受孕第1d。在大鼠受孕第12~20d每天下午取材;新生大鼠为出生后6h内取材。共用鼠胚和新生大鼠41只,各天所用鼠胚数量为3~5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肌 免疫反应 颗粒 大鼠 鼠胚 组织化学 组织学 心脏
下载PDF
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期间甲状腺的组织学和酶组织化学的研究
14
作者 张叔行 李肇特 《解剖学报》 CAS 1987年第4期395-400,459,共7页
雄性Wistar大鼠80只,分成溃疡组、盐水组和空白组。溃疡组在无菌条件下打开腹腔,将少量冰醋酸注入胃粘膜下层,造成实验性胃溃疡;盐水组模拟手术,用等量生理盐水注入胃粘膜下层;空白组为正常大鼠。在手术后1~28天分批取材,进行组织学和... 雄性Wistar大鼠80只,分成溃疡组、盐水组和空白组。溃疡组在无菌条件下打开腹腔,将少量冰醋酸注入胃粘膜下层,造成实验性胃溃疡;盐水组模拟手术,用等量生理盐水注入胃粘膜下层;空白组为正常大鼠。在手术后1~28天分批取材,进行组织学和酶组织化学观察。盐水组:手术后2~21天,甲状腺滤泡细胞的AcP、AlP、α-GPD、SDH、G 6 PD和NsE的活性减弱,并且比空白组的低,手术后4~21天,滤泡细胞变低,滤泡腔变大;溃疡组:手术后2~21天的AlP活性比盐水组略高,但比空白组的稍有减弱,α-GPD、SDH和G6 PD活性都比盐水组高,与空白组的相同。NsE与盐水组的相似,在手术后4~21天,此酶活性有所减弱。手术后4~10天溃疡组的滤泡细胞变低,滤泡腔变大。手术后14天,滤泡细胞高度恢复正常,滤泡腔大小与空白组的相似。本实验结果与家兔实验性胃溃疡期间甲状腺滤泡细胞功能活性增强基本一致。从而提示,在实验性胃溃疡期间,大鼠和家兔的甲状腺滤泡细胞可能都参与了胃溃疡修复的代谢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胃溃疡 酶组织化学 甲状腺滤泡细胞 大鼠
下载PDF
成年小鼠胸腺基质细胞的组织化学观察
15
作者 孙品伟 吴江声 +1 位作者 张兰芬 陈慰峰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2期103-105,T010,共4页
对成年BALB/c小鼠胸腺冰冻切片进行了AcP,5’-NT,ATPase,AIP,NsE,SDH,LDH酶组织化学和PAS反应。结果表明,上皮网状细胞酶活性较低,PAS呈弱反应,在被膜下核细胞呈ATP酶强阳性,在髓质某些细胞的NsE和PAS反应很强。巨噬细胞具有强酶活性和... 对成年BALB/c小鼠胸腺冰冻切片进行了AcP,5’-NT,ATPase,AIP,NsE,SDH,LDH酶组织化学和PAS反应。结果表明,上皮网状细胞酶活性较低,PAS呈弱反应,在被膜下核细胞呈ATP酶强阳性,在髓质某些细胞的NsE和PAS反应很强。巨噬细胞具有强酶活性和PAS强反应,在皮髓交界区尤为明显。胸腺哺育细胞和交错突细胞也具有某些酶活性。这提示胸腺微环境中各种基质细胞有着不同的功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细胞 组织化学 胸腺
下载PDF
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期间胃窦粘膜胃泌素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和放射自显影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济远 石爱荣 刘鼎新 《解剖学报》 CAS 1988年第1期68-73,124,共7页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6只,分为实验溃疡组和对照组,后者又分为盐水组和空白组。在手术后4、6、10和21天取胃窦粘膜,经离体H-TdR掺入,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放射自显影方法观察胃泌素细胞(G细胞)的变化。正常大鼠胃窦粘膜G细胞标记指数为1.59&#...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6只,分为实验溃疡组和对照组,后者又分为盐水组和空白组。在手术后4、6、10和21天取胃窦粘膜,经离体H-TdR掺入,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放射自显影方法观察胃泌素细胞(G细胞)的变化。正常大鼠胃窦粘膜G细胞标记指数为1.59±0.78,细胞百分率为4.27±0.27。溃疡组G细胞标记指数在手术后4天比对照组降低,10天的比对照组增高;G细胞百分率在手术后4、6、和10天低于对照组,21天的则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其中21天的G细胞百分率与4或6天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溃疡组手术后6天的新生粘膜内出现G细胞,其数目随时间增加。6、10和21天的新生粘膜内可见少量H-TdR标记的G细胞。G细胞形状有多种,有的G细胞伸出突起,与幽门腺其他腺细胞接触。本研究结果提示,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修复期间,G细胞可能与其他内分泌细胞共同参与了机体自然抗病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胃溃疡 3H-TdR掺入 免疫组织化学 放射自显影 胃泌素细胞 大鼠
下载PDF
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胃窦粘膜G、D细胞变化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卢十一 石爱荣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302-306,共5页
