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2023)解读 被引量:1
1
作者 许乐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3年第5期876-879,共4页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临床常见病,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相对于非老年人,老年人GERD具有症状不典型、食管损伤相对较重、并发症较多等特点。目前国内外尚未有专门用于规范老年人群胃食管反流病的诊...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临床常见病,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相对于非老年人,老年人GERD具有症状不典型、食管损伤相对较重、并发症较多等特点。目前国内外尚未有专门用于规范老年人群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及治疗的指南及专家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老年人 胃食管反流病 2023 专家共识 解读
下载PDF
抗栓治疗老年患者行结肠息肉内镜切除的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傅亮 吴曦 +4 位作者 唐永莲 王薇 罗庆锋 许乐 陈浩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649-652,共4页
目的研究抗栓治疗的老年患者内镜下行结肠息肉切除的安全性。方法筛选住院行结肠息肉切除的2299例抗栓治疗老年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高血压病及冠心病患者合计1555例(高血压冠心病组),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患者435例(冠脉支... 目的研究抗栓治疗的老年患者内镜下行结肠息肉切除的安全性。方法筛选住院行结肠息肉切除的2299例抗栓治疗老年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高血压病及冠心病患者合计1555例(高血压冠心病组),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患者435例(冠脉支架放置组),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及心房颤动患者合计309例(人工心脏瓣膜+心房颤动组)。比较各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分析围术期不同抗栓药物管理方案与发生出血事件及血栓栓塞的关系。结果冠脉支架放置组出血事件及血栓栓塞发生率高于高血压冠心病组及人工心脏瓣膜+心房颤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结肠息肉切除术前3~5d停用抗凝药物出血事件及血栓栓塞发生率分别为2.00%,2.49%,术后<3d恢复抗凝药物出血事件及血栓栓塞发生率分别为3.34%,1.45%,息肉≥1cm患者内镜切除后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息肉<1cm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子肝素桥接抗凝治疗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对比未桥接抗凝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息肉切除术前3~5d停用抗栓药物,术后<3d恢复抗栓药物可有助于提高抗栓治疗老年患者结肠息肉内镜切除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息肉 内窥镜检查 胃肠道 抗凝治疗 出血 血栓栓塞 老年人
下载PDF
老年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临床特点分析
3
作者 崔海梦 史济华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2年第10期1296-1299,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化验指标等在内的临床特点,及探究临床诊疗中的注意要点。方法选取住院诊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60岁及以上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在老年人群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临床表现... 目的分析老年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化验指标等在内的临床特点,及探究临床诊疗中的注意要点。方法选取住院诊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60岁及以上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在老年人群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临床表现与该疾病在整体人群中特点相符;初次就诊科室以内分泌科、消化内科、普外科居多。结论老年人群中AIP发病较高,老年人群突出的临床症状为梗阻性黄疸引起的不适。针对老年人的AIP诊断需慎重、可充分利用EUS、MRCP等检查,必要时可行EUS引导下穿刺活检术。根据个体情况进行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下载PDF
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住院期间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傅亮 史济华 +1 位作者 罗庆锋 陈浩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63-867,共5页
目的评估住院期间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访2年发生出血事件和缺血事件的风险,分析再发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北京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目的评估住院期间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访2年发生出血事件和缺血事件的风险,分析再发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北京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老年ACS患者,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分为出血组(51例)和对照组(2834例),比较两组患者随访出院后2年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再发出血情况,分析影响有临床意义出血(BARC 2型、3型和5型)的相关因素.结果出血组患者中位出血时间为PCI术后3.3d,主要原因为胃十二指肠溃疡(43例,84.3%).与对照组比较,出血组患者体质指数低,更多合并心房颤动、慢性肾脏病、消化性溃疡病史,多表现为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替格瑞洛、口服抗凝药使用率高,而质子泵抑制剂使用率低,且冠状动脉病变≥2支、GRACE评分、替罗非班和抽吸导管使用率较高(均P<0.05),完全血运重建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22.4±1.5)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出血组的MACE(19例比698例,37.3%比24.6%,HR=1.655,95%CI:1.026~2.673,χ^(2)=4.513,P=0.026)和再发有临床意义出血(10例比283例,19.6%比10.0%,HR=2.242,95%CI:1.209~4.157,χ^(2)=5.083,P=0.024)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RR=1.813,95%CI:1.021~3.219)、慢性肾脏病≥2期(RR=1.623,95%CI:1.196~2.202)、消化性溃疡病史(RR=2.152,95%CI:1.156~4.006)、替格瑞洛(RR=2.014,95%CI:1.253~3.237)、口服抗凝剂(RR=1.352,95%CI:1.032~1.771)为影响有临床意义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质子泵抑制剂为其保护因素(RR=0.573,95%CI:0.345~0.952).