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啮齿类动物全胚胎培养方法筛查致畸原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赵树芬 保毓书 +2 位作者 张兰芬 张秀池 张帆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S1期1-6,16,共7页
啮齿类动物全胚胎培养是60年代国外发展起来用于检验胚胎发育是否正常的实验方法。70年代New 等对此项体外培养技术进行了较大改进,并用于筛查致畸原。本方法具有快速、经济等优点。为控制环境致畸物进入人体,提高人口素质,急需建立快... 啮齿类动物全胚胎培养是60年代国外发展起来用于检验胚胎发育是否正常的实验方法。70年代New 等对此项体外培养技术进行了较大改进,并用于筛查致畸原。本方法具有快速、经济等优点。为控制环境致畸物进入人体,提高人口素质,急需建立快速筛查致畸物的方法。我们跟踪国外先进技术建立了全胚胎培养方法的实验条件,实验操作常规及实验结果的评价方法;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在早期头褶阶段(9.5天)的大鼠胚胎,体外培养24或48小时,胚胎的生长发育与体内同期胚胎的生长发育相似。应用全胚胎培养方法测试了经致畸实验证实有致畸作用的镉、过量维生素A以及经致畸实验证实有胚胎毒性、但无明显致畸作用的1,2-二氯乙烷、二硫化碳,以及文献报道有致畸作用的铅等工业毒物。就我们筛查的几种化合物看,本方法用于筛查工业致畸原是可行的。对染毒途径进行了探讨,我们认为经母体宫内染毒,取胚胎体外培养的实验方法,可作为快速筛查工业致畸物时首选的染毒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胚胎培养 致畸原 胚胎毒性 致畸作用 工业毒物 体外培养 卵黄囊循环 大鼠胚胎 前肢芽 孕鼠
下载PDF
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过程中颌下腺GCT细胞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培林 李肇特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4期265-270,359,共7页
实验用成年雄性 Wistar 大鼠46只,分为溃疡组、盐水组和空白组。溃疡组和盐水组各又分为术后2、4、10、14、21和28天组。分别于术后相应时间取颌下腺,进行组织学和组织化学观察,结果表明:溃疡术后2~4天。多颗粒细胞和颗粒明显减少;术... 实验用成年雄性 Wistar 大鼠46只,分为溃疡组、盐水组和空白组。溃疡组和盐水组各又分为术后2、4、10、14、21和28天组。分别于术后相应时间取颌下腺,进行组织学和组织化学观察,结果表明:溃疡术后2~4天。多颗粒细胞和颗粒明显减少;术后10天略增多;术后14~21天,多颗粒细胞和颗粒明显增多,尤以术后14天明显;术后28天,上述变化趋于恢复。溃疡术后2~4天,GCT 细胞 PAS 反应明显减弱;术后14~21天,反应增强,以术后14天更明显;术后28天恢复;溃疡全过程中 GCT 管腔内容物 PAS 反应均强于对照组,溃疡术后2~4天,GCT 细胞 SDH 活性由略弱到略强,ACP、NE 活性略减弱;术后10~21天,SDH、NE 活性强于空白组;术后28天,SDH、NE 趋近恢复,ACP 于术后10天恢复,Mg^(++)—ATPase 活性于术后14~28天增强。作为反映 GCT细胞功能重要指标的颗粒多少和各类型细胞相对数量以及与 GCT 细胞分泌物的形成、物质转运和分泌等活动有关的酶活性.在溃疡愈合过程中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提示 GCT 细胞可能参与了溃疡愈合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胃溃疡 组织化学 GCT 细胞 颌下腺 大鼠
下载PDF
啮齿类动物全胚胎培养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树芬 保毓书 +1 位作者 张秀池 张兰芬 《卫生毒理学杂志》 CSCD 1990年第3期186-188,共3页
啮齿类动物全胚胎培养(Whole EmbryoCulture WEC)最初是由Nicholas和Rudnik(1934,1938)进行实验,获得成功。70年代由New等对此项体外培养技术进行了较大改进。由于该方法具有快速、经济、能够准确控制胚外暴露,并能排除母体对致畸原的... 啮齿类动物全胚胎培养(Whole EmbryoCulture WEC)最初是由Nicholas和Rudnik(1934,1938)进行实验,获得成功。70年代由New等对此项体外培养技术进行了较大改进。由于该方法具有快速、经济、能够准确控制胚外暴露,并能排除母体对致畸原的影响等优点,近年来在毒理学领域中已用于化学物质致畸性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动物 胚胎培养
下载PDF
大鼠胃溃疡模型的制作方法 被引量:22
4
作者 张叔行 陈玲 +1 位作者 陈东明 石爱荣 《解剖学杂志》 CAS 1987年第2期158-159,2,共3页
