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表镇痛剂对深部炎症痛缓解作用机制探讨 被引量:9
1
作者 段婉茹 路杰 谢益宽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54-359,362,共7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行为学和电生理学等方法 ,探索表面镇痛剂缓解机体深部组织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雌雄各半),用完全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构建左侧胫骨前肌炎症痛模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镇痛剂... 目的:本研究通过行为学和电生理学等方法 ,探索表面镇痛剂缓解机体深部组织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雌雄各半),用完全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构建左侧胫骨前肌炎症痛模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镇痛剂贴敷)和对照组(普通透气胶布贴敷)。分别观察大鼠的痛行为学;用伊文氏蓝的渗出测定血管渗透性;用电生理方法记录皮和肌肉的神经纤维放电情况,并观察去神经后的纤维放电情况。结果:表面镇痛剂有缓解肌肉炎症痛的作用,且具有药物特异的潜伏期(从10分钟到1~2小时)和作用时程。镇痛剂作用的皮肤区表现为血管渗出通透性增加。神经的纤维活动记录发现镇痛剂对A-纤维的兴奋性没有影响,也不能诱发其自发电活动;但却可以提高皮肤C-纤维的兴奋性,诱发C-纤维的自发电活动。电生理实验中潜伏期和作用时程与行为学实验中药物起效时间的对比证实药物对肌肉的镇痛作用与皮肤C-纤维的自发电活动相关。来自炎症肌肉的C-纤维传入电活动记录证明,表面镇痛剂可有效的抑制肌肉C-纤维的自发传入电活动;若去除药物作用的皮肤区的神经支配,则药物对深部组织的炎症痛的缓解作用消失。结论:表面镇痛剂可能通过激活皮肤的痛觉感受器,反射性减弱深部炎症肌肉的损害性传入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镇痛剂 肌肉炎症疼痛 C-纤维激活 皮肤炎症性血浆渗出
下载PDF
在肿瘤细胞模型中联合应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酶B通路抑制剂BEZ235和细胞外调解蛋白激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抑制剂U0126的效果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欣欣 张舒 石玉镯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0-534,共5页
目的探讨通过联合应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酶B(AKT)通路抑制剂BEZ235和细胞外调解蛋白激酶(ERK)通路抑制剂U0126抑制膜受体酪氨酸激酶/PI3K/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与ER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以... 目的探讨通过联合应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酶B(AKT)通路抑制剂BEZ235和细胞外调解蛋白激酶(ERK)通路抑制剂U0126抑制膜受体酪氨酸激酶/PI3K/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与ER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以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缺失(PTEN-/-)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系作为研究对象,联合应用PI3K、mTOR双重抑制剂BEZ235及ERK激酶抑制剂U0126,通过MTT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BEZ235及U0126对PTEN-/-MEF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二者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6.257 nmol/L及22.85μmol/L。但联合应用BEZ235与U0126,二者表现为拮抗的作用方式。结论在PTEN缺失的细胞系中或PTEN突变的肿瘤的联合靶向治疗中,不推荐应用BEZ235与U0126联合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受体酪氨酸激酶 磷脂酰肌醇3激酶 蛋白酶B 雷帕霉素靶蛋白通路 细胞外调解蛋白激酶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 BEZ235 U0126
下载PDF
内质网应激反应通路小分子抑制剂协同抗癌药物对宫颈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聂萌 李闯 +2 位作者 游燕 崔全才 王林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38-643,共6页
