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晚期缺血性心脏病临床研究的早期结果 被引量:4
1
作者 刘盛 胡盛寿 +9 位作者 宋云虎 王巍 郑哲 杨克明 张浩 段福建 陆敏杰 沈锐 魏英杰 张晓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0-303,共4页
目的:评价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晚期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改善的早期影响。方法:前瞻性设计入组需要外科治疗的晚期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同期,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经冠状动脉桥... 目的:评价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晚期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改善的早期影响。方法:前瞻性设计入组需要外科治疗的晚期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同期,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经冠状动脉桥血管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患者随机分为干细胞治疗组与对照组。应用磁共振成像评价治疗前后心功能的变化,同时评价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试验揭盲后干细胞治疗组9例,对照组11例。手术早期结果无死亡。随访6个月,患者均存活,随访期间无不良事件发生。磁共振成像检查,手术后2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节段左心室壁增厚率干细胞治疗组大于对照组(P=0.044)。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桥血管心肌内移植是安全的,治疗早期无不良反应。早期结果显示:节段左心室壁增厚率的变化干细胞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细胞移植 心力衰竭
下载PDF
心房颤动的外科治疗现状 被引量:6
2
作者 许铭 宋云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4-156,共3页
随着新的消融技术应用于临床,外科医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能量消融技术使术中治疗心房颤动更方便、更安全。大量文献显示各种消融能量都能制造出有效的传导阻滞线,但消融线路的选择却还没有一致的看法。本文简要介绍几种已用于临床的能量消... 随着新的消融技术应用于临床,外科医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能量消融技术使术中治疗心房颤动更方便、更安全。大量文献显示各种消融能量都能制造出有效的传导阻滞线,但消融线路的选择却还没有一致的看法。本文简要介绍几种已用于临床的能量消融技术,并综述目前消融线的选择中已公认的和还存在争议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外科治疗 肺静脉 神经节丛 心房减容 左心耳
下载PDF
心脏移植术后B型利钠肽/N末端B型利钠肽原升高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黄燕 胡盛寿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13年第3期180-184,共5页
B型利钠肽(BNP)在心力衰竭(心衰)诊断和预后方面的价值已经比较明确。作为心衰标志物,BNP 水平能够全面反映心脏瓣膜、左室收缩、舒张功能障碍及右室功能障碍等情况。血清BNP 水平随着心衰的严重程度明显升高,即使在代偿期也可能... B型利钠肽(BNP)在心力衰竭(心衰)诊断和预后方面的价值已经比较明确。作为心衰标志物,BNP 水平能够全面反映心脏瓣膜、左室收缩、舒张功能障碍及右室功能障碍等情况。血清BNP 水平随着心衰的严重程度明显升高,即使在代偿期也可能出现明显升高,故BNP 可以用于筛查早期心衰或者无症状心衰,并且可以反映心衰患者心功能水平。BNP 可以作为预测心衰患者是否发生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同时也是治疗心衰的临床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术 CAV 血清肌酐 心血管 BNP 利钠肽 临床意义
下载PDF
体外循环前后血清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4
作者 吴益和 刘建新 +1 位作者 李萃 金龙玉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CPB)相关病理状态的分子机制,筛选出心脏手术患者CPB前后血清中的差异表达蛋白质。方法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two-di 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分别分离16例心脏手术患者CPB开始前30 min、CPB结束后1 h和2...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CPB)相关病理状态的分子机制,筛选出心脏手术患者CPB前后血清中的差异表达蛋白质。方法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two-di 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分别分离16例心脏手术患者CPB开始前30 min、CPB结束后1 h和24 h的血清蛋白质,PDQuest识别差异蛋白质点,再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进行分析,数据库查询后对差异蛋白质点进行鉴定,然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 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差异表达蛋白质——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amyloid A protein,SAA)在健康人、心脏手术患者CPB前后血清中的表达情况。结果采用2-DE联合质谱技术最终成功鉴定了7种差异蛋白质,即SAA、触珠蛋白(Haptoglobin,HPT)、富亮氨酸α-2糖蛋白(Leucine-rich alpha-2-glycoprotein,A2GL)、血红蛋白β亚基(Hemoglobin subunit beta,HBB)、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2A调节亚基-β亚基-γ(Serine/threonine-proteinphosphatase 2Aregulatory subunit B″subunit gamma,P2R3C)、转甲状腺素蛋白(Transthyretin,TTHY)、T-合成蛋白11-类蛋白2(T-complex protein 11-like protein 2,T11L2)。ELISA分析结果显示:心脏手术患者与健康人CPB前30 min血清中SAA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55,P=0.056),心脏手术患者血清中SAA表达水平由CPB开始前30 min的54.47±48.32μg/ml上升到CPB结束后24 h时的1 017.78±189.92μg/ml。结论SAA、HPT、A2GL、HBB、P2R3C、TTHY、T11L2可能是CPB相关病理状态的分子标记物;机体在CPB后会发生强烈的急性期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心脏外科手术 蛋白质组学 血清 血清淀粉样蛋白A