我们对okaba胃溃疡模型和家兔实验性胃溃疡模型加以改进,建立一个操作简便,结果稳定,酷似于人胃溃疡结构的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模型。70只雄性大鼠,重180-200米,用3%戊巴比妥钠,以1 ml/kg剂量麻醉。胸腹部剃毛,消毒,打开腹腔(手术切口长2c... 我们对okaba胃溃疡模型和家兔实验性胃溃疡模型加以改进,建立一个操作简便,结果稳定,酷似于人胃溃疡结构的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模型。70只雄性大鼠,重180-200米,用3%戊巴比妥钠,以1 ml/kg剂量麻醉。胸腹部剃毛,消毒,打开腹腔(手术切口长2cm左右),暴露出胃。在胃前壁近幽门处,将0.01 ml冰醋酸(含量99%以上)注入肌层近胃粘膜下层处。注射后,胃壁表面立即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隆起,然后隆起变平出现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乳白色不透明区。直径为5 mm。用缝线将大网膜固定于注射区,以防穿孔。逐层缝合切口。涂上一层稀释的火棉胶,保护伤口。在手术后2,4,6,10,14,21和28天取材。肉眼观察溃疡外形,测量溃疡直径,计算溃疡面积。固定于Bouin液,石蜡切片,厚6μm,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溃疡结构和愈合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胃溃疡 大鼠 溃疡面积 制作方法
下载PDF
胸腺微环境的研究——Ⅰ.人胎胸腺上皮网状细胞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兰芬 吴江声 +1 位作者 傅爱华 陈慰峰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1期21-23,83,共3页
本文观察了6例孕5个月的正常人胎胸腺上皮网状细胞的超微结构。可区分出以下各种类型的上皮网状细胞:(1)被膜下上皮网状细胞,(2)皮质上皮网状细胞,(3)皮髓交界区的两种上皮网状细胞,(4)髓质内的两种上皮网状细胞。从超微结构上的差异表... 本文观察了6例孕5个月的正常人胎胸腺上皮网状细胞的超微结构。可区分出以下各种类型的上皮网状细胞:(1)被膜下上皮网状细胞,(2)皮质上皮网状细胞,(3)皮髓交界区的两种上皮网状细胞,(4)髓质内的两种上皮网状细胞。从超微结构上的差异表明它们在胸腺的不同部位构成了不同的微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环境 胸腺 超微结构 上皮细胞
下载PDF
小鼠胸腺基质细胞的类型和分布 被引量:2
6
作者 吴江声 张兰芬 +2 位作者 孙品伟 傅爱华 陈慰峰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6-8,84,共3页
本文用特殊染色方法和酸性复红法对小鼠胸腺内各种基质细胞进行了鉴别,从染色特性及细胞形态,可区分出各型上皮网状细胞、保姆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的?光镜下观察了小鼠胸腺内各种基质细胞的分布,并证实小鼠胸腺髓质内含有胸腺小体... 本文用特殊染色方法和酸性复红法对小鼠胸腺内各种基质细胞进行了鉴别,从染色特性及细胞形态,可区分出各型上皮网状细胞、保姆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的?光镜下观察了小鼠胸腺内各种基质细胞的分布,并证实小鼠胸腺髓质内含有胸腺小体。本文就电镜所见髓质两种上皮细胞类型并结合PAS反应,对髓质内亮细胞的特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 基质细胞 类型 分布
下载PDF
区分骨骼肌纤维类型的非特异性酯酶显示法 被引量:1
7
作者 孙品伟 李枫 郭文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1986年第4期305-306,328,共3页
人和哺乳动物的骨骼肌纤维在生理、代谢和超微结构上并非相同。通常将骨骼肌纤维分为两类;Ⅰ型肌纤维和Ⅱ型肌纤维。Ⅰ型肌纤维又称β肌纤维,代谢类型为氧化型,相当于生理上的慢缩肌纤维或红肌纤维。它含有较多的线粒体和较高浓度的氧... 人和哺乳动物的骨骼肌纤维在生理、代谢和超微结构上并非相同。通常将骨骼肌纤维分为两类;Ⅰ型肌纤维和Ⅱ型肌纤维。Ⅰ型肌纤维又称β肌纤维,代谢类型为氧化型,相当于生理上的慢缩肌纤维或红肌纤维。它含有较多的线粒体和较高浓度的氧化酶活性(如琥珀酸脱氢酶)。用组织化学方法可将Ⅱ型肌纤维再分为二个亚型:Ⅱ A型和Ⅱ B型肌纤维。Ⅱ B型肌纤维又称α肌纤维,代谢类型为酵解型,相当于生理上的快缩肌纤维或白肌纤维,含糖原较多,具有高浓度的糖酵解酶活性。Ⅱ A型肌纤维又称αβ型肌纤维,也属快缩肌纤维,但代谢上兼有氧化型和酵解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纤维 酶活性 HB 肌细胞 酶活力 非特异性 预孵育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2和黄芪多糖对小鼠NK细胞活性和增殖及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8
8
作者 张晓明 杨景山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176-178,256,共3页
本实验观察了细胞介素2(IL-2)和黄芪多糖(PA)对小鼠NK细胞活性、增殖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IL-2、PA均能不同程度地增强NK细胞活性、刺激NK细胞增殖,IL-2与PA合用时其效果更佳。NK细胞胞体相应变大,核质比降低。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 黄芪多糖 NK细胞 小鼠
