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循环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的系列变化 被引量:7
1
作者 刘芳 王大明 +4 位作者 刘加春 李金 许晓东 郝洪军 黄一宁 《血栓与止血学》 2008年第2期60-64,68,共6页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1周内血小板活化指标和聚集功能的系列变化。方法2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在CAS术前即刻、术后0.5 h、18 h和6 d的外周血中,分别检测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和纤维蛋白原受体(流式细胞术)、血小板...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1周内血小板活化指标和聚集功能的系列变化。方法2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在CAS术前即刻、术后0.5 h、18 h和6 d的外周血中,分别检测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和纤维蛋白原受体(流式细胞术)、血小板聚集功能(比浊法)、血清可溶性CD 40配体与可溶性P-选择素(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变化。患者均于术前应用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双抗血小板治疗,并于术中应用了栓子保护装置。结果可溶性CD 40配体于术后18 h、6 d与术前即刻比较均有升高,分别2.35(1.14~5.38)ng/ml、4.10(2.27~6.91)ng/ml vs 0.8(0.23~2.38)ng/ml,P〈0.05。可溶性P-选择素于术后6 d与术前即刻比较也有升高(73.03±35.4 ng/ml vs 54.46±28.53 ng/ml,P〈0.05)。而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体、纤维蛋白原受体和血小板聚集于术后没有变化。结论尽管在术前给予双抗血小板药物并术中应用栓子保护装置,血清可溶性CD 40配体与可溶性P-选择素的升高提示CAS后仍存在血小板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支架 血小板活化
下载PDF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59
2
作者 徐大飞 李凯 陈海波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9期1282-1285,1288,共5页
目的:探讨短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本院收治的9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 目的:探讨短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本院收治的9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30d治疗变化,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14、30d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以及治疗14、30dNIHSS和ADL绝对分值变化作为主要临床疗效判断标准,同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动态复查颅脑CT和(或)MRI,观察有无颅内出血及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7、14d治疗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治疗后30d时较对照组有更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d时治疗组较对照组ADL评分有更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4、30d时,治疗组血清c-反应蛋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未发生致死性出血现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能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hs-CRP水平,临床疗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比单用阿司匹林组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hs—CRP水平 NIHSS和ADL分值
下载PDF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22
3
作者 徐大飞 李凯 陈海波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16期28-32,共5页
目的探讨短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3年来收治的9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治疗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 目的探讨短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3年来收治的9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治疗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30 d治疗变化,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14、30d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以及治疗14、30 d NIHSS和ADL绝对分值变化作为主要临床疗效判断标准,同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动态复查颅脑CT和(或)MRI,观察有无颅内出血及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患者的NIHSS、ADL分值及hs-CR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4、30d,治疗组NIHSS分值、血清hs-CRP水平下降和ADL分值升高明显,治疗7、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ADL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2组均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未发生致死性出血现象。结论短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hs-CRP水平,临床疗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比单用阿司匹林组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HS-CRP水平 NIHSS和ADL分值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的早期临床特征及误诊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齐伟哲 冯凯 +1 位作者 许贤豪 吕宪民 《浙江临床医学》 2010年第5期474-476,共3页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的早期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HLD病的早期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特殊检查、首次误诊情况。结果48例患者中,神...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的早期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HLD病的早期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特殊检查、首次误诊情况。结果48例患者中,神经、精神异常者33例,伴肝炎、肝硬化13例,关节痛2例,消化道出血2例,其他3例。裂隙灯下角膜K—F环阳性47例。血清铜蓝蛋白、血清铜均降低。误诊最常见的依次为各种类型肝炎、肝硬化、精神疾患、关节炎、脱髓鞘脑病、胶质瘤、肌营养不良、肾炎、癫痫、贫血、消化道大出血和Leigh、脊髓病等,误诊率达34.5%。结论肝豆状核变性多见于青少年,神经系统及肝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肾脏损害,K—F角膜环是重要阳性体征,头颅cT或MRI可作为辅助诊断手段。本病易被长期误诊或诊断不明,早期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建议对具有上述易被误诊疾病症状的患者常规行角膜K—F环及铜代谢检查,以免误诊、误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临床分析 血清铜
下载PDF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5神经认知障碍诊断标准(草案) 被引量:48
5
作者 彭丹涛(编译) 朱瑞(编译) 许贤豪(编译)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2,共6页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5(DSM-5)神经认知障碍诊断标准(草案)是由美国精神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组织DSM-5神经认知障碍国际工作组完成的,针对DSM-IV中痴呆及相关疾病的名称和诊断标准进行了修改,并...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5(DSM-5)神经认知障碍诊断标准(草案)是由美国精神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组织DSM-5神经认知障碍国际工作组完成的,针对DSM-IV中痴呆及相关疾病的名称和诊断标准进行了修改,并在2010年欧盟神经学会(European Federation of the Neurological Societies , EFNS)年会及网络上(http://www.dsm5.org)对外公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标准 认知障碍 精神障碍 统计手册 神经 DSM-IV 相关疾病 工作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