结论老年ACS患者住院期间上消化道出血病史可增加随访2年再发有临床意义出血和MACE发生风险.高龄、慢性肾脏病≥2期、消化性溃疡病史、术前应用替格瑞洛和口服抗凝剂是其独立危险因素,质子泵抑制剂可降低再发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出血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中国专家共识(2023)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方旭 许乐 +1 位作者 郑松柏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83-896,共14页
1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GERD)具有症状不典型、食管损伤相对较重、并发症较多等特点,治疗时也需要充分考虑老年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本共识总结了老年人GERD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疗特点,并给出了相关推荐意见,为医务人员正... 1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GERD)具有症状不典型、食管损伤相对较重、并发症较多等特点,治疗时也需要充分考虑老年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本共识总结了老年人GERD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疗特点,并给出了相关推荐意见,为医务人员正确认识和规范诊治老年人GERD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老年人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文彬 张晓宇 +3 位作者 徐雪 杜俊 罗庆锋 史济华 《胃肠病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513-517,共5页
背景:目前国内尚缺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非治愈性切除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危险因素的大宗临床研究。目的:分析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疗效,探索影响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9月-2021年9月北京医院... 背景:目前国内尚缺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非治愈性切除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危险因素的大宗临床研究。目的:分析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疗效,探索影响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9月-2021年9月北京医院行ESD治疗的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共229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ESD疗效。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估影响ESD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发现255处病变,整块切除率为90.2%,R0切除率为87.8%,治愈性切除率为83.5%,并发症发生率为2.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非治愈性切除组腔内突出型肿瘤检出率(61.0%对24.4%,P<0.05)、黏膜下层重度纤维化率(24.4%对2.4%,P<0.05)显著高于治愈性切除组,而抬举征阳性率明显降低(80.5%对95.1%,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腔内突出型肿瘤(OR=4.087,95%CI:1.523~10.968,P=0.005)、黏膜下层重度纤维化(OR=9.609,95%CI:1.107~83.439,P=0.04)是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ESD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结论: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R0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高,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腔内突出型肿瘤、黏膜下层重度纤维化是肿瘤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应进行严格评估,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癌前病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非治愈性切除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早期结直肠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晓宇 史济华 +1 位作者 罗庆锋 王奕然 《胃肠病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17-320,共4页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已广泛应用于早期结直肠肿瘤的治疗。早期结直肠肿瘤ESD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已在多项研究中得到证实。本文就早期结直肠肿瘤ESD非治愈性切除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非治愈性切除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前基因组RNA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抗病毒治疗中的变化特点
8
作者 潘家莉 罗皓 +4 位作者 张霞霞 韩一凡 陈宏宇 曾湛 徐小元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1,共6页