下载PDF
动脉调转术后中期主动脉瓣反流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潘湘斌 胡盛寿 +5 位作者 李守军 刘迎龙 沈向东 郑哲 张雅娟 李永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96-299,共4页
目的:研究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及Taussig-Bing型右心室双出口患者行动脉调转手术后,中期主动脉瓣反流的危险因素。方法:入选185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及Taussig-Bing型右心室双出口实施动脉调转术,并存活出院的患者,其中男性140例,女性45例,... 目的:研究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及Taussig-Bing型右心室双出口患者行动脉调转手术后,中期主动脉瓣反流的危险因素。方法:入选185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及Taussig-Bing型右心室双出口实施动脉调转术,并存活出院的患者,其中男性140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13.83±27.76)个月。采用经胸彩色超声评估主动脉瓣反流情况,主动脉瓣反流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所有存活患者均进行超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4.72±22.49)个月。共计19例患者出现主动脉瓣反流,其中轻度反流16例,中度反流3例,免于主动脉瓣反流率为90%。患者术后1、3、5年免于主动脉瓣反流的比例分别为95%、91%、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合并室间隔缺损(P=0.0218)、年龄>6个月(P=0.0083)、术后主动脉瓣Z值>1(P<0.01)为术后中期主动脉瓣反流的危险因素。结论:动脉调转术后中期主动脉瓣具有良好的功能,动脉调转手术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理想术式。合并室间隔缺损、手术年龄>6个月及解剖肺动脉根部与主动脉远端不匹配是动脉调转术后中期主动脉瓣反流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调转手术 主动脉瓣反流 危险因素
下载PDF
107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手术治疗中期结果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花中东 胡盛寿 +6 位作者 潘湘斌 沈向东 李守军 阎军 刘迎龙 吴清玉 王旭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1-223,共3页
目的:报告并分析我院107例手术治疗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CTGA)合并心内畸形患者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1996-01至2005-12,在我院手术治疗CCTGA合并心内畸形患者107例,其中男72例,女35例;年龄1.5~50岁,平均(11.5±8.4)岁;平均体重(31.6... 目的:报告并分析我院107例手术治疗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CTGA)合并心内畸形患者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1996-01至2005-12,在我院手术治疗CCTGA合并心内畸形患者107例,其中男72例,女35例;年龄1.5~50岁,平均(11.5±8.4)岁;平均体重(31.6±4.7)kg。81例左位心,23例右位心,3例中位心。手术方式包括传统双心室功能矫治75例;单心室分期矫治14例;双心室解剖矫治18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5例,死亡率为4.7%。传统双心室功能矫治死亡率为4.0%;单心室分期矫治死亡率为0%;心房动脉双调转手术死亡率为0%;心房心室双调转手术死亡率40.0%。手术死亡危险因素为复杂心内畸形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0.01),与其他危险因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共随访99例,随访率为92.5%。随访期间死亡12例,死亡率为12.1%;其中10例(83.3%)属于传统双心室功能矫治患者,2例(16.7%)属于单心室矫治患者。双心室解剖矫治患者没有死亡。随访期死亡危险因素为传统功能矫治手术方式(P<0.05),心房心室双调转手术(P<0.05),与其他手术方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CTGA传统手术方法的中期结果是令人失望的。对于适合单心室矫治的CCTGA病例,手术可以取得较好的中期结果。心房动脉双调转手术中期的死亡率低,并发症少,其手术结果是值得肯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矫正型大动脉转位 心脏外科
下载PDF
