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与免疫检查点基因相关的基底膜基因构建预测肝癌患者预后模型及相关功能和潜在药物研究
1
作者 谭天华 许静涌 宋京海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1期25-33,共9页
目的探讨基于与免疫检查点基因相关的基底膜基因构建预测肝癌患者预后模型的可行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及药物敏感性差异分析。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中获取大规模的肝癌患者数据,包括转录组数据、临床特征数据和突变数据。通过整合... 目的探讨基于与免疫检查点基因相关的基底膜基因构建预测肝癌患者预后模型的可行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及药物敏感性差异分析。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中获取大规模的肝癌患者数据,包括转录组数据、临床特征数据和突变数据。通过整合这些数据,构建一个预后模型,并选择与免疫检查点基因相关的基底膜基因作为独立预后蛋白。通过独立预后分析验证模型的独立性。另外行免疫相关性分析,评估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基因和免疫相关功能。最后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评估不同风险组患者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差异。结果根据多变量Cox回归分析得出预后模型公式:风险评分=(1.25968690844101×ADAMTS5表达)+(0.332985729856301×CTSA表达)+(-0.31683170952125×FBLN5表达)+(0.346521502281786×P3H1表达)。免疫相关性分析揭示了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基因和免疫相关功能,差异基因包括Cytolytic_activity、Type_Ⅰ_IFN_Reponse、Type_Ⅱ_IFN_Reponse和MHC_class_Ⅰ。单因素预后分析,风险评分的HR和95%CI分别为1.201和1.132,1.274(P<0.01);多因素预后分析,风险评分的HR和95%CI分别为1.174和1.102,1.251(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1、3和5年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5。一致性指数(C-index)曲线显示所构建的模型C-index值最大。药物敏感性分析发现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患者在Cyclopamine、Epothilone B、Foretinib、Imatinib、Midostaurin、Obatoclax Mesylate、Paclitaxel、Pyrimethamine、Sorafenib、Thapsigargin、Tipifarnib和Vinorelbine等的敏感性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基于与免疫检查点基因相关的基底膜基因的预后模型对肝癌预后有潜在预测价值,其免疫相关性分析和药物敏感性分析可提供肝癌免疫状态和个体化治疗信息,可为肝癌的预后评估和治疗决策提供新的工具和指导,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预后模型 免疫检查点 基底膜基因 免疫功能 相关性 药物筛选
下载PDF
调节束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沈瑞环 邹彤 《心脏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102-105,共4页
调节束是一个位于右室心腔内的条索状肌性结构,两端分别延伸至右室前间隔流入道下缘和右室游离壁前乳头肌根部,其内有右束支通过。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调节束可能是无结构性心脏病变病人室性心律失常的起源之一。起源于此的室性心律失常... 调节束是一个位于右室心腔内的条索状肌性结构,两端分别延伸至右室前间隔流入道下缘和右室游离壁前乳头肌根部,其内有右束支通过。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调节束可能是无结构性心脏病变病人室性心律失常的起源之一。起源于此的室性心律失常常表现为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此外,某些触发多形性室速和特发性室颤(idiopathic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IVF)的短联律间期室早也被发现起源于调节束,而消融这些室性心律失常能有效预防室颤复发,因此,有效识别相应的心电图异常并及时予以消融可能是治疗IVF的新靶点。目前,调节束导致心律失常的确切机制仍存争议,本文就调节束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流行病学、解剖生理、发病机制、心电图特征与消融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研究、预防和治疗调节束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束 室性心律失常 特发性室颤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肾动脉分支动脉瘤2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志国 吴志远 +2 位作者 陈跃鑫 刘昌伟 李拥军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4期293-295,共3页
患者1,女性,28岁。查体发现左侧肾动脉瘤2个月,于2015年7月9日收入院。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三维重建提示:左肾动脉近肾门处一肾动脉分支动脉瘤,大小约2.5 cm×1.9 cm。出瘤动脉分为3支... 患者1,女性,28岁。查体发现左侧肾动脉瘤2个月,于2015年7月9日收入院。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三维重建提示:左肾动脉近肾门处一肾动脉分支动脉瘤,大小约2.5 cm×1.9 cm。出瘤动脉分为3支,分别供应肾脏下极和部分中极(图1A)。拟使用裸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肾动脉分支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瘤 动脉分支 栓塞治疗 弹簧圈 裸支架 计算机断层扫描 血管造影 左肾动脉
下载PDF
大动脉炎开放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4
作者 刁永鹏 苗雨晴 +7 位作者 陈作观 谭树平 兰勇 李鹏 王吉阳 陈跃鑫 田新平 李拥军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55-1461,共7页
目的:探讨影响大动脉炎(TA)患者行开放手术治疗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8年12月136例行开放血管重建治疗的TA患者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开放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 目的:探讨影响大动脉炎(TA)患者行开放手术治疗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8年12月136例行开放血管重建治疗的TA患者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开放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36例患者共行开放手术141例次,涉及病变257处。围手术期并发症共发生36例次(25.5%),其中5例患者(3.7%)死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病史、术前CRP升高、颈动脉受累、围手术期输血、血管受累数量、动脉阻断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脑梗死病史(OR=3.141,95%CI=1.062~9.288,P=0.039)、血管受累数量(OR=1.280,95%CI=1.016~1.612,P=0.036)和术中动脉阻断时间(OR=1.045,95%CI=1.007~1.084,P=0.019)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脑梗死病史,血管受累数量多和术中动脉阻断时间长会增加TA患者开放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KAYASU动脉炎 血管外科手术 手术中并发症 于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复杂腹主动脉瘤内脏分支重建技术评价
5
作者 刁永鹏 李拥军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20-1425,共6页
随着腔内治疗技术和器材的发展,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已成为腹主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式。而近端锚定区不良以及累及内脏分支的复杂腹主动脉瘤则是制约该技术发展和影响其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平行支架、开窗支架、分支支架、多层密网支... 随着腔内治疗技术和器材的发展,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已成为腹主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式。而近端锚定区不良以及累及内脏分支的复杂腹主动脉瘤则是制约该技术发展和影响其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平行支架、开窗支架、分支支架、多层密网支架和去分支等技术是目前重建内脏分支的主要方法,笔者结合相关研究结果对上述技术进行简要讨论,以期为复杂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血管内操作 支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