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少年抑郁的小组治疗效果评价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曼华 张驰 柏晓利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1-252,共2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的小组干预模式及干预效果,以便为建立有效的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在医院门诊被诊断为抑郁状态或有抑郁症状的10名青少年组成团体,对其进行8次、持续2个月的小组治疗,治疗前后填写SCL-90,SAS,SDS和小组成员评价...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的小组干预模式及干预效果,以便为建立有效的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在医院门诊被诊断为抑郁状态或有抑郁症状的10名青少年组成团体,对其进行8次、持续2个月的小组治疗,治疗前后填写SCL-90,SAS,SDS和小组成员评价表。结果小组治疗后SCL-90中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等因子分及SAS,SDS分均有显著性降低,小组成员自我评价升高,自觉有信心、有能力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结论小组治疗对于青少年抑郁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治疗结果 评价研究 青少年
下载PDF
小组干预模式治疗大学生抑郁的效果
2
作者 张曼华 宋臖 +1 位作者 柏晓利 张宏伟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0期28-29,共2页
目的:探讨小组干预模式对大学生抑郁的干预效果,观察治疗前后组员的焦虑、抑郁、自我评价及行为改善情况,进行自身前后对照。方法:选择2004-05/07北京友谊医院临床心理科诊断为抑郁或抑郁状态的北京不同大学的1~4年级的在校学生10例。... 目的:探讨小组干预模式对大学生抑郁的干预效果,观察治疗前后组员的焦虑、抑郁、自我评价及行为改善情况,进行自身前后对照。方法:选择2004-05/07北京友谊医院临床心理科诊断为抑郁或抑郁状态的北京不同大学的1~4年级的在校学生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19~24岁。采用小组治疗的方法对其进行干预。小组由组长和副组长两位治疗师带领,治疗1次/周,3h/次,干预8次。每次干预设有主题,采取半结构式治疗形式,安排活动,引发组员思考、讨论和领悟,并对组员引发出的问题给予关注和指导,去除一些情绪和不合理思维,增加彼此的共鸣与支持。治疗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估心理健康水平,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评估患者的焦虑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评估患者抑郁程度,采用小组成员自我评价表进行成员的自我评定。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10例参加小组治疗的学生无脱落,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小组治疗后症状自评量表的强迫因子评分比治疗前极显著降低(2.94±0.38,1.86±0.59,t=5.07,P<0.01),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等因子评分比治疗前明显降低(t=2.83,3.90,3.53,3.28,P<0.05)。②治疗后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总分比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32.20±3.82,40.30±6.34,t=4.126,P<0.01;35.50±5.31,48.60±7.16,t=4.701,P<0.01)。③组员在对自己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信赖自己、信任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与他人沟通、与他人合作方面都有较高评价,自觉比以前开朗、自信,相信自己能够面对各种问题,掌握了一些调节情绪的技术和沟通的方法,对小组过程和活动比较喜欢。结论:小组治疗对于大学生抑郁是一种较有效的心理干预模式。治疗后小组成员自我评价升高,自觉有信心、有能力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能有效改善抑郁大学生的情绪、行为、自我认知和应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 抑郁 心理治疗 分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