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侧支循环与心肌存活的心肌放射性核素显像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树恒 方纬 +5 位作者 孙晓昕 田月琴 沈锐 郭风 王琦 何作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43-347,共5页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心肌存活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的作用。方法:研究纳入101例于我院临床确诊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其中男性86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9.92±11.43)岁。所有患者均行^(9...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心肌存活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的作用。方法:研究纳入101例于我院临床确诊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其中男性86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9.92±11.43)岁。所有患者均行^(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灌注显像和门控^(18)F-氟代脱氧葡萄糖(FDG)心肌代谢显像,且在前后3个月内接受过冠状动脉造影。将心肌灌注图像与心肌代谢显像进行同机重建,使用QPS软件分别得到静息灌注总积分(SRS)、总灌注缺损面积(TPD)、心肌灌注/代谢不匹配(存活心肌)面积、心肌灌注/代谢匹配(无存活心肌)面积,利用QGS软件对心肌代谢图像进行分析,得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有侧支循环组(n=39)、无侧支循环组(n=62),比较两组之间SRS、TPD、心肌灌注/代谢不匹配面积、心肌灌注/代谢匹配面积、门控心功能参数(LVEDV、LVESV、LVEF)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根据患者有无陈旧性心肌梗死、左前降支慢性完全闭塞部位各分为4个亚组,比较上述各项参数的差异,从而探讨侧支循环在其中的作用。结果:患者中有侧支循环组39例(38.61%),无侧支循环组62例(61.39%);两组静息灌注总积分[(21.23±9.68)vs(28.56±8.76)]、灌注异常面积(30.03±13.69)%vs(40.37±12.5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侧支循环组心肌灌注/代谢不匹配面积(21.77±13.12)%、心肌灌注/代谢匹配面积(8.28±8.58)%,与无侧支循环组灌注/代谢不匹配面积(13.66±9.23)%、灌注/代谢匹配面积(27.40±12.97)%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LVEDV[(109.82±30.01)mlvs(173.71±57.69)ml]、LVESV[(62.82±22.39)mlvs(122.53±51.66)ml]、LVEF[(43.85±8.46)%vs(31.03±8.3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本研究初步发现,对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可以维持左心室静息心肌血流灌注、维持心肌存活、保护左心室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侧支循环 心肌灌注显像 心肌代谢显像
下载PDF
不完全纠正心肌缺血对接受血管重建术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劼慧 王琦 +9 位作者 杨秀滨 乔树宾 田月琴 杨易剑 王伟学 沈锐 孙晓昕 郭新华 魏红星 张晓丽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51-1055,共5页
目的:冠心病患者是否针对心肌灌注显像(MPI)心肌缺血节段所对应的冠状动脉病变均接受了血管重建术(RVS),比较其预后的不同,与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的冠状动脉病变是否得到完全血管化治疗的预后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种不同影像技术... 目的:冠心病患者是否针对心肌灌注显像(MPI)心肌缺血节段所对应的冠状动脉病变均接受了血管重建术(RVS),比较其预后的不同,与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的冠状动脉病变是否得到完全血管化治疗的预后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种不同影像技术对指导RVS治疗方案制定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7-10至2010-12期间在阜外医院行MPI提示有心肌缺血,并在3个月内在我院接受RVS的患者进行回顾性随访。共202例患者入选,根据CAG标准将患者分为完全血管化组(CAG_(CR)组,n=99)和不完全血管化组(CAG_(IR)组,n=103)。根据MPI心肌缺血节段所对应的冠状动脉病变是否均接受RVS,分为心肌缺血完全纠正组(MPI_(CR)组,n=112)和心肌缺血不完全纠正组(MPI_(IR)组,n=90)。死亡为第一随访终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或再次RVS)为第二随访终点。随访时间为(46±21)个月。结果:CAG_(CR)组的死亡率低于CAG_(IR)组[4.0%(4/99) vs 11.7%(12/103),P=0.025],CAG_(CR)组与CAG_(IR)组的MACE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4%(15/99) vs 18.5%(19/103),P=0.28]。MPICR组的死亡率[3.6%(4/112) vs 13.3%(12/90),P=0.005]和MACE发生率[12.6%(14/112) vs 22.6%(20/90),P=0.004]均明显低于MPI_(IR)组。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MPI指导下的心肌缺血纠正不完全是预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危险比(HR)=4.02,95%可信区间(CI):1.13~12.55,P=0.017]和预测MACE的唯一独立危险因子(HR=2.67,95%CI:1.31~5.40,P=0.006)。结论:对有心肌缺血接受RVS的冠心病患者,应该重视针对心肌缺血节段所对应的"罪犯血管"早期进行完全血管化治疗,达到完全纠正和改善心肌缺血,从而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冠状动脉疾病 预后
