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脾功能亢进在肝移植术后的转归及顽固性脾亢的危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解鸿跃 邵光鑫 +1 位作者 徐晓亮 孙倍成 《肝胆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0-15,共6页
目的探讨脾功能亢进在肝移植术后的转归情况,并分析影响术后出现顽固性脾亢的危险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05例术前合并脾功能亢进的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脾脏长径、RBC、WBC、Plt和Hb在肝移植术前和术后超过1年时的变... 目的探讨脾功能亢进在肝移植术后的转归情况,并分析影响术后出现顽固性脾亢的危险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05例术前合并脾功能亢进的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脾脏长径、RBC、WBC、Plt和Hb在肝移植术前和术后超过1年时的变化,同时进行术前脾脏长径与RBC、WBC、Plt、Hb的线性回归分析;根据术后是否存在顽固性脾亢,将纳入的患者分成脾亢缓解组和顽固性脾亢组,将两组间单因素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得出影响肝移植术后出现顽固性脾牌亢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进行两组间的生存分析。结果脾功能亢进在肝移植术后1年时的完全缓解率为74.3%,脾脏长径在肝移植术后>1年时显著减小(P<0.05),RBC、WBC、Plt和Hb在肝移植术后>1年时显著升高(P<0.05),术前WBC和Plt与脾脏长径呈线性负相关(P<0.05);脾脏长径>16cm、BMI>24kg/m^(2)、WBC≤3×10^(9)/L、PLT≤50×10^(9)/L、术后并发胆道狭窄是肝移植术后出现顽固性脾亢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45岁是保护性因素;脾亢缓解组的术后累积生存率好于顽固性脾亢组(P<0.05)。结论肝移植能有效缓解患者术前合并的脾功能亢进,且大部分都能完全缓解,而少部分脾功能亢进在肝移植术后持续存在,术前脾大程度高、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低,超重及术后并发胆管狭窄,会增加肝移植术后顽固性脾亢发生的风险,同时顽固性脾亢更容易在年轻患者中出现,最终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功能亢进 肝移植 顽固性脾亢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血友病C患者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管理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
作者 周喆聿 王凯 +1 位作者 刘巧玉 尹胤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36期186-188,共3页
血友病C(因子Ⅺ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凝血障碍性疾病。血友病C患者自发性出血很罕见,显著出血通常发生在创伤或外科手术之后。根据文献复习,尚未有报道接受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血友病C患者。患者因“发现胆囊结石4年余,腹部间断隐痛10... 血友病C(因子Ⅺ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凝血障碍性疾病。血友病C患者自发性出血很罕见,显著出血通常发生在创伤或外科手术之后。根据文献复习,尚未有报道接受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血友病C患者。患者因“发现胆囊结石4年余,腹部间断隐痛10月余”就诊,既往有血友病C病史。术前凝血功能检查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延长(67.4 s),因子Ⅺ活性为2.4%。结合血液内科会诊意见,予患者在围手术期使用新鲜冰冻血浆和氨甲环酸治疗。最终该患者手术顺利,术中及术后均无明显出血。该病例报告提示血友病C患者对症治疗后接受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安全的,能为临床诊治同类病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C 因子Ⅺ缺乏症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围手术期管理
下载PDF
以肝占位发现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
3
作者 周喆聿 王凯 +1 位作者 刘劲松 尹胤 《肝脏》 2023年第4期502-503,共2页
患者,男性,67岁,主因“体检发现肝占位4d”于2021年10月19入本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体格检查未及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红细胞3.88×10^(12)/L↓,血红蛋白111 g/L↓。其余包括甲胎蛋白和肝癌异常凝血酶... 患者,男性,67岁,主因“体检发现肝占位4d”于2021年10月19入本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体格检查未及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红细胞3.88×10^(12)/L↓,血红蛋白111 g/L↓。其余包括甲胎蛋白和肝癌异常凝血酶原在内的各项指标均在参考范围之内。上腹部平扫+增强CT示(图1):肝右叶占位(大小约为15.6 cm×8.8 cm,增强扫描轻度强化),肝癌可能,伴肝内多发转移性病灶(增强后动脉期边缘环形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分泌肿瘤 直肠肿瘤 肝转移
