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致死性心律失常的近期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7
1
作者 王娟 杨艳敏 +2 位作者 朱俊 谭慧琼 刘力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49-558,共10页
目的探讨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合并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的30d预后和影响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这类患者的死亡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国际多中心CREATE研究的中国STE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资料,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 目的探讨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合并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的30d预后和影响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这类患者的死亡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国际多中心CREATE研究的中国STE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资料,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这部分患者的基线特征因素和治疗因素与30d病死率的相关性。结果合并致死性心律失常718例患者平均年龄(66.1±11.9)岁,男性占62.4%,30d的病死率为52.9%(380例)。将全部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82,95%CI:1.449~2.285)、前壁梗死(OR:4.419,95%CI:2.645—7.384)、心率〉60次/min(OR:3.32,95%叫:1.898—5.808)、Killip1V级(OR:3.686,95%CI:1.686~8.060)、糖化血红蛋白〈5.6%(OR=2.564,95%CI:1.199~5.484)、未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OR=1.827,95%cj:1.099~3.038)、未用降脂治疗(OR=2.034,95%CI:1.196—3.458)是30d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仅包含基线特征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前5项基线变量是死亡的独立基线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2个回归模型均有较高的判别死亡高危患者的能力,ROC下面积分别为0.830(95%CI:0.796—0.865)和0.866(95%CI:0.835~0.896)。结论STEMI并发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30d病死率超过50%,年龄、前壁心肌梗死、心率≥60次/min、Killip分级Ⅳ级和未用ACEI、未用降脂治疗等是影响30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死亡率 预后
原文传递
心房颤动合并高血压患者卒中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娟 杨艳敏 +4 位作者 朱俊 邵兴慧 张晗 李建冬 刘力生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69-272,共4页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合并高血压患者1年随访的卒中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中国急诊房颤注册研究(20家医院)的房颤合并高血压患者资料,根据1年随访事件中是否发生卒中将患者分为卒中组和非卒中组.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合并高血压患者1年随访的卒中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中国急诊房颤注册研究(20家医院)的房颤合并高血压患者资料,根据1年随访事件中是否发生卒中将患者分为卒中组和非卒中组.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房颤合并高血压患者1年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入选1 118例房颤合并高血压患者,其中卒中组97例,非卒中组1 021例,1年卒中发生率为8.7%.卒中组年龄显著高于非卒中组[(76.0±9.4)岁比(71.9±10.6)岁,P<0.01],卒中组女性、既往卒中史所占比例高于非卒中组(68.0%比54.5%,38.1%比23.8%,P值均<0.05).非卒中组接受抗高血压治疗比例高于卒中组(91.6%比85.6%,P<0.05).卒中组患者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比例高于非卒中组(45.4%比34.5%,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HR=1.036,95%CI1.010 ~1.062)、女性(HR=1.908,95%CI1.170~3.110)、未接受抗高血压治疗(HR=1.955,95% CI1.008 ~ 3.791)、既往卒中史(HR=1.680,95%CI1.084 ~2.603)是房颤合并高血压患者1年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女性、未接受抗高血压治疗和既往卒中史是房颤合并高血压患者1年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高血压 脑血管意外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新型口服抗凝药与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 被引量:8
3
作者 田力 杨艳敏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756-1759,1773,共5页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合并脑卒中的有效手段。目前能够长期服用的口服抗凝药物只有华法林,但华法林存在个体差异、复杂的药物和药物及药物和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合并脑卒中的有效手段。目前能够长期服用的口服抗凝药物只有华法林,但华法林存在个体差异、复杂的药物和药物及药物和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定期抗凝监测和频繁调整剂量,具有局限性。研发新型口服抗凝药成为新的热点,活化凝血因子X抑制剂和凝血酶抑制剂在房颤抗凝领域的研究进展迅速,已经取得了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现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临床试验 达比加群酯 阿哌沙班 利伐沙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