目的探究新型临床标志物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前基因组RNA(pgRNA)水平在长期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的的临床变化特点。方法纳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100例核苷(酸)类似物(NAs)初治CHB患者,分别检测患者随访期间的丙氨... 目的探究新型临床标志物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前基因组RNA(pgRNA)水平在长期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的的临床变化特点。方法纳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100例核苷(酸)类似物(NAs)初治CHB患者,分别检测患者随访期间的丙氨酸转氨酶(ALT)、HBV DNA、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水平,并使用Taqman法实时定量PCR检测血清HBV pgRNA水平。连续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分类变量采用Pearson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48周时发生病毒学应答者(n=54)在后续治疗中的HBV pgRNA下降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病毒学应答者(n=46);HBeAg阳性患者的HBV pgRNA下降水平低于HBeAg阴性者;P<0.05或P<0.01。抗病毒治疗后,基线期HBV DNA水平更高、HBeAg阳性患者HBV pgRNA水平更高,基线期HBV pgRNA水平不同的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HBV pgR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HBV pgRNA与HBsAg在基线期无相关性,而在长期抗病毒治疗后出现相关性,抗病毒治疗第5年、第9年HBV pgRNA与HBsAg存在弱相关性(分别为r=0.262,P=0.031;r=0.288,P=0.008)。结论在CHB长期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BV活性较高CHB患者的HBV pgRNA水平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前基因组RNA 慢性乙型肝炎
原文传递
因消化道出血发现先天性脾缺如一例
9
作者 刘晓 许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91-292,共2页
1例患者因便血查因就诊,完善消化道检查,考虑血管畸形导致消化道出血。影像检查过程中发现先天性脾缺如。考虑先天性脾缺如合并肠道血管发育畸形,静脉增粗,间断便血。该病临床罕见,故结合文献,对其诊治经过进行了报道。
关键词 胃肠出血 血管畸形 先天性脾缺如
原文传递
偶发^(18)F-FDG PET/CT结直肠局灶性摄取增高对结直肠早期腺癌及高风险腺瘤的预测价值
10
作者 李文婵 刘甫庚 +3 位作者 姚稚明 王宇芃 刘秀芹 张竹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3年第5期274-280,共7页
目的探讨偶发^(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结直肠局灶性摄取增高对结直肠早期腺癌及高风险腺瘤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北京医院因非结直肠病变行全身^(18)F-FDG PET/CT显像并偶然发现结直肠局灶性摄取增高... 目的探讨偶发^(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结直肠局灶性摄取增高对结直肠早期腺癌及高风险腺瘤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北京医院因非结直肠病变行全身^(18)F-FDG PET/CT显像并偶然发现结直肠局灶性摄取增高的56例患者[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龄(66±11)岁,范围38~84岁]的临床资料,以^(18)F-FDG PET/CT检查后3个月内的结肠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最终诊断标准,分析^(18)F-FDG PET/CT对结直肠早期腺癌及高风险腺瘤的预测价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勾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对结直肠早期腺癌和高风险腺瘤的诊断效能及最佳诊断临界值。结果56例受检者中,^(18)F-FDG PET/CT共发现74处结直肠局灶性摄取增高灶,结肠镜共发现140处阳性病灶。^(18)F-FDG PET/CT发现的74处结直肠局灶性摄取增高灶中,结肠镜发现阳性病灶59处[其中69.5%(41/59)为早期腺癌(7处)和高风险腺瘤(34处)]、阴性病灶15处。^(18)F-FDG PET/CT共漏诊81处病灶,其中55.6%为非高风险腺瘤(45处),27.2%为非腺瘤性息肉(22处)。^(18)F-FDG PET/CT诊断非腺瘤性息肉、非高风险腺瘤、高风险腺瘤、早期腺癌的灵敏度分别为26.7%(8/30)、10.0%(5/50)、72.3%(34/47)和100%(7/7)(χ^(2)=35.09,P<0.001)。^(18)F-FDG PET/CT诊断结直肠早期腺癌和高风险腺瘤的阳性预测值为55.4%(41/74)。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UVmax诊断结直肠早期腺癌及高风险腺瘤的最佳临界值为11.6。结论偶发^(18)F-FDG PET/CT结直肠局灶性摄取增高对结直肠早期腺癌及高风险腺瘤的诊断灵敏度及阳性预测值均较高。对于偶发^(18)F-FDG PET/CT结直肠局灶性摄取增高灶,后续的结肠镜检查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对于高SUVmax病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腺癌 腺瘤 氟脱氧葡萄糖F18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结肠镜检查 局灶性摄取
原文传递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血液CD38酶活性方法的建立
11
作者 赵香慧 步霄霄 +9 位作者 朱涵誉 李红霞 史济华 王思明 牟洪娜 李姿芸 吴铸 董军 陈文祥 杨睿悦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74-1082,共9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血液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主要消耗酶CD38酶活性的方法,检测CD38酶活性在不同年龄和健康状态人群中的差异。方法选择50μl全血作为检测样本、150μl浓度为500μmol/L的β-NAD为酶反应底物,全血预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血液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主要消耗酶CD38酶活性的方法,检测CD38酶活性在不同年龄和健康状态人群中的差异。方法选择50μl全血作为检测样本、150μl浓度为500μmol/L的β-NAD为酶反应底物,全血预孵育消耗掉内源性β-NAD后,加入底物,在37℃温育40 min,高氯酸(PCA)终止反应,HPLC测定酶促反应前后产物烟酰胺(NAM)变化量并计算CD38酶活性。评价方法的线性、检测限、定量限、精密度、回收率和稳定性等。用所建方法检测60名健康体检者和30名结直肠癌患者血液CD38活性。结果37℃预孵育20 min可消除内源性β-NAD的影响。NAM在浓度为0.1~3.2μmol/L的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检测限为0.5 nmol/L,定量限为2.1 nmol/L。平均批内精密度(CV)和总CV分别为3.22%~4.03%、2.91%~4.70%。加样回收率在94.82%~96.81%。全血在4℃放置48 h、室温放置8 h、冻存全血融化后室温放置2 h以及反复冻融3次均不影响CD38酶活性。NAM、β-NAD标准品和前处理后的样本在4℃放置48 h、室温放置8 h均可保持稳定。CD38活性随加入的CD38抑制剂4-氨基喹啉衍生物78c的浓度升高而逐渐降低。60例健康体检者结果显示,老年组CD38酶活性高于青年组(t=-2.776,P=0.007),30例结直肠癌患者CD38酶活性高于健康体检者(t=-2.572,P=0.012)。结论本研究建立的HPLC测定CD38酶活性的方法简单高效、准确性高、重复性好,为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谱法 高压液相 CD38 衰老 结直肠癌 NAD+