术前糖尿病对心脏移植受者中期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柳青 胡盛寿 +5 位作者 黄洁 宋云虎 王巍 廖中凯 石丽 邱建丽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4-147,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术前非终末期器官功能受损的糖尿病对心脏移植受者移植后早期及中期存活的影响。方法2004年6月至2012年7月间单中心完成315例心脏移植,回顾分析住院和随访资料,根据患者移植前是否患有糖尿病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4... 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术前非终末期器官功能受损的糖尿病对心脏移植受者移植后早期及中期存活的影响。方法2004年6月至2012年7月间单中心完成315例心脏移植,回顾分析住院和随访资料,根据患者移植前是否患有糖尿病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47例)和非糖尿病组(268例)。比较分析两组术后早期恢复情况,包括机械通气时间,因并发症需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体外膜肺氧合(ECMO)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治疗的应用率,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及住院总时间。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和中期存活率。结果患者年龄为(44.6±13.8)岁,术前糖尿病占15.0%。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需CRRT、ECMO和IABP支持治疗的应用率,ICU住院时间及住院总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33个月(17-60个月),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受者术后1个月存活率为97.9%和97.0%;1年存活率分别为93.5%和95.4%;3年存活率分别为86.6%和91.1%;5年存活率分别为72.8%和88.9%;各个时间段存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糖尿病占15.0%的心脏移植单中心经验显示,经严格筛选的非终末期器官功能受损的糖尿病患者心脏移植术后早期及中期存活率未受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 糖尿病 2型 存活率
原文传递
冠状窦顶重建治疗无顶综合征合并心内膜垫缺损和永存左上腔静脉 被引量:2
8
作者 范祥明 闫军 +3 位作者 王强 罗国华 吕晓东 刘迎龙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5-147,共3页
目的总结冠状静脉窦顶重建在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合并心内膜垫缺损和永存左上腔静脉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共753例心内膜垫缺损病人行畸形矫治手术,15例(2%)同时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和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包... 目的总结冠状静脉窦顶重建在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合并心内膜垫缺损和永存左上腔静脉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共753例心内膜垫缺损病人行畸形矫治手术,15例(2%)同时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和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包括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12例,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3例。均在行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术同期重建冠状静脉窦顶,1例直接结扎左上腔静脉,14例将左上腔静脉隔入右房,其中10例用自体心包补片,4例通过折叠左房后壁完成冠状静脉窦顶的重建,最后在重建的冠状静脉窦开口的左侧缝合修补房间隔缺损。结果术后早期1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术后随访3个月~6年,无远期死亡病例。14例术后均未见腔静脉、肺静脉回流梗阻和心房水平残余分流。1例行左房后壁折叠分隔左上腔静脉者术后早期超声心动图提示左上腔静脉人左房顶处血流速度偏快。结论合并心内膜垫缺损和永存左上腔静脉的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外科治疗有难度,冠状窦顶重建技术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心脏外科手术 心内膜垫缺损 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 永存左上腔静脉
原文传递
心脏移植术前血N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与术后早期受者存活率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黄燕 黄洁 +4 位作者 胡盛寿 宋云虎 王巍 廖中凯 朱俊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5-138,共4页
目的探讨心脏移植术前血N端B型利尿钠肽原(NT-proBNP)水平与术后早期受者存活率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法测定284例拟接受心脏移植的心力衰竭患者移植前血NT-proBNP水平,按NT-proBNPJk平将284例患者分为≤5000nmol/L组(≤5000组,23... 目的探讨心脏移植术前血N端B型利尿钠肽原(NT-proBNP)水平与术后早期受者存活率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法测定284例拟接受心脏移植的心力衰竭患者移植前血NT-proBNP水平,按NT-proBNPJk平将284例患者分为≤5000nmol/L组(≤5000组,237例)和〉5000nmol/L组(〉5000组,47例),比较两组受者的术前一般情况、不同原发病者的NT-proBNP水平、两组围手术期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应用率及死亡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两组受者1年存活率。结果〉5000组术前肺毛细血管楔压为(25.1±7.4)mmHg(1mmI Hg=0.133kPa),明显高于≤5000组的(21.4±9.2)mmHg(P〈0.05);心脏指数为(1.8±0.5)L·min-1·m-2,明显低于≤5000组的(2.1±0.6)L·min-1·m-2(P〈0.05)。〉5000组围手术期需用ECMO支持者占14.9%(7/47),ECMO相关死亡率为71.4%(5/7),1年存活率为91.3%;≤5000组围手术期需用ECMO支持者占6.8%(16/237),ECMO相关死亡率为12.5%(2/16),1年存活率为96.9%,2个组ECMO应用率、ECM0相关死亡率以及受者1年存活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血NT-proBNP水平较高(〉5000nmol/L)者围手术期ECMO应用率和1年死亡率均较高;术前测定血NT-proBNP水平有助于心脏移植时机的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钠肽 心脏移植 存活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