下载PDF
肝移植治疗难治性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报告
4
作者 解鸿跃 周喆聿 +3 位作者 邵光鑫 孙玖玖 徐晓亮 孙倍成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673-1677,共5页
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hepatic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HIMT)是一种少见的间叶组织起源的交界性实体肿瘤,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不典型,很容易误诊,大多数经保守治疗或手术局部切除后治愈,预后较好... 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hepatic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HIMT)是一种少见的间叶组织起源的交界性实体肿瘤,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不典型,很容易误诊,大多数经保守治疗或手术局部切除后治愈,预后较好,少数有复发倾向和恶变潜能。本文主要介绍1例难治性HIMT,病灶肝内多发并累及肝门部胆管引发胆管狭窄,患者反复出现梗阻性黄疸症状7年余,予以多种治疗手段效果均欠佳,最终行肝移植术后成功治愈,结合患者病史及相关资料,现将病例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肿瘤 肌组织 黄疸 阻塞性
下载PDF
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肌损伤患者冠状动脉循环内NE与MPO的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潘沱 姜晨煜 +6 位作者 张海涛 张赫 刘畅 密琳 范阜东 陈祖君 王东进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0-406,共7页
目的研究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肌损伤患者冠状动脉循环内髓过氧物酶(MPO)与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入选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及北京阜外医院行外科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发... 目的研究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肌损伤患者冠状动脉循环内髓过氧物酶(MPO)与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入选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及北京阜外医院行外科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发生围术期心肌损伤的患者为心肌损伤组。在未发生心肌损伤的患者中依据年龄、性别及术式按1∶1的比例匹配对照组。其中围术期心肌损伤定义为术后第1天心肌肌钙蛋白T(cTnT)>0.8μg/L,且术后第2天的cTnT水平相较于第1天增加10%以上。术中分别于阻断升主动脉前及开放升主动脉后5 min内,从患者冠状静脉窦口采集血标本,测量MPO及NE水平。记录患者住院期间死亡、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肺炎、二次气管插管、二次手术发生情况,术后体外膜肺氧合(ECMO)、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使用情况及呼吸机使用时间、重症监护室(ICU)滞留时间。比较心肌损伤组与对照组的MPO及NE水平以及临床结局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肌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入选130例患者,年龄(60.6±7.6)岁,男性59例(45.4%),心肌损伤组及对照组各65例。住院期间,两组均无死亡、使用ECMO、IABP及CRRT病例;与对照组比较,心肌损伤组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13.8%(9/65)比3.1%(2/65),P=0.03]、肺炎[20.0%(13/65)比3.1%(2/65),P=0.03]、二次气管插管[6.2%(4/65)比0,P=0.04]发生率更高,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16.8(10.7,101.7)h比7.5(4.7,15.1)h,P<0.01]、ICU滞留时间[3.7(2.7,18.9)d比2.7(1.8,6.9)d,P<0.01]更长。主动脉阻断前两组冠状静脉窦血中的MPO及NE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主动脉开放后5 min心肌损伤组冠状静脉窦血中的MPO[(551.3±124.2)μg/L比(447.2±135.9)μg/L,P<0.01]及NE[(417.0±83.1)μg/L比(341.0±68.3)μg/L,P<0.0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主动脉开放后5 min冠状静脉窦血中NE(OR=1.02,95%CI:1.01~1.02,P<0.01)、MPO(OR=1.00,95%CI:1.00~1.01,P=0.02)水平及呼吸机使用时间(OR=1.03,95%CI:1.01~1.06,P=0.02)是外科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出现心肌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肌损伤可导致预后不良,冠状动脉循环内NE及MPO是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弹性蛋白酶 过氧化物酶 心脏外科手术 心肌再灌注损伤
原文传递