原文传递
胃底腺型胃癌内镜诊治三例并文献复习
12
作者 孙雪 刘娜 +4 位作者 刘洁 曹素艳 张岩 杜俊 赵莉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0-85,共6页
目的分析总结胃底腺型胃癌的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病理及治疗,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2020年5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3例胃底腺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例因腹胀、腹痛症状就诊,1例因胃癌术后复查胃镜。结合白光... 目的分析总结胃底腺型胃癌的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病理及治疗,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2020年5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3例胃底腺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例因腹胀、腹痛症状就诊,1例因胃癌术后复查胃镜。结合白光胃镜和放大内镜、病理及免疫组化等结果,诊断胃底腺型胃癌。同时复习1990年1月至2021年4月报道的胃底腺型胃癌195例,分析并总结该疾病的内镜特点、病理特征和诊疗经验等。结果胃底腺型胃癌198例,男女比1.6∶1.0,年龄39~87岁,平均年龄65.3岁,79.82%(91/114)患者幽门螺杆菌阴性。胃镜检查结果显示平均直径8.97 mm,89.9%(178/198)患者病变浸润至黏膜下。91.98%(149/162)患者为主细胞优势型,98.86%(130/140)患者为无淋巴血管侵犯,97.6%(162/166)患者无复发、转移。结论胃底腺型胃癌为罕见的低异型高分化胃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老年人多发,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无明显相关,主细胞优势型为主,内镜、病理及免疫组化有助于明确诊断,多数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底 胃肿瘤 胃镜
原文传递
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静脉麻醉对高龄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的安全性 被引量:20
13
作者 史济华 秦肖芸 +3 位作者 刚锐 崔海梦 李海 罗庆锋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58-661,共4页
目的评价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静脉麻醉对高龄老年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北京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RCP的63例高龄(年龄≥80岁)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为丙泊酚联合芬太... 目的评价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静脉麻醉对高龄老年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北京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RCP的63例高龄(年龄≥80岁)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为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麻醉组(41例)和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麻醉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麻醉组低血压的发生率高于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麻醉组[24.4%(10例)比0.0%(0例),χ^2=4.683,P=0.030],但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麻醉组SpO2<90%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麻醉组[22.7%(5例)比0.0%(0例),χ^2=7.250,P=0.007],两组的总体麻醉相关并发症[39.0%(16例)比36.4%(8例),χ^2=0.043,P=0.836]及术后并发症[4.9%(2例)比4.5%(1例),χ^2=0.003,P=0.953]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取石术中使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静脉麻醉是安全的,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胆管造影术 内窥镜逆行 胆总管结石 二异丙酚
原文传递
传统胃镜下幽门螺杆菌感染表现 被引量:11
14
作者 姚思敏 罗庆锋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57-960,共4页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等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致病作用,诊断HP感染是众多胃肠道疾病诊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1-2]。临床中有多种方法诊断HP感染[3-4],...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等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致病作用,诊断HP感染是众多胃肠道疾病诊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1-2]。临床中有多种方法诊断HP感染[3-4],但缺乏统一金标准。随着胃镜检查技术的发展和成熟,通过传统胃镜、窄带成像和高分辨率内镜检查技术对胃黏膜形态的分析,能够有效诊断HP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镜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HP感染 疾病诊治 检查技术 消化性溃疡 慢性胃炎
原文传递
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晓 韦雨策 +2 位作者 王薇 傅亮 罗庆锋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9-184,共6页