本实验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53只,分为溃疡组、盐水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在手术后4、10,14、21及28天分批取材。用Sternberger PAP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显示胃窦粘膜胃泌素细胞(G细胞)和生长抑素细胞(D细胞),观察大鼠实验性胃溃... 本实验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53只,分为溃疡组、盐水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在手术后4、10,14、21及28天分批取材。用Sternberger PAP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显示胃窦粘膜胃泌素细胞(G细胞)和生长抑素细胞(D细胞),观察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G和D细胞的形态变化,并进行了细胞计数和统计学分析。本文结果表示,溃疡组G细胞数量在术后10至14天明显增多(P<0.01),21、28天趋于减少,但仍高于对照组。有些G细胞排列成群,密集呈明显带状。正常时G细胞分布在幽门腺的中、下1/3处,而溃疡组可见有些G细胞分布在腺的上部。D细胞数量仅在术后10天增多(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法,可见G细胞和D细胞之间存在着形态上的接触。溃疡自愈期间,G/D细胞比值未见明显改变。本实验结果提示,胃窦粘膜局部G、D细胞的变化和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修复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溃疡 胃窦粘膜 G细胞 D细胞
下载PDF
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期间胃窦粘膜上皮及幽门腺的组织化学和放射自显影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济远 石爱荣 刘鼎新 《解剖学报》 CAS 1988年第2期201-205,239,共6页
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6只,分为溃疡组和对照组,后者又分为盐水组和空白组。在实验性胃溃疡术后4、6、10和21天取胃窦粘膜,经体外培养,^(3)H-TdR摻入,在放射自显影前后,分别进行PAS反应与醛复红、Alcian蓝(pH2.5)及HE染色,观察胃窦粘膜... 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6只,分为溃疡组和对照组,后者又分为盐水组和空白组。在实验性胃溃疡术后4、6、10和21天取胃窦粘膜,经体外培养,^(3)H-TdR摻入,在放射自显影前后,分别进行PAS反应与醛复红、Alcian蓝(pH2.5)及HE染色,观察胃窦粘膜上皮和幽门腺细胞标记指数、细胞百分率及组织化学变化。正常大鼠胃窦粘膜上皮和幽门腺细胞标记指数为10.03±0.40、细胞百分率为95.73±0.26。溃疡组术后6、10和21天粘膜上皮和腺细胞标记指数增高,与对照组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21天时新生上皮和腺细胞标记指数增高,与空白组相比,也有高度显著性差异。溃疡组细胞百分率在6天增加,与空白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其中21天与4天和6天相比,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新生粘膜上皮和腺细胞的PAS反应、醛复红和Alcian蓝染色呈强阳性或阳性。本研究的结果提示,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胃窦粘膜和新生粘膜上皮及腺细胞增殖活跃,分泌粘液的功能旺盛。上述变化对溃疡局部的修复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胃溃疡 3H-TDR 放射自显影 组织化学 大鼠
下载PDF
人胎儿胃肠道5-HT 免疫活性细胞的个体发生研究——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福圣 石爱荣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82-285,共4页
本研究对60例8周至足月人胎儿胃肠道5-HT 免疫活性细胞(EC 细胞)用兔抗5-HT血清做了免疫金银及 PAP 染色。结果表明,EC 细胞最早见于8周人胚十二指肠上皮,12周后在胃肠道全长均可见到。各时期胎儿胃肠道 EC 细胞的数量(以有核 EC 细胞数... 本研究对60例8周至足月人胎儿胃肠道5-HT 免疫活性细胞(EC 细胞)用兔抗5-HT血清做了免疫金银及 PAP 染色。结果表明,EC 细胞最早见于8周人胚十二指肠上皮,12周后在胃肠道全长均可见到。各时期胎儿胃肠道 EC 细胞的数量(以有核 EC 细胞数/视野计数)由多至少,依次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阑尾、结肠及胃。胃窦中 EC 细胞常具有细长突起与邻近腺细胞相接触。除胃体中 EC 细胞多为闭合型外,其余部位的 EC 细胞多为开放型。在阑尾上皮及肠腺中还可见到紧密相贴、聚集成群的 EC 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胎儿
下载PDF
鼠胚和新生大鼠心房肌心房肽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文青 纪中生 李肇特 《解剖学报》 CAS 1987年第4期415-417,462,共4页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鼠胚和新生大鼠含心房肽免疫反应颗粒的心房肌细胞的发生和分布。结果表明,心房肽免疫反应颗粒出现于胚13天的少数心房肌细胞。随胚胎发育,含免疫反应颗粒的心房肌细胞增多,胞质内反应颗粒也增多,它们主要位于...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鼠胚和新生大鼠含心房肽免疫反应颗粒的心房肌细胞的发生和分布。结果表明,心房肽免疫反应颗粒出现于胚13天的少数心房肌细胞。随胚胎发育,含免疫反应颗粒的心房肌细胞增多,胞质内反应颗粒也增多,它们主要位于细胞核周围。大部分含反应颗粒的心房肌细胞分布在心房腔侧的小梁内,而在心外膜侧则逐渐减少。无反应颗粒的肌细胞主要位于靠心房外膜侧和房间隔内。本文的结果提示,心房肌细胞的特殊分化在胚胎早期业已开始,在发育过程中,有些细胞分化成心房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有些细胞仍为心房肽免疫反应阴性。这种分化特点可能与心房的功能发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肽 定位 免疫组织化学 鼠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