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比较乳腺动态增强MRI定量和半定量血流动力学参数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 被引量:26
1
作者 周意明 陈宏 +4 位作者 徐筑津 华彬 王征 陈敏 姜蕾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8-492,共5页
目的比较乳腺动态增强MRI定量和半定量血流动力学参数鉴别诊断乳腺病变良恶性的效能。方法采用杂合动态增强MR序列对59例患者共66个乳腺病变进行扫描,获得半定量参数和定量参数。半定量参数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初始增强曲线下面... 目的比较乳腺动态增强MRI定量和半定量血流动力学参数鉴别诊断乳腺病变良恶性的效能。方法采用杂合动态增强MR序列对59例患者共66个乳腺病变进行扫描,获得半定量参数和定量参数。半定量参数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初始增强曲线下面积(IAUGC)、最大增强斜率(MaxSlope)、对比增强比率(CER)及正向增强积分(PEI);定量参数为前向容积转移常数(K^(trans))、反向容积转移常数(K_(ep))和每单位体积组织的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V_e)。以非参数检验比较良恶性病变间各参数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 66个乳腺病变中,恶性31个(恶性组),良性35个(良性组),2组间K^(trans)、K_(ep)、TIC、IAUGC、MaxSlop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V_e、PEI、CE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K^(trans)、K_(ep)、TIC、IAUGC、MaxSlope的AUC均>0.7。半定量参数联合诊断乳腺病变良恶性的AUC较单个参数均有显著提高(P均<0.05);定量参数联合后的AUC较K^(trans)无显著提高(P=0.134),较K_(ep)和V_e有显著提高(P均<0.001)。半定量联合与定量参数联合诊断诊断乳腺病变良恶性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4)。结论 K^(trans)、K_(ep)、TIC、IAUGC及MaxSlope对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具有较高效能;多参数联合,乳腺动态增强MRI半定量和定量参数诊断效能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青年与中老年乳腺浸润性导管癌MRI增强形态类型的差异及病理基础初探 被引量:15
2
作者 姜蕾 李继生 +5 位作者 王征 华彬 杨重庆 周诚 陈敏 周意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2期254-257,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MRI增强形态类型与年龄的相关性及其病理基础。方法收集经病理学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97例,均进行了MRI动态增强检查。2名放射科医生独立阅片确定肿瘤MRI增强后形态类型(肿块/非肿块样强化)及大小。2名病理...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MRI增强形态类型与年龄的相关性及其病理基础。方法收集经病理学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97例,均进行了MRI动态增强检查。2名放射科医生独立阅片确定肿瘤MRI增强后形态类型(肿块/非肿块样强化)及大小。2名病理科医生确定浸润性导管癌成分的组织学分级及肿瘤内是否含有导管内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分析MRI增强形态类型与年龄段的相关性,青年与中、老年MRI增强形态类型是否有显著差异,肿块与非肿块型乳腺癌病变大小、浸润性导管癌成份组织学分级及DCIS存在与否的差异性。结果 MRI增强形态类型与年龄显著相关(P=0.000);40岁(含)以下青年中的非肿块型乳腺癌比40岁以上中老年的明显增多(P=0.000)。非肿块型乳腺癌大小大于肿块型(P=0.022)。非肿块型乳腺癌中病理含DCIS者明显多于肿块型乳腺癌(P=0.000),且前者浸润性导管癌成分的组织学分级明显低于后者(P=0.006)。结论非肿块型乳腺癌更易发生于青年,肿块型乳腺癌更易发生于中老年。非肿块型乳腺癌与存在DCIS显著相关,但浸润性导管癌成分组织学分级相对较低,其恶性程度未必差于肿块型乳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非肿块样强化 肿块 磁共振成像 年龄
下载PDF
超声引导细针抽吸细胞块免疫组化对BI-RADS4类乳腺结节的诊断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川予 王飞亮 +4 位作者 贾静怡 陈秀华 何淑蓉 陆旭 戴维德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11-614,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细胞块免疫组化在超声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对4类乳腺结节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超声诊断为BI-RADS 4类乳腺结节患者160例,采用超声引导下25G活检针和16G半自动活检针穿刺,经细胞学检查结合...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细胞块免疫组化在超声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对4类乳腺结节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超声诊断为BI-RADS 4类乳腺结节患者160例,采用超声引导下25G活检针和16G半自动活检针穿刺,经细胞学检查结合细胞块免疫组化和组织学检查结合免疫组化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穿刺成功率及阳性符合率。结果细针及粗针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4.3%(151/160)、95%(152/160),免疫组化检测成功率分别为97.8%(90/92)、94.0%(93/99),两组穿刺成功率和阳性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细针抽吸细胞联合细胞块免疫组化诊断乳腺结节病变具有与组织学检查相同的诊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活组织检查 针吸 免疫组织化学 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下载PDF