单侧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预测模型建立及价值评估
6
作者 曾阳杰 杨帆 +4 位作者 王怡洁 田朝阳 李梦莲 李平 朱大龙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70-875,共6页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是继发性高血压常见的病因之一,其病因分型诊断的金标准为肾上腺静脉采血(AVS)。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7月至2021年8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科诊断为PA并行AVS或单侧肾上腺切除手术患者的数据,通过多元logistic...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是继发性高血压常见的病因之一,其病因分型诊断的金标准为肾上腺静脉采血(AVS)。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7月至2021年8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科诊断为PA并行AVS或单侧肾上腺切除手术患者的数据,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了与单侧醛固酮优势分泌相关的因素,并基于这些因素建立了诊断单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UPA)的预测模型:年龄<40岁,血浆醛固酮浓度(PAC)>15 ng/dL,肾上腺CT示单侧典型腺瘤,自发性低钾血症。该预测模型可使14%的PA患者避免非必要的AV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肾上腺静脉采血 计算机体层成像 模型
原文传递
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和预后探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2
7
作者 解鸿跃 周喆聿 +3 位作者 邵光鑫 孙玖玖 徐晓亮 孙倍成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261-268,共8页
目的探究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危险因素及对受者预后的影响, 构建临床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南京鼓楼医院行肝移植的220例受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KI分... 目的探究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危险因素及对受者预后的影响, 构建临床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南京鼓楼医院行肝移植的220例受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93例)和无AKI组(127例)。分析比较两组受者的临床资料, 将两组间单因素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 得出影响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得出的独立危险因素作为独立预测因子拟合预测模型, 并构建可视化的列线图, 同时对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进行评价;比较两组间气管插管拔除时间、ICU停留时间、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率、住院时间、在院死亡率、出院时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发生率、再入院次数等术后指标, 同时进行AKI组和无AKI组、AKI 0/1级和AKI 2/3级间的生存分析。结果肝移植术后AKI的发病率为42.3%;受者年龄(OR=1.036, 95%CI:1.001~1.073)、术前血肌酐浓度(OR=1.030, 95%CI:1.011~1.049)、血小板计数(OR=0.992, 95%CI:0.985~0.999)、Child-Pugh C级(OR=2.678, 95%CI:1.031~6.952)、术后腹腔感染(OR=2.271, 95%CI:1.120~4.603)和腹腔出血(OR=3.869, 95%CI:1.016~14.720)是肝移植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C-index为0.789, Brier评分为0.183, 表现出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 根据列线图评分结果将AKI风险大于50%的受者纳入高风险组, 小于50%的受者纳入低风险组, 低风险组的术后生存优于高风险组(P<0.001);AKI组比无AKI组气管插管拔除时间(P=0.003)更晚, ICU停留(P<0.001)和住院时间(P=0.001)更长, CRRT使用率(P<0.001)和在院死亡率(P<0.001)更高, 出院时eGFR(P<0.001)更低以及CRF的发生率(P=0.004)更高, 无AKI组的术后生存优于AKI组(P=0.048), AKI 0/1级的术后生存优于AKI 2/3级(P=0.002)。结论受者高龄、术前血肌酐高、血小板低、肝功能差, 术后并发腹腔感染和腹腔出血会增加肝移植术后AKI发生的风险, 基于以上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急性肾损伤 危险因素 列线图
原文传递
基于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探讨七点末梢血糖谱对1型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想 陆婧 +3 位作者 凌清 乔程程 朱大龙 毕艳 《中华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30-536,共7页