下载PDF
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过程中颌下腺颗粒曲管细胞的形态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李肇特 赵培林 马淑霞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52-256,共5页
用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方法,观察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过程中颌下腺颗粒曲管(GCT)细胞的变比,GCT细胞可分为三种类型:宽暗颗粒细胞、亮颗粒细胞和狭窄无颗粒细胞.溃疡术后4天,宽暗颗粒细胞和颗粒明显减少;术后10天.宽暗颗粒细胞和颗粒... 用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方法,观察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过程中颌下腺颗粒曲管(GCT)细胞的变比,GCT细胞可分为三种类型:宽暗颗粒细胞、亮颗粒细胞和狭窄无颗粒细胞.溃疡术后4天,宽暗颗粒细胞和颗粒明显减少;术后10天.宽暗颗粒细胞和颗粒略增多;术后14~21天,宽暗颗粒细胞和颗粒均明显增多,颗粒更加粗大,含颗粒少的细胞向含颗粒多的细胞过度明显,这些变化尤以术后14天更明显;至术后28天,各项变化趋于恢复.结果表明.GCT细胞的变化与溃疡修复密切相关.此外,也表明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是观察GCT细胞形态变化的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曲管细胞 分泌颗粒 胃溃疡
下载PDF
胸腺微环境的研究——Ⅱ.用特殊染色方法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人胎胸腺基质细胞的类型和分布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兰芬 吴江声 +1 位作者 傅爱华 陈慰峰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3期161-163,243,共3页
本文用特殊染色方法鉴别出孕5个月人胎胸腺中各种基质细胞及其分布。从染色特性及细胞形态上,可区分出各型上皮网状细胞,保姆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及肥大细胞。同时用抗角蛋白抗体在邻片上显示上皮网状细胞内的角蛋白。本文结果,为... 本文用特殊染色方法鉴别出孕5个月人胎胸腺中各种基质细胞及其分布。从染色特性及细胞形态上,可区分出各型上皮网状细胞,保姆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及肥大细胞。同时用抗角蛋白抗体在邻片上显示上皮网状细胞内的角蛋白。本文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胸腺功能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 基质细胞 微环境 类型 分布
下载PDF
双侧肾脏发育不全畸胎的特征——附两侧报告
11
作者 刘斌 郝陵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1986年第4期262-328,共2页
两侧肾脏完全性发育不全畸胎较罕见,发生率为1:4,000,但在胚胎学和临床上有意义。国外早有报道,国内尚少见。我们收集到2例标本,介绍如下: 例1 王××,29岁,缝纫工人,第二产,妊娠38^+周,产前检查发现羊水少。自然分娩一男婴,重2... 两侧肾脏完全性发育不全畸胎较罕见,发生率为1:4,000,但在胚胎学和临床上有意义。国外早有报道,国内尚少见。我们收集到2例标本,介绍如下: 例1 王××,29岁,缝纫工人,第二产,妊娠38^+周,产前检查发现羊水少。自然分娩一男婴,重2,900克,身长52厘米,生后心跳微弱,无呼吸,经抢救无效,10分钟后,心跳停止。两上肢基本正常,但左手六指,拇指外侧可见一息肉状多余指,其根部以细蒂连于拇指下部,长1.6厘米。左腿长仅10厘米,无小腿及膝关节.末端被软组织包裹,伸侧可见一发育不全足趾,并有甲床。右足外翻,(足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不全 畸胎 缺如 输尿管芽 双侧肾脏 下唇 羊水过少 泌尿系统 自然分娩
下载PDF
肥大细胞数量及脱颗粒变化在小鼠妊娠早期子宫中的观察
12
作者 吕丹瑜 杨京京 刘斌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1年第2期96-97,共2页
关键词 肥大细胞 小鼠子宫 脱颗粒 妊娠早期 小鼠 小家鼠
下载PDF
“试管婴儿”的新进展与优生(三)
13
作者 刘斌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1991年第1期45-48,共4页
“试管婴儿”的新进展由Edwards和Steptoe两位“试管婴儿”先驱者70年代所开创的培养“试管婴儿”的技术方法是比较复杂的,要求的设备条件较高,因此成功率受到一定的限制。80年代,在上述经典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又发展建立了一些新方法,198... “试管婴儿”的新进展由Edwards和Steptoe两位“试管婴儿”先驱者70年代所开创的培养“试管婴儿”的技术方法是比较复杂的,要求的设备条件较高,因此成功率受到一定的限制。80年代,在上述经典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又发展建立了一些新方法,1985年Asch提出“配子输卵管内移植术(Gamete intraf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WARDS 胚胎移植 直肠子宫陷凹 人工受精 腹腔液 体外受精 超排卵 移植术 胚卵 子宫腔