目的分析总结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结肠镜检查特征、治疗及转归等,旨在加强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北京医院消化科收治的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患者,该患者因腹痛腹胀、停止排便排气3个月... 目的分析总结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结肠镜检查特征、治疗及转归等,旨在加强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北京医院消化科收治的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患者,该患者因腹痛腹胀、停止排便排气3个月,再发伴呕吐2 d入院,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及肠镜结果等,考虑患者不完全性肠梗阻病因为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同时收集截至2021年4月国内外报道的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病例资料及相关文献,对该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信息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联同本例复习截至2021年4月文献报道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病例共计206例,男女比例约2.75:1;111例个案报道明确提及患者年龄,中位年龄59岁,≥65岁老年患者36例(32.4%);常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胀、腹泻、便血、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病变好发部位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等在内的右半结肠,其中以升结肠最易受累;影像学特征包括受累肠壁及邻近肠系膜血管线状、锯齿状或迂曲钙化,肠壁水肿增厚,肠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等;内镜下特征包括病变肠段黏膜水肿增厚、黏膜呈蓝紫色或青铜色改变、静脉迂曲扩张等;并发症包括肠梗阻、肠穿孔、肠坏死等;多数患者停服中药并经改善肠道微循环、抗炎、抗凝、抗感染等保守治疗措施后症状好转,疾病整体预后良好。结论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是一种非阻塞、非血栓、非炎症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所致的肠道缺血,该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综合典型临床表现、特征性影像学、内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有助于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 肠梗阻 结肠炎 缺血性
原文传递
微RNA-106b和微RNA-27a在人胃癌前病变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6
作者 徐雪 史济华 +2 位作者 张攀 崔海梦 许乐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5-117,共3页
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多无明显症状,较难发现。通过胃镜检查可发现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但其为有创检查。目前临床常用的外周血肿瘤标志物对早期胃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低。本研究通过对各类型胃黏膜病变患者的新鲜外周血浆提取miRNA,进... 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多无明显症状,较难发现。通过胃镜检查可发现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但其为有创检查。目前临床常用的外周血肿瘤标志物对早期胃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低。本研究通过对各类型胃黏膜病变患者的新鲜外周血浆提取mi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NA-106b和miRNA-27a的表达,发现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胃癌之间的外周血miRNA-106b和miRNA-27a表达含量存在差异,有可能成为潜在胃早期癌变诊断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前病变 临床意义 外周血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荧光定量PCR检测 早期胃癌 肿瘤标志物 miRNA
原文传递
健康体检人群胃肠镜检查结果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赵莉 李文彬 +3 位作者 罗庆锋 关玉霞 林松柏 吴晰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2021年第4期315-318,共4页
分析北京地区健康体检人群胃肠镜检查发现的病变及病变间的关系。回顾2016年1月—2018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医院体检中心1663例胃镜检查的结果,结合性别、年龄等相关信息,对各疾病的检出率及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胃镜检查结果显示... 分析北京地区健康体检人群胃肠镜检查发现的病变及病变间的关系。回顾2016年1月—2018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医院体检中心1663例胃镜检查的结果,结合性别、年龄等相关信息,对各疾病的检出率及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分别为1240例(74.6%)和423例(25.4%),40岁以上者慢性萎缩性胃炎更为多见。其他常见疾病包括胃体和(或)胃窦糜烂、胃底腺息肉、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球炎、胆汁反流等。消化道肿瘤包括食管癌和胃癌均为早期病变。结肠镜检查结果显示,结肠息肉为常见病变,包括结肠腺瘤382例(23.0%),增生性息肉217例(13.0%),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结直肠癌占0.7%。结肠憩室和结肠黑变病更常见于>40岁者。结肠腺瘤以男性多见,结肠黑变病以女性多见。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HP)快速尿素酶检查阳性率为32.2%。HP感染与胃底腺息肉无明确相关性(P=0.329)。胃底腺息肉与结肠腺瘤、结肠癌之间无明确相关性(P=0.152,P=0.616)。胃肠镜检查在消化道各种疾病,尤其是肿瘤的早诊早治方面有重要作用,应重视其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检查 胃肠道 年龄分布 性别分布 健康教育 强制性体检
原文传递
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被引量:5
18
作者 史林平 王薇 许乐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73-1176,共4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与遗传、环境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肠道菌群是肠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提示肠道菌群失衡与NAFLD密切相关。现对肠道菌群在NAFLD发病及...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与遗传、环境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肠道菌群是肠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提示肠道菌群失衡与NAFLD密切相关。现对肠道菌群在NAFLD发病及疾病进展中的作用机制和NAFLD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新的治疗手段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杆菌科 脂肪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