目的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评估1型糖尿病(T1DM)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探讨七点末梢血糖谱对T1DM患者夜间低血糖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2013年5月至2018年8月在南京鼓楼医院住院的T1DM患者137例,在患者治疗方案基本稳... 目的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评估1型糖尿病(T1DM)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探讨七点末梢血糖谱对T1DM患者夜间低血糖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2013年5月至2018年8月在南京鼓楼医院住院的T1DM患者137例,在患者治疗方案基本稳定后给予CGM,同步监测三餐前后及睡前的末梢血糖,观察低血糖的发生特点。再根据CGM期间低血糖发生情况分为无低血糖组和夜间低血糖组,比较两组的一般特征、实验室指标及CGM参数变化。为进一步确立末梢血糖与夜间低血糖发生相关的最佳切点值,对空腹、晚餐后、睡前血糖及评估模型BGn进行了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夜间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在接受CGMS监测的137例T1DM患者中,共发生低血糖事件179次,其中发生夜间低血糖患者31例,共50次(27.9%);(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白蛋白、平均血糖(MBG)与夜间低血糖的发生呈独立负相关(OR=0.784、0.021、0.751,P<0.05),血糖水平标准差(SD)、低血糖指数(LBGI)呈独立正相关(OR=1.641、3.004,P<0.05);(3)七点末梢血糖谱中的空腹、晚餐后及睡前血糖与夜间发生低血糖呈独立负相关(OR=0.257、0.685、0.708,P<0.05),应用ROC分析相应切点值,空腹血糖(FPG)为5.8mmol/L(特异度90%,敏感度80%,AUC0.91)、晚餐后血糖为8.2mmol/L(特异度76%,敏感度57%,AUC0.72)、睡前血糖为6.7mmol/L(特异度90%,敏感度64%,AUC0.80);(4)基于七点末梢血糖谱中的基础血糖变异度,建立夜间低血糖的评测模型BGn=睡前血糖×(1-SDSM/MBGSM),BGn为5.2mmol/L时,特异度达93%,AUC为0.81。结论T1DM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率高,应设定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FPG<5.8mmol/L、睡前血糖<6.7mmol/L或BGn模型<5.2mmol/L均提示夜间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1型 夜间低血糖 动态血糖监测 末梢血糖监测
原文传递
797例严重产后出血患者需要输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吴倩雯 周燕 +9 位作者 宿静 许碧云 戴毅敏 卢先艳 王志群 李强 顾宁 郑明明 史晓红 胡娅莉 《现代医学》 2021年第6期655-660,共6页
目的:分析产后24 h内出血量≥1 000 ml患者需要输血的危险因素,为产前保健提出针对相关危险因素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分娩,且产后24 h内出血量≥1 000 ml孕产妇的临床... 目的:分析产后24 h内出血量≥1 000 ml患者需要输血的危险因素,为产前保健提出针对相关危险因素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分娩,且产后24 h内出血量≥1 000 ml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在分娩时或产后住院期间接受红细胞输注,分为输血组和非输血组。首先比较可能导致患者接受输血的单个因素,然后对差异有统计学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共分娩22 049例孕妇,产后24 h出血量≥1 000 ml的患者共814例,严重产后出血患病率3.7%,剔除17例相关参数不全的患者,共纳入797例分析。患者产后24 h平均出血量为(1 497±747) ml,输血组215例、非输血组582例,输血率27.0%。产前贫血者144例,占18.1%。子宫收缩乏力是本组严重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占62.2%(497/797),继之依次为胎盘因素23.1%(184/797)、软产道裂伤9.0%(72/797)、凝血功能异常占5.7%(45/797)。两组单因素分析发现输血组与非输血组的高龄孕妇比例、孕产次、产前一周内体质指数、分娩方式、前置胎盘、胎盘植入、胎盘早剥、瘢痕子宫、产前贫血、妊娠期糖尿病、子宫发育异常的发生率以及产后24 h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需要输血的OR值最大者是24 h产后出血总量,其次为前置胎盘及胎盘植入性疾病,产前贫血排在第3位。与血红蛋白正常的严重产后出血患者相比,贫血患者需要输血的风险增加1.80倍。当出血量在1 000~1 499 ml时,贫血者输血率为17.8%,而非贫血者输血率不及贫血者的一半(17.8%vs 8.1%,χ^(2)=8.011,P<0.05)。当出血量在1 500~1 999 ml时,贫血者输血率超过75%远高于非贫血者。当24 h出血量≥2 200 ml时,无论贫血与否,均需输血。8例发生失血性休克,19例需入住ICU,无孕产妇死亡。结论:24 h产后出血量、前置胎盘、产前贫血是严重产后出血患者需要输血的危险因素。快速有效处理严重产后出血,产前积极纠正贫血,适当增加孕期体重,提高患者对出血的耐受性是减少严重产后出血输血需求的措施。对前置胎盘,尤其是伴胎盘植入的患者,产前准确评估医院的救治能力,如有困难应及时转诊患者至有条件的医院分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产后出血 输血 24 h产后出血量 贫血 前置胎盘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