下载PDF
“试管婴儿”的新进展与优生(一)
14
作者 刘斌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1990年第1期46-48,共3页
“试管婴儿”先驱者,英国的Edwards和Steptoe两位学者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工作,反复摸索,终于在1978年7月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跳易丝·布朗。这是继心脏移植成功后医学上的又一大奇迹。十几年来这项新技术又不断改进与提高... “试管婴儿”先驱者,英国的Edwards和Steptoe两位学者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工作,反复摸索,终于在1978年7月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跳易丝·布朗。这是继心脏移植成功后医学上的又一大奇迹。十几年来这项新技术又不断改进与提高。至今已出生了近万例,“试管婴儿”遍及全球。“试管婴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易丝·布朗 体外受精 心脏移植 EDWARDS 遍及全球 胚卵 人工受精 抗精子抗体 原发性不孕 宫颈粘液
下载PDF
试管婴儿的新进展与优生(二)
15
作者 刘斌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1990年第2期87-89,共3页
随着改革、开放,试管婴儿的热潮也冲击到我国大陆,北京和湖南的生殖医学和妇产科专家于8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经过五、六年的反复探索和百余次的试验,终于在1988年3月10日我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在北京医科大学降生了,这是医务工... 随着改革、开放,试管婴儿的热潮也冲击到我国大陆,北京和湖南的生殖医学和妇产科专家于8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经过五、六年的反复探索和百余次的试验,终于在1988年3月10日我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在北京医科大学降生了,这是医务工作者团结协作的硕果,是我国生殖医学研究方面的一项突破性成绩,引起国内外人们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产科专家 胚胎移植 超排卵 人工受精 胚卵 医学研究 取卵 体外培养 体外受精 北京医科大学
下载PDF
用于人卵体外受精的精液研究
16
作者 孟繁菁 刘斌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5期321-323,401,共3页
本文对53例应用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新鲜精液进行了精液分析,应用统计学原理,比较了各种精液平均体外受精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精液分析参数不同的精液,平均体外受精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应用冷冻精液进行人卵体外受精,受精率不低... 本文对53例应用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新鲜精液进行了精液分析,应用统计学原理,比较了各种精液平均体外受精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精液分析参数不同的精液,平均体外受精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应用冷冻精液进行人卵体外受精,受精率不低于新鲜精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管婴儿 精液 体外受精
下载PDF
顺序应用PAP-PAP法PAP-ABC法和ABC-ABC法双染大鼠垂体激素
17
作者 孙敏之 傅爱华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4期333-334,355,共2页
双染法,即在同一张组织切片上显示二种抗原,以研究二种抗原产生于同一种细胞还是不同种细胞以及这些细胞的位置关系。此法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但国内尚未普遍开展。本实验顺序应用PAP法(Perox idase Antiperoxidase method酶抗酶法)和AB... 双染法,即在同一张组织切片上显示二种抗原,以研究二种抗原产生于同一种细胞还是不同种细胞以及这些细胞的位置关系。此法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但国内尚未普遍开展。本实验顺序应用PAP法(Perox idase Antiperoxidase method酶抗酶法)和ABC法(Avidin Biotin Complex method抗生物素生物素法)两种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即PAP-PAP法、PAP-ABC和ABC-ABC法,双染大鼠垂体的两对激素,以取得双染法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P-PAP法 PAP-ABC法 垂体激素