目的探讨UPR信号通路中重要小分子的抑制剂EerI和4μ8C在宫颈癌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GRP78/BiP、P97、Ubiquitin和IRE1α在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织及不同临床分期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不同浓度的小分子抑制剂EerI和4μ8C处理宫颈... 目的探讨UPR信号通路中重要小分子的抑制剂EerI和4μ8C在宫颈癌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GRP78/BiP、P97、Ubiquitin和IRE1α在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织及不同临床分期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不同浓度的小分子抑制剂EerI和4μ8C处理宫颈癌HeLa细胞,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抗癌药物硼替佐米(BTZ)和顺铂(CDDP)分别联合抑制剂4μ8C和EerI处理HeLa细胞,MTS法检测细胞的增殖。结果 GRP78/BiP、P97、Ubiquitin和IRE1α在不同分期宫颈癌癌巢部位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细胞有显著升高(P<0.05),且随临床分期的不同其表达也存在一定差异;抑制剂EerI和4μ8C呈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HeLa细胞生长,促进其凋亡(P<0.05);与单独用药处理相比,抑制剂EerI和4μ8C分别与BTZ和CDDP的联合作用均可显著提高HeLa细胞对两种抗癌药物的敏感性(P<0.05)。结论 UPR通路小分子抑制剂与抗癌药物BTZ和CDDP联用具有协同抗癌活性,这为抗癌新药研发和逆转肿瘤耐药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质网应激反应 宫颈癌 小分子抑制剂 联合用药
下载PDF
白藜芦醇与表阿霉素联合用药对多种人类肿瘤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周佳彦 段金虹 +3 位作者 孙昭 胡燕 朱广瑾 杨先达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149-1152,共4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与表阿霉素联合用药对7种人类肿瘤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多种人类肿瘤细胞,经白藜芦醇与表阿霉素联合处理24 h后,用MTS法测定细胞活性,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用二氢丙啶荧光染料(PI)观察细胞的坏死程度,用流...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与表阿霉素联合用药对7种人类肿瘤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多种人类肿瘤细胞,经白藜芦醇与表阿霉素联合处理24 h后,用MTS法测定细胞活性,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用二氢丙啶荧光染料(PI)观察细胞的坏死程度,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结果白藜芦醇与表阿霉素的联合用药对人乳腺癌MCF7和人胃癌MGC803细胞呈现出协同抑制效应,明显高于单独用药抑制率的加和(P<0.01),对其他所研究的肿瘤细胞则有加和抑制效应。联合用药处理后细胞坏死情况明显,且细胞周期被抑制在G0/G1期和S期。结论白藜芦醇与表阿霉素的联合用药对MCF7和MGC803细胞具有引起细胞坏死和细胞周期抑制的协同效应,而对其他所研究肿瘤细胞仅存在加和抑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表阿霉素 联合用药
下载PDF
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检出Kallmann syndrome患者KAL1基因新突变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斌 徐洪丽 +4 位作者 段婧 陈蓉蓉 聂敏 张宏冰 伍学焱 《医学研究杂志》 2014年第10期74-77,共4页
目的分析Kallmann syndrome家系患者的分子遗传机制。方法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测序分析,按照ACMG解读规则筛选致病性突变,Sanger测序对所有家系成员验证突变结果。结果捕获且比对到目标区的碱基量为3418.98Mb,平均测序... 目的分析Kallmann syndrome家系患者的分子遗传机制。方法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测序分析,按照ACMG解读规则筛选致病性突变,Sanger测序对所有家系成员验证突变结果。结果捕获且比对到目标区的碱基量为3418.98Mb,平均测序深度为77.66X,覆盖度为99.23%,共检出5056个变异,3174为罕见变异(RSV),KAL1基因c.1735_1736insT突变为疑似致病性突变,且满足家系共分离。结论 KAL1基因c.1735_1736insT框移突变为新的疑似致病性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llmann SYNDROME KAL1 全外显子组测序
下载PDF
人腹膜假黏液瘤原代细胞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海红 张保华 王亚南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7年第7期1010-1014,共5页
目的体外培养和扩增腹膜假黏液瘤(PMP)原代细胞,为腹膜假黏液瘤的研究及药物筛选提供基础。方法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5例腹膜假黏液瘤样本并进行原代细胞培养,然后用染色体核型分析鉴定培养的细胞是否为肿瘤细胞;再用PAS染色检测细胞中性... 目的体外培养和扩增腹膜假黏液瘤(PMP)原代细胞,为腹膜假黏液瘤的研究及药物筛选提供基础。方法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5例腹膜假黏液瘤样本并进行原代细胞培养,然后用染色体核型分析鉴定培养的细胞是否为肿瘤细胞;再用PAS染色检测细胞中性黏多糖;3D细胞培养模拟肿瘤在体内的状态;HE染色观察3D细胞的组织形态;裸鼠成瘤实验检测原代细胞的致瘤性。结果 PMP细胞原代培养5例均成功;2D培养的细胞贴壁增殖,形态为多边形鹅卵石样排列,可传代到18代;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大多数细胞是亚二倍体核型的肿瘤细胞;细胞PAS染色阳性,说明培养的原代细胞内含有黏液;3D培养的类器官与体内肿瘤组织形态相似;裸鼠成瘤率低,且形成的肿瘤与患者PMP相似度不高。结论 PMP原代细胞可在体外培养和扩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假黏液瘤 原代培养 3D培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