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静息心率对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沈安娜 李建新 +4 位作者 刘芳超 黄克勇 付真彦 鲁向锋 顾东风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23年第1期5-11,共7页
目的探究静息心率与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来自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研究(ChinaPAR)的基线调查,涉及全国15个省市18岁及以上人群117309人。... 目的探究静息心率与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来自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研究(ChinaPAR)的基线调查,涉及全国15个省市18岁及以上人群117309人。以静息心率60、70、80、90次/min作为切点,将其分为5组(<60次/min组、60~69次/min组、70~79次/min组、80~89次/min组和≥90次/min组),利用ChinaPAR模型计算研究对象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并以≥10%作为高风险人群,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以10年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为终点,计算不同静息心率对其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性别、年龄调整后,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水平随着静息心率的增加而增加,从静息心率<60次/min的2.31%上升至静息心率≥90次/min的2.67%,高风险人群的占比也从5.15%上升至7.09%。调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工作相关体力活动和家庭人均月收入后,静息心率每增加10次/min,出现10年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的概率升高9%(OR=1.09,95%CI 1.06~1.11)。以静息心率70~79次/min作为参照,静息心率80~89和≥90次/min人群中,出现高风险的概率分别升高至1.21(95%CI 1.14~1.29)倍和1.24(95%CI 1.14~1.35)倍。静息心率与10年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在女性、城市人群、家庭人均月收入较高人群中更加明显,而在农民、中度及以上工作相关体力活动人群中相对较弱。结论静息心率与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独立相关,可作为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初筛和干预效果评价的简便易行的辅助指标,尤其是在女性、城市人群、较高收入人群和体力活动不足的人群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静息心率 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 高风险 横断面研究
原文传递
大气细颗粒物长期暴露及身体活动与中国成人中心性肥胖的关联研究
2
作者 张友晶 贾砚慧 +9 位作者 林振南 刘芳超 李建新 黄克勇 曹杰 陈纪春 黄建凤 鲁向锋 顾东风 陈恕凤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29-136,共8页
目的基于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China-PAR)研究队列人群,综合评估大气细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_(2.5))长期暴露及身体活动与腰围、中心性肥胖的关联。方法选择China-PAR队列中参加2007—2008年(104697人)或2012... 目的基于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China-PAR)研究队列人群,综合评估大气细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_(2.5))长期暴露及身体活动与腰围、中心性肥胖的关联。方法选择China-PAR队列中参加2007—2008年(104697人)或2012—2015年(80235人)调查的个体,采用不完全重复测量设计,利用卫星遥感反演的1×1 km高分辨率的PM_(2.5)浓度数据,应用广义估计方程评估PM_(2.5)长期暴露与腰围及中心性肥胖患病风险的关联,以及理想身体活动在其中的修饰效应。此外,还进行了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PM_(2.5)浓度每增加10μg/m^(3),腰围增加1.10(95%CI:1.05~1.15)cm,中心性肥胖患病风险增加19%(OR=1.19,95%CI:1.17~1.20)。分类变量结果也显示PM_(2.5)暴露浓度与腰围、中心性肥胖风险显著关联。PM_(2.5)暴露与身体活动对腰围、中心性肥胖的影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证实结果较稳健。结论PM_(2.5)长期暴露可以显著增加腰围及中心性肥胖患病风险,理想身体活动和PM_(2.5)暴露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采取积极措施控制PM_(2.5)污染与增强身体活动对降低中心性肥胖疾病负担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身体活动 腰围 中心性肥胖 心血管病 交互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