下载PDF
^(18)F-FDG PET在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所致心室重构的炎症修复与免疫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伟学 张晓丽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1-303,共3页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有效防治心肌损伤所致心室重构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心肌损伤的修复程度是影响患者转归的关键因素,其中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炎症反应有较深入的研究,然而抗炎症治疗策略仍然有诸多争议。为此,近年来有些学者将急...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有效防治心肌损伤所致心室重构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心肌损伤的修复程度是影响患者转归的关键因素,其中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炎症反应有较深入的研究,然而抗炎症治疗策略仍然有诸多争议。为此,近年来有些学者将急性心肌梗死后炎症反应与机体免疫系统的应激反应相关联,将研究方向转为评价机体免疫系统的应激情况,而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PET)可以无创性的半定量评价免疫器官的代谢活性,从而间接反映心肌损伤后导致的整个机体的炎症反应情况。该方法有望早期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指导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制定,从而对逆转心室重构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炎症 免疫系统 放射性核素显像
下载PDF
左心室中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被引量:16
4
作者 安硕研 樊朝美 +10 位作者 赵世华 田月琴 刘延玲 段福建 王志民 王红月 蔡迟 闫丽荣 郭曦滢 杨尹鉴 李一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53-1057,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左心室中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MVOHC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长期预后。 方法:对66例MVOHCM患者的发病率、临床特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根据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使用单因素和...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左心室中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MVOHC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长期预后。 方法:对66例MVOHCM患者的发病率、临床特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根据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风险模型计算心原性死亡和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及95%可信区间。 结果:66例MVOHCM患者在2413例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中约占2.74%。平均诊断年龄为(40.16±14.64)岁。经过平均(7.30±6.25)年的随访,MVOHCM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率为13.64%,不明原因晕厥[风险比(HR):13.37,95%可信区间(CI):1.65-114.46,P=0.015]是心血管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30例(45.45%)患者至少发生了一次心血管事件,其中最常见的是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13例(19.70%)患者合并心尖室壁瘤,此类患者更易发生NSVT。 结论:MVOHCM预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部分患者合并心尖室壁瘤形成。早期诊断对MVOHCM患者的合理治疗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中部 肥厚 梗阻 心尖室壁瘤
下载PDF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心肌代谢显像探测左心室室壁瘤的存活心肌及其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杨易剑 侯翠红 +14 位作者 田丛娜 王伟学 魏红星 赵敏 郭风 褚克维 耿庆海 王琦 姜楠 张宗耀 张利霞 张健 田月琴 张晓丽 刘秀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52-1156,共5页