超声造影评估老年人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4
4
作者 吴明晓 李晨 +2 位作者 陈秀华 许静涌 华彬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87-791,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老年人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新辅助化疗(NAC)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老年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16例,于NAC前后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对比观察...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老年人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新辅助化疗(NAC)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老年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16例,于NAC前后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对比观察造影时病灶大小及时间-强度(TIC)曲线参数变化,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老年TNBC患者NAC的疗效。结果NAC前超声造影病灶径线总和为(7.29±1.62) cm,NAC后为(4.52±1.21) cm,较NAC前缩小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3,P=0.012)。造影TIC曲线参数结果显示,NAC前峰值强度(PI)、达峰时间(TTP)、曲线上升斜率(Grad)值分别为(-57.67±1.93) dB、(5.35±0.83) s、2.29±0.45,NAC后分别为(-65.14±3.75)dB、(11.57±7.34)s、1.21±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12、2.271、2.727,P=0.003、0.049、0.026)。超声造影TIC参数评估NAC疗效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准确率87.5%(14/16)、敏感性92.9%(13/14)、特异性50.0%(1/2)、阳性预测值92.9%(13/14),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429(χ^2=0.500,P=0.230)。以造影结果评价NAC有效组准确率为81.3%(13/16)。结论超声造影可以有效地对老年TNBC乳腺癌患者NAC后的疗效进行准确评估,指导临床制定精准个体化治疗方案使患者最终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超声检查 乳房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原文传递
应用^1HMR波谱在新辅助化疗早期评估乳腺癌化疗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姜蕾 杜湘珂 +4 位作者 陈敏 陆旭 杨重庆 纪立伟 周诚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60-464,共5页
目的应用^1HMRS评价化疗早期复合胆碱(tCho)浓度变化在早期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效果的价值。方法搜集已确诊为乳腺癌(肿瘤T分期在Tlc以上者)并进行新辅助化疗的患者20例。所有患者化疗前均进行乳腺病变穿刺活检,在化疗结束后均进... 目的应用^1HMRS评价化疗早期复合胆碱(tCho)浓度变化在早期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效果的价值。方法搜集已确诊为乳腺癌(肿瘤T分期在Tlc以上者)并进行新辅助化疗的患者20例。所有患者化疗前均进行乳腺病变穿刺活检,在化疗结束后均进行手术治疗。将手术病理切片与化疗前穿刺病理片比较,将患者分为化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所有患者均在化疗前1周内及化疗第1疗程结束后3周内(化疗第二疗程开始前)各进行1次乳腺MRS检查。采用外参照定量法计算化疗前、后tCho浓度,并采用配对样本均数£检验比较2组统计学意义。采用秩和检验比较2组病灶大小的统计学意义。以病理作为金标准,用ROC曲线分析根据tCho浓度变化判断化疗有效的价值。结果20例中化疗有效为16例,无效为4例。化疗有效组化疗前、后胆碱浓度分别为(4.24±3.09)、(1.13±1.14)mmol/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40,P〈0.01),而无效组[(3.72±2.69)、(3.06±2.21)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85,P〉0.05)。2组间病灶大小变化值(中位数均为0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23.00,W=33.00,P=0.437)。以病理作为金标准根据化疗前、后的tCho浓度变化评估化疗有效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84。结论MRS能在肿瘤大小发生改变之前即反映出肿瘤代谢的变化,从而能在新辅助化疗早期评估其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波谱学 乳腺肿瘤 化学疗法 辅助 胆碱
原文传递
中国女性乳腺癌群体筛查与机会性筛查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沈松杰 徐雅莉 +15 位作者 周易冬 任国胜 姜军 蒋宏传 张瑾 李波 金锋 李亚平 谢凤鸣 石岳 王震东 孙梅 袁双虎 于晶晶 陈跃 孙强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9-115,共7页