下载PDF
超微显示和检测Fc受体的新技术
18
作者 杨景山 芦春平 +1 位作者 李一蕾 唐军民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1986年第4期250-250,共1页
淋巴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在机体免疫调节和免疫效应中起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国内外尚缺乏非污染性的、简便的超微显示和测定技术。 本实验利用可溶性辣根过氧化物酶抗酶Ig复合物(PAP)具有Fc段和三个显色酶分子的高灵敏特点... 淋巴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在机体免疫调节和免疫效应中起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国内外尚缺乏非污染性的、简便的超微显示和测定技术。 本实验利用可溶性辣根过氧化物酶抗酶Ig复合物(PAP)具有Fc段和三个显色酶分子的高灵敏特点,在光镜,电镜下显示和光度计测定单个细胞的Fc受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附,分离出人、鼠单核细胞、T细胞和NK细胞。计数后以20μl/10°细胞的1:25~1:2500 PAP混合孵育30分钟,充分清洗后将细胞分三份。一份制成光镜涂片后显色。另一部分细胞经冷2%戊二醛固定、清洗后,经DAB显色,锇酸后固定,常规电镜包埋、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第三部分细胞以105开始倍比稀释,定量放入酶标板孔,每细胞浓度重复三孔。离心弃上清,OPD液显示酶-Fc-受体活性,2MH2SO4中止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C 单个细胞 细胞表面 受体 超微
下载PDF
大鼠胃溃疡自愈过程中颌下腺EGF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赵培林 李肇特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65-368,共4页
以往的研究证明,机体存在着自然抗病机制,并且这一机制主要是通过神经和内分泌调节而实现的.随着内分泌概念的扩展,机体自然抗病机制可能涉及到更多的调节肽,表皮生长因子(EGF)很可能是这个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EGF是由53个氨基酸残基... 以往的研究证明,机体存在着自然抗病机制,并且这一机制主要是通过神经和内分泌调节而实现的.随着内分泌概念的扩展,机体自然抗病机制可能涉及到更多的调节肽,表皮生长因子(EGF)很可能是这个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EGF是由5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多肽,在小鼠和大鼠主要由颌下腺颗粒曲管(GCT)细胞合成,并贮存在分泌颗粒内,随唾液进入消化道.已知EGF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调节有关,但其与消化系统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已有的研究表明,EGF对整个胃肠道及肝脏都有生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GF 免疫组织化学 胃溃疡 大鼠
原文传递
不同途径接触镉的大鼠全胚胎培养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树芬 保毓书 +1 位作者 张秀池 张兰芬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5期269-272,共4页
应用大鼠全胚胎培养方法,检测了氯化镉的发育毒性,并对培养的大鼠胚胎染毒途径进行了探讨。培养的大鼠胚胎以三种方式接触镉:(1)直接将镉加到培养基中,培养9.5天大鼠胚胎。(2)孕鼠于妊娠第8.5天经皮下分别注入2mg/kg及8mg/kg氯化镉(按(?... 应用大鼠全胚胎培养方法,检测了氯化镉的发育毒性,并对培养的大鼠胚胎染毒途径进行了探讨。培养的大鼠胚胎以三种方式接触镉:(1)直接将镉加到培养基中,培养9.5天大鼠胚胎。(2)孕鼠于妊娠第8.5天经皮下分别注入2mg/kg及8mg/kg氯化镉(按(?)计算),于妊娠9.5天取染毒鼠胚胎于培养基中培养48小时。(3)取染毒大鼠血清,培养9.5天大鼠胚胎。结果表明。这三种途径染毒,均观察到异常胚胎增多,表明氯化镉有致畸作用,与致畸实验结果一致。应用全胚胎培养方法筛查致畸原,经母体宫内染毒,取胚胎体外培养,是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镉 发育毒性 全胚胎培养 畸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