目的:评估左心室室壁瘤部位存活心肌和室性心律失常对室壁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160例左心室室壁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灌注显像和门控^(18)F-氟代脱氧葡萄糖(FDG)心肌代射显像。定量门... 目的:评估左心室室壁瘤部位存活心肌和室性心律失常对室壁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160例左心室室壁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灌注显像和门控^(18)F-氟代脱氧葡萄糖(FDG)心肌代射显像。定量门控心肌断层软件获得患者左心室功能参数,包括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对心肌灌注和代谢显像图像半定量分析,获得心肌灌注和代谢的异常分,以及灌注-代谢不匹配分(MMS)。室壁瘤部位MMS≥2.0,定义为室壁瘤部位有存活心肌。160例患者根据室壁瘤部位心肌存活情况分为无心肌存活组(n=97)和有心肌存活组(n=63),两组患者进一步根据是否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分为4个亚组:无心肌存活且无室性心律失常为组1(n=68)、无心肌存活且有室性心律失常为组2(n=29)、有心肌存活且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组3(n=50)、有心肌存活且有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组4(n=13)。平均随访(50±7)个月,心原性死亡为随访终点。Kaplan-Meier方法获得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法比较率的差异。结果:160例患者的平均LVEF为(34±11)%。共19例(11.9%)患者发生心原性死亡。组1患者的长期生存率达94.1%,但是与组2(89.7%)、组3(86.0%)的生存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4的生存率(61.5%)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0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女性[风险比(HR)=5.101,95%可信区间(CI):1.853~14.044,P=0.002]、门控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GPET)-ESV(HR=1.009,95%CI:1.002~1.015,P=0.013)、室壁瘤部位MMS与室性心律失常交互作用(HR=1.368,95%CI:1.113~1.681,P=0.003)是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手术治疗(HR=0.199,95%CI:0.054~0.742,P=0.016)则降低心原性死亡风险。结论:室壁瘤患者如果室壁瘤部位有存活心肌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为高危患者,需要对这类患者早期采取积极治疗措施(手术+纠正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以改善其长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室壁瘤 存活率 放射性核素显像
下载PDF
不同心肌显像测定左心室功能参数对左心室室壁瘤患者临床诊疗决策及预后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伟学 张晓丽 《中国临床医学》 2019年第4期518-523,共6页
目的:探讨门控SPECT心肌灌注显像、门控PET心肌代谢显像和心脏磁共振显像(CMR)测定的左心室重构及心肌存活参数对左心室室壁瘤(LVA)患者临床诊疗决策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连续纳入126例左心室室壁瘤患者,2周内行门控SPECT心肌灌注显... 目的:探讨门控SPECT心肌灌注显像、门控PET心肌代谢显像和心脏磁共振显像(CMR)测定的左心室重构及心肌存活参数对左心室室壁瘤(LVA)患者临床诊疗决策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连续纳入126例左心室室壁瘤患者,2周内行门控SPECT心肌灌注显像、门控PET心肌代谢显像和CMR,测定左心室重构及心肌存活参数,包括: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灌注-代谢不匹配分(mismatch score,MMS)等,EDV、ESV经中国成人体表面积校正后获得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 index,EDVI)和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 index,ESVI)。根据上述方法测定的心肌存活性(MMS≥2.0,室壁瘤存活)和左心室重构(门控PET-ESVI>60 mL/m^2)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组1(室壁瘤存活-/左心室重构-,n=50),组2(室壁瘤存活-/左心室重构+,n=37)和组3(室壁瘤存活+/左心室重构+/-,n=39),平均随访(3.9±1.5)年,比较各组患者的预后及心源性死亡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LVA患者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最后共入选126例患者,包括111例男性和15例女性,平均年龄(56.9±9.6)岁。随访期间,21例(16.7%)发生心源性死亡。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门控PET-ESVI(HR 1.024,95%CI 1.011~1.037,P=0.000 4)与室壁瘤MMS(HR 1.284,95%CI 1.051~1.577,P=0.015)是预测LVA患者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P<0.05)。与药物治疗相比,再血管化治疗可明显改善组3患者的长期生存率(P<0.01),但在组1和组2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门控PET-ESVI是预测LVA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阳性独立危险因子;室壁瘤心肌存活患者心源性死亡风险高,再血管化治疗可明显改善其长期预后;室壁瘤无心肌存活且无心室重构的LVA患者长期预后佳,与药物治疗相比,再血管化治疗并没有明显改善其长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心脏病 急性心肌梗死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左心室重构 室壁瘤 心肌存活 生存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