目的比较乳腺癌群体筛查和机会性筛查两种模式的人群特点、筛查阳性率、乳腺癌检出率、早期乳腺癌比例及筛查费用。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研究时间为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分别入组群体筛查和机会性筛查受试者,填... 目的比较乳腺癌群体筛查和机会性筛查两种模式的人群特点、筛查阳性率、乳腺癌检出率、早期乳腺癌比例及筛查费用。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研究时间为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分别入组群体筛查和机会性筛查受试者,填写调查问卷表,并进行每年1次乳腺体检及乳腺超声检查,共完成3轮筛查,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组人群的特点及筛查结果。结果共入组受试者20080人。群体筛查组完成3轮筛查的人数分别为9434人(100%)、8111人(85.98%)和3940人(41.76%);机会性筛查组分别为10646人(100%)、6209人(58.32%)和2988人(28.07%)。机会性筛查组中产后哺乳时间<3个月(1275/9796比1061/8860,χ^(2)=4.597,P=0.032)、未生育(850/10646比574/9434,χ^(2)=27.400,P<0.01)、有流产史(6384/10646比5062/9434,χ^(2)=81.232,P<0.01)、绝经后(2776/10646比2217/9434,χ^(2)=17.757,P<0.01)、口服避孕药>6个月(171/10646比77/9434,χ^(2)=25.593,P<0.01)及一级亲属乳腺癌阳性家族史(464/10646比236/9434,χ^(2)=51.257,P<0.01)比例高于群体筛查组。机会性筛查组筛查阳性率(514/10646比128/9434,χ^(2)=194.736,P<0.01)、乳腺癌检出率(158/10646比13/9434,χ^(2)=107.374,P<0.01)和活检阳性率(158/452比13/87,χ^(2)=13.491,P<0.01)高于群体筛查组。群体筛查组早期乳腺癌(0期和Ⅰ期)比例高于机会性筛查组(10/12比66/141,χ^(2)=5.902,P=0.015)。群体筛查组发现每1例乳腺癌的平均费用为215038元,是机会性筛查组15799元的13.6倍。机会性筛查组基层医院的活检阳性率低于大型医院(79/267比79/185,χ^(2)=8.267,P=0.004),而群体筛查组两者无明显差异(6/37比7/50,χ^(2)=0.082,P=0.774)。结论乳腺癌筛查可以早期发现乳腺癌。机会性筛查具有受试者乳腺癌高危因素比例高、筛查阳性率高、乳腺癌检出率高、活检阳性率高、筛查费用低的特点。但是,机会性筛查的早期乳腺癌比例低于群体筛查,基层医院开展机会性筛查时活检阳性率较低。两种筛查模式各有优势,需要有机结合,取长补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早期诊断 肿瘤筛查 群体筛查 机会性筛查
原文传递
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背阔肌肌皮瓣供区缺损 被引量:4
7
作者 韩婷璐 臧梦青 +5 位作者 朱珊 陈博 李杉珊 谢婷珺 华彬 刘元波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70-975,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背阔肌肌皮瓣供区缺损的可行性和技术要点。方法2012年7月至2019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瘢痕综合治疗中心采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创面24例,男9例,女15例,年龄4~81岁,平均43.6岁。术前应用超声... 目的探讨应用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背阔肌肌皮瓣供区缺损的可行性和技术要点。方法2012年7月至2019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瘢痕综合治疗中心采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创面24例,男9例,女15例,年龄4~81岁,平均43.6岁。术前应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查背阔肌前缘和后缘附近的穿支血管并进行标记。术中根据拟修复缺损的大小、形状,切取背阔肌肌皮瓣,修复缺损;依据术前穿支血管探查结果,掀起1块或多块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转移修复背阔肌肌皮瓣供区缺损。观察术后效果。结果24例背阔肌肌皮瓣术后均成活,包括带蒂肌皮瓣22块,游离肌皮瓣2块,面积16 cm×11 cm^33 cm×17 cm,宽度9~20 cm。24例均应用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背阔肌肌皮瓣供瓣区,其中12例应用1块螺旋桨皮瓣,11例应用2块,1例应用3块,共37块穿支皮瓣,包括36块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1块自由设计穿支皮瓣。螺旋桨皮瓣的面积13 cm×5 cm^23 cm×14 cm,血管蒂长度3~6 cm,皮瓣旋转角度90°~180°,所有螺旋桨皮瓣的供瓣区都直接关闭。术后1块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完全坏死,清创后另行植皮修复;1块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远端2 cm坏死,经换药处理后创面愈合;其他35块皮瓣全部成活,没有出现任何严重的并发症。24例均获1~38个月随访,平均7个月,随访期间4例肿瘤患者出现肿瘤复发,需再次实施肿瘤切除术;所有患者对术后术区功能和美学效果均满意。结论应用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背阔肌肌皮瓣供区缺损,在确保切取一个宽大的肌皮瓣用于缺损修复的同时,还可以确保背部肌皮瓣供区能直接关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阔肌肌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穿支螺旋桨皮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