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相关血栓的防治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原 周健国 蔡建强 《中国医刊》 CAS 2013年第2期14-18,共5页
1865年Trousseau首次发现并提出静脉血栓形成是恶性肿瘤相关的并发症,并把两者同时出现的情况称为Trousseau综合征^[1]。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 1865年Trousseau首次发现并提出静脉血栓形成是恶性肿瘤相关的并发症,并把两者同时出现的情况称为Trousseau综合征^[1]。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恶性肿瘤 TROUSSEAU综合征 防治 静脉血栓栓塞 并发症 肺栓塞
下载PDF
胃癌新辅助化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2
作者 黄帅 袁兴华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1-215,共5页
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根治性切除是治愈患者的唯一希望。但是人们发现对于病期较晚的患者单纯通过外科手术难以达到根治的目的,也不能明显提高中位生存期。近年来兴起的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可使无限生长的肿瘤... 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根治性切除是治愈患者的唯一希望。但是人们发现对于病期较晚的患者单纯通过外科手术难以达到根治的目的,也不能明显提高中位生存期。近年来兴起的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可使无限生长的肿瘤有可能控制在手术可根治的范围之内,从而提高手术切除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并作为临床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治疗的首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药物疗法 胃肿瘤/外科学 化学疗法 辅助 放射疗法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标准胃癌根治术(D2)及区域性淋巴结分组清扫临床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郑朝旭 袁兴华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9-232,共4页
胃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迄今为止,主要采取以外科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的综合治疗。对进展期胃癌,外科手术一直是其治疗的首选方法,也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手段。自1881年Billroth完成了第1例胃癌手术至今的120... 胃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迄今为止,主要采取以外科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的综合治疗。对进展期胃癌,外科手术一直是其治疗的首选方法,也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手段。自1881年Billroth完成了第1例胃癌手术至今的120余年,胃癌手术方式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到超扩大,再回归缩小,逐步到当今的合理切除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外科学 综合疗法 淋巴结切除术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窦利州 张月明 +13 位作者 贺舜 邹霜梅 吕宁 赵东兵 秦秀敏 刘勇 赖少清 倪晓光 张蕾 于桂香 鞠凤环 荀华英 朱娜 王贵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3年第4期209-213,共5页
目的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4例26处EMR治疗(EMR组)和19例20处ESD治疗(ESD组)的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在病灶大小、手术时间、病灶整... 目的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4例26处EMR治疗(EMR组)和19例20处ESD治疗(ESD组)的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在病灶大小、手术时间、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病理学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及随访结果方面的差异。结果ESD组术前超声内镜测量的直径大小为(7.4±5.3)mm,明显大于EMR组的(5.6±2.1)mm(P〈0.05);ESD组手术时间为(32.6±10.5)min,明显长于EMR组的(8.9±6.3)min(P〈0.05);EMR组和ESD组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整块切除率均为100.0%;EMR组的组织病理学治愈性切除率为100.0%(26/26),略高于ESD组的95.0%(19/20)(P〉0.05);EMR术后出血、穿孔并发症发生率为15.3%(4/26),明显高于ESD组的5.0%(1/20)(P〈0.05);两组在术后复查随访,均未发现局部复发。结论对于直径小于7mm的病灶应用EMR方法可以有效完整地切除病灶,并缩短手术时间;而对于直径大于7mm和经过多次活检或局部切除后内镜下注射抬举征阴性的病灶,采取ESD的手术方式,方能得到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 类癌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原文传递
不同性别肝细胞癌术后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 被引量:8
5
作者 余微波 荣维淇 +6 位作者 王黎明 吴凡 徐泉 安松林 刘发强 冯莉 吴健雄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03-308,共6页
目的探讨男女性肝细胞癌患者围手术期转归、术后复发和生存情况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配对研究,按照年龄、慢性肝炎、肝功能分级、肿瘤直径、分化程度、卫星结节及切缘情况等配对条件,对40例女性术后肝癌患者与同期手术的男性肝... 目的探讨男女性肝细胞癌患者围手术期转归、术后复发和生存情况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配对研究,按照年龄、慢性肝炎、肝功能分级、肿瘤直径、分化程度、卫星结节及切缘情况等配对条件,对40例女性术后肝癌患者与同期手术的男性肝癌患者行1:1配对,比较男女性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8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男女性肝癌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血流阻断方法和输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3、7天男女性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和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3天男女性患者的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女性患者的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6.7%、47.4%和29.7%,男性患者分别为63.8%、30.0%和25.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女性患者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2.2%、81.5%和55.4%,男性患者分别为97.4%、55.2%和3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肝细胞癌术后患者的生存情况可能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对肝损害有较低的易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肝切除术 预后 性别因素
原文传递
NAIF1对肝癌细胞HepG2增殖与迁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谷愉愉 赵玫 +7 位作者 杨梅 王佳 彭华 黄声凯 李佳 桑建利 袁兴华 黄常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5年第6期1001-1004,共4页
目的:在肝癌细胞Hep G2中过表达外源NAIF1(核凋亡诱导因子1),探讨NAIF1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对Hep G2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以真核表达质粒p EGFP-N1为对照组,p EGFP-N1-NAIF1为实验组,瞬时转染肝癌细胞Hep G2,利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NA... 目的:在肝癌细胞Hep G2中过表达外源NAIF1(核凋亡诱导因子1),探讨NAIF1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对Hep G2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以真核表达质粒p EGFP-N1为对照组,p EGFP-N1-NAIF1为实验组,瞬时转染肝癌细胞Hep G2,利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NAIF1蛋白表达效率;以DAPI染核,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定位,确定NAIF1的亚细胞定位;通过MTT方法绘制细胞增殖曲线;通过transwell小室法检测NAIF1对Hep G2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在肝癌细胞Hep G2中,外源表达NAIF1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与对照组Hep G2/p EGFP-N1相比,Hep G2/p EGFP-N1-NAIF1的细胞增殖、迁移能力下降(P<0.05)。结论:外源表达NAIF1蛋白定位于Hep G2细胞核,过表达NAIF1抑制Hep G2的细胞增殖与迁移能力,NAIF1可能作为肝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IF1 HEPG2 